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具 通:俱)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隱曜 一作:隱耀;霪雨 通:淫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慶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職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各種荒廢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於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它原有的規模,把唐代名家和當代人的詩賦刻在它上面。囑託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情。
我觀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連線著遠處的山,吞吐長江的水流,浩浩蕩蕩,無邊無際,一天裡陰晴多變,氣象千變萬化。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前人的記述(已經)很詳盡了。雖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峽,向南面直到瀟水和湘水,降職的官吏和來往的詩人,大多在這裡聚會,(他們)觀賞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大概會有所不同吧?
像那陰雨連綿,接連幾個月不放晴,寒風怒吼,渾濁的浪沖向天空;太陽和星星隱藏起光輝,山嶽隱沒了形體;商人和旅客(一譯: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槳折斷;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長嘯,猿在悲啼,(這時)登上這座樓啊,就會有一種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批評指責,滿眼都是蕭條的景象,感慨到了極點而悲傷的心情。
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連,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游來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蘭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波動的光閃著金色,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漁夫的歌聲在你唱我和地響起來,這種樂趣(真是)無窮無盡啊!(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感到心胸開闊、心情愉快,光榮和屈辱一併忘了,端著酒杯,吹著微風,那真是快樂高興極了。
唉!我曾經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人的心情,這是為什麼呢?(是由於)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時,就為百姓擔憂;在江湖上不做官時,就為國君擔憂。這樣來說在朝廷做官也擔憂,在僻遠的江湖也擔憂。既然這樣,那么他們什麼時候才會感到快樂呢?他們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唉!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
寫於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
注釋
記:一種文體。可以寫景、敘事,多為議論。但目的是為了抒發作者的情懷和抱負(闡述作者的某些觀念)。
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慶曆,宋仁宗趙禎的年號。
滕子京謫(zhé)守巴陵郡(jùn):滕子京降職任岳州太守。滕子京,名宗諒,子京是他的字,范仲淹的朋友。古時朋友間多以字相稱。
謫戍:把被革職的官吏或犯了罪的人充發到邊遠的地方。在這裡作為<動>被貶官,降職解釋。
守:指做州郡的長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慶曆五年(1045)。越,到了,及。
政通人和:政事順利,百姓和樂。政,政事;通,通順;和,和樂。這是讚美滕子京的話。
百廢具興:各種荒廢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百,不是確指,形容其多。廢,這裡指荒廢的事業。具,通“俱”,全,皆。興,復興。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乃,於是;增,擴大。制:規模。
唐賢今人:唐代和宋代的名人。
屬(zhǔ)予(yú)作文以記之:屬,通“囑”,囑託、囑咐。予,我。作文,寫文章。以,用來,連詞。記,記述。
予觀夫巴陵勝狀:夫,指示代詞,相當於“那”。勝狀,勝景,好景色。
