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志·卷六十一

作者:張廷玉等

◎河渠三

○運河上

明成祖肇建北京,轉漕東南,水陸兼輓,仍元人之舊,參用海運。逮會通河開,海陸並罷。南極江口,北盡大通橋,運道三千餘里。綜而計之,自昌平神山泉諸水,匯貫都城,過大通橋,東至通州入白河者,大通河也。自通州而南至直沽,會衛河入海者,白河也。自臨清而北至直沽,會白河入海者,衛水也。自汶上南旺分流,北經張秋至臨清,會衛河,南至濟寧天井閘,會泗、沂、洸三水者,汶水也。自濟寧出天井閘,與汶合流,至南陽新河,舊出茶城,會黃、沁後出夏鎮,循泇河達直口,入黃濟運者,泗、洸、小沂河及山東泉水也。自茶城秦溝,南歷徐、呂,浮邳,會大沂河,至清河縣入淮後,從直河口抵清口者,黃河水也。自清口而南,至於瓜、儀者,淮、揚諸湖水也。過此則長江矣。長江以南,則松、蘇、浙江運道也。淮、揚至京口以南之河,通謂之轉運河,而由瓜、儀達淮安者,又謂之南河,由黃河達豐、沛曰中河,由山東達天津曰北河,由天津達張家灣曰通濟河,而總名曰漕河。其逾京師而東若薊州,西北若昌平,皆嘗有河通,轉漕餉軍。

漕河之別,曰白漕、衛漕、閘漕、河漕、湖漕、江漕、浙漕。因地為號,流俗所通稱也。淮、揚諸水所匯,徐、兗河流所經,疏瀹決排,繄人力是系,故閘、河、湖於轉漕尤急。

閘漕者,即會通河。北至臨清,與衛河會,南出茶城口,與黃河會,資汶、洸、泗水及山東泉源。泉源之派有五。曰分水者,汶水派也,泉百四十有五。曰天井者,濟河派也,泉九十有六。曰魯橋者,泗河派也,泉二十有六。曰沙河者,新河派也,二十有八。曰邳州者,沂河派也,泉十有六。諸泉所匯為湖,其浸十五。曰南旺,東西二湖,周百五十餘里,運渠貫其中。北曰馬蹋,南曰蜀山,曰蘇魯。又南曰馬場。又南八十里曰南陽,亦曰獨山,周七十餘里。北曰安山,周八十三里。南曰大、小昭陽,大湖袤十八里,小湖殺三之一,周八十餘里。由馬家橋留城閘而南,曰武家,曰赤山,曰微山,曰呂孟,曰張王諸湖,連注八十里,引薛河由地浜溝出,會於赤龍潭,並趨茶城。自南旺分水北至臨清三百里,地降九十尺,為閘二十有一;南至鎮口三百九十里,地降百十有六尺,為閘二十有七。其外又有積水、進水、減水、平水之閘五十有四。又為壩二十有一,所以防運河之泄,佐閘以為用者也。其後開泇河二百六十里,為閘十一,為壩四。運舟不出鎮口,與黃河會於董溝。

河漕者,即黃河。上自茶城與會通河會,下至清口與淮河會。其道有三:中路曰濁河,北路曰銀河,南路曰符離河。南近陵,北近運,惟中路去陵遠,於運有濟。而河流遷徙不常,上流苦潰,下流苦淤。運道自南而北,出清口,經桃、宿,溯二洪,入鎮口,陟險五百餘里。自二洪以上,河與漕不相涉也。至泇河開而二洪避,董溝辟而直河淤,運道之資河者二百六十里而止,董溝以上,河又無病於漕也。

湖漕者,由淮安抵揚州三百七十里,地卑積水,匯為澤國。山陽則有管家、射陽,寶應則有白馬、汜光,高郵則有石臼、甓社、武安、邵伯諸湖。仰受上流之水,傍接諸山之源,巨浸連亘,由五塘以達於江。慮淮東侵,築高家堰拒其上流,築王簡、張福二堤御其分泄。慮淮侵而漕敗,開淮安永濟、高郵康濟、寶應弘濟三月河以通舟。至揚子灣東,則分二道:一由儀真通江口,以漕上江湖廣、江西;一由瓜洲通西江嘴,以漕下江兩浙。本非河道,專取諸湖之水,故曰湖漕。

太祖初起大軍北伐,開蹋場口、耐牢坡,通漕以餉梁、晉。定都應天,運道通利:江西、湖廣之粟,浮江直下;浙西、吳中之粟,由轉運河;鳳、泗之粟,浮淮;河南、山東之粟,下黃河。嘗由開封運粟,溯河達渭,以給陝西,用海運以餉遼卒,有事於西北者甚鮮。淮、揚之間,築高郵湖堤二十餘里,開寶應倚湖直渠四十里,築堤護之。他小修築,無大利害也。

永樂四年,成祖命平江伯陳瑄督轉運,一仍由海,而一則浮淮入河,至陽武,陸挽百七十里抵衛輝,浮於衛,所謂陸海兼運者也。海運多險,陸挽亦艱。九年二月乃用濟寧州同知潘叔正言,命尚書宋禮、侍郎金純、都督周長浚會通河。會通河者,元轉漕故道也,元末已廢不用。洪武二十四年,河決原武,漫安山湖而東,會通盡淤,至是復之。由濟寧至臨清三百八十五里,引汶、泗入其中。泗出泗水陪尾山,四泉並發,西流至兗州城東,合於沂。汶河有二:小汶河出新泰宮山下;大汶河出泰安仙台嶺南,又出萊蕪原山陰及寨子村。俱至靜豐鎮合流,饒徂徠山陽,而小汶河來會。經寧陽北堈城,西南流百餘里,至汶上。其支流曰洸河,出堈城西南,流三十里,會寧陽諸泉,經濟寧東,與泗合。元初,畢輔國始於堈城左汶水陰作斗門,導汶入洸。至元中,又分流北入濟,由壽張至臨清,通漳、御入海。

南旺者,南北之脊也。自左而南,距濟寧九十里,合沂、泗以濟;自右而北,距臨清三百餘里,無他水,獨賴汶。禮用汶上老人白英策,築壩東平之戴村,遏汶使無入洸,而盡出南旺,南北置閘三十八。又開新河,自汶上袁家口左徙五十里至壽張之沙灣,以接舊河。其秋,禮還,又請疏東平東境沙河淤沙三里,築堰障之,合馬常泊之流入會通濟運。又於汶上、東平、濟寧、沛縣並湖地設水櫃、陡門。在漕河西者曰水櫃,東者曰陡門,櫃以蓄泉,門以泄漲。純復浚賈魯河故道,引黃水至塌場口會汶,經徐、呂入淮。運道以定。

其後宣宗時,嘗發軍民十二萬,浚濟寧以北自長溝至棗林閘百二十里,置閘諸淺,浚湖塘以引山泉。正統時,浚滕、沛淤河,又於濟寧、勝三州縣疏泉置閘,易金口堰土壩為石,蓄水以資會通。景帝時,增置濟寧抵臨清減水閘。天順時,拓臨清舊閘,移五十丈。憲宗時,築汶上、濟寧決堤百餘里,增南旺上、下及安山三閘。命工部侍郎杜謙勘治汶、泗、洸諸泉。武宗時,增置汶上袁家口及寺前鋪石閘,浚南旺淤八十里,而閘漕之治詳。惟河決則挾漕而去,為大害。

陳瑄之督運也,於湖廣、江西造平底淺般三千艘。二省及江、浙之米皆由江以入,至淮安新城,盤五壩過淮。仁、義二壩在東門外東北,禮、智、信三壩在西門外西北,皆自城南引水抵壩口,其外即淮河。清江浦者,直淮城西,永樂二年嘗一修閘。其口淤塞,則漕船由二壩,官民商船由三壩入淮,輓輸甚勞苦。瑄訪之故老,言:“淮城西管家湖西北,距淮河鴨陳口僅二十里,與清江口相值,宜鑿為河,引湖水通漕,宋喬維岳所開沙河舊渠也。”瑄乃鑿清江浦,導水由管家湖入鴨陳口達淮。十三年五月,工成。緣西湖築堤亘十里以引舟。淮口置四閘,曰移風、清江、福興、新莊。以時啟閉,嚴其禁。並浚儀真、瓜洲河以通江湖,鑿呂梁、百步二洪石以平水勢,開泰州白塔河以達大江。築高郵河堤,堤內鑿渠四十里。久之,復置呂梁石閘,並築寶應、汜光、白馬諸湖堤,堤皆置涵洞,互相灌注。是時淮上、徐州、濟寧、臨清、德州皆建倉轉輸。濱河置舍五百六十八所,舍置淺夫。水澀舟膠,俾之導行。增置淺船三千餘艘。設徐、沛、沽頭、金溝、山東、谷亭、魯橋等閘。自是漕運直達通州,而海陸運俱廢。

宣德六年用御史白圭言,浚金龍口,引河水達徐州以便漕。末年至英宗初再浚,並及鳳池口水,徐、呂二洪,西小河,而會通安流,自永、宣至正統間凡數十載。至十三年,河決滎陽,東沖張秋,潰沙灣,運道始壞。命廷臣塞之。

景泰三年五月,堤工乃完。未匝月而北馬頭複決,掣漕流以東。清河訓導唐學成言:“河決沙灣,臨清告涸。地卑堤薄,黃河勢急,故甫完堤而複決也。臨清至沙灣十二閘,有水之日,其勢甚陡。請於臨清以南浚月河通舟,直抵沙灣,不復由閘,則水勢緩而漕運通矣。”帝即命學成與山東巡撫洪英相度。工部侍郎趙榮則言:“沙灣抵張秋岸薄,故數決。請於決處置減水石壩,使東入鹽河,則運河之水可蓄。然後厚堤岸,填決口,庶無後患。”

明年四月,決口方畢工,而減水壩及南分水墩先敗,已,復盡沖墩岸橋樑,決北馬頭,掣漕水入鹽河,運舟悉阻。教諭彭塤請立閘以制水勢,開河以分上流。御史練綱上其策。詔下尚書石璞。璞乃鑿河三里,以避決口,上下與運河通。是歲,漕舟不前者,命漕運總兵官徐恭姑輸東昌、濟寧倉。及明年,運河膠淺如故。恭與都御史王竑言:“漕舟蟻聚臨清上下,請亟敕都御史徐有貞築塞沙灣決河。”有貞不可,而獻上三策,請置水閘,開分水河,挑運河。

六年三月,詔群臣集議方略。工部尚書江淵等請用官軍五萬以浚運。有貞恐役軍費重,請復陳瑄舊制,置撈淺夫,用沿河州縣民,免其役。

五月,浚漕工竣。七月,沙灣決口工亦竣,會通復安。都御史陳泰一浚淮、揚漕河,築口置壩。黃河嘗灌新莊閘至清江浦三十餘里,淤淺阻漕,稍稍浚治,即復其舊。英宗初,命官督漕,分濟寧南北為二,侍郎鄭辰治其南,副都御史賈諒治其北。

成化七年,又因廷議,分漕河沛縣以南、德州以北及山東為三道,各委曹郎及監司專理,且請簡風力大臣總理其事。始命侍郎王恕為總河。二十一年敕工部侍郎杜謙浚運道,自通州至淮、揚,會山東、河南撫按相度經理。

