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20 / 22頁
《越絕書》以春秋末年至戰國初期吳越爭霸的歷史事實為主幹,上溯夏禹,下迄兩漢,旁及諸侯列國,對這一歷史時期吳越地區的漢民族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曆法、語言等多有所涉及,被譽為“地方志鼻祖”。其中有些記述,不見於現存其他典籍文獻,而為此書所獨詳;有些記述,則可與其他典籍文獻互為發明,彼此印證。
《中說》反映王通的思想,是有許多可貴之處的。王通在政治上,以恢復王道政治為目標,倡導實行“仁政”,主張“三教合一”,基本上是符合時代潮流的,有進步性。在哲學上,王通致力於探究“天人之事”,圍繞“天人”關係這個核心,闡述了他關於自然觀、發展現、認識論和歷史觀等方面的思想,表現了樸素唯物主義的傾向和主變思想。
《雍正劍俠圖》又名《童林傳》,是清末民初評書名家常傑淼創作的長篇短打俠義評書,主要講述了童林別開天地,最終創立無極門的故事。於20世紀初在北京、天津等地表演,收到了廣大民眾的熱烈歡迎,可謂轟動一時。書中有大量真實的武術、江湖綠林道描寫;作者常引經據典,夾敘夾評,又熟悉老北京民俗與風土人情,能夠“武書文說”,把劍俠圖說成學問書。
《何典》是一部用吳方言寫的借鬼說事的清代諷刺小說。成於清嘉慶年間,翻刻於光緒四年(1879年),而真正流傳開來則在1926年。1981年,工商出版社印行“內部發行”版。2005年,學林出版社再出新注彩繪本。《何典》編著者“過路人”原名張南莊,清代上海人;評者“纏夾二先生”原名陳得仁,清代長洲(今江蘇吳縣)人。一九二六年六月,劉復(半農)將此書標點重印,魯迅曾為作題記(後收入《集外集拾遺》)。
《西漢演義》 與《東漢演義》原名《劍嘯閣批評東西漢通俗演義》為明代鐘山居士甄偉所著小說。小說主要敘述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項羽、劉邦反秦暴政及滅秦後楚漢相爭的故事。描繪了項羽、劉邦、張良、韓信等一大批歷史人物的形象。
《三遂平妖傳》是中國古典小說名著之一,屬於神魔小說,作者為羅貫中,後有馮夢龍增補版本。羅氏此書,吸取和繼承了宋元以來有關記述王則起義的史料、民間傳說、小說故事以及見於某些筆記小說中的神異故事來加以融合、整理而寫成的。舊刻二十回本的《三遂平妖傳》極為少見,迄今國內僅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有此書一部。
本書系紹興人葛虛存於民國初年從眾多清人筆記小說、方誌、文集、書牘、奏摺、詩話中採集編纂而成,全書分學行、令節、治術、將略、文藝、憐才、吏治、先德、異征、度量、清操、科名、風趣、境遇、閨閣、雜錄16類,573則,記述了清代各式名人的各種軼聞趣事,既可助談資,又可以此了解清代社會的狀況。
《蕩寇志》是中國清代長篇小說名,作者俞萬春(1794—1849),此書草創於道光六年(1826),寫成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間凡“三易其稿”,首尾歷22年。本書中,作者仇視以宋江為首的梁山泊起義的思想與金聖歎一致,所以他緊接金聖歎“腰斬”過的七十回本《水滸傳》,從七十一回寫起,杜撰出一大篇宋江等如何“被張叔夜擒拿正法”的故事,自名其書為《蕩寇志》,此書的初刻本卻又署書名為《結水滸傳》。
《狄公案》又名《武則天四大奇案》《狄梁公全傳》,清末長篇公案小說,作者名已佚,共六卷六十四回。前三十回,寫狄仁傑任昌平縣令時平斷冤獄;後三十四回,寫其任宰相時整肅朝綱的故事。故事情節較為細緻縝密,帶有政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