銜(xián)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銜,銜接。吞,吞沒。浩浩湯湯(shāng):水波浩蕩的樣子。
橫無際涯:寬闊無邊。橫:廣遠。際涯:邊。(際、涯的區別:際專指陸地邊界,涯專指水的邊界)。
朝暉夕陰:或早或晚(一天裡)陰晴多變化。朝,在早晨,名詞做狀語。暉:日光。氣象,景象。萬千,千變萬化。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此,這。則,就。大觀,雄偉景象。
前人之述備矣: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前人之述,指上面說的“唐賢今人詩賦”。備,詳盡,完備。矣,語氣詞“了”。之,的。
然則北通巫峽:然則:雖然如此,那么。
南極瀟湘:南面直到瀟水、湘水。瀟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南,向南。極,盡。
遷客騷人,多會於此:遷客,被貶謫流遷的人。騷人,詩人。戰國時屈原作《離騷》,因此後人也稱詩人為騷人。多:大多。會,聚集。於,在。此,這裡。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飽覽這裡景色時的感想,恐怕會有所不同吧。覽:觀看,欣賞。物:景物。之情:情感。,得無:恐怕/是不是。異:差別,不同。乎
若夫淫(yín)雨霏霏(fēifēi):若夫,用在一段話的開頭以引起下文。下文的“至若”同此。“若夫”近似“像那”。“至若”近似“至於”。淫(yín)雨霏霏,連綿不斷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樣子。
開:解除,這裡指天氣放晴。
陰風怒號(háo),濁浪排空:陰,陰冷。號,呼嘯;濁,渾濁。排空,沖向天空。
日星隱曜(yào):太陽和星星隱藏起光輝。曜(不為耀,古文中以此曜做日光)光輝;日光。
山嶽潛形:山嶽隱沒了形體。岳,高大的山。潛,隱沒。形,形跡。
商旅不行:走,此指前行。
檣(qiáng)傾楫(jí)摧:桅桿倒下,船槳折斷。檣,桅桿。楫,船槳。傾,倒下。摧,折斷
薄暮冥冥(míng míng):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冥冥:昏暗的樣子。
斯:這,在這裡指岳陽樓。
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則,就。有,產生……(的情感)。去國懷鄉,憂讒畏譏: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批評指責。去,離開。國,國都,指京城。去國,離開京都,也即離開朝廷。憂,擔憂。讒,讒言。畏,害怕,懼怕。譏,嘲諷。
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蕭然,蕭條的樣子。感極,感慨到了極點。而,表示順接。者,代指悲傷感情,起強調作用。
至若春和景明:如果到了春天氣候和暖,陽光普照。至若,至於。春和,春風和煦。景,日光。明,明媚。(借代修辭)。
波瀾不驚: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驚:這裡有“起”“動”的意思。
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際。一,全。萬頃,極言其廣。
沙鷗翔集,錦鱗游泳:沙鷗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在水中游來游去。沙鷗,沙洲上的鷗鳥。翔集:時而飛翔,時而停歇。集,棲止,鳥停息在樹上。錦鱗,指美麗的魚。鱗,代指魚。游泳:或浮或沉。游:貼著水面游。泳,潛入水裡游。
岸芷(zhǐ)汀(tīng)蘭:岸上與小洲上的花草。芷:香草的一種。汀:小洲,水邊平地。
鬱郁:形容草木茂盛。
而或長煙一空: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或:有時。長:大片。一,全。空:消散。
皓月千里:皎潔的月光照耀千里。
浮光躍金:波動的光閃著金色。這是描寫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靜影沉璧: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璧玉。這裡是寫無風時水中的月影。璧,圓形正中有孔的玉。
漁歌互答:漁人唱著歌互相應答。互答,一唱一和。
何極:哪有窮盡。何:怎么。極:窮盡。
心曠神怡:心情開朗,精神愉快。曠,開闊。怡,愉快。
寵辱偕(xié)忘:榮耀和屈辱一併都忘了。偕:一起。寵:榮耀。辱:屈辱。
把酒臨風:端酒面對著風,就是在清風吹拂中端起酒來喝。把:持,執。臨,面對。
洋洋:高興得意的樣子。
嗟(jiē)夫:唉。嗟夫為兩個詞,皆為語氣詞。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嘗,曾經。求,探求。古仁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之,的。心,思想感情(心思)。
