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出自宋代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二首

風卷江湖雨暗村,四山聲作海濤翻。
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狸奴不出門。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天空黑暗,大風卷著江湖上的雨,四周的山上嘩嘩大雨像巨浪翻滾之聲。
溪柴燒的小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氈都很暖和,我和貓兒都不願出門。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涼的鄉村里,沒有為自己的處境而感到悲哀,心中還想著替國家防衛邊疆。
夜將盡了,我躺在床上聽到那風雨的聲音,迷迷糊糊地夢見,自己騎著披著鐵甲的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場。

注釋
溪柴: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
蠻氈:中國西南和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出產的毛氈,宋時已有生產。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蠻氈出西南諸番,以大理者為最,蠻人晝披夜臥,無貴賤,人有一番。”
狸奴:指生活中被人們馴化而來的貓的暱稱。
僵臥:躺臥不起。這裡形容自己窮居孤村,無所作為。僵,僵硬。
孤村:孤寂荒涼的村莊。
不自哀:不為自己哀傷。
思:想著,想到。
戍(shù)輪台:在新疆一帶防守,這裡指戍守邊疆。戍,守衛。輪台:在今新疆境內,是古代邊防重地。此代指邊關。
夜闌(lán):夜深。
風吹雨:風雨交加,和題目中“風雨大作”相呼應;當時南宋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風吹雨”也是時局寫照,故人直到深夜尚難成眠。
鐵馬:披著鐵甲的戰馬。
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區的河流。

字詞句基礎知識舉要


“僵”是個形聲字,從人僵聲,與“偃”同義,是向後仰倒,而“前仆後繼”的“仆”是向前倒,與此詞倒的方向相反。後來引申用來指“不動不朽”,即“僵硬”的意思,後來此義又造“僵”字表示,但人們仍習慣用“僵”字。中“僵臥孤村不自哀’’的“僵”是“僵硬挺直”的意思,形容詩人不受重用。


“戍”是個會意字,從人持戈,本義是“守邊”。所以,古代的邊防戰士稱“戍卒”;也指一般的駐紮、守衛。詩中“尚思為國戍輪台”一句,可理解為“防守”、“守衛”、“保衛”。


“闌”是個形聲字,從門柬聲,本義是“門遮”,即“門的遮蔽”,門前的柵欄。後來引申為·“欄桿”,“欄”字始作“闌”,後加“木”為“楣”,簡化為“欄”。闌由“遮止”的意思引申為“殘盡”、“停止”的意思。詩中“夜闌臥聽風吹雨”中的“夜闌”是“夜將盡”的意思,形容徹夜難眠。現在成語有“夜闌人靜”。

思想感情

這首情感激昂,精神飽滿。作者晚年境遇困頓,身體衰弱,但並沒有哀傷自己,而是想著從軍奔赴邊疆,跨戰馬,抗擊敵人進犯。表達了詩人的愛國熱情希望用實際行動來報效國家,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創作背景

陸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罷官後,閒居家鄉山陰農村。此作於南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當時詩人已經68歲,雖然年邁,但收復國土的強烈願望,在現實中已不可能實現,於是,在一個“風雨大作”的夜裡,觸景生情,由情生思,在夢中實現了自己金戈鐵馬馳騁中原的願望。

鑑賞

第一首主要寫十一月四日的大雨和詩人之處境。前兩句以誇張之法寫大雨瓢潑,其聲響之巨,描繪出黑天大風大雨之境,很是生動,波濤洶湧之聲正與作者渴望為國出力、光復中原之心相印。後兩句轉寫近處,描寫其所處之境,寫出作者因天冷而不思出門,其妙處是把作者的主觀之感和貓結合一起寫。這首詩也道出了作者處境悲涼。

第二首詩以“痴情化夢”的手法,深沉地表達了作者收復國土、報效祖國的壯志和那種“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讀者展示了詩人的一片赤膽忠心。

詩的開頭兩句,意思緊密相聯:“僵臥孤村不自哀”敘述了作者的現實處境和精神狀態,“尚思為國戍輪台”是對“不自哀”這種精神狀態的解釋,前後照應,形成對比。“僵、臥、孤、村”四字寫出了作者此時淒涼的境遇。“僵”字寫年邁,寫肌骨衰老,“臥”字寫多病,寫常在床蓐;“孤”字寫生活孤苦,不僅居處偏僻,而且思想苦悶,沒有知音;“村”寫詩人貧困村居,過著荒村野老的悽苦生活。四字寫出了作者罷官回鄉後處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現狀。籠罩著一種悲哀的氣氛,讓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緒急轉,又現出一種樂觀豪放之氣。詩人對自己的處境並不感到悲哀,貧病淒涼對他來說沒有什麼值得悲哀之處;詩人自己尚且“不自哀”,當然也不需要別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終生不渝的統一之志,理解他為這個壯志奮鬥的一生,理解他的滿腔熱血、一顆忠心,就是“尚思為國戍輪台”的精神狀態。這兩句詩是詩人靈魂和人格的最好說明,山河破碎,國難當頭,自有“肉食者謀之”,詩人不必多此一舉。另外,詩人正是因為“喜論恢復”、熱心抗敵才屢屢受打擊,最後才罷官閒居的。作為一個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問心無愧,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盡到了自己的責任,而今後國運如何他可以毫不負責。其次,雖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詩人作為年邁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擔報國殺敵的義務了。作為一個既無責任也無義務的七旬老人仍有“為國戍輪台”的壯志,這就讓人肅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達官貴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們承擔著責任和義務卻無心復國,顯得渺小和可鄙。

