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5 / 7頁
《洛陽伽藍記》簡稱《伽藍記》,中國古代佛教史籍。是東魏遷都鄴城十餘年後,撫軍司馬楊炫之重遊洛陽,追記劫前城郊佛寺之盛,概況歷史變遷寫作的一部集歷史、地理、佛教、文學於一身的歷史和人物故事類筆記,成書於公元547年(東魏武定五年)。後世將《洛陽伽藍記》與酈道元的《水經注》、顏之推的《顏氏家訓》並稱為中國北朝時期的三部傑作。
《越絕書》以春秋末年至戰國初期吳越爭霸的歷史事實為主幹,上溯夏禹,下迄兩漢,旁及諸侯列國,對這一歷史時期吳越地區的漢民族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曆法、語言等多有所涉及,被譽為“地方志鼻祖”。其中有些記述,不見於現存其他典籍文獻,而為此書所獨詳;有些記述,則可與其他典籍文獻互為發明,彼此印證。
《武林舊事》成書於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以前,為追憶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的著作,全書共十卷。作者按照“詞貴乎紀實”的精神﹐根據目睹耳聞和故書雜記﹐詳述朝廷典禮﹑山川風俗﹑市肆經紀﹑四時節物﹑教坊樂部等情況﹐為了解南宋城市經濟文化和市民生活﹐以及都城面貌﹑宮廷禮儀﹐提供較豐富的史料。
又名《法顯傳》、《歷游天竺記》、《昔道人法顯從長安行西至天竺傳》、《釋法顯行傳》、《歷游天竺記傳》、等,一卷。東晉法顯撰,成於義熙十二年(416)。《佛國記》一卷,全文13980字,全部記述作者公元399至413年的旅行經歷,體裁是一部典型的遊記,也屬佛教地誌類著作。
宋代史學名著,全書二百五十卷,采編年體例。“三朝”,指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宋高宗趙構三朝。該書會集了三朝有關宋金和戰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標出事目,加以編排,故稱為“北盟會編”。宋金和戰是北宋末南宋年間頭等大事,宋人據親身經歷或所聞所見記錄成書者,不下數百家,但“各說異同,事有疑信”。
“漢官六種”是東漢時期陸續產生的六種關於漢代官制、禮儀的著作的總稱,即《漢官》、《漢官解詁》、《漢舊儀》、《漢官儀》、《漢官典職儀式選用》、《漢儀》六種書。此六書於唐宋以後散佚,現在只能看到元人和清人的輯本。後由清人孫星衍編輯成《漢官六種》十卷,收入《平津館叢韋》。
《西夏書事》是綱目體西夏編年史,共四十二卷。清吳廣成編撰。吳廣成(生卒年不詳),字西齋。江蘇青浦(今屬上海)人。博聞而精史學。嘉慶、道光間,以西夏割據西北數百年而史書記載闕略,乃悉心搜采唐以下各種有關文獻資料,歷十年編成此書。
《東觀奏記》三卷,唐裴庭裕撰。庭裕一作廷裕,字膺餘,聞喜人,官右補闕。其名見《新書。宰相世系表》,所謂裴氏東眷者也。王定保《摭言》,稱其乾寧中在內廷,文書敏捷,號下水船。其事跡則無可考焉。其書專記宣宗一朝之事。前有《自序》,稱上自壽邸即位二年,監修國史丞相晉國公杜讓能,奏選碩學之士十五人,分修《三聖實錄》。
全書共四卷。唐趙元一撰。本書是記載德宗避難奉天時期的第一手資料。體例是按日敘事,多記功臣勳業及逆臣言行,以示懲勸,並常作簡短評論。其敘事記言往往較正史詳盡可信,可據以考訂事實真相,雖間有失實之處,不足為病。
《九州春秋》 一書,記述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亂世史事。已佚。今有元陶宗儀輯本和清黃奭輯本,黃氏輯本收入《漢學堂叢書》“子史鉤沉”,比陶本完整。《說郛》宛委山堂本僅六節,而商務印書館本更少,僅一節。今從黃本點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