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陽侯丁綝卒,子鴻當襲封,上書稱病,讓國於弟盛,不報。既葬,乃掛衰絰於冢廬而逃去。友人九江鮑駿遇鴻於東海,讓之曰;“昔伯夷、吳札,亂世權行,故得申其志耳。《春秋》之義,不以家事廢王事。今子以兄弟私恩而絕父不滅之基,可乎?”鴻感悟垂涕,乃還... 閱讀全文
時又征廣漢楊厚、江夏黃瓊。瓊,香之子也。厚既至,豫陳漢有三百五十年之厄以為戒,拜議郎。瓊將至,李固以書逆遺之曰:“君子謂伯夷隘,柳下惠不恭。不夷不惠,可否之間,聖賢居身之所珍也。誠遂欲枕山棲谷,擬跡巢、由,斯則可矣;若當輔政濟民,今其時也。... 閱讀全文
今後不足以自守,宜聽羌、胡之請,還鄉里,徐俟有道而輔之。”言未終,燮慨然嘆曰:“汝知吾必死邪!聖達節,次守節。殷紂暴虐,伯夷不食周粟而死。再遭世亂,不能養浩然之志,食祿,又欲避其難乎!吾行何之,必死於此!汝有才智,勉之勉之!主簿楊會,吾之程... 閱讀全文
上殿。” 丁未,遼南院大王慎嘉努致仕。 己酉,太白晝見。 壬子,改渝州為恭州。 癸丑,詔仿《唐六典》修神宗所定官制。 封伯夷為清惠侯,叔齊為仁惠侯。 閏月,甲寅朔,更名哲宗神御殿曰重光。 己未,以提舉洞霄宮呂惠卿為觀文殿學士、知杭州,尋改揚... 閱讀全文
者而追復之,哲復爭,以為不可,乃止。 秋,七月,乙丑,秘書省校書郎陳俊卿言:“人之才性,各有所長,禹、稷、皋陶、垂、益、伯夷,在唐、虞之際,各守一官,至終身不易。此數君子者,苟使之更來迭去,易地而居,未必能盡善,況其餘乎!今也監司、帥臣鮮有... 閱讀全文
陛下之必無者,今或疑其有,昔之信陛下之不知者,今或疑其知,陛下何忍以清明天日而身受此污辱也?為陛下計,莫若遵泰伯之至德,伯夷之清名,季子之高節,而後陛下之本心明於天下,此臣所謂行大義以弭大謗,策之上也。自古人君之失大權,鮮有不自廢立之際而盡... 閱讀全文
其縛,以客禮之。天祥固請死,弘范不許,處之舟中,族屬被俘者悉還之。子俊,廬陵人也。 丙午,禁玉泉山樵採、漁弋。 戊申,封伯夷為昭義清惠公,叔齊為崇讓仁惠公。 導肥河入於巂阝,淤陂皆為良田。 會諸王於大都,以臨字所俘寶玉器幣分賜之。 江南釋放... 閱讀全文
史台言:“內外官吏令家人受財,以其乾名犯義,罪止杖斥。今貪污者緣此犯法愈多,請依十二章,計贓多寡論罪。”從之。 乙亥,賜伯夷、叔齊廟額曰聖清,歲春秋祀以少牢。 遣使趣四川、雲南行省兵進討。於是四川行省平章達春引兵由永寧、左丞博囉引兵由青山茫... 閱讀全文
是何言也?”“昔者竊聞之:子夏、子游、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敢問所安。”曰:“姑舍是。”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 閱讀全文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於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立於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推惡惡之心,思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浼焉。是故諸侯雖有善其辭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