或異二者之為: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心情。或,近於“或許”“也許”的意思,表委婉口氣。異,不同於。為,這裡指心理活動。二者,這裡指前兩段的“悲”與“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為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為互文)。以,因為。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在朝中做官擔憂百姓。意為在朝中做官。廟,宗廟。堂,殿堂。廟堂:指朝廷。下文的“進”,對應“居廟堂之高”。進:在朝廷做官。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處在僻遠的地方做官則為君主擔憂。處江湖之遠:處在偏遠的江湖間,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下文的“退”,對應“處江湖之遠”。之:定語後置的標誌。是:這樣。退:不在朝廷做官。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擔憂之前先擔憂,在天下人享樂之後才享樂”吧。先,在……之前;後,在……之後。其:指“古仁人”。而,順承。必:一定。
)微斯人,吾誰與歸:如果沒有這樣的人,那我同誰一道呢?微,沒有。斯人,這樣的人。誰與歸,就是“與誰歸”。歸,歸依。
時六年:慶曆六年(1046年)
文言現象
一詞多義
明:(1)(到了第二年,就是慶曆五年)越明年
(2)(明媚) 至若春和景明
以:(1) (來) 屬予作文以記之
(2)( 因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夫:(1)(那) 予觀夫巴陵勝狀
(2)(表句尾感嘆) 嗟夫
觀:(1)( 看) 予觀夫巴陵勝狀
(2)( 景象)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極:(1)(直到) 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2)(窮盡,盡頭) 此樂何極
(3)(表示程度深) 感極而悲者矣
或:(1)(或許 )或異二者之為
(2)( 有時) 而或長煙一空
空:.(1)( 天空) 濁浪排空
2)( 消散) 長煙一空
通:(1) (順利) 政通人和
(2)(通向) 北通巫峽
和:(1)(和樂) 政通人和
(2)(和煦) 春和景明
一:1)一片:一碧萬頃
(2)全:長煙一空
(3)全部:在洞庭一湖
則:(1)那么 :然則何時而樂耶
(2)就是: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3)就: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歸(1)歸依:微斯人,吾誰與歸
(2)聚攏:雲歸而岩穴暝
備(1)前人之述備矣:譯盡
(2):備齊
詞類活用
⒈百廢具興(動詞作名詞,荒廢了的事業)
2.先天下之憂而憂(名詞作狀語,在……之前)
3.後天下之樂而樂(名詞作狀語,在……之後)
⒋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封建王朝官吏降職或遠調)
⒌憂讒畏譏(名詞作動詞,別人說壞話)
⒍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形容詞作名詞,賢明之人)
⒎而或長煙一空(形容詞作動詞,消散)
⒏北通巫峽,南極瀟湘(名詞活用作狀語,向北;向南)
⒐或異二者之為(動詞活用作名詞,這裡指心理活動)
古今異義
⒈氣象萬千【古義:景色和事物; 今義:天氣變化;氣象萬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種多樣、非常壯觀。】
⒉微斯人【 古義:(如果)沒有;今義:微小】
⒊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古:景象;今:看】
⒋橫無際涯【古:廣遠;今:與“豎”相對】
⒌濁浪排空【古:沖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
⒍予觀夫巴陵勝狀【古:指示代詞,表遠指,相當於“那”;今:丈夫,夫人】
⒎前人之述備矣【古:詳盡 今:準備】
⒏增其舊制【古:規模 今:制度】
⒐作文【古:寫文章 今:作文】
⒑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色、景物】
11則有去國懷鄉【古:國都;今:國家】
⒓則有去國懷鄉【古:離開;今:前往】
⒔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經;今:品嘗】
⒕越明年 【古:及,到;今:越過】
⒖寵辱偕忘【古:榮耀;今:恩寵】
⒗沙鷗翔集【古:群鳥停息在樹上;今:集體,集中】
⒘進亦憂【古:在朝廷做官;今:前進】
⒙退亦憂【古:不在朝廷做官;今:後退】
通假字
⒈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囑託)
⒉百廢具興(通“俱”,全,皆,都)
句式分析
⒈倒裝句
例:微斯人,吾誰與歸?(疑問代詞“誰”作賓語,賓語前置。語序應為“吾與誰歸”。)
⒉判斷句
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也”表判斷語氣。)
⒊省略句
例:屬(zhǔ)予(yú)作文以記之。(省略主語“滕子京”。)
⒋狀語後置
例: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遷客騷人,多會於此。
⒌定語後置
例: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
6.賓語前置句
例:吾誰與歸?