弘治二年,河複決張秋,沖會通河,命戶部侍郎白昂相治。昂奏金龍口決口已淤,河並為一大支,由祥符合沁下徐州而去。其間河道淺隘,宜於所經七縣,築堤岸以衛張秋。下工部議,從其請。昂又以漕船經高郵甓社湖多溺,請於堤東開複河西四十里以通舟。越四年,河複決數道入運河,壞張秋東堤,奪汶水入海,漕流絕。時工部侍郎陳政總理河道,集夫十五萬,治未效而卒。

六年春,副都御史劉大夏奉敕往治決河。夏半,漕舟鱗集,乃先自決口西岸鑿月河以通漕。經營二年,張秋決口就塞,復築黃陵岡上流。於是河復南下,運道無阻。乃改張秋曰安平鎮,建廟賜額曰顯惠神祠,命大學士王鏊紀其事,勒於石。而白昂所開高郵複河亦成,賜名康濟,其西岸以石甃之。又甃高郵堤,自杭家閘至張家鎮凡三十里。高郵堤者,洪武時所築也。陳瑄因舊增築,延及寶應,土人相沿謂之老堤。正統三年易土以石。成化時,遣官築重堤於高郵、邵伯、寶應、白馬四湖老堤之東。而王恕為總河,修淮安以南諸決堤,且浚淮、揚漕河。重湖壖民盜決溉田之罰,造閘〈石達〉以儲湖水。及大夏塞張秋,而昂又開康濟,漕河上下無大患者二十餘年。

十六年,巡撫徐源言:“濟寧地最高,必引上源洸水以濟,其口在堈城石瀨之上。元時治閘作堰,使水盡入南旺,分濟南北運。成化間,易土以石。夫土堰之利,水小則遏以入洮,水大則閉閘以防沙壅,聽其漫堰西流。自石堰成,水遂橫溢,石堰既壞,民田亦沖。洸河沙塞,雖有閘門,壓不能啟。乞毀石復土,疏洸口壅塞以至濟寧,而築堈城迤西春城口子決岸。”帝命侍郎李遂往勘,言:“堈城石堰,一可遏淤沙,不為南旺湖之害,一可殺水勢,不慮戴村壩之沖,不宜毀。近堰積沙,宜浚。堈城稍東有元時舊閘,引洸水入濟寧,下接徐、呂漕河。東平州戴村,則汶水入海故道也。自永樂初,橫築一壩,遏汶入南旺湖,漕河始通。今自分水龍王廟至天井閘九十里,水高三丈有奇,若洸河更浚而深,則汶流盡向濟寧而南,臨清河道必涸。洸口不可浚。堈城口至柳泉九十里,無關運道,可弗事。柳泉至濟寧,汶、泗諸水會流處,宜疏者二十餘里。春城口,外障汶水,內防民田,堤卑岸薄,宜與戴村壩並修築。”從之。正德四年十月,河決沛縣飛雲橋,入運。尋塞。

世宗之初,河數壞漕。嘉靖六年,光祿少卿黃綰論泉源之利,言:“漕河泉源皆發山東南旺、馬場、樊村、安山諸湖。泉水所鍾,亟宜修浚,且引他泉並蓄,則漕不竭。南旺、馬場堤外孫村地窪,若瀦為湖,改作漕道,尤可免濟寧高原淺澀之苦。”帝命總河侍郎章拯議。而拯以黃水入運,運船阻沛上,方為御史吳仲所劾。拯言:“河塞難遽通,惟金溝口迤北新沖一渠可令運船由此入昭陽湖,出沙河板橋。其先阻淺者,則西曆雞冢寺,出廟道北口通行。下部並議,未決。給事中張嵩言:“昭陽湖地庳,河勢高,引河灌湖,必致瀰漫,使湖道復阻。請罷拯,別推大臣。”部議如嵩言。拯再疏自劾,乞罷,不許。卒引運船道湖中。其冬,詔拯還京別敘,而命擇大臣督理。

諸大臣多進治河議。詹事霍韜謂:“前議役山東、河南丁夫數萬,疏浚淤沙以通運。然沙隨水下,鏇浚鏇淤。今運舟由昭陽湖入雞鳴台至沙河,迂迴不過百里。若沿湖築堤,浚為小河,河口為閘,以待蓄泄,水溢可避風濤,水涸易為疏浚。三月而土堤成,一年而石堤成,用力少,取效速。黃河愈溢,運道愈利,較之役丁夫以浚淤土,勞逸大不侔也。”尚書李承勛謂:“於昭陽湖左別開一河,引諸泉為運道,自留城沙河為尤便。”與都御史胡世寧議合。七年正月,總河都御史盛應期奏如世寧策,請於昭陽湖東鑿新河,自汪家口南出留城口,長百四十里,刻期六月畢工。工未半,而應期罷去,役遂已。其後三十年,朱衡始循其遺蹟,浚而成之。是年冬,總河侍郎潘希會加築濟、沛間東西兩堤,以拒黃河。

十九年七月,河決野雞岡,二洪涸。督理河漕侍郎王以旂請浚山東諸泉以濟運,且築長堤聚水,如閘河制。遂清舊泉百七十八,開新泉三十一。以旂復奏四事。一請以諸泉分隸守土官兼理其事,毋使堙塞。一請於境山鎮、徐、呂二洪之下,各建石閘,蓄水數尺以行舟,旁留月河以泄暴汛;築四木閘於武家溝、小河口、石城、匙頭灣,而置方船於沙坊等淺,以備撈浚。一言漕河兩岸有南旺、安山、馬場、昭陽四湖,名為水櫃,所以匯諸泉濟漕河也。豪強侵占,蓄水不多,而昭陽一湖淤成高地,大非國初設湖初意。宜委官清理,添置閘、壩、斗門,培築堤岸,多開溝渠,浚深河底,以復四櫃。一言黃河南徙,舊閘口俱塞,惟孫繼一口獨存。導河出徐州小浮橋,下徐、呂二洪,此濟運之大者。請於孫繼口多開一溝,及時疏瀹,庶二洪得濟。帝可其奏,而以管泉專責之部曹。

徐、呂二洪者,河漕咽喉也。自陳瑄鑿石疏渠,正統初,復浚洪西小河。漕運參將湯節又以洪迅敗舟,於上流築堰,逼水歸月河,河南建閘以蓄水勢。成化四年,管河主簿郭升以大石築兩堤,錮以鐵錠,鑿外洪敗船惡石三百,而平築里洪堤岸,又甃石岸東西四百餘丈。十六年增甃呂梁洪石堤、石壩二百餘丈,以資牽挽。及是建閘,行者益便之。

四十四年七月,河大決沛縣,漫昭陽湖,由沙河至二洪,浩渺無際,運道淤塞百餘里。督理河漕尚書朱衡循覽盛應期所鑿新河遺蹟,請開南陽、留城上下。總河都御史潘季馴不可。衡言:“是河直秦溝,有所束隘。伏秋黃水盛,昭陽受之,不為壑也。”乃決計開浚,身自督工,重懲不用命者。給事中鄭欽劾衡故興難成之役,虐民幸功。朝廷遣官勘新舊河孰利。給事中何起鳴勘河還,言:“舊河難復有五,而新河之難成者亦有三。顧新河多舊堤高阜,黃水難侵,睃而通之,運道必利。所謂三難者,一以夏村迤北地高,恐難接水,然地勢高低,大約不過二丈,一視水平加深,何患水淺。一以三河口積沙深厚,水勢湍急,不無阻塞,然建壩攔截,歲一挑浚之,何患沙壅。一以馬家橋築堤,微山取土不便,又恐水口投埽,勢必不堅,然使委任得人,培築高厚,無必不可措力之理。開新河便。”下廷臣集議,言新河已有次第,不可止。況百中橋至留城白洋淺,出境山,疏浚補築,亦不全棄舊河,群議俱合。帝意乃決。時大雨,黃水驟發,決馬家橋,壞新築東西二堤。給事中王元春、御史黃襄皆劾衡欺誤,起鳴亦變其說。會衡奏新舊河百九十四里俱已流通,漕船至南陽出口無滯。詔留衡與季馴詳議開上源、築長堤之便。

隆慶元年正月,衡請罷上源議,惟開廣秦溝,堅築南長堤。五月,新河成,西去舊河三十里。舊河自留城以北,經謝溝、下沽頭、中沽頭、金溝四閘,過沛縣,又經廟道口、湖陵城、孟陽、八里灣、谷亭五閘,而至南陽閘。新河自留城而北,經馬家橋、西柳莊、滿家橋、夏鎮、楊莊、硃梅、利建七閘,至南陽閘合舊河,凡百四十里有奇。又引鮎魚諸泉及薛河、沙河注其中,而設壩於三河之口,築馬家橋堤,遏黃水入秦溝,運道乃大通。未幾,鮎魚口山水暴決,沒漕艘。帝從衡請,自東邵開支河三道以分泄之,又開支河於東邵之上,歷東滄橋以達百中橋,鑿豸里溝諸處為渠,使水入赤山湖,由之以歸呂孟湖,下境山而去。

衡召入為工部尚書,都御史翁大立代,上言:“漕河資泉水,而地形東高西下,非湖瀦之則涸,故漕河以東皆有櫃;非湖泄之則潰,故漕河以西皆有壑。黃流逆奔,則以昭陽湖為散漫之區;山水東突,則以南陽湖為瀦蓄之地。宜由回回墓開通以達鴻溝,令谷亭、湖陵之水皆入昭陽湖,即浚鴻溝廢渠,引昭陽湖水沿渠東出留城。其湖地退灘者,又可得田數千頃。”大立又言:“薛河水湍悍,今盡注赤山湖,入微山湖以達呂孟湖,此尚書衡成績也。惟呂孟之南為邵家嶺,黃流填淤,地形高仰,秋水時至,翕納者小,浸淫平野,奪民田之利。微山之西為馬家橋,比草創一堤以開運道,土未及堅而時為積水所撼,以尋丈之址,二流夾攻,慮有傾圮。宜鑿邵家嶺,令水由地浜溝出境山以入漕河,則湖地可耕,河堤不潰。更於馬家橋建減水閘,視旱澇為啟閉,乃通漕長策也。”並從之。

三年七月,河決沛縣,茶城淤塞,糧艘二千餘皆阻邳州。大立言:“臣按行徐州,循子房山,過梁山,至境山,入地浜溝,直趨馬家橋,上下八十裡間,可別開一河以漕。”即所謂泇河也。請集廷議,上即命行之。未幾,黃落漕通,前議遂寢。時淮水漲溢,自清河至淮安城西淤三十餘里,決禮、信二壩出海,寶應湖堤多壞。山東諸水從直河出邳州。大立以聞。其冬,自淮安板閘至清河西湖嘴開浚垂成,而里口復塞。督漕侍郎趙孔昭言:“清江一帶黃河五十里,宜築堰以防河溢;淮河高良澗一帶七十餘里,宜築堰以防淮漲。”帝令亟浚里口,與大立商築堰事宜,並議海口築塞及寶應月河二事。

四年六月,淮河及鴻溝境山疏浚工竣。大立方奏聞,諸水忽驟溢,決仲家淺,與黃河合,茶城復淤。未幾,自泰山廟至七里溝,淮河淤十餘里,其水從朱家溝旁出,至清河縣河南鎮以合於黃河。大立請開新莊閘以通回船,兼浚古睢河,泄二洪水,且分河自魚溝下草灣,保南北運道。帝命新任總河都御史潘季馴區畫。頃之,河大決邳州,睢寧運道淤百餘里。大立請開泇口、蕭縣二河。會季馴築塞諸決,河水歸正流,漕船獲通。大立、孔昭皆以遲誤漕糧削籍,開泇之議不果行。

