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釣台記
鄭日奎〔清代〕
釣台在浙東,漢嚴先生隱處也。先生風節,輝映千古,予夙慕之。因憶富春、桐江諸山水,得借先生以傳,必奇甚,思得一游為快。顧是役也,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為游則亦游矣。
舟發自常山,由衢抵嚴,凡三百餘里,山水皆有可觀。第目之所及,未暇問名,頷之而已。惟誡舟子以過
釣台在浙東,漢嚴先生隱處也。先生風節,輝映千古,予夙慕之。因憶富春、桐江諸山水,得借先生以傳,必奇甚,思得一游為快。顧是役也,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為游則亦游矣。
舟發自常山,由衢抵嚴,凡三百餘里,山水皆有可觀。第目之所及,未暇問名,頷之而已。惟誡舟子以過七里灘,必余告。越日,舟行萬山中,忽睹雲際雙峰,嶄然秀峙,覺有異,急呼舟子曰:“若非釣台邪?”曰:“然矣。”舟稍近,近視之,所云兩台,實兩峰也。台稱之者,後人為之也。台東西峙,相距可數百步。石鐵色,陡起江乾,數百仞不肯止。巉岩傲睨,如高士並立,風致岸然。崖際草木,亦作嚴冷狀。樹多松,疏疏羅植,偃仰離奇各有態。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龍百餘,水流波動,勢欲飛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當日垂綸,應在是地,固無登峰求魚之理也。故曰:“峰也而台稱之者,後人為之也。”
山既奇秀,境復幽茜,欲艤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強,因致禮焉,遂行。於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間,清風徐來,無名之香,四山飄至,則鼻游之。舟子謂灘水佳甚,試之良然,蓋是即陸羽所品十九泉也,則舌游之。頃之,帆行峰轉,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細繹其峰巒起止、徑路出沒之態,惝恍間如舍舟登入,如披草尋磴,如振衣最高處。下瞰群山趨列,或秀靜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雲台諸將相,非不傑然卓立,覺視先生,悉在下風。蓋神遊之矣。思稍倦,隱几臥,而空濛滴瀝之狀,竟與魂魄往來,於是乎並以夢遊,覺而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勞以酒,細詢之曰:“若嘗登釣台乎?山之中景何若?其上更有異否?四際雲物,何如奇也?”舟子具能悉之,於是乎並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謂:“鄭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於何有?”“嗟呼!客不聞乎?昔宗少文臥遊五嶽,孫興公遙賦天台,皆未嘗身歷其地也。余今所得,較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為游,則亦游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雖然,少文之畫,興公之文,盍處一焉,以謝山靈?”余竊愧未之逮也,遂為之記。▲
一線
鄭日奎〔清代〕
登高復臨深,所欲盡奇態。側身蒼翠中,試足魚龍背。
兩峰勢欲合,萬象全幽昧。僅透一線光,頓失天地大。
日月無多照,欻忽異明晦。縱橫羅怪石,躑躅有餘礙。
淙淙半空溜,直下曳潛瀨。濕雲凝不流,鳥聲雲內外。
靜覺雷雨蓄,幽疑鬼神會。因想開劈初,五丁力稍懈
登高復臨深,所欲盡奇態。側身蒼翠中,試足魚龍背。
兩峰勢欲合,萬象全幽昧。僅透一線光,頓失天地大。
日月無多照,欻忽異明晦。縱橫羅怪石,躑躅有餘礙。
淙淙半空溜,直下曳潛瀨。濕雲凝不流,鳥聲雲內外。
靜覺雷雨蓄,幽疑鬼神會。因想開劈初,五丁力稍懈。
一罅不及補,千古詫奇怪。坐嘯窈冥中,無言但稱快。
異境豈恆遇,茲游矢以再。長揖告山靈,呵護請相待。▲
小隱岩
鄭日奎〔清代〕
竟日窮搜討,幽意猶未足。更過小隱岩,隨步姿清矚。
兩壁勢相拒,一逕往如復。石跨澗為梁,僧緣崖作屋。
檐飛四時溜,窗倚千竿竹。山花不辨名,溪草隨意綠。
風塵接混茫,聲光相為觸。主人意殊快,張宴岩之曲。
高歌翻宿鳥,清吹振林木。促席盡綢繆,開襟謝拘束
竟日窮搜討,幽意猶未足。更過小隱岩,隨步姿清矚。
兩壁勢相拒,一逕往如復。石跨澗為梁,僧緣崖作屋。
檐飛四時溜,窗倚千竿竹。山花不辨名,溪草隨意綠。
風塵接混茫,聲光相為觸。主人意殊快,張宴岩之曲。
高歌翻宿鳥,清吹振林木。促席盡綢繆,開襟謝拘束。
安知高峰外,夕陽下平陸。▲
河南道中
鄭日奎〔清代〕
風沙蒼莽不知程,竟日荒郊客感生。廿載兵戎經百戰,幾家煙火聚孤城。
斷垣雨印狐狸跡,中澤霜淒鴻雁聲。待擬繪圖嗟未可,軍書昨復報南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