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去疏簾才數尺,烏鵲驚飛,一片傷心白。
月去疏簾才數尺,烏鵲驚飛,一片傷心白。萬里故人關塞隔,南樓誰弄梅花笛?
蟋蟀燈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牆角芭蕉風瑟瑟,生憎遮掩窗兒黑。
蟋蟀燈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牆角芭蕉風瑟瑟,生憎遮掩窗兒黑。
鑑賞
詞的第一句“月去疏簾才數尺”句面上講的是月離“疏簾”的距離近,實則是暗示當時的月光異常的明亮皎潔,能見度高。作者起筆含蓄,濃重細密的心思積而不發,這也多與作者在長年艱辛苦難的生活中所養成的隱忍低斂的性格相關。另一方面,第一句也是在為第三句做鋪墊:當時的月亮離稀疏搖曳的窗簾近在咫尺,一陣烏鵲驚飛而起,當空略過,憑空留下了那赤裸裸,觸目驚心的白,月光就這樣明晃晃地白,得勾起多少傷心舊事啊,以致於作者都不忍久視。作者這樣的寫作手法是在古時又稱之為“揭簾法”寫的是簾,目的卻是簾後的人,揭開帘子才露出了廬山真面目。 第二句“烏鵲驚飛”源自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南飛的烏鵲它不是本地的烏鵲,繞樹三匝,為何遲遲不肯落羽?真的是沒有樹枝可以留駐嗎?其實不然,既然有樹,枝椏總是有的,只是境遷物非,草木殊類,異地險境讓烏鵲感到猶豫,不安和驚慮,沒有了歸屬感。這與作者後半生漂泊東南,流徙吳越的心境是何其地相似。作者月夜吟詩,念到傷心處,情難以堪,一片傷心白既照應了第一句,也奠定了整闋詞的基調。 第三句“萬里故人關塞隔”很多磚家認為這裡的故人是指遠謫邊境的孫啟或丁澎等摯友,我不能苟同這種說法。孫啟和丁澎等人同樣也遭流放,作者如果客寓他鄉,在寂寞的深夜裡,最能勾起作者懷念的是什麼?首先應該是作者自己的家,故鄉,和故鄉的故人,這是常情。所以這裡的故人不會是同病相憐的那些好友。這位故鄉的故人一定吹得一手好笛,讓作者事隔多年依然能依稀記得箇中韻律,以致於在異鄉的深夜,幽聞南樓梅花笛,立刻就能想起:家鄉的他在萬里之外,這又是誰在吹弄如此熟悉的笛聲...說到底其實也不是作者在想念那笛聲,作者是太想家了。 後半闋第一句把作者和讀者神遊在外的思緒拉近到“燈前”,也就是作者這位“病客”的跟前。作者行家裡手,行文思路相當清晰,文章結構也井井有條。前半闋寄情於景,後半闋移情於人。劉熙載的《藝概。詞曲概》有言:“詞之妙莫妙於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簡單而言就是寫詞不能就事論事,就事論事的詞寫的再華麗也是下品,寫的差的那就是惡俗了。現在有很多寫“新詞”的作者,自詡文采高古,填出來的詞就跟敘事散文一樣,還網上報上到處貼,就跟電線桿上的“狗皮膏”一樣了,都懶的撕你。 第二句“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孤單的影子,在房間裡來回踱兩步,想睡那由得自己啊。詞面上作者自己的意思是蟋蟀的吟叫攪擾地自己無法入睡,其實還是因感慨為自己的傷心的舊事和淒涼的當下而無法入眠。 末句這位辛苦的詩人終於在“牆角芭蕉”的僻護下獲得了暫時的寧靜,芭蕉葉這一巴掌的黑遮住了視窗,遮擋住了在多數人眼裡是美好圓滿象徵的那輪明月,把作者傷痕累累,不忍卒視的內心靜靜地掩藏起來。同時芭蕉伊遮掩窗兒黑也與前文的傷心白形成了呼應。《二鄉亭詞》評論道:“感得芭蕉遮掩,為‘一片傷心白’也,細不可言。”至此完美收筆,妙不可言。創作背景
萊陽宋氏在明末與入擾山東的清軍作戰中,曾有大傷亡,宋琬父兄輩中殉難多人。公元1645年乙酉之初,琬南奔流亡在吳中一帶,後雖出仕新朝,一生處於坎坷逆境。此詞寫旅途月夜懷人,從“萬里故人關塞隔”句看,似懷遣戍塞外之故友。猜您喜歡
類型: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