五年四月,河複決邳州王家口,自雙溝而下,南北決口十餘,損漕船運軍千計,沒糧四十萬餘石,而匙頭灣以下八十里皆淤。於是膠、萊海運之議紛起。會季馴奏邳河功成。帝以漕運遲,遣給事中雒遵往勘。總漕陳炌及季馴俱罷官。

六年,從雒遵言,修築茶城至清河長堤五百五十里,三里一鋪,鋪十夫,設官畫地而守。又接築茶城至開封兩岸堤。從朱衡言,繕豐、沛大黃堤。衡又言:“漕河起儀真訖張家灣二千八百餘里,河勢凡四段,各不相同。清江浦以南,臨清以北,皆遠隔黃河,不煩用力。惟茶城至臨清,則閘諸泉為河,與黃相近。清河至茶城,則黃河即運河也。茶城以北,當防黃河之決而入;茶城以南,當防黃河之決而出。防黃河即所以保運河,故自茶城至邳、遷,高築兩堤,宿遷至清河,盡塞缺口,蓋以防黃水之出,則正河必淤,昨歲徐、邳之患是也。自茶城秦溝口至豐、沛、曹、單,創築增築以接縷水舊堤,蓋以防黃水之入,則正河必決,往年曹、沛之患是也。二處告竣,故河深水束,無旁決中潰之虞。氵市縣之窯子頭至秦溝口,應築堤七十里,接古北堤。徐、邳之間,堤逼河身,宜於新堤外別築遙堤。”詔如其議,以命總河侍郎萬恭。

萬曆元年,恭言:“祖宗時造淺船近萬,非不知滿載省舟之便,以閘河流淺,故不敢過四百石也。其制底平、倉淺,底平則入水不深,倉淺則負載不滿。又限淺船用水不得過六拏,伸大指與食指相距為一拏,六拏不過三尺許,明受水淺也。今不務遵行,而競僱船搭運。僱船有三害,搭運有五害,皆病河道。請悉遵舊制。”從之。

恭又請復淮南平水諸閘,上言:“高、寶諸湖周遭數百里,西受天長七十餘河,徒恃百里長堤,若障之使無疏泄,是潰堤也。以故祖宗之法,偏置數十小閘於長堤之間,又為令曰:“但許深湖,不許高堤”,故設淺船淺夫取湖之淤以厚堤。夫閘多則水易落而堤堅,浚勤則湖愈深而堤厚,意至深遠也。比年畏修閘之勞,每壞一閘即堙一閘,歲月既久,諸閘盡堙,而長堤為死障矣。畏浚淺之苦,每湖淺一尺則加堤一尺,歲月既久,湖水捧起,而高、寶為盂城矣。且湖漕勿堤與無漕同,湖堤勿閘與無堤同。陳瑄大置減水閘數十,湖水溢則瀉以利堤,水落則閉以利漕,最為完計。積久而減水故跡不可復得,湖且沉堤。請復建平水閘,閘欲密,密則水疏,無漲懣患;閘欲狹,狹則勢緩,無齧決虞。”尚書衡覆奏如其請。於是儀直、江都、高郵、寶應、山陽設閘二十三,浚淺凡五十一處,各設撈淺船二,淺夫十。

恭又言:“清江浦河六十里,陳瑄浚至天妃祠東,注於黃河。運艘出天妃口入黃穿清特半餉耳。後黃漲,逆注入口,清遂多淤。議者不制天妃口而遽塞之,令淮水勿與黃值。開新河以接淮河,曰“接清流勿接濁流,可不淤也”。不知黃河非安流之水,伏秋盛發,則西擁淮流數十里,並灌新開河。彼天妃口,一黃水之淤耳。今淮、黃會於新閘開河口,是二淤也。防一淤,生二淤,又生淮、黃交會之淺。歲役丁夫千百,浚治方畢,水過複合。又使運艘迂八里淺滯而始達於清河,孰與出天妃口者之便且利?請建天妃閘,俾漕船直達清河。運盡而黃水盛發,則閉閘絕黃,水落則啟天妃閘以利商船。新河口勿浚可也。”。乃建天妃廟口石閘。

恭又言:“由黃河入閘河為茶城,出臨清板閘七百餘里,舊有七十二淺。自創開新河,汶流平衍,地勢高下不甚相懸,七十淺悉為通渠。惟茶、黃交會間,運盛之時,正值黃河水落之候,高下不相接,是以有茶城黃家閘之淺,連年患之。祖宗時,嘗建境山閘,自新河水平,閘沒泥淖且丈餘。其閘上距黃家閘二十里,下接茶城十里,因故基累石為之,可留黃家閘外二十里之上流,接茶城內十里之下流,且挾二十里水勢,沖十里之狹流,蔑不勝矣。”乃復境山舊閘。

恭建三議,尚書衡覆行之,為運道永利。而是時,茶城歲淤,恭方報正河安流,回空船速出。給事中朱南雍以回空多阻,劾恭隱蔽溺職。帝切責恭,罷去。

三年二月,總河都御史傅希摯請開泇河以避黃險,不果行。希摯又請浚梁山以下,與茶城互用,淤舊則通新而挑舊,淤新則通舊而挑新,築壩斷流,常通其一以備不虞。詔從所請。工未成,而河決崔鎮,淮決高家堰,高郵湖決清水潭、丁志等口,淮城幾沒。知府邵元哲開菊花潭,以泄淮安、高、寶三城之水,東方芻米少通。

明年春,督漕侍郎張翀以築清水潭堤工鉅不克就,欲令糧船暫由圈子田以行。巡按御史陳功不可。河漕侍郎吳桂芳言:“高郵湖老堤,陳瑄所建。後白昂開月河,距湖數里,中為土堤,東為石堤,首尾建閘,名為康濟河。其中堤之西,老堤之東,民田數萬畝,所謂圈子田也。河湖相去太遠,老堤缺壞不修,遂至水入圈田,又成一湖。而中堤潰壞,東堤獨受數百里湖濤,清水潭之決,勢所必至。宜遵弘治間王恕之議,就老堤為月河,但修東西二堤,費省而工易舉。”帝命如所請行之。是年,元哲修築淮安長堤,又疏鹽城石〈石達〉口下流入海。

五年二月,高郵石堤將成,桂芳請傍老堤十數丈開挑月河。因言:“白昂康濟月河去老堤太遠,人心狃月河之安,忘老堤外捍之力。年復一年,不加省視,老、中二堤俱壞,而東堤不能獨存。今河與老堤近,則易於管攝。”御史陳世寶論江北河道,請於寶應湖堤補石堤以固其外,而於石堤之東復築一堤,以通月河,漕舟行其中。並議行。其冬,高郵湖土石二堤、新開漕河南北二閘及老堤加石、增護堤木城各工竣事。桂芳又與元哲增築山陽長堤,自板閘至黃浦亘七十里,閉通濟閘不用,而建興文閘,且修新莊諸閘,築清江浦南堤,創板閘漕堤,南北與新舊堤接。板閘即故移風閘也。堤、閘並修,淮、揚漕道漸固。

六年,總理河漕都御史潘季馴築高家堰,及清江浦柳浦灣以東加築禮、智二壩,修寶應、黃清等八淺堤,高、寶減水閘四,又拆新莊閘而改建通濟閘於甘羅城南。明初運糧,自瓜、儀至淮安謂之里河,自五壩轉黃河謂之外河,不相通。及開清江浦,設閘天妃口,春夏之交重運畢,即閉以拒黃。歲久法馳,閘不封而黃水入。嘉靖末,塞天妃口,於浦南三里溝開新河,設通濟閘以就淮水。已又從萬恭言,復天妃閘。未幾又從御史劉光國言,增築通濟,自仲夏至季秋,隔日一放回空漕船。既而啟閉不時,淤塞日甚,開朱家口引清水灌之,僅通舟。至是改建甘羅城南,專向淮水,使河不得直射。

十年,督漕尚書凌雲翼以運船由清江浦出口多艱險,乃自浦西開永濟河四十五里,起城南窯灣,歷龍江閘,至楊家澗出武家墩,折而東,合通濟閘出口。更置閘三,以備清江浦之險。是時漕河就治,淮、揚免水災者十餘年。初,黃河之害漕也,自金龍口而東,則會通以淤。迨塞沙灣、張秋閘,漕以安,則徐、氵市間數被其害。至崔鎮高堰之決,黃、淮交漲而害漕,乃在淮、揚間,湖潰則敗漕。季馴以高堰障洪澤,俾堰東四湖勿受淮侵,漕始無敗。而河漕諸臣懼湖害,日夜常惴惴。

十三年從總漕都御史李世達議,開寶應月河。寶應汜光湖,諸湖中最湍險者也,廣百二十餘里。槐角樓當其中,形曲如箕,瓦店翼其南,秤鉤灣翼其北。西風鼓浪,往往覆舟。陳瑄築堤湖東,蓄水為運道。上有所受,下無所宣,遂決為八淺,匯為六潭,興、鹽諸場皆沒。而淮水又從周家橋漫入,溺人民,害漕運。武宗末年,郎中楊最請開月河,部覆不從。嘉靖中,工部郎中陳毓賢、戶部員外范韶、御史聞人詮、運糧千戶李顯皆以為言,議行未果。至是,工部郎中許應逵建議,世達用其言以奏,乃決行之。浚河千七百餘丈,置石閘三,減水閘二,築堤九千餘丈,石堤三之一,子堤五千餘丈。工成,賜名弘濟。尋改石閘為平水閘。應逵又築高郵護城堤。其後,弘濟南北閘,夏秋淮漲,吞吐不及,舟多覆者。神宗季年,督漕侍郎陳薦於南北各開月河以殺河怒,而溜始平。

十五年,督漕侍郎楊一魁請修高家堰以保上流,砌范家口以制旁決,疏草灣以殺河勢,修禮壩以保新城。詔如其議。一魁又改建古洪閘。先是,汶、泗之水由茶城會黃河。隆慶間,濁流倒灌,稽阻運船,郎中陳瑛移黃河口於茶城東八里,建古洪、內華二閘,漕河從古洪出口。後黃水發,淤益甚。一魁既改古洪,帝又從給事中常居敬言,令增築鎮口閘於古洪外,距河僅八十丈,吐納益易,糧運利之。

工部尚書石星議季馴、居敬條上善後事宜,請分地責成:接築塔山縷堤,清江浦草壩,創築寶應西堤,石砌邵伯湖堤,疏浚里河淤淺,當在淮、揚興舉;察復南旺、馬踏、蜀山、馬場四湖,建築坎河滾水壩,加建通濟、永通二閘,察復安山湖地,當在山東興舉。帝從其議。未幾,眾工皆成。

十九年,季馴言:“宿遷以南,地形西窪,請開縷堤放水。沙隨水入,地隨沙高,庶水患消而費可省。”又請易高家堰土堤為石,築滿家閘西攔河壩,使汶、泗盡歸新河。設減水閘於李家口,以泄沛縣積水。從之。十月,淮湖大漲,江都淳家灣石堤、邵伯南壩、高郵中堤、朱家墩、清水潭皆決。郎中黃日謹築塞僅竣,而山陽堤亦決。

二十一年五月,恆雨。漕河泛溢,潰濟寧及淮河諸堤岸。總河尚書舒應龍議:築堽城壩,遏汶水之南,開馬踏湖月河口,導汶水之北。開通濟閘,放月河土壩以殺洶湧之勢。從其奏。數年之間,會通上下無阻,而黃、淮並漲,高堰及高郵堤數決害漕。應龍卒罷去。建議者紛紛,未有所定。

