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14 / 22頁
《明季北略》是商務印書館發行出版的由計六奇編寫的書籍。記載明萬曆至崇禎時期北方地區史實的史書。清初無錫計六奇(1622~?)撰。六奇字用賓,號天節子,別號九峰居士,江蘇無錫人。全書共二十四卷,起自明萬曆二十三(159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興起東北,止於明崇禎十七(1644)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分年記事,於崇禎一朝尤詳。李自成入京後史事,幾乎按日排比。每年之中,又以紀事本末體逐事標立名目,取材廣泛,記事有序。本書成書於康熙初年,上距明亡為時不久,史事大多無誤,但也有傳聞、迷信不實之處。
《隋唐演義》的整體結構以史為經,以人物事件為緯,以隋煬帝、朱貴兒、唐明皇、楊玉環的“兩世姻緣”為“大框架”,自隋文帝起兵伐陳開始,到唐明皇從四川還都去世而終,記說了隋唐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作者是(清)褚人獲。全書共一百回,六十六萬五千字。是一部具有英雄傳奇和歷史演義雙重性質的小說。以隋末農民起義為故事背景,講述隋朝覆滅與大唐建立的一段歷史演義。《隋唐演義》既是中國古代一部白話小說,也是一部演繹歷史風雲、歌頌傳奇英雄的經典之作。
《周書》,中國歷代正史《二十四史》之一,唐朝令狐德棻主編,參加編寫的還有岑文本和崔仁師等人。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共50卷,本紀8卷、列傳42卷。本書記載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紀傳體史書。另外,清代有同名人物周書。
《醒世恆言》,白話短篇筆記集。明末馮夢龍纂輯。始刊於1627年(明天啟七年)。其題材或來自民間事實,或來自史傳和唐、宋故事。除少數宋元舊作外,絕大多數是明人作品,部分是馮氏擬作。形象鮮明,結構充實完整,描寫細膩,不同程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市民思想感情。但有些作品帶有封建說教、因果報應宣傳和色情渲染。《醒世恆言》同作者之前刊行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一起,合稱《三言》,是最重要的中國古代白話短篇筆記集之一。通常亦與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並稱,稱為“三言二拍”。
《針灸甲乙經》是古代漢醫著作之一,為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針灸學專著。也是最早將針灸學理論與腧穴學相結合的一部著作。原名《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簡稱《甲乙經》,晉皇甫謐(215-282年)編撰於魏甘露四年(259年),共10卷,南北朝時期改為12卷本。
《魏書》,北齊魏收撰,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內容記載了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北魏王朝的歷史。124卷,其中本紀12卷,列傳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或上、中、下3卷,實共130卷。
《博物志》,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志怪小說集。西晉張華(232~300)編撰,分類記載異境奇物 ﹑古代瑣聞雜事及神仙方術等。內容多取材於古籍﹐包羅很雜﹐有山川地理的知識﹐有歷史人物的傳說﹐有奇異的草木魚蟲﹑飛禽走獸的描述﹐也有怪誕不經的神仙方技的故事 ﹐其中還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話材料。如所記八月有人浮槎至天河見織女的傳聞﹐是有關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的原始資料。
《太平御覽》是宋代著名的類書,為北宋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奉敕編纂,始於太平興國二年(977)三月,成書於太平興國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覽》采以群書類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門而編為千卷,所以初名為《太平總類》;書成之後,宋太宗日覽三卷,一歲而讀周,所以又更名為《太平御覽》。全書以天、地、人、事、物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謂包羅古今萬象。書中共引用古書一千多種,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獻資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經亡佚,更使本書顯得彌足珍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
內丹之學,傳自遠古黃老列莊哲學思想,自漢魏伯陽揭其端,唐鍾離權、呂洞賓等發揚於後。唐宋以降流衍日繁,蔚為大觀。宋張伯端承鍾、呂之學,祖述黃老,仿效《周易參同契》,著為《悟真篇》,內丹之學遂大顯於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之:“是專明金丹之要,與魏伯陽《參同契》,道家並推為正宗。” 《悟真篇》與《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參同契》、《黃庭經》為古代中國早期四大內丹術專著。北宋張伯端撰。考該書以詩、詞、曲等體裁闡述內丹理論。
《三俠五義》,作者為清朝石玉昆,是古典長篇俠義公案小說的經典之作,堪稱中國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同時,作為中國第一部具有真正意義的武俠小說,《三俠五義》的版本眾多、流傳極廣,書中膾炙人口的故事對中國近代評書曲藝、武俠小說乃至文學藝術的內容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