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12 / 22頁
脈學在中醫學中是極受重視的。自晉代王叔和著《脈經》後,五代高陽生著成《脈訣》,以其通俗易懂、便於記誦而廣為傳播,但因其中謬誤也不少。李時珍繼承了正統的脈學,博採歷代各家之長,對經義大加發揮,如他指出,切脈獨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臟之氣,而不是切按五臟六腑經脈之體,闡發透闢。他在《脈經》24脈的基礎上,又增述了3種脈,使中醫脈象增至27種,即浮、沉、遲、數、滑、澀、虛、實、長、短、洪、微、緊、緩、芤、弦、革、牢、濡、弱、散、細、伏、動、促、結、代。他用朗朗上口、易於記誦的七言詩句寫成“體狀詩”,對每一種脈象做了形象的描述,如說浮脈“浮脈唯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三秋得命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短短四句把浮脈的脈位、脈象、臨床意義表述得很清晰。他還用“相類詩”、“主病詩”,把同一類的各種脈加以歸納,對其在診斷病證方面的意圖加以闡發。這就是《瀕湖脈學》的全部內容,雖然篇幅不多,但在中醫脈學發展史上卻有重要地位,已經成為學習脈學的必讀著作。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著作。記錄了周朝王室和魯國、齊國、晉國、鄭國、楚國、吳國、越國等諸侯國的歷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約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年)。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
《封神演義》是明代小說家許仲琳所寫的一篇小說。主要以姜子牙輔佐周室(周文王、周武王)討伐商紂的歷史為背景,描寫了闡教、截教諸仙鬥智鬥勇、破陣斬將封神的故事。包含了大量民間傳說和神話。有姜子牙、哪吒、楊戩等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最後以姜子牙封諸神和周武王封諸侯結尾。
《太平廣記》是古代文言小說的第一部總集。宋代人編的一部大書。全書500卷,目錄10卷,取材於漢代至宋初的野史傳說及道經﹑釋藏等為主的雜著,屬於類書。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鉉、趙鄰幾、王克貞、宋白、呂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編纂。開始於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次年(978年)完成。因成書於宋太平興國年間,和《太平御覽》同時編纂,所以叫做《太平廣記》。
奇經八脈是指十二經脈之外的八條經脈,包括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奇者,異也。因其異於十二正經,故稱“奇經”。它們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里配合。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對十二經脈的氣血運行起著溢蓄、調節作用。
《說苑》,又名《新苑》,古代雜史小說集。劉向編。成書於鴻泰四年(前17)。原20卷,78。按各類記述春秋戰國至漢代的遺聞軼事,每類之前列總說:事後加按語。其中以記述諸子言行為主,不少篇章中有關於治國安民、家國興亡的哲理格言。主要體現了儒家的哲學思想、政治理想以及倫理觀念。
《春秋公羊傳》,儒家經典之一。古代漢族今文經學重要典籍。上起魯隱公元年,止於魯哀公十四年,與《春秋》起訖時間相同。相傳其作者為子夏的弟子,戰國時齊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說流傳,西漢景帝時,傳至玄孫公羊壽,由公羊壽與胡母生(子都)一起將《春秋公羊傳》著於竹帛。《公羊傳》有東漢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詁》、唐朝徐彥作《公羊傳疏》、清朝陳立撰《公羊義疏》。
《警世通言》是明末馮夢龍纂輯的白話短篇小說集。完成於天啟四年(1624),收錄宋、元、明時期話本、擬話本40篇。一般認為,這些作品都經過編撰者不同程度的加工、整理。題材或來自現實生活,或取自前人筆記小說。總體而言,《警世通言》的題材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婚姻愛情與女性命運。其二,功名利祿與人世滄桑。其三,奇事冤案與怪異世界。從各個角度呈現了當時生活中的社會百態。
《大唐西域記》,地理史籍,又稱《西域記》,12卷。玄奘述,辯機撰文。本書系玄奘奉唐太宗敕命而著,貞觀二十年(646)成書。書中綜敘了貞觀元年(一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九年玄奘西行之見聞。記述了玄奘所親歷110個及得之傳聞的28個城邦、地區、國家之概況,有疆域、氣候、山川、風土、人情、語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等。為研究中古時期中亞、南亞諸國的歷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貴資料,也是研究佛教史學、佛教遺蹟的重要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