楊一魁代應龍為總河尚書,力主分黃導淮。治逾年,工將竣,又請決湖水以疏漕渠,言:“高、寶諸湖本沃壤也,自淮、黃逆壅,遂成昏墊。今入江入海之路即浚,宜開治涇河、子嬰溝、金灣河諸閘及瓜、儀二閘,大放湖水,就湖疏渠,與高、寶月河相接。既避運道風波之險,而水涸成田,給民耕種,漸議起科,可充河費。”命如議行。時下流既疏,淮水漸帖,而河方決黃堌口。督漕都御史褚鈇恐泄太多,徐、邳淤阻,力請塞之。一魁持不可,浚兩河口至小浮橋故道以通漕。然河大勢南徙,二洪漕屢涸,復大挑黃堌下之李吉口,挽黃以濟之,非久輒淤。

一魁入掌部事。二十六年,劉東星繼之,守一魁舊議,李吉口淤益高。歲冬月,即其地開一小河,春夏引水入徐州,如是者三年,大抵至秋即淤。乃復開趙家圈以接黃,開泇河以濟運。趙家圈鏇淤,泇河未復,而東星卒。於是鳳陽巡撫都御史李三才建議自鎮口閘至磨兒莊仿閘河制,三十里一閘,凡建六閘於河中,節宣汶、濟之水,聊以通漕。漕舟至京,不復能如期矣。東星在事,開邵伯月河,長十八里,闊十八丈有奇,以避湖險。又開界首月河,長千八百餘丈。各建金門石閘二,漕舟利焉。

三十二年,總河侍郎李化龍始大開泇河,自直河至李家港二百六十餘里,盡避黃河之險。化龍憂去,總河侍郎曹時聘終其事,疏敘泇河之功,言:“舒應龍創開韓家莊以泄湖水,而路始通。劉東星大開良城、侯家莊以試行運,而路漸廣。李化龍上開李家港,鑿都水石,下開直河口,挑田家莊,殫力經營,行運過半,而路始開,故臣得接踵告竣。”因條上善後六事,運道由此大通。其後每年三月開泇河壩,由直河口進,九月開召公壩入黃河,糧艘及官民船悉以為準。

四十四年,巡漕御史朱堦請修復泉湖,言:“宋禮築壩戴村,奪二汶入海之路,灌以成河,復導洙、泗、洸、沂諸水以佐之。汶雖率眾流出全力以奉漕,然行遠而竭,已自難支。至南旺,又分其四以南迎淮,六以北赴衛,力分益薄。況此水夏秋則漲,冬春而涸,無雨即夏秋亦涸。禮逆慮其不可恃,乃於沿河昭陽、南旺、馬踏、蜀山、安山諸湖設立斗門,名曰水櫃。漕河水漲,則瀦其溢出者於湖,水消則決而注之漕。積泄有法,盜決有罪,故旱澇恃以無恐。及歲久禁馳,湖淺可耕,多為勢豪所占,昭陽一湖已作藩田。比來山東半年不雨,泉欲斷流,按圖而索水櫃,茫無知者。乞敕河臣清核,亟築堤壩斗門以廣蓄儲。”帝從其請。

方議浚泉湖,而河決徐州狼矢溝,由蛤鰻諸湖入泇河,出直口,運船迎溜艱險。督漕侍郎陳薦開武河等口,泄水平溜。後二年,決口長淤沙,河始復故道。總河侍郎王佐加築月壩以障之。至泰昌元年冬,佐言:“諸湖水櫃已復,安山湖且復五十五里,誠可利漕。請以水櫃之廢興為河官殿最。”從之。

天啟元年,淮、黃漲溢,決里河王公祠,淮安知府宋統殷、山陽知縣練國事力塞之。三年秋,外河複決數口,尋塞。是年冬,浚永濟新河。自凌雲翼開是河,未幾而閉。總河都御史劉士忠嘗開壩以濟運,已復塞。而淮安正河三十年未浚。故議先挑新河,通運船回空,乃浚正河,自許家閘至惠濟祠長千四百餘丈,復建通濟月河小閘,運船皆由正河,新河復閉。時王家集、磨兒莊湍溜日甚,漕儲參政朱國盛謀改浚一河以為漕計,令同知宋士中自泇口迤東抵宿遷陳溝口,復溯駱馬湖,上至馬頰河,往回相度。乃議開馬家洲,且疏馬頰河口淤塞,上接泇流,下避劉口之險,又疏三汊河流沙十三里,開滔莊河百餘丈,浚深小河二十里,開王能莊二十里,以通駱馬湖口,築塞張家等溝數十道,束水歸漕。計河五十七里,名通濟新河。五年四月,工成,運道從新河,無劉口、磨兒莊諸險之患。明年,總河侍郎李從心開陳溝地十里,以竟前工。

崇禎二年,淮安蘇家嘴、新溝大壩並決,沒山、鹽、高、泰民田。五年,又決建義北壩。總河尚書朱光祚浚駱馬湖,避河險十三處,名順濟河。六年,良城至徐塘淤為平陸,漕運愆期,奪光祚官,劉榮嗣繼之。

八年,駱馬湖淤阻,榮嗣開河徐、宿,引注黃水,被劾,得重罪。侍郎周鼎繼之,乃專力於泇河,浚麥河支河,築王母山前後壩、勝陽山東堤、馬蹄厓十字河攔水壩,挑良城閘抵徐塘口六千餘丈。九年夏,泇河復通,由宿遷陳溝口合大河。鼎又修高家堰及新溝漾田營堤,增築天妃閘石工,去南旺湖彭口沙礓,浚劉呂莊至黃林莊百六十里。而是時黃、淮漲溢日甚,倒灌害漕。鼎在事五年,卒以運阻削職。繼之者侍郎張國維,甫蒞任,即以漕涸被責。

十四年,國維言:“濟寧運道自棗林閘溯師家莊、仲家淺二閘,歲患淤淺,每引泗河由魯橋入運以濟之。伏秋水長,足資利涉。而挾沙注河,水退沙積,利害參半。旁自白馬河匯鄒縣諸泉,與泗合流而出魯橋,力弱不能敵泗,河身半淤,不為漕用。然其上源寬處正與仲家淺閘相對,導令由此入運,較魯橋高下懸殊,且易細流為洪流,又減沙滲之患,而濟仲家淺及師莊、棗林,有三便。”又言:“南旺水本地脊,惟藉泰安、新泰、萊蕪、寧陽、汶上、東平、平陰、肥城八州縣泉源,由汶入運,故運河得通。今東平、平陰、肥城淤沙中斷,請亟浚之。”復上疏運六策:一復安山湖水櫃以濟北閘,一改挑滄浪河從萬年倉出口以利四閘,一展浚汶河、陶河上源以濟邳派,一改道沂河出徐塘口以並利邳、宿,其二即開三州縣淤沙及改挑白馬湖也。皆命酌行。國維又浚淮、揚漕河三百餘里。當是時,河臣竭力補苴,南河稍寧,北河數淺阻。而河南守臣壅黃河以灌賊。河大決開封,下流日淤,河事益壞,未幾而明亡矣。

譯文

明成祖時開始建都北京,從東南轉運糧餉,水路陸路同時運輸,依照元人的舊例,同時採用海運。

等到會通河開通,海運陸運一起停止。

南邊到達長汪口,北邊到達大通橋,漕運河道三千餘里。

綜合考察,從昌平神山泉諸河水流出,匯合貫穿都城,經過大通橋,往東到達通州流入白河的,是大通河。

從通州向南到達直沽,匯合衛河流入大海的,是白河。

從臨清向北到達直沽,匯合白河流入大海的,是衛水。

從汶上南旺分流,向北經過張秋到達臨清,匯合衛河,向南到達濟寧天井閘,匯合泗、沂、洸三水的,是汶水。

從濟寧出天井閘,與汶水合流,到達南陽新河,原出於茶城,匯合黃、沁之後到夏鎮,沿著洳河到達直口,流入黃河補益運河的,是泗、洸、小沂河及山東泉水。

從茶城秦溝,向南經過徐、旦,流入邳,匯合大沂河,到達清河縣流入淮河之後,從直河口直達清口的,是黃河水。

從清口向南,到達瓜、儀的,是淮、揚諸湖水。

過了這裡就是長江了。

長江以南,就是松、蘇、浙江運道。

淮、揚到京口以南的河道,全都叫做轉運河,而從瓜、儀直達淮安的,又叫做南河,從黃河直達豐、沛的叫做中河,從山東直達天津的叫做北河,從天津直達張家灣的叫做通濟河,而總名叫做漕河。