重點語句
(1)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它連線著遠處的山,吞吐長江的流水,水波浩蕩,無邊無際,或早或晚(一天裡)陰晴多變化,氣象千變萬化。
(2)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
像那陰雨連綿繁密,接連幾個月都不放晴,陰冷的風呼嘯著,渾濁的水浪沖向天空
(3)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至於春風和煦、陽光明媚時,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際。
成語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天下人擔憂之前先擔憂,在天下人享樂之後才享樂。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後。“皓月千里”:皎潔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心曠神怡”:形容心境開闊,精神愉快 曠:開闊;怡:愉快。
“氣象萬千”:氣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壯麗而多變化。有很多景物在進行變化。
“政通人和”: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形容國家穩定,人民安樂。
“百廢具興”:許多被廢棄的事業又都興辦起來。“具”通假“俱”規範詞形寫作“百廢俱興”。
“浩浩湯湯”:浩浩蕩蕩。指水勢壯闊的樣子。
“淫雨霏霏”:形容細雨連綿不絕的樣子。
“波瀾不驚”:是岳陽樓月夜裡風平浪靜時的景色。現比喻面對動盪局面保持平靜、形勢平穩,沒受到什麼變化或曲折,不驚不詫。
“一碧萬頃”:一片碧綠,廣闊無際。頃,極言其廣。
“岸芷汀蘭”:岸邊的香草,小洲上的蘭花。
“寵辱偕忘”:受寵或受辱都毫不計較。常指一種通達的超絕塵世的態度。
“春和景明”:形容春風和煦,陽光明媚。
分析
中心思想
這篇文章敘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過描繪岳陽樓的景色及遷客騷人登樓覽景後產生的不同感情,表達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主題
“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一提起岳陽樓,人們就會很自然地想起千古名臣范仲淹,千古名文《岳陽樓記》, 想到其中表明範仲淹寬闊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還會讚頌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和生活態度。可以說,人們把太多的目光和關注給了范仲淹,而很少會有人想到功不可沒的滕子京。既是自勉,又是與友人共勉。
後世影響
影響力洞穿史冊,成為延綿千年的治國理念之一,政事通達、人心和順成為後代無數治國理政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後世有“居官警語”云:“善為治者,貴運軼民之隱,達民之情。”“治民之大者,在上下之交不至於隔閡。”“上下之交”而不“隔閡”,其核心就是個“通”字,揭示了“政通人和”的關鍵所在。
問題研究
1、作者在此提出了一種什麼樣的更高的理想境界?
答:這是一種超然物外的理想境界。雖然因物悲喜是人之常情,但並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2、作者的曠達胸襟與政治抱負之間的關係:因果關係。
3、“古仁人之心”的內涵是什麼?(用原文回答)
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是進亦憂,退亦憂”這句話中,“進”是指什麼?“退”是指什麼?
“進”是指“居廟堂之高”即“在朝廷做官”,“退”是指“處江湖之遠”即“不在朝廷做官”。
5、這段話中所用的主要表達方式是什麼?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答:議論。作用:點明主旨,抒發了作者寬闊的胸襟和遠大的政治抱負。
6、“微斯人,吾誰與歸”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感情?
答: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遠;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達了自己願與古仁人同道的曠達胸襟和遠大抱負以及對滕子京遭貶謫的慰勉。
7、如何理解“進亦憂,退亦憂”一句?
答:“進亦憂”照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退亦憂”照應“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句話表達了古仁人不念自己的處境,而是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
8、“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句在文中的作用:。請再寫出一句你從課外讀到的與此意思相似的詩句或名句佳句。
答:作用:體現本文主旨。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2、位卑未敢忘憂國。
9、作者巧妙地用兩個設問句來逐層深入地闡明論點。第一個設問句先從反面說,後從正面說,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內涵,得出“是進亦憂,退亦憂”的論斷,突出一個“憂”字,自然引出第二個設問句,將文章推向高潮,從而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
10、“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一句的修辭:對偶。
11、“遷客騷人”登樓“覽物之情”為什麼不同?
答:他們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產生或喜或悲的感情(或“以物喜,以己悲”
12、選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⑴對滕子京的勸勉和規諫。⑵抒發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
13、“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和“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兩句中的“異”字,分別指什麼內容?