“夜闌臥聽風吹雨”緊承上兩句。因“思”而夜闌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風吹雨打聲,由自然界的風雨又想到國家的風雨飄搖,由國家的風雨飄搖自然又會聯想到戰爭的風雲、壯年的軍旅生活。這樣聽著、想著,輾轉反側,幻化出特殊的夢境——“鐵馬冰河”,而且“入夢來”反映了政治現實的可悲:詩人有心報國卻遭排斥而無法殺敵,一腔禦敵之情只能形諸夢境。“鐵馬冰河入夢來”正是詩人日夜所思的結果,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英雄氣概。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聲,是南宋時代的民族正氣。

鑑賞三

這首是紹熙三年(1192)十一月陸游退居家鄉山陰時所作,是年六十八歲。這首詩的大意是: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涼的鄉村里,自己並不感到悲哀,還想著替國家守衛邊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聽到那風雨的聲音,就夢見自己騎著披著盔甲的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場。

同陸游的許多愛國詩篇一樣,這首詩充滿愛國豪情,大氣磅礴,風格悲壯。

當詩人在六十八歲高齡,一身病痛,孤獨地躺在荒涼的鄉村里,他會想起很多往事。人生匆匆近百年,回首過往,感慨頗多,幼年時的理想,青年時的挫折,中年時的抱負,老年時的失意都會像過眼煙雲一樣在心頭閃現。

少年時在家庭中父親對自己的愛國主義薰陶,和自己“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志氣,青年時科舉考試時因才華過人而導致被權臣除名的挫敗,中年時,短暫軍旅生活的體驗和出任朝廷重臣的躊躇滿志,老年時作為主戰派,受投降打擊排擠獨居鄉村的淒涼寂寞,都會帶著深深的山河破碎家國飄搖的烙印,一齊向心頭襲來。

當時,金人南侵,宋朝丟失了大半壁江山,詩人由於主張對金作戰而被罷官回鄉,僵臥孤村,失意之思,經歷之悲,病體之痛,家國之愁,似乎已穿越歲月時空,飄飄悠悠,在身邊蔓延。然而,詩人並沒有沉浸在悲愁中,詩人筆鋒一轉,寫出了“僵臥孤村不自哀”,這“不自哀”三個字,便把個人之失,一己恩怨,小我之痛,暫且放在一邊。是啊,在山河破碎,家國淪落,半壁江山盡陷金人的鐵蹄之下面前,個人的得得失失又算得了什麼呢?接著一句“尚思為國戍輪台,”一掃低落的情緒,磅礴之氣,報國豪情便躍然紙上。

這種磅礴之氣報國豪情伴隨了陸游的一生,當南宋皇帝偏安江南,朝中士大夫紛紛在江南的小橋流水中風花雪月、吟詩頌詞之時,陸游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北伐,無時無刻不在渴望著祖國的統一,雖屢受投降派的讒毀排擠,始終矢志不移。

如今眼看家國飄搖,山河破碎,雖已病痛纏身,保家衛國的理想不渝,愛國激情始終在胸膛內涌盪,鐵馬冰河的夢想會在病痛的頭腦中出現,“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詩人在風雨灑落的夜晚,做夢都在想著,一身戎裝,騎著戰馬,跨越北國冰封的河流,同敵人在疆場廝殺。對於一個傷病纏身的老人,在將近古稀之年,猶有如此豪邁的夢想,真是可歌可嘆。在他的這種豪邁的夢想之下,激盪的該是怎樣的激情與豪情?

這是怎樣的一個夢啊,沒有和平,有戰場、廝殺、吶喊,他也許曾夢到過李廣站在冰河邊長嘯,也許曾夢到過衛青在最前線廝殺,可能還夢到過霍去病在敵區的縱深處馳騁,這些令匈奴喪膽,在疆場上建功立業的人,是他追尋的榜樣。

在他心中,大丈夫不能像李廣、衛青、霍去病一樣建功立業,青史留名,若得以快馬揚鞭,縱橫北國冰河,收復失地,雖不能留名千古,亦無憾。

是夢,而非夢,這是詩人現實中的理想在夢中的體現。

然而眼睜睜地看著“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縱然有萬千豪情,滿腹才華,卻不能在現實中施展,收復失地的理想不能在現實中立足,這又是一種怎樣的悲哀?是怎樣一種讓人抑鬱不樂的心情?