其越過京城向東的如薊州,西北的如昌平,都曾經有河道通行,轉運漕糧供給軍隊。

漕河下面分別有名,叫做白漕、衛漕、閘漕、河漕、湖漕、江漕、浙漕。

因地為號,是流俗的通稱。

淮、揚諸水所匯合,徐、兗河流所經過,疏通開決排除,只有依賴於人力,所以閘、河、湖對於轉運漕糧尤其迫切。

閘漕,就是會通河。

向北到達臨清,與衛河匯合,向南出茶城口,與黃河匯合,積蓄汶、洸、泗水及山東泉源。

泉源的支流有五條。

叫做分水的一支,是汶水支流,其泉一百四十五處。

叫做天井的一支,是濟河支流,其泉九十六處。

叫做魯橋的一支,是泗河支流,其泉二十六處。

叫做沙河的一支,是新河支流,其泉二十八處。

叫做邳州的一支,是沂河支流,其泉十六處。

諸泉水匯合成為大湖,其湖澤有十五處。

南旺湖,有東西二湖,周圍一百五十餘里,漕運之道貫穿其中。

北面的叫做馬蹋,南面的叫做蜀山,叫做蘇魯。

再南面的叫做馬場。

再南面八十里的叫做南陽,也叫做獨山,周圍七十餘里。

北面的叫做安山,周圍八十三里。

南面的叫做大小昭陽,大湖南此長十八里,小湖南北長減少三分之一,周圍八十餘里。

從馬家橋留城閘向南,叫做武家,叫做赤山,叫做微山,叫做呂孟,叫做張王等湖,連續灌注八十里,引導薛河從地浜溝流出,匯合於赤龍潭,一起直奔茶城。

從南旺分流向北到臨清三百里,地面降低九十尺,建立閘門二十一座;向南到鎮口三百九十里,地面降低一百一十六尺,建立閘門二十七座。

其外又有積水、進水、減水、平水的閘門五十四座。

又建立堤壩二十一座,用來防止運河的泄漏,輔助閘門成為有用的設施。

其後開通洳河二百六十里,建立閘門十一座,建立堤壩四座。

漕運的船隻不出鎮口,與黃河匯合於董溝。

河漕,就是黃河。

上從茶城與會通河匯合,下到清口與淮河匯合。

其河道有三條:中路叫做濁河,北路叫做銀河,南路叫做符離河。

南路靠近皇陵,北路靠近運河,只有中路距離皇陵較遠,對於運河有補益。

然而,黃河流向改道不定,上游苦於潰決,下游苦於淤塞。

漕運河道從南向北,出清口,經過桃、宿,上溯徐、旦二洪,進入鎮口,陟歷艱險五百餘里。

從徐、呂二洪以上,黃河與漕河不相交匯。

等到洳河開通而迴避二洪,董溝開通而直河淤塞,漕運之道利用黃河二百六十里而停止,董溝以上,黃河又沒有什麼地方妨礙漕運之道。

湖漕,從淮安直達揚州三百七十里,地低而積水,匯合為湖澤。

山陽則有管家、射陽,童塵則有白馬、泛光,高郵則有石臼、甓社、武安、.邵伯等湖。

向上承受上游的水,旁邊連線諸山的水源,大湖連綿不斷,從五塘到達長江。

擔心淮水向東侵犯,修築高家堰抵擋其上游,修築王簡、張福二堤防止其分泄。

擔心淮水侵犯而漕河毀壞,便開通淮安永濟、高郵康濟、寶壅塾墮.三條半月形河道以通舟船。

到達揚子灣柬,就分為二道:一條從儀真通往長江口,以漕運上江湖廣、江西之糧;一條從瓜洲通往西江嘴,以漕運下江兩浙之糧。

本來不是河道,專取眾湖之水,所似叫做湖漕。

太祖剛開始調動大軍北伐,開通蹋場口、耐牢坡,使漕運之道暢通以供給梁、晉的軍糧。

定都於應天,運輸之道暢通便利:江西、湖廣的糧食,舟運沿長江直下;浙西、昊中的糧食,從轉運河運出;鳳、泗的糧食,舟運從淮水運出;河南、山東的糧食,下經黃河運出。

曾經從開封運糧,逆黃河而上到達渭河,以供給陝西的軍糧,利用海運以供給遼地軍糧,在西北用兵行動很少。

淮、揚之間,修築高郵湖堤防二十餘里,開通寶應倚湖直渠四十里,修築堤防護衛它。

其它小的修築,沒有大的利與害。

丞樂四年,成祖命令平江伯陳逭監督轉運,一方面仍然從海上轉運,而另一方面則舟運從淮河然後進入黃河,到達陽武,陸路運輸一百七十里直達衛輝,又在衛舟運,造就是所說的陸上海上同時運輸。

海上運輸有很多危險,陸上運輸也很艱難。

永樂九年二月,還是採用濟寧州同知潘叔正的計策,命令尚書宋禮、侍郎金純、都督周長疏通會通河。

會通河,是元朝轉漕運糧的故道。

元朝末年,已經廢棄不用。

洪武二十四年,黃河在原武決堤,漫過安山湖而向東流,會通河完全淤塞,到這時又進行疏通。

從濟寧到臨清三百八十五里,引導汶、泗之水流入其中。

泗出於泗水陪尾山,四條泉水一起流出,向西流到兗州城束,匯合沂。

汶河有二條。

小汶河出於新泰宮山下。

大汶河出於泰安仙台嶺南,又出於萊蕪原山北面及寨子村,全都到靜豐鎮合流,環繞徂徠山南,而小汶河流來匯合。

經過窒墜北垌城,往西南流一百餘里,到達汶上。

其支流叫做洸河,在垌城西南,流三十里,匯合寧陽諸泉水,經過濟寧束,與泅水匯合。

元朝初年,畢輔國開始在垌城左邊汶水北建造斗狀閘門,引導汶水流入洸河。

至元年間,又分流往北流入濟水,從壽張到梳清,經過漳、御流入大海。

直旺,被稱做南北水分流的水脊。

從左向南,距離滂寧九十里,合沂、泗以增加水流;從右向北,距離臨清三百餘里,沒有其它水流,只依賴汶水。

宋禮採用汶上老人白英的計策,在柬平的戴村築壩,阻止汶水使不流入洸河,而全部到南旺,南北建置閘門三十八座。

又開鑿新河,從汶上袁家口左改道五十里到壽張的沙灣,以連線舊河。

這年秋天,宋禮回京,又請求疏通束平束邊沙河的淤沙三里,築攔河堰保護它,匯合馬常泊的水流進入會通河以濟助漕運。

又在汶上、東平、濟寧、沛縣同湖地設立水櫃、陡門。

在漕河西邊的叫做水櫃,東邊的叫做陡門,水櫃用來蓄積泉水,陡門在漲水時用來排泄。

金純又疏通賈魯河故道,引黃河水到塌場口匯合汶水,經過徐、呂流入淮河。

漕運道路得以固定。

這以後,宣宗時,曾經徵調軍民十二萬,疏通濟寧以北從長溝到棗林閘一百二十里,建立閘門於各淺水之處,疏通湖塘以引山泉。

正統時,疏通滕、沛淤塞河道,又在濟寧、滕三州縣疏通泉水建立閘門,改金口堰土壩為石壩,蓄水用來供給會通河。

景帝時,增建濟寧到臨清減水閘門。

天順時,擴充臨清舊閘,移動五十丈。

憲宗時,修築汶上、濟寧潰決之堤一百餘里,增建南旺上、下及安山三閘門。

命令工部侍郎杜謙勘測治理汶、泗、洸諸泉水。

武宗時,增建汶上袁家口到寺前鋪石閘門,疏通南旺淤塞河道八十里,閘漕的治理周備。

只有黃河潰決就挾制漕河而去,成為大害。

陳逭監督漕運,在湖廣、江西造平底淺船三千艘。

二省及江、浙的米都經由長江用船運入,到了淮安新城,盤繞五壩遇淮。

仁、義二壩在東門外的東北,禮、智、信三壩在西門外的西北,都是從城南引水到壩口,它的外面就是淮河。

清江浦,正對淮安城西,永樂二年,曾經全部修建有閘門。

其河口淤塞,則漕運之船經由二壩,官民商船經由三壩進入淮河,運輸非常勞苦。

陳管詢咨老年人,說:“淮安城西管家湖西北,距離淮河鴨陳口只有二十里,與清江口相遇,應當開鑿成為河道,引湖水通漕河,是宋喬維岳所開通的沙河舊渠。”陳管股是開通清江浦,引導河水從管家湖流入鴨陳口到達淮河。

十三年五月,工程完成。

沿著西湖築堤綿廷十里用來引導舟船。

淮口建置四座閘門,叫做移風、清江、福興、新莊。

按時開關,嚴格其禁令。

並且疏通儀真、瓜洲河道以接通江湖之水,開鑿呂梁、百步二洪的大石以平緩水勢,開通泰州白塔河以到達大江。

修築高郵河堤,在堤內開鑿河渠四十里。

隨後,又建置呂梁石閘門,並且修築寶應、迢光、白馬各湖堤,堤都設定涵洞,互相灌注。

適時,淮上、徐州、濟寧、臨清、德州都修建糧倉儲糧轉運。

靠近河邊修建房舍五百六十八所,安置引船過淺灘的人夫。

河道險阻舟船擱淺,使之導船行駛。

增置淺水船三千多艘。

建置徐、沛、沽頭、金溝、山東、谷亭、魯橋等閘門。

從此以後,漕運直達通州,而海上陸上運道全都廢棄。

宣德六年,採用御史白圭的建言,疏通金龍口,引黃河之水到達徐州以便利於漕運。

從宣德末年到英宗初年,再次疏通,併到達鳳池口河水,徐、旦二洪,西小河,從而會通河安然流行,從永樂、宣德到正統年間一共數十年。

到正統十三年,黃河在榮陽決堤,往東直衝張秋,在沙灣潰決,運道開始毀壞。

命朝廷大臣堵塞其決口。

量泰三年五月,築堤工程纔完工。

未滿一月,而北馬頭又潰決,牽制漕河束流。

清河訓導唐學成說:“黃河在沙灣決堤,臨清宣告乾涸。

地勢低下河堤單薄,黃河水勢急速,所以剛完工的堤岸又潰決了。

臨清到沙灣十二座閘門,有水的日子,其水勢很陡。

請在臨清以南疏通半月形河道使舟船暢通,直達沙灣,不再經由閘門,那么,水勢就會減緩而漕運暢通。”皇帝就命令唐學成與山東巡撫洪英察看測量。

工部侍郎趙榮則說:“沙灣到張秋的堤岸單薄,所以數次潰決。

請在決口處修建鹼水石壩,使水往東流入鹽河,那么運河的水就可以積蓄。

然後加寬堤岸,填塞決口,差不多沒有後患。

’第二年四月,填塞決口工程剛完工,而減水壩及南分水墩首先被毀壞,隨後,又全部沖壞墩岸和橋樑,在北馬頭決堤,牽制漕河水流入鹽河,漕運船隻全都受阻。

教諭彭頊請求建立閘門來控制水勢,開通河道來分流上游的水。

御史練綱上奏治理的辦法。

詔令下到尚書石璞。

石璞於是開鑿河道三里,以避開決口,上下與運河相通。

這年,漕運船隻不能前行的,命令漕運總兵官徐恭暫且轉運到束昌、濟寧糧倉。

等到第二年,運河中的舟船照舊擱淺。

徐恭與都御史王茲說:“漕運船隻像螞蟻一樣聚積在臨清上下,請趕快敕令都御史徐有貞堵塞沙灣潰決的黃河決口。”徐有貞認為不能這樣,而獻上治河的三條計策,請建立水閘,開通分水河,挖深運河。

景泰六年三月,皇帝詔令群臣集中商議治河辦法。

工部尚書江淵等請求調用官軍五萬用以疏通運河。

徐有貞擔心役使官軍耗費加大,請恢復陳逭舊制,設立撈淺河工,徵用沿河州縣民工,免去其勞役。

五月,疏通漕運河道工程竣工。

七月,填塞沙灣決口工程也竣工,會通恢復安定。

都御史陳泰逐一疏通淮、揚漕河,堵塞決口建立堤壩。

黃河曾經灌注新莊閘到清江浦三十餘里,淤塞水淺阻礙漕運,稍稍得到疏通治理,立即恢復其舊。

英宗初年,命官吏督治漕運,在濟寧分成南北二段,侍郎鄭辰治理南面,副都御史賈諒治理北面。

成化七年,又根據廷臣的商議,劃分漕河在沛縣以南、德州以北及山東為三道,各委派曹郎及監司專門管理,並且請求選拔有氣概和魄力的大臣總理其事。

開始命侍郎王恕為總理河道之職。

二十一年,敕令工部侍郎杜謙疏通運道,從通州到淮、揚,會同山東、河南巡撫巡按察看測量治理。

弘治二年,黃河又在張秋決堤,直衝會通河,命戶部侍郎白昂察看治理。

白昂上奏金龍口決口已經淤塞,黃河合為一大支流,經由祥符匯合沁水下流到徐州而去。

其間河道淺而狹窄,應當在所經由的七縣,修築堤岸來護衛張秋。

下交到工部商議,依從他的奏請。

白昂又根據漕船經過高郵甓社湖多陷入險境,請在堤東開通復河四十里來通行船隻。

過了四年,黃河又決堤數道流入運河,毀壤張秋束堤,直奪汶水流入大海,漕河斷流。

這時工都侍郎陳政總管河道,調集民工十五萬,治理還沒有見功效就死了。

弘治六年春,副都御史劉大夏奉敕命前往治理潰決的黃河。

五月,漕船如魚鱗般聚集,於是首先從決口的西岸開挖月河來通行漕運。

經營了二年,張秋決口被堵塞,又在黃陵岡上游築堤。

於是黃河又往南流,運道無阻礙。

然後改張秋為安平鎮,建廟賜橫額為顯惠神祠,命大學士王鏊記載這件事,鎊刻於石。

而白昂所開挖的高郵復河也完成,賜名為康濟,它的西岸用石頭修治。

又修治高郵堤,從杭家閘到張家鎮共三十里。

高郵堤,是洪武年問所修築。

陳珪依照舊堤增築而成,延續到寶應,本地人相沿稱之為老堤。

正統三年,改土堤為石堤。

成化年間,派遣官吏修築復堤於高郵、邵伯、寅應、白馬四湖老堤之束。

而王恕為總管治河之官,修築淮安以南各處演決之堤,並且疏通淮、揚漕河。

加重湖邊百姓私開水道灌溉田地的懲罰,建立閘矽來蓄積湖水。

等到劉大夏堵塞了張秋,而白昂又開通了康濟,漕河上下無大害有二十餘年。

弘治十六年,巡撫徐源說:“濟寧地勢最高,一定要導引上源洸水來補濟,其河口在垌城石瀨之上。

元朝時期,建造閘門修築攔水堰,迫使河水全都流入南旺,分別補濟南北運河。

成化年問,改土堰為石堰。

土堰的好處是,水小的時候就阻止其水使流入洸河,水大的時候就關閉閘門以防止泥沙壅塞,任憑其漫遇土堰向西流。

自從石堰修成,河水就泛濫,石堰既毀壞,民田也被水沖。

洸河被泥沙淤塞,雖有閘門,被壓住不能打開。

請求撤除石堰再修成土堰,疏通洸河口的淤塞達到濟寧,修築垌城以西春城口子潰決的河岸。”皇帝命令侍郎李鏟前去勘測,說:“垌城的石堰,一能阻止淤沙,不給南旺湖帶來災害,一能減緩水勢,不必擔心戴村壩被水衝擊,不應該撤除。