答;“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中的“異”,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發出的“遷客騷人”的不同的感觸,即“悲”與“喜”兩種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是指古代仁人不同於上述“遷客騷人”,能不受自然景物好壞的影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用自己的話概括“遷客騷人”的兩種“覽物之情”,並指出作者這樣寫的目的。
答:第一種:遠離京城,懷念家鄉,擔心遭誹謗和諷刺的悲傷。第二種:胸懷開闊,精神愉快,榮辱偕忘的喜悅。目的:為了將這類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引出下文,由寫情自然轉入議論,突出全文主旨。
15、本文共五個自然段,其中敘事的是第1段,寫景、抒情的是2、3、4第段,議論的是第5段。
16、出自本文的成語:百廢具興 、政通人和、心曠神怡。
文章第二段用神來之筆再現了岳陽樓的宏偉景象,照應了題目,此外還有什麼作用?
答:“銜”和“吞”把遠山長江與洞庭湖的關係寫得活靈活現,同時領起下文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景
17、兩種不同的覽物之情,各是怎樣的?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答:一種是“去國懷鄉,憂讒畏譏”的“因己而悲”的感情; 一種是“心曠神怡,寵辱偕忘”的“因物而喜”的感情。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18、概括各段的大意:①交代作記的緣由。②描寫洞庭湖遠景,生髮議論,引出兩種情景。③——④、描寫陰晴兩種天氣的景色極其感受。⑤、闡述古仁人之心,抒發自己的遠大抱負。
19、聯繫全文,說說你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看法或理解。
答:范仲淹的這句話體現了憂君思想,帶有時代的局限性,但是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著借鑑和教育意義。
20、文章略寫巴陵勝狀,詳寫覽物之情,試簡述其原因。
答:寫景不是本文的目的,作者的真正意圖是借題發揮,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並以此規箴友人。
21、“遷客騷人”與“古仁人”的區別在哪?
答:遷客騷人: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2、本文的議論點明了作者的“憂樂”觀,這種“憂”“樂”與前文“遷客騷人”的“悲”“喜”是否一致?為什麼? 答:不一致。作者的憂樂觀是以天下為基礎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而遷客騷人的悲和喜是以自己的得失和外物的好壞為前提,是以物喜,以己悲。
23、范仲淹藉此文委婉地表達了對友人滕子京地勸勉,結尾作者發出“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慨嘆。就全文來看,這句話有何言外之意?
答: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遠;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達了自己願與古仁人同道的曠達胸襟和遠大抱負。
24、“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三句話因其文質兼美而膾炙人口,請選擇感受最深的一句,結合《岳陽樓記》和自己的生活談一談體會。
答:任選其一即可。談體會既要聯繫全文,又要結合自己的生活。如選第一句可圍繞政治理想來談;選第二句可圍繞曠達胸襟來談;選第三句可圍繞遠大政治報負及民族責任感來談,言之成理即可。
25、“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中的“騷人”是什麼意思?根據我們學過的古詩文,舉出曾到過岳陽樓的“遷客騷人”之作。
答:詩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27、文中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為現代人的你能否做到?為什麼?請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看法。
答:①能。這說的是一種從容的平常心境。只要發揮心靈力量,砥礪意志,就可以養成平常心境。面對考試的失敗,以平常心待之,便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不能。這是一種需要修煉才能達到的境界,作為中學生,心靈尚需砥礪,戰勝外在的力量不易。擔心考試失敗是學生普遍的心態,便是這個道理。
創作背景
慶曆新政失敗後,范仲淹貶居鄧州。昔日好友滕子京從湖南來信,要他為重新修竣的岳陽樓作記,並附上《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一口答應,但是范仲淹其實沒有去過岳陽樓。慶曆六年六月(即1046年6月),他揮毫撰寫的著名的《岳陽樓記》一記敘文,都是看圖寫的。
賞析
《岳陽樓記》全文有三百六十八字,共六段。
文章開頭即切入正題,敘述事情的本末緣起。以“慶曆四年春”點明時間起筆,格調莊重雅正;說滕子京為“謫守”,已暗喻對仕途沉浮的悲慨,為後文抒情設伏。下面僅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八個字,寫出滕子京的政績,引出重修岳陽樓和作記一事,為全篇文字的導引。
第二段,格調振起,情辭激昂。先總說“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設定下文寫景範圍。以下“銜遠山,吞長江”寥寥數語,寫盡洞庭湖之大觀勝概。一“銜”一“吞”,有氣勢。“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極言水波壯闊;“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概說陰晴變化,簡練而又生動。前四句從空間角度,後兩句從時間角度,寫盡了洞庭湖的壯觀景象。“前人之述備矣”一句承前啟後,並回應前文“唐賢今人詩賦”一語。這句話既是謙虛,也暗含轉機,經“然則”一轉,引出新的意境,由單純寫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筆法來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從而構出全文的主體。
