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詩文/作者/古籍1 / 2頁

資治通鑑·唐紀·唐紀八

以為梁、陳之音多吳、楚,周、齊之音多胡、夷,於是斟酌南北,考以古聲,作《唐雅樂》,凡八十四調、三十一曲、十二和。詔協律郎張文收與孝孫同修定。六月,乙酉,孝孫等奏新樂。上曰:“禮樂者,蓋聖人緣情以設教耳,治之隆替,豈由於此?”御史大夫杜淹曰:... 閱讀全文

資治通鑑·後周紀·後周紀五

以生十二律。十二律鏇相為宮以生七調,為一均。凡十二均,八十四調而大備。遭秦滅學,歷代治樂者罕能用之。唐太宗之世,祖孝孫、張文收考正大樂,備八十四調。安、史之亂,器與工什亡八九;至於黃巢,盪盡無遺。時有太常博士殷盈孫,按《考工記》,鑄鎛鍾十二... 閱讀全文

舊唐書·志·卷八

。 又郊廟祭享,奏《化康》、《凱安》之舞。《周禮》鏇宮之義,亡絕已久,時莫能 知,一朝復古,自此始也。及孝孫卒後,協律郎張文收復采《三禮》,言孝孫雖創 其端,至於郊禋用樂,事未周備。詔文收與太常掌禮樂官等更加釐改。於是依《周 禮》,祭昊天上... 閱讀全文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詩詞秀

舊唐書·志·卷九

諸舞,尋以廢寢。 坐部伎有《宴樂》、《長壽樂》、《天授樂》、《鳥歌萬壽樂》、《龍池樂》、 《破陣樂》,凡六部。《宴樂》,張文收所造也。工人緋綾袍,絲布袴。舞二十人, 分為四部:《景雲樂》,舞八人,花錦袍,五色綾袴,雲冠烏皮靴;《慶善樂》, ... 閱讀全文

新唐書·志·卷十一·禮樂十一

隋樂。 武德九年,始詔太常少卿祖孝孫、協律郎竇璡等定樂。初,隋用黃鐘一宮,惟擊七 鍾,其五鍾設而不擊,謂之啞鍾。唐協律郎張文收乃依古斷竹為十二律,高祖命與 孝孫吹調五鍾,叩之而應,由是十二鍾皆用。孝孫又以十二月鏇相為六十聲、八十 四調。其法... 閱讀全文

新唐書·志·卷四十七

義》一卷 《鼓吹樂章》一卷 李守真《古今樂記》八卷 蕭吉《樂譜集解》二十卷 武后《樂書要錄》十卷 趙邪利《琴敘譜》九卷 張文收《新樂書》十二卷 劉貺《太樂令壁記》三卷 徐景安《歷代樂儀》三十卷 崔令欽《教坊記》一卷 吳兢《樂府古題要解》一卷... 閱讀全文

詩詞秀
秀出好詩詞

新唐書·列傳·卷一百四十五

忠良。 三五成一德,昭我唐家唐。”帝美其意,擢法敏太府卿。 五年,真德死,帝為舉哀,贈開府儀同三司,賜彩段三百,命太常丞張文收持 節弔祭,以春秋襲王。明年,百濟、高麗、靺鞨共伐取其三十城。使者來請救,帝 命蘇定方討之,以春秋為隅夷道行軍總管... 閱讀全文

舊五代史·其它·志七

代,凡數百年,所存者黃鐘之宮一調而已。十二律 中,惟用七聲,其餘五律,謂之啞鍾,蓋不用故也。唐太宗復古道,乃用祖孝孫、 張文收考正雅樂,而鏇宮八十四調復見於時,在懸之器,方無啞者,安、史之亂, 京都為墟,器之與工,十不存一,所用歌奏,漸多紕... 閱讀全文

宋史·志·卷二十四

當時議者以其容受不合,棄而不用。及隋平陳,得古樂器,高祖聞而嘆曰:'華夏舊聲也!'遂傳用之。至唐祖孝孫、張文收,號稱知音,亦不能更造尺律,止沿隋之古樂,制定聲器。朝廷久以鐘律未正,屢下詔書,博訪群議,冀有所獲。今庶所言,以律... 閱讀全文

宋史·志·卷七十九

金錞、鞀鼓並引二舞等工人冠服,即依樂令,而《文德》、《武功》之舞,請於郊廟仍舊通用。又按,唐貞觀十四年,景雲見,河水清,張文收采古《朱雁》、《天馬》之義,作《景雲河清歌》,名燕樂,元會第二奏者是也。伏見今年荊南進甘露,京兆、果州進嘉禾,黃州... 閱讀全文

詩詞秀
關注教你賞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