靠近石堰的積沙,應當疏浚。

垌城稍東有元朝時期的舊關門,導引洸水流入濟寧,下接徐、呂漕河。

束平州戴村,則是汶水流入大海的故遒。

從永樂初年開始,橫築一壩,阻止汶水流入南旺湖,漕河開始暢通。

今從分水龍王廟到天井閘九十里,水高三丈多,假若洸河越挖越深,那么,汶水就會全部流向濟寧而往南流,臨清河道必然會幹枯。

洸河口不能疏通。

垌城口到柳泉九十里,不關涉運道,可以不治理。

柳泉到濟寧,是汶、泗各水匯合之處,應當疏通的地方有二十餘里。

春城口,外要阻擋汶水流入,內要防止民田被沖,堤岸低而薄,應當與戴村壩一起修築。”依從他的主張。

正德四年十月,黃河在沛縣飛雲橋決堤,流入運河。

不久淤塞。

世宗初年,黃河多次毀壞漕河。

嘉靖六年,光祿少卿黃綰分析泉源之利,說:“漕河泉源都發端于山東南旺、馬場、樊村、安山各湖。

泉水所集聚之處,應當趕快挖深,並且引導其它泉水一起積蓄,那么,漕河就不會枯竭。

南旺、馬場堤外孫村地勢低下,假若蓄積成湖,改作漕運之道,尤其可以免除濟寧高原水淺阻礙舟船的困苦。”皇帝命總河侍郎章拯計議。

然而,章拯以黃河之水流入運河,漕運船隻被阻於沛上,正被御史昊仲所彈劾。

’章拯說:“河道淤塞難以快速疏通,只有金溝口往北新沖成的一道水渠,可使漕運船隻由此進入昭陽湖,到沙河板橋。

其首先受阻擱淺的船隻,就往西經過雞冢寺,到廟道北口而暢通運行。”下交到工部一起商議,沒有議定。

給事中張嵩說:“昭陽湖地勢低下,河道地勢高,引河灌注於湖,必然導致湖水溢滿而外流,使湖道又受阻礙。

請求罷免章拯,另外推選大臣來治理。”工部商定依照張嵩的主張辦。

章拯再次上奏自我彈劾,請求罷免。

沒有得到許可。

最終引導漕運船隻取道湖中。

逭年冬,詔令章拯回到京城另外任官,又命挑選大臣去監督治河之事。

各位大臣多進獻治河的主張。

詹事霍韜說:“從前主張役使山東、河南民工數萬,疏通淤沙以便暢通漕運。

然而,沙隨水而下,一邊疏通一邊淤塞。

今漕運之船由昭陽湖進入雞嗚台到沙河,迂迴不過一百里。

假若沿湖築堤,疏浚成為小河,河口建立閘門,以供積蓄和排泄,河水泛溢時可避免波濤洶湧,河水乾枯時容易進行疏浚O三個月就把土堤築成,一年就把石堤修成,用的人力少,獲取效益快。

黃河越泛溢,運道越便利,比起用役使民工來疏通淤土,勞逸大不相同。”尚書李承勛說:“在昭陽湖左另開通一條河道,引各泉水供給運道,從留城沙河起變得更加便利。”與都御史胡世寧的主張相同。

嘉靖七年正月,總河都御史盛應期所奏如同盟世寧的辦法,請求在昭陽湖束開鑿新河,從汪家口南到留城口,長一百四十里,限期六個月完工。

工程未到一半,而盛應期被罷免離去,這項工程便停止。

這以後三十年,朱衡纔沿著其遺留的痕跡,疏浚而成新河。

這年冬,總河侍郎潘希曾增築濟、沛之間東西兩堤,用來抵禦黃河之水。

嘉靖十九年七月,黃河在野雞岡決堤,徐、呂二洪乾涸。

督理河漕侍郎王以旃請求疏通山東各條河水來補濟運道,並且修築長堤積蓄河水,如同閘河形制。

於是,清理出舊水源一百七十八處,開挖新水源三十一處。

王以旃又上奏四件事情。

一是請把各水源隸屬於當地地方官員兼管其事,不要使它堵塞。

二是請在境山鎮、徐、旦二洪的下游,各建立石閘門,積蓄河水數尺深以便行船,旁邊保留一條半月形河道以排泄突然到來的洪水;在武家溝、小河口、石城、匙頭灣修築四座木閘門,又設定並船在沙坊等淺水處,以準備撈淺疏通河道。

三是說漕河兩岸有南旺、安山、馬場、昭陽四湖,名叫水櫃,可以用來匯合各泉水以便補濟漕河。

豪強侵占,蓄水不多,而昭陽一湖淤塞成為高地,完全不是建國初期設湖的本意。

應當委派官員進行清理,增設閘、壩、斗門,培築堤岸,多開溝渠,挖深河底,以恢復四水櫃。

四是說黃河改道向南,舊閘口全都淤塞,只有孫繼一口單獨存在。

導引黃河到徐州小浮橋,向下流到徐、呂二洪,這是補濟運道的最大水源。

請在孫繼口多開一溝,及時疏導,希望二洪之水可以得到補濟。

皇帝同意他的奏請,而將管泉事務專門責令部曹承擔。

徐州、呂梁二洪,是河漕的咽喉要道。

自從陳管鑿石疏渠開始,正繞初年,又疏通洪西小河。

漕運參將湯節又根據洪中水流迅急毀壞船隻,在上游修築攔水壩,迫使河水回到月河,河的南面建立閘門以積蓄水勢。

成化四年,管河主簿郭升用大石修築兩堤,並用鐵錠使其堅固,開鑿外洪容易導致船隻毀壞的有害大石三百處,又平築裹洪堤岸,又在岸東西砌石四百餘丈。

十六年,增砌呂梁洪石堤、石壩二百餘丈,以幫助牽拉船隻。

到這時建閘,行駛的船隻更加感到便利。

嘉靖四十四年七月,黃河在沛縣大決堤,漫入昭陽湖,經由沙河到二洪,水勢浩渺,無邊無際,運道淤塞一百餘里。

督理河漕尚書朱衡巡梘盛應期所開鑿新河遺蹟,請求開通南陽、留城上下。

總河都御史潘季馴沒有允許。

朱衡說:“這河直通秦溝,有所約束而狹窄。

夏秋黃河水勢大,昭陽容納它,不會成為溝壑。”於是決定開通疏浚,親自督促施工,嚴懲不奉行命令的人。

給事中鄭欽彈劾朱衡故意興起難以成功的工程,虐害百姓希圖僥倖成功。

朝廷派遣官吏勘測新舊河道哪個有利。

給事中何起鳴勘測河道後回來說:“舊河道難以恢復的地方有五處,而新河道難以成功的地方也有三處。

只是新河道多有舊堤高山,黃河水很難進入,疏浚而使其暢通,運道一定有利。

所說的三個難以成功的地方,一是夏村往北地勢高,恐怕很難接通河水,然而地勢高低之差,大約不超過二丈,一旦水位增高,擔心什麼河水淺少呢?二是三河口淤積泥沙深厚,水流湍急,不會沒有阻塞,然而建壩攔截,每年進行一次疏浚,擔心什麼泥沙壅塞呢?三是在馬家橋修築堤岸,到微山取土不方便,又擔心在水口投入攔水的埽,壩基必然不堅固,然而,假若委任得到適當的人,築堤加高加厚,沒有一定不能用力量來治理的道理。

開通新河有利。”下交朝廷大臣會合商議,說新河已經有了規模,不能停止。

況且百中橋到留城白洋淺,到境山,進行疏浚補築,也不全部廢棄舊河,眾多大臣意見相同。

皇帝纔決定下來。

這時天降大雨,黃河水突然上漲,在馬家橋決堤,毀壞新築東西二堤。

給事中王元春、御史黃襄都彈劾朱衡欺許誤事,何起鳴也改變自己的說法。

恰逢朱衡上奏新舊河一百九十四里全部已經疏通,漕運船隻到南陽出口無阻礙。

詔令留下朱衡與潘季馴詳細商議開通上游、修築長堤的有利之處。

隆慶元年正月,朱衡請求取消疏通上游的主張,只疏浚加寬秦溝,牢固地修築南邊長堤。

五月,新河修成,西邊距舊河三十里。

舊河從留城以北,經過謝溝、下沽頭、中沽頭、金溝四閘,過沛縣,又經廟道口、湖陵城、孟陽、八里灣、谷亭五閘,然後到南陽閘。

新河從留城向北,經過馬家橋、西柳莊、滿家橋、夏鎮、楊莊、朱梅、利建七閘,到達南陽閘匯合舊河,總共一百四十里有餘。

又導引鮎魚各泉水及薛河、沙河注入其中,然後在三條河的河口修築攔水壩,修築馬家橋堤岸,阻遏黃河水使其流入秦溝,運道於是很暢通。

不久,鮎魚口被山水突然衝決,沉沒漕運船隻。

皇帝依從朱衡的奏請,從束邵開通支河三條用來分泄其水,又在柬邵的上游開通支河,經過束滄橋然後到達百中橋,鑿穿豸裹溝各處為溝渠,使水流入赤山湖,從這裡又回到呂孟湖,往下流到境山而離去。

朱衡被召入朝廷任工部尚書,都御史翁大立代理他的職位,上奏說:“漕河利用泉水,然而地形東高西低,沒有湖蓄積它就會幹涸,所以漕河以束都有水櫃;沒有湖排泄水就會演決,所以漕河以西都有深壑。