三、四兩段是兩個排比段,並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兩股不同的情感之流,傳達出景與情互相感應的兩種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三段寫覽物而悲者。以“若夫”起筆,意味深長。這是一個引發議論的詞,又表明了虛擬的情調,而這種虛擬又是對無數實境的濃縮、提煉和升華,頗有典型意義。“若夫”以下描寫了一種悲涼的情境,由天氣的惡劣寫到人心的淒楚。這裡用四字短句,層層渲染,漸次鋪敘。淫雨、陰風、濁浪構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無光,山嶽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嘯猿啼”之際,令過往的“遷客騷人”有“去國懷鄉”之慨、“憂讒畏譏”之懼、“感極而悲”之情。
第四段寫覽物而喜者。以“至若”領起,打開了一個陽光燦爛的畫面。“至若”儘管也是列舉性的語氣,但從音節上已變得高亢嘹亮,格調上已變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寫,雖然仍為四字短句,色調卻為之一變,繪出春風和暢、景色明麗、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鷗鳥在自由翱翔,魚兒在歡快遊蕩,連無知的水草蘭花也充滿活力。作者以極為簡練的筆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圖,讀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段的句式、節奏與上一段大體相仿,卻也另有變奏。“而或”一句就進一步擴展了意境,增強了疊加詠嘆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氣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樓也”的心境也變成了“寵辱偕忘”的超脫和“把酒臨風”的揮灑自如。
第五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開啟,兼有抒情和議論的意味。作者在列舉了悲喜兩種情境後,筆調突然激揚,道出了超乎這兩者之上的一種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動,因物悲喜雖然是人之常情,但並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堅定的意志,不為外界條件的變化動搖。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憂國憂民之心不改,“進亦憂,退亦憂”。這似乎有悖於常理,有些不可思議。作者也就此擬出一問一答,假託古聖立言,發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誓言,曲終奏雅,點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誰與歸”一句結語,“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悲涼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後標明寫作時間,與篇首照應。
本文表現作者雖身居江湖,心憂國事,雖遭迫害,仍不放棄理想的頑強意志,同時,也是對被貶戰友的鼓勵和安慰。《岳陽樓記》的著名,是因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時的另一位文學家歐陽修在為他寫的碑文中說,他從小就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岳陽樓記》末尾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一生行為的準則。孟子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已成為封建時代許多士大夫的信條。范仲淹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貶官在外,“處江湖之遠”,本來可以採取獨善其身的態度,落得清閒快樂,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應立身行一的準則,認為個人的榮辱升遷應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勉勵自己和朋友,這是難能可貴的。這兩句話所體現的精神,那種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品質,無疑仍有教育意義。
藝術手法
就藝術而論,《岳陽樓記》也是一篇優秀的文章。
第一,岳陽樓之大觀,前人已經說盡了,再重複那些老話沒有意思。范仲淹就是採取了換一個新的角度,找一個新的題目,另說他的一套。文章的題目是“岳陽樓記”,卻巧妙地避開樓不寫,而去寫洞庭湖,寫登樓的遷客騷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時產生的不同感情,以襯托最後一段所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的別出心裁,讓人佩服。
第二,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記事簡明,寫景鋪張,抒情真切,議論精闢。議論的部分字數不多,但有統帥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說這是一篇獨特的議論文。《岳陽樓記》的議論技巧,確實有值得借鑑的地方。
第三,這篇文章的語言很有特色。它雖然是一篇散文,卻穿插了許多四言的對偶句,如“日星隱曜,山嶽潛形。”“沙鷗翔集,錦鱗游泳。”“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這些駢句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錘鍊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銜遠山,吞長江”這兩句的“銜”字、“吞”字,恰切地表現了洞庭湖浩瀚的氣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簡潔的八個字,像格言那樣富有啟示性。“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把豐富的意義熔鑄到短短的兩句話中,字字有力。