在荒涼孤村的夜晚,聽北風蕭蕭,淫雨灑落,鐵馬冰河只能在夢中相見,空有一腔抱負而不能施展,如此以來,家國之愁又多了一層,無法收復舊山河的惆悵又增添了幾分,風雨飄搖中的南宋王朝似乎更加岌岌可危。

整首詩,作者的滿腹愁緒就這樣通過大氣的筆觸一一展現,現實的理想就這樣藉助廝殺的夢境去實現,較少卿卿我我,無病呻吟。就連自身的病痛,大自然的淒風苦雨,也在老而不衰的愛國激情中,在鐵馬冰河的夢想中,變輕變淡,最終成為一種似有若無的陪襯,使得整首詩洋溢著一種豪邁悲壯的風格,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這種豪邁悲壯之情,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永遠給人以鼓勵和激勵。

鑑賞二

這是年近七旬的 陸游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寒夜,支撐著衰老的身體,躺在冰涼的 被子裡,寫下的一首熱血沸騰的 愛國主義篇。

詩的前兩句直接寫出了詩人自己的情思。“僵臥”道出了詩人的老邁境況,“孤村”表明與世隔絕的狀態,一“僵”一“孤”,淒涼之極,為什麼還“不自哀”呢?因為詩人的愛國熱忱達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經不把個人的身體健康和居住環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為國戍輪台”,猶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氣概。但是,他何嘗不知道現實是殘酷的,是不以人的意願為轉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這兩句集中在一個“思”字上,表現出詩人堅定不移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念!

後兩句是前兩句的深化,集中在一個“夢”字上,寫得形象感人。詩人因關心國事而形成戎馬征戰的夢幻,以夢的形式再現了“戍輪台”的志向,“入夢來”反映了政治現實的可悲:詩人有心報國卻遭排斥而無法殺敵,一腔禦敵之情只能形諸夢境。但是詩人一點也“不自哀”,報國殺敵之心卻更強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因此,“鐵馬冰河”的夢境,使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現。

後世影響

這首在我國古代所有的愛國詩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古典詩歌史上寫下了極其厚重的一筆,也以豪邁和悲壯的風格為浩如煙海的詩歌海洋增添了獨特的色彩,並以其永恆魅力永遠影響著後人。

鑑賞四

作於宋光宗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時年詩人67歲,閒居在故鄉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原詩共兩首,此處所選的是其中的第二首.與詩人其他的老年詩相比,這首詩在寫法上別具一格.其主要特色在於以夢境抒發情懷.寫到夢境的詩詞,在陸游之前已有不少佳作.李白的詩《夢遊天姥吟留別》,描繪的是光怪陸離、異彩紛呈的夢;杜甫的詩《夢李白二首》,摹寫的是滲透了詩人與李白形離神合、肝膽相照友誼的夢;蘇軾的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記敘的是詩人悼念亡妻、寄託哀思的夢.而陸游詩中的夢,大都是愛國之夢.在陸游的《劍南詩稿》中有近百首記夢的詩.清代趙翼《甌北詩話》卷六曾評陸游詩道:"即如記夢詩,核計全集,共九十九首.人生安得有如許夢!此必有詩無題,遂托之於夢耳."此評語認為陸游的詩記夢並非全是寫真夢,有的屬於託夢詠懷.這是頗有見地的.事實上,陸游的詩記夢,有的是寫真夢,而更多的還是託夢詠懷,當然,也不排除二者兼而有之.這首《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似可視為既寫真夢又託夢詠懷之作.

此詩前三句,寫夢因."僵臥":躺著不動."孤村":一作荒村."輪台":漢代西域地名,即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輪台縣;詩中泛指邊防重鎮.箇中包含三個層次.一是夢境產生的前提:"僵臥"、"夜闌".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詩人白日憂國憂民,才會在夜闌臥床睡眠中"有所夢",而倘若不是"僵臥",不是"夜闌",就不可能有夢的出現.故"僵臥"與"夜闌"是夢境產生的前提.二是夢境產生的主觀因素:"尚思為國戍輪台."如果詩人沒有為國戍邊的情懷,就不可能有"鐵馬冰河入夢來".三是夢境產生的外界條件:"風吹雨."可以說,正是有了"風吹雨"這一外界條件,詩人才在似睡非睡、模模糊糊之中生出"鐵馬冰河"的夢境來.

最後一句,寫夢境.與詩人那些通篇記夢的詩作有別,此詩寫夢境也獨樹一幟.全詩由夢因引出"鐵馬冰河"的夢境之後便戛然而止,給人留下更多聯想、想像的空間.人們盡可以據此夢境展開豐富的想像,具體想像詩人當年是如何身披鐵甲,手持兵器,騎那披著鐵甲的戰馬馳騁沙場、英勇殺敵,作此詩時他又是如何夢繞神牽"九州同"的.

可見,思想性與藝術性較為完美的統一,使得此詩成為陸游的代表作之一,也成為中國古代包括老年詩在內的所有詩歌的代表作之一.

陸游

陸游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薰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9482篇詩文

猜您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