黃河水逆流奔瀉,就把昭陽湖作為河水漫流的地區;大水往東奔突,就把南陽湖作為蓄積河水的地方。

應當從回回墓開通以到達鴻溝,讓谷亭、湖陵的水都流入昭陽湖,立即疏通鴻溝廢渠,引昭陽湖水沿著溝渠往東到留城。

湖水退後所形成的沙灘,又可獲得土地敷千頃。”翁大立又說:“薛河水流湍急洶湧,今完全灌注於赤山湖,流入微山湖然後到達呂孟湖,這就是尚書朱衡的成績。

祇是呂孟之南有邵家嶺,黃河水夾帶泥沙淤積,地形高仰,秋水按季節到來的時候,容納的水很少,淹沒平曠的田野,奪去百姓土地之利。

微山湖的西面是馬家橋,近來新修一堤來開通運道,泥土還沒有達到堅實.而這時被積水所動搖,以八尺或一丈的堤基,二水夾攻,擔心有垮塌的危險。

應當疏通邵家嶺,讓水經由地浜溝到境山然後流入漕河,那磨湖地就可以耕種,河堤不會演決。

另在馬家橋建立鹼水閘,根據旱滂情況開啟或關閉,這纔是暢通漕運的長久之計。”全都依從他的主張。

隆慶三年七月,黃河在沛縣決堤,茶城淤塞,糧船二千餘只全在邳州被阻。

翁大立說:“臣巡行徐州,沿著子房山,經過梁山,到達境山,進入地浜溝,直奔馬家橋,上下八十里之間,可以另外開通一條河道作為漕運。”就是所說的洳河。

請集中朝廷大臣議論。

皇上於是命令施行。

不久,黃河水下降漕運暢通,先前的主張全部停止。

這時淮水泛濫,從清河到淮安城西淤塞三十餘里,衝決禮、信二壩到達大海,寶應湖堤岸多被毀壞。

山東各水從直河流出到邳州。

翁大立上報朝廷。

這年冬,從淮安板閘到清河西湖嘴疏通河道快要完成,而里口又淤塞。

督漕侍郎趙孔昭說:“清江一帶黃河五十里,應當修築堤堰來防止河水泛溢;淮河高良澗一帶七十餘里,應當修築堤堰來防止淮水上漲。”皇帝命令趕快疏通里口,與翁大立商議修築堤堰的事情,並且商討疏通海口堵塞及開通寶應半月形河道二事。

隆慶四年六月,淮河及鴻溝境山疏浚工程竣工。

翁大立正上奏報告,各條河水突然泛濫,在仲家淺決堤,與黃河匯合,茶城又淤塞。

不久,從泰山廟到七里溝,淮河淤塞十餘里,其水從朱家溝旁流出,到清河縣河南鎮又匯合於黃河。

翁大立請求開通新莊閘來通行返回的船隻,同時疏通古睢河,排泄二洪之水,並且分支河從魚溝下到草灣,保護南北運道。

皇帝命令新任總河都御史潘季馴規劃。

不久,黃河在邳州大決堤,睢寧漕運水道淤塞一百餘里。

翁大立請求開通洳口、蕭縣二河。

適逢潘季馴堵塞各處決口,黃河水歸入正流,漕運之船又獲得暢通。

翁大立、趟孔昭都因延誤了漕運糧食而被除去官籍,開通洳口的主張最後沒有施行。

隆慶五年四月,黃河又在邳州王家口決堤,從雙溝以下,南北決口十餘處,損失漕船運糧軍人數以千訐,吞沒漕糧四十萬餘石,而匙頭灣以下八十里全被淤塞。

於是,膠、萊海運的主張紛紛而起。

正值潘季馴奏請治理邳河工程完成,皇帝以漕運緩慢,派遣給事中雒遵前往勘測。

總漕陳蚧及潘季馴都被罷免官職。

隆慶六年,依從雒遵的計策,修築茶城到清河長堤五百五十里,每三里設立一個鋪,每個鋪安排十個民工,設定官員劃分地區而守護。

又接著修築茶城到開封兩岸河堤。

依從朱衡的計策,修繕豐、沛大黃堤。

朱衡又說:“漕河起於儀真到達張家灣二千八百餘里,河勢共分四段,各段都不相同。

清江浦以南,臨清以北,都遠離黃河,不需多用力。

只有茶城到臨清,則是攔截各水成為河,與黃河靠近。

清河到茶城,黃河也即運河。

茶城以北,應當防備黃河決口而流入;茶城以南,應當防備黃河決口而流出。

防備黃河就是保護運河的手段,所以從茶城到邳、遷,應高築兩岸河堤,宿遷到清河,應全部堵塞決口,用來防備黃河水的流出,那么,正河就一定會淤塞,去年徐、邳的禍患就在這裡。

從茶城秦溝口到豐、沛、曹、單,新築和增築堤岸來連線縷水舊堤,用來防備黃河水的流入,那么,正河就一定會決口,往年曹、沛的禍患就在這裡。

兩處工程宣告竣工,所以河床加深水受約束,沒有從旁邊決口和中間潰塌的憂慮。

沛縣的窖子頭到秦溝口,應當修築河堤七十里,連線古北堤。

徐、邳之間,堤岸逼近河床,應當在新堤之外另外修築遙堤。”詔令依從他的主張,以此命令總河侍郎萬恭執行。

萬曆元年,萬恭說:“祖宗時造淺水船將近一萬隻,不是不知道滿載節省船隻的便利,因為閘河水流淺,所以不敢超過四百石。

其形制船底平坦、船倉低淺,底平坦那么入水就不深,倉低淺那么負載就不滿。

又限制淺水船吃水不能超過六孥,伸直大指與食指相距為一孥,六孥不過三尺左右,明顯的吃水很淺。

,今不專力遵照執行,卻爭著僱船搭運。

僱船有三個害處,搭運有五個害處,仝都對河道有害。

請求完全遵照舊有的規定。”依從他的意見。

萬恭又請求修復淮水之南平水各閘門,上奏說:“高、寶各湖周圍數百里,西邊容納天長七十餘河水,僅僅依賴百里長堤,假若阻擋它使不能疏通排泄,這是讓堤潰決。

因此祖宗的辦法是,普遍地建立數十個小閘門在長堤之間,又制定命令說‘祇許挖深湖地,不許增高堤岸’,所以設立淺水船和撈淺役夫來撈取湖中的淤泥用來加厚堤岸。

閘門多那么水就容易退落因而堤岸堅固,疏浚勤那么湖就越深而堤岸越厚,考慮得十分深遠。

近年害怕修閘的辛勞,每壞一閘就堵塞一閘,時間已經很久,各閘全部堵塞,而長堤成為死的堤障了。

害怕疏浚的辛苦,每湖水淺一尺就加高堤岸一尺,時間已經很久,湖水捧墊而起,因而高、寶成為水盂一樣的城了。

況且湖漕不要堤岸就與沒有湖漕一樣,湖堤不要閘門就與沒有湖堤一樣。

陳管大量建立減水閘數十處,湖水滿了就排泄使利於湖堤,湖水退落就關閉使利於湖漕,是最為完備的計策。

積蓄時間長然後削減湖水的痕跡不能再得到,湖水將好像使堤的高度降低。

請求再建平水閘,閘要密,閘密那么湖水就可疏導,沒有漲漫之患;閘要窄,閘窄那么水勢就平緩,沒有潰決之憂。”尚書朱衡覆奏依照他的請求。

於是在儀真、江都、高郵、寶應、山陽設立閘門二十三處,疏浚淤淺共五十一處,各設立撈淺船二隻,撈淺役夫十人。

萬恭又說:“清江浦河六十里,陳管疏通到天妃祠束,灌注於黃河。

運輸船隻出天妃口進入黃河通過清江浦,僅僅半天時間。

後來黃河水上漲,逆流注入其口,清江浦於是多處淤塞。

謀議的人不控制天妃口而倉猝堵塞它,使淮河水不與黃河水相遇。

開挖新河來接通淮河,叫做‘接通清水不接通濁水,可以不被淤塞了’。

不知道黃河不是平穩流動之水,夏秋多發生洪水,就向西推送淮水數十里,並且灌注於新開通的河。

那個天妃口,只是黃河水的一處淤塞而已。

今淮水、黃河匯合於新開通的河口,這是二河的淤塞了。

防止一河的淤塞,發生二河的淤塞,又發生淮水、黃河匯合的淤淺。

每年役使民工千百人,疏浚治理剛剛完成,水過之後又合攏。

又迫使運輸船隻迂迴八里淺灘滯流,然後纔到達清訶,與出於天妃口的方便又有利相比怎么樣?請求建立天妃閘,使漕運船隻直接到達清河。

運完然後黃河水大漲,就關閉閘門斷絕黃河水,水退落就打開天妃閘以利於商船。

新開河口不進行疏浚也可以了。”於是建立天妃廟口石閘門。

萬恭又說:“從黃河流入閘河為茶城,到臨清板閘七百餘里,原先有七十二處淺灘。

自從開通新河,汶水平坦寬廣,地勢高低相差不是很大,七十處淺灘全部變成暢通的水道。

祇有茶城、黃家閘匯合之間,運河水大的時候,正好遇上黃河水退落的時節,高低不相連線,因此有茶城黃家閘的淤淺,連續多年發生災害。

祖宗時,曾經建立境山閘,自從新河之水平坦,閘門陷入泥淖將近一丈多n其閘上距黃家閘二十里,下接茶城十里,因原先的基址用石頭壘成,可以截留黃家閘外二十里的上游水,連線茶城內十里的下游水,並且挾制二十里水勢,直衝十里的急流,沒有不勝遇的了。”於是恢復境山舊閘。

萬恭提出三條建議,尚書朱衡回復可以施行,成為運道永久之利。

然而這時,茶城年年淤塞,萬恭剛剛上報正河水流平穩,返空船能快速駛出。

給事中朱南雍認為返空時多受阻,彈劾萬恭隱瞞失職。

皇帝嚴厲斥責萬恭,罷官離去。

萬曆三年二月,總河都御史傅希摯請求開通洳河來避開黃河的險阻,結果沒有施行。

傅希摯又請求疏通梁山以下,與茶城相互利用,舊河淤塞就通行於新河而挖通舊河,新河淤塞就通行於舊河而挖通新河,修築水壩截斷水流,經常使其中一河暢通以防備不必要的憂患。

詔令依從他的這些請求。

工程還沒有完成,而黃河在崔鎮決堤,淮河在高家堰決堤,高郵湖在清水潭、丁志等河口決堤,淮城幾乎被淹沒。

知府邵元哲開通菊花潭,用來排泄淮安、壺、寅三城之水,東方的糧食運輸稍稍暢通。

第二年春天,督漕侍郎張舯認為修築清水潭河堤工程浩大不能成功,想要讓糧船暫時從圈子田運行。

巡按御史陳功不同意。

河漕侍郎昊桂芳說:“高鄄湖老堤岸,是陳管所修建。

以後白昂開通月河,距湖數里,中間修土堤,束邊修石堤,首尾建閘門,命名為康濟河。

它的中堤的西邊,老堤的束邊,有民田敷萬畝,這就是所說的圈子田。

河與湖相距太遠,老堤毀壞之處沒有修築,於是導致河水流入圈田,又成為一湖。

而中堤潰決,束堤獨自承受數百里湖水的衝擊,清水潭的潰決,形勢是必然的。

應當遵照弘治年間王恕的主張,順著老堤修成月河,只修築東西二堤,費用節省而工程容易成功。”皇帝命令依照奏請的辦法去治理。

這年,邵元哲修築淮安長堤,又疏通鹽城石磋口下游讓水流入大海。

五年二月,高郵石堤將要修成,昊桂芳請求在靠近老堤十多丈的地方開挖一條月河。

於是說:“白昂康濟月河距離老堤太遠,人心習慣於月河的安全,忘記老堤在外捍衛的力量。

一年又一年,不加以察看,老、中二堤都毀壞,因而柬堤不能單獨存在。

現在河與老堤靠近,則容易被管轄。”御史陳世宜述說到大江之北的河道,請求在寅應湖堤補築石堤用來使其外堤牢固,又在石堤的束邊再修築一堤,用來接通月河,漕運船隻運行其中。

