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典範詞作
篆煙霏,花影度,樓外警鐘鼓。小別經春,絲柳濕殘雨。
似他舊恨新愁,千條萬緒。教說也,從何說與。
暗中覷,無意觸了微嗔,盈盈復歡語。眉眼分明。汝輩小兒女,不須掩鏡私啼,牽花暗訴,被明月,笑人西去。
近清秋,湖上路,渺渺愁煙渚。淒寂堤陰,心事還如許。
斜陽柳意低垂,山寒水遠,肯誰念、風波人住。
盡相訴。未來蓑笠平生,才華費無數。目斷歸帆,緩緩搖歌去。
是他百意支持,一身零怨,卻只採、芙蓉無語。
濺紅楓,傳綠醑,瑟瑟秋堂雨。山淡棲霞,秋夢和伊處。
游懷黯盡羅衣,相逢今世,又修竹、天寒輕度。
且須住。南國紅豆多生,華年仗珍護。訴與明春,好換秋情緒。
攝山飛下霜鍾,雙攜潭影,趁初月峨眉歸去。
祝英台近 梵眾姨丈以蘇小墓草一株見遺,既枯矣,丰茸離驪,猶殘青青之意,湖山勝跡,不可無詞
剪愁根,裁恨葉,春寄嶺梅外。殘碧潛星,依約酒痕在。
絕憐南國煙花,西陵車馬,剩斜日蒼松如蓋。
換光彩。燭花未結同心,孤淒照無奈。斷雨飄歌,青驄更誰待。
堪嗟舊佩幽蘭,新添燕麥,甚一夢湖山都改。
祝英台近 丹陽呂鳳子避兵入蜀,取稼軒詞意為寫落花美人見寄,爰依原韻,賦此報之
暮煙橫,征帆亂,紅片漲江浦。早分飄零,禁得幾宵雨。
問誰解惜春韶,千絲斜裊,待重把、殘陽系住。
鏡波覷。漫整宮樣雲鬟,落英更痴數。小院笙寒,忍聽斷腸語。
到頭翻恨啼鵑,芳菲都盡,枉多事、勸人歸去。
靜疏簾,低冷檻,窗外碧梧樹。相對蕭然,任冷落杯俎。
今宵再住何妨?苦心留客,爾不見、堂前細雨?
與君語。把君留我佳詩,點蘭燭燒去。別後清宵,怕讀子哀句。
嗟余長物都無,遺君薄傘,道此去、風雲狂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