全文記敘、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動靜相生,明暗相襯,文詞簡約,音節和諧,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對比,成為雜記中的創新。
概述
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篇文章中,記事簡明,寫景鋪張,抒情真切,議論精闢。
這篇記敘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過描繪岳陽樓的景色及遷客騷人登樓覽景後產生的不同感情,表達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態度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理解
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八百里洞庭湖,南接湘、資、沅、澧,北分松滋、太平等長江支流,煙波浩淼,湖山輝映,自古以 來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勝地;岳陽古稱巴陵,位於洞庭湖與長江匯合之處,枕山帶湖,為巴、蜀、荊、襄之要衝。北宋慶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應朋友之約,為重修的岳陽樓作記,千古名文《岳陽樓記》於是誕生。
文章開頭即切入正題,敘述事情的本末緣起。以“慶曆四年春”點明時間起筆,格調莊重雅正;說滕子京為“謫守”,已暗喻對仕途沉浮的悲慨,為後文抒情設伏。下面僅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八個字,寫出滕子京的政績,引出重修岳陽樓和作記一事,為全篇文字的導引。
第2段,格調振起,情辭激昂。先總說“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設定下文寫景範圍。以下“銜遠山,吞長江”寥寥數語,寫盡洞庭湖之大觀勝概。一“銜”一“吞”,何等的氣勢!“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極言水波壯闊;“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概說陰晴變化,簡練而又生動。前四句從空間角度,後兩句從時間角度,寫盡了洞庭湖的壯觀景象。“前人之述備矣”一句承前啟後,並回應前文“唐賢今人詩賦”一語。這句話既是謙虛,也暗含轉機,經“然則”一轉,引出新的意境,由單純寫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筆法來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從而構出全文的主體。
3~4兩段是兩個排比段,並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兩股奔涌跳躍的情感之流,傳達出景與情互相感應的兩種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3段以“若夫”起筆,意味深長。這是一個引發議論的詞,又表明了虛擬的情調,而這種虛擬又是對無數實境的濃縮、提煉和升華,頗有典型意義。“若夫”以下描寫了一種悲涼的情境,由天氣的惡劣寫到人心的淒楚。這裡用四字短句,層層渲染,漸次鋪敘。淫雨、陰風、濁浪構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無光,山嶽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嘯猿啼”之際,怎能不令過往的“遷客騷人”有“去國懷鄉”之慨、“憂讒畏譏”之懼、“感極而悲”之情呢?
第4段以“至若”領起,打開了一個陽光燦爛的畫面。“至若”儘管也是列舉性的語氣,但從音節上已變得高亢嘹亮,格調上已變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寫,雖然仍為四字短句,色調卻為之一變,繪出春風和暢、景色明麗、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鷗鳥在自由翱翔,魚兒在歡快遊蕩,連無知的水草蘭花也充滿活力。作者以極為簡練的筆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圖,讀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段的句式、節奏與上一段大體相仿,卻也另有變奏。“而或”一句就進一步擴展了意境,增強了疊加詠嘆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氣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樓也”的心境也變成了“寵辱偕忘”的超脫和“把酒臨風”的揮灑自如。
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開啟,兼有抒情和議論的意味。作者在列舉了悲喜兩種情境後,筆調突然激揚,道出了超乎這兩者之上的一種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動,因物悲喜雖然是人之常情,但並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堅定的意志,不為外界條件的變化動搖。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憂國憂民之心不改,“進亦憂,退亦憂”。這似乎有悖於常理,有些不可思議。作者也就此擬出一問一答,假託古聖立言,發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誓言,曲終奏雅,點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誰與歸”一句結語,“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悲涼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後標明寫作時間,與篇首照應。
《古文觀止》的作者總評本文說:“岳陽樓大觀,已被前人寫盡。先生更不贅述,止將登樓者覽物之情寫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後文憂樂一段正論。”這一評語確實道出了本文的精神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