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

出自唐代陳羽的《從軍行

海畔風吹凍泥裂,枯桐葉落枝梢折。
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湖海之濱冷風次得泥土凍裂,枯桐葉飄落了,樹枝折下來。
遠遠聽到橫笛聲卻看不到人,把紅旗一直插上天山頭頂雪。

注釋
從軍行: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名。歌詞內容多寫邊塞情況和將士生活。
海:古代西域的沙漠、大湖泊都叫“海”。這裡指天山腳下的湖泊。
折:斷。
橫笛:橫吹的一種笛子。
直上:一直向上、向前。

鑑賞

這是一首寫風雪行軍的仄韻絕句,全寫得十分壯美。一、二句寫從軍將士面對的環境極為嚴酷:天山腳下寒風勁吹,湖邊(“海畔”)凍泥紛紛裂開,梧桐樹上的葉子已經刮光,枝梢被狂風折斷。就在這一嚴酷的背景上,映出皚皚雪山,傳出高亢嘹亮的笛聲。詩人以這一笛聲,就點出了這裡也許有人的聯想,同時又將人隱去,以“不見人”造成懸念:那風裡傳來的笛聲究竟來自何處呢?從而自然轉出末句:尋聲望去,只見在天山白雪的映襯下,一行紅旗正在向峰巔移動。風雪中紅旗不亂,已足見出從軍將士的精神,“直上”的動態描寫,更使畫面生機勃然,高昂的士氣、一往無前的精神,盡在這“直上”二字中溢出。

這首詩在藝術上善於映襯與妙用指代。一、二句對環境的描寫,竭力突出自然環境的惡劣,用濃重氛圍映襯從軍將士無所畏懼的精神風貌。如果是在風和日麗、山明水淨的條件下行軍,便難能見出士氣的昂揚堅強了。適應氛圍描寫的需要,在押韻上採用了入聲的韻腳,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韻,“裂”、 “折”、“雪”都是入聲“屑”韻字,韻尾為舌尖音,收音短促,適宜於抒寫或悲或壯的詩情。

前兩句的氛圍描寫與入聲韻的選用,為抒寫壯美的詩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映襯畢竟是陪賓,描寫的成敗,關鍵在於作為主體的三、四兩句。後兩句意在寫人,卻不正面寫出,更不和盤托出,而只是拈出與人相關的二物——“橫笛”、“紅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這種指代手法的運用,既節省了筆墨,又豐富了作品的藝術容量,給了讀者廣闊的想像的空間。軍中物品無數,只寫笛、旗二者,不僅出於只有笛聲、紅旗才會被遠處發現,還因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見行軍將士的精神。在寫法上,先寫“橫笛聞聲”,後寫“紅旗直上”,符合人們對遠處事物的注意往往“先聲後形”的一般習慣。特別巧妙的是“不見人”三字的嵌入。“聞聲”而尋人,尋而“不見”,從而形成文勢的跌宕,使末句的動人景象更為顯豁地表現出來。

這首《從軍行》兼有詩情畫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紅旗,雪的白,旗的紅,山的靜,旗的動,展示出一幅壯美的風雪行軍圖。

創作背景

陳羽生活的年代正處於中唐,其時,唐代邊患不斷,描寫戰士生活的歌層出不窮,這首詩即使作者早年宦遊,任職幕府時所作。

陳羽

[唐](約公元八O六年前後在世)字不詳,江東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憲宗元和初前後在世。工詩,與上人靈一交遊,唱答頗多。貞元八年,(公元七九二年)二人登進士第;而他與韓愈、王涯等共為龍虎榜。後仕歷東宮衛佐。《全唐詩》之三百四十八一卷傳世。► 75篇詩文

猜您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