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清平樂·題上盧橋

宋代辛棄疾

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礙。千里盤盤平世界。更著溪山襟帶。
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勝,似曾小小興亡。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清澈的溪流歡快地奔流而出,穿越了青山的重重障礙。方圓十里的一片小平原。就坐落在青山與溪流的環抱之中。
茫茫今古,曾經發生過多少次滄桑陵谷的變遷,許多昔日繁華興旺的都市,後來卻變成種植莊稼的田野。這個地方的山川形勢不比尋常,莫非也曾經歷過某種小小的盛衰興廢么!

注釋
清平樂:詞牌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為宋詞常用詞牌。晏殊晏幾道黃庭堅辛棄疾等著名詞人均用過此調,其中晏幾道尤多。
上盧橋:在江西上饒境內。
不管:不許。
更著:再加上。
陵谷:高山深谷。《經·小雅·十月之交》:“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市朝:人口聚集的都市。耕桑:田地。
形勝:地理形勢優越。

創作背景

1181年冬天(宋淳熙八年),辛棄疾42歲,由於王藺等人的彈劾而被罷官,歸居上饒。此詞當作於詞人閒居上饒時期,內容主要寫上盧橋一帶形勢景致,藉以生髮議論,提醒時人應以世之興亡為念。

賞析

上片起韻賦寫泉水,這是他站在橋上觀望的第一景。他將泉水寫得生氣淋漓,氣勢不凡。先著一“清”字狀其色,再以“奔快”寫其流勢之急,這樣,泉水的聲色形態就似乎寫足了。以下在盡頭處又以虛筆轉出一境,以青山試圖阻礙它,而它不管不顧一味奔騰向前的姿態,勾勒出了它的來處和去路,也賦予了它一種樂觀、倔強的性格。接韻描繪上盧橋一帶迴旋曲折、山水環繞的地勢,將一幅平常的山水畫點染得清幽秀美。上片寫景的特色,在於動靜交錯,生氣栩栩,體現了詞人對於山水的清賞能力。

下片即景遐想,由對眼前山水的清賞,轉入對於自然和人事滄桑的思索。他因上盧橋一帶襟山帶水、十里平地的地理形勢,猜想它也許是從當年的城市變遷而來。為了證明自己猜想的可靠,他先在表明這一看法前作出鋪墊,也就是用人們常說的滄海桑田的觀點作引子。在邈遠的時間內,深谷變為山陵、山陵變為深谷的地貌遷變,在漫長的歷史上,鬧市變為桑田、桑田變為鬧市的人間興廢,既然都是可能的,那么,作為形勝的上盧橋一帶,有過小小興亡,當然也就很可能了。這是先立其大,再言其小,順勢而下,無可懷疑。這樣的議論,暢快無礙。

此詞雖是隨意點染,卻也頗見理路,饒有趣味,寫景興嘆,都臻上乘。而它的因小見大的思路,也表明了作者這一時期從大處、從根本處領略人生的情思趨向。

辛棄疾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1399篇詩文

猜您喜歡

浣溪沙·淡盪春光寒食天

宋代李清照

淡盪春光寒食天,玉爐沉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鞦韆。

減字木蘭花·題雄州驛

宋代蔣氏女

朝雲橫度。轆轆車聲如水去。白草黃沙。月照孤村三兩家。
飛鴻過也。萬結愁腸無晝夜。漸近燕山。回首鄉關歸路難。

木蘭花慢·恨鶯花漸老

宋代万俟詠

恨鶯花漸老,但芳草、綠汀洲。縱岫壁千尋,榆錢萬疊,難買春留。梅花向來始別,又匆匆、結子滿枝頭。門外垂楊岸側,畫橋誰系蘭舟。
悠悠。歲月如流。嘆水覆、杳難收。憑畫闌,往往抬頭舉眼,都是春愁。東風晚來更惡,怕飛紅、怕絮入書樓。雙燕歸來問我,怎生不上簾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