一起議定施行。

這年冬,高郵湖土石二堤、新開漕河南北二閘門及老堤加石、增加護堤木城各工程竣工。

昊桂芳又與邵元哲增築山陽長堤,從板閘到黃浦綿延七十里,關閉通濟閘不用,而建興文閘,並且修建新莊各閘門,修築清江浦南堤,首創板閘漕堤,南北與新舊堤連線。

板閘就是原來的移風閘。

堤岸、閘門一起修築,淮、揚漕運之道漸漸安定。

萬曆六年,總理河漕都御史潘季馴修築高家堰,又在清江浦柳浦灣以束加築禮、智二壩,修築寶應、黃浦等八處淺堤,高、寶減水閘四處,又拆除新莊閘然後改建通濟閘於甘羅城南。

明朝初年逗糧,自瓜、儀到淮安稱之為里河,從五壩轉到黃河稱之為外河,互不相通。

等到開通清江浦,在天妃口設定閘門,春夏之交重要的漕運完畢,就關閉閘門來抵擋黃水流入。

時間一久其法鬆弛,閘門不封閉因而黃河水流入。

嘉靖末年,培塞天妃口,在浦南三里遂開通新河,建立通濟閘使水歸於淮水。

隨後,又依從萵恭的計策,恢復天妃閘。

不久,又依從御史劉光國的計策,增築通濟閘門,從仲夏到秋季,每隔一天開放一次返空的漕船。

隨後,開關不按時,淤塞一天天加重,開通朱家口引清水灌注其中,祗能通行船隻。

到適時改建甘羅城南,專門流向淮水,使黃河之水不能直接奔流。

萬曆十年,督漕尚書凌雲翼認為漕運船隻經由清江浦出口多有艱險,於是,從浦西開通永濟河四十五里,起於城南窖灣,經過龍江閘,到達楊家澗出武家墩,轉而往東,匯合通濟閘出口。

又建立閘門三處,用來防備清江浦的艱險。

這時,漕河早已得到治理,淮、揚一帶避免水災十多年。

原先,黃河危害漕河,從金龍口往東,會通因此淤塞,等到堵塞沙灣、張秋閘河,漕河又得到安寧,而徐、沛之間多次受到它的侵害。

到崔鎮高堰的潰決,黃、淮同時泛濫而危害漕河,於是在淮、揚之間,湖堤一潰就危害漕河。

潘季馴用高堰保護洪澤,使堰東四湖不受淮水侵害,漕運纔不再受到阻礙。

然而,治理河漕諸臣害怕湖水侵害,白天晚上常常惴惴不安。

十三年,依從總漕都御史李世達的主張,開通寶應月河。

寶應泛光湖,是各湖之中水流最湍急危險的一個,寬一百二十餘里。

槐角樓在其中,其形彎曲如簸箕,瓦店如翅在其南,秤鉤灣如翅在其北。

西風掀起波浪,經常吹翻船隻。

陳管在湖束築堤,積蓄水流成為運道。

上有水流進來,下無地方宣洩,於是,潰決成為八處淺池,匯合成為六處深潭,興;鹽各場都被淹沒。

並且淮水又從周家橋漫入,淹死百姓,危害漕運。

武宗末年,郎中楊最請求開通月河,工部複議不聽從。

嘉靖年間,工部郎中陳毓賢、戶部員外范韶、御史聞人詮、運糧千戶李顯都以此進言,議定施行沒有結果。

到這時,工部郎中許應逵建議,李世達採納他的建議上奏朝廷,於是決定進行治理。

疏通河道一千七百餘丈,建立石閘門三處,減水閘二處,修築堤岸九千餘丈,其中百堤三分之一,子堤五千餘丈。

工程竣工,賜名弘濟。

不久又改石閘為平水閘。

許應逵又修築高郵護城堤。

這以後,弘濟的南北河閘,夏秋之季淮水上漲,吞吐不及時,舟船多翻沉。

神宗末年,督漕侍郎陳薦在南北各開通月河一道來鹼緩河水的洶湧,而急流纔平緩下來。

萬曆十五年,督漕侍郎楊一魁請求修築高家堰來保護上游,砌築范家口堤來控制從旁潰決,疏通草灣來減緩水勢,修築禮壩來保護新城。

詔令依從他的請求。

楊一魁又改建古洪閘。

在此之前,汶、泅之水經由茶城匯合黃河。

隆慶年間,濁水倒灌,阻礙滯留漕運船隻,郎中陳瑛遷移黃河口於茶城東八里,建立古洪、內華二閘門,漕河從古洪出口。

後來黃河水上漲,淤塞更加嚴重。

楊一魁改建古洪之後,皇帝又依從給事中常居敬的計策,命令在古洪外增築鎮口閘,距黃河只有八十丈,流進泄出更加容易,糧食運輸便利。

工部尚書石星建議潘季馴、常居敬備文上奏善後事宜,請劃分地區負責完成:接著修築塔山縷堤和清江浦草壩,新修寶應西堤,用石砌築邵伯湖堤,疏通裹河淤塞,應當在淮、揚地區興工完成;考察恢復南旺、馬踏、蜀山、馬場四湖,建築險岸河段滾水壩,加建通濟、永通二河閘,考察恢復安山湖地區,應當在山東興工完成。

皇帝依從他的建議。

不久,各項工程完工。

萬曆十九年,潘季馴說:“宿遷以南,地形向西低凹,請求打開縷堤排放河水。

泥沙隨水流入,地面隨沙而增高,差不多水患清除而費用又可節省。”又請求改高家堰土堤為石堤,修築滿家閘西的攔河壩,使汶、泗之水完全回到新河。

設定減水閘於李家口,用來排泄沛縣積水。

依從他的請求。

十月,淮水大漲,江都淳家灣石堤、邵伯南壩、高郵中堤、朱家墩、清水潭全都潰決。

郎中黃曰謹堵塞剛剛竣工,而山陽河堤又潰決,。

萬曆二十一年五月,常常下雨。

漕河泛濫,濟寧及淮河各堤岸演決。

總河尚書舒應龍建議:修築堤城壩,阻止汶水往南,開通馬踏湖月河口,導引汶水往北流。

開啟通濟閘,開放月河土壩來減緩洶湧的水勢。

依從他的奏謫。

數年之間,會通上下沒有阻礙,而黃河、淮河之水一起上漲,高堰及高郵堤岸多次潰決危害漕河。

舒應龍終究遭罷免而離去。

建議的人紛紛而起,沒有最後議定。

楊一魁代替舒應龍為總河尚書,竭力主張分流黃河導引淮河。

治理了一年多,工程將近竣工,又請求決開湖水來疏通漕渠,說:“高、寶各湖本是一片沃土,自從淮河、黃河逆流壅塞,於是變成低洼之地。

現在入江入海的水路已經疏通,應當開挖治理涇河、子嬰溝、金灣河各河閘及瓜、儀二河閘,大量排放湖水,順湖疏通渠道,與高、寶月河相互連線。

既避開運道風浪的危險,而湖水乾涸變成良田,給予百姓耕種,慢慢地議定徵收賦稅,可以充作治河費用。”命令依照他的主張進行治理。

這時,下游已經疏通,淮水逐漸安定,然而,黃河在黃垌口決堤。

督漕都御史褚鈇擔心排泄的湖水太多,造成徐、邳淤塞,竭力請求堵塞湖口。

楊一魁堅持不同意,疏通兩河口到小浮橋故道來通行漕運。

然而,黃河總的趨勢向南改道,二洪漕道多次乾涸,又大量挖通黃蟈下游的李吉口,挽回黃河來補濟它,不久就被淤塞。

楊一魁進京掌管工部事務。

二十六年,劉東星繼承他的職位,嚴守楊一魁原來的主張,李吉口淤塞更高。

每年冬月,就在其地開挖一條小河,春夏引水流入徐州,像這樣進行了三年,大都到秋天就淤塞。

於是又開通趙家圈來連線黃河,開通洳河來補濟運河。

趟家圈不久又淤塞,洳河沒有恢復,而劉柬星去世。

於是,鳳陽巡撫都御史李三才建議從鎮口閘到磨兒莊仿效閘河的形制,每三十里建立一處閘門,在河中一共建立六處閘門,控制和宣洩汶、濟的河水,依賴它來通行漕運。

漕運船隻到京城,再也不能夠按期到達。

劉東星在任時,開通邵伯月河,長十八里,寬十八丈有餘,用來避免湖水的危害。

又開通界首月河,長一千八百餘丈。

各建金門石閘二處,漕運船隻獲得便利。

三十二年,總河侍郎李化龍開始大開洳河,從直河到李家港二百六十餘里,完全避開了黃河的危瞼。

李化龍因服喪而離去,總河侍郎曹時聘完成這項工程,上疏按功賞賜治理洳河的功勞,說:“舒應龍新開通韓家莊來排泄湖水,而水道開始暢通。

劉柬星大開良城、侯家莊來試著通行運輸,而水道逐漸寬廣。

李化龍上開李家港,鑿開都水石,下開直河口,挖通田家莊,盡力治理,通行運輸超過半數,而水道纔開通,所以臣能在他們之後宣告竣工。”於是備文上奏善後六件事,運道從此十分暢通。

這以後,每年三月打開洳河壩,從直河口進入,九月打開召公壩流入黃河,糧船及官船民船全都以此為準。

萬曆四十四年,巡漕御史朱階請求修復泉湖,說:“宋禮在戴村築壩,奪去二汶入海的水路,灌注而成河,又導引洙、泗、洸、沂各河水來輔助它。

汶水雖然匯合眾水使出全部力量來供給漕河,然而經歷水程速而水枯竭,最終難以維持。

到達南旺,又分流它的十分之四使往南迎接淮水,十分之六使往北到達衛水,力量分散更加單薄。

況且此水一到夏秋就上漲,一到冬春就乾涸,沒有雨水即使夏秋也會幹涸。

宋禮料到它不能依賴,就在沿河昭陽、南旺、馬踏、蜀山、安山各湖建立斗門,名叫水櫃。

漕河水漲,就在湖中蓄積其流出的水,水退就打開閘門讓水灌入漕河。

積蓄排泄有規定,非法打開有罪,所以依賴它旱滂可以不擔憂。

等到時間久了禁令鬆弛,湖水變淺可以耕種,多數被有權勢的人所霸占,昭陽一湖已經用作藩王的田地。

近來山東半年沒有下雨,河水將要斷流,按照線索去尋求水櫃,就會茫然不知在什麼地方。

請求詔令河臣清理核查,趕快修築堤壩斗門來擴大積蓄水流。”皇帝依從他的奏請。

正在商議疏通泉湖,而黃河在徐州狼矢溝決堤,經由蛤鰻各湖流入洳河,到直口,運輸船隻面臨急流艱險。

督漕侍郎陳薦開通武河等河口,排泄河水平緩水流。

後二年,決口增長淤積泥沙,黃河纔恢復故道。

總河侍郎王佐加築月壩來保護它。

到泰昌元年冬,王佐說:”各湖水櫃已經修復,安山湖又恢復五十五里,確實能夠便利於漕逗。

請求把水櫃的廢棄與興建作為考核政績優劣的標準。”依從他的主張。

天啟元年,淮河、黃河泛濫,里河王公祠決堤,淮安知府宋統殷、山陽知縣練國事合力堵塞決口。

三年秋,外河又潰決數口,不久被堵塞。

這年冬,疏通永濟新河。

自從凌雲翼開通此河,不久就被壅塞。

總河都御史劉士忠曾經打開水壩來拯濟運道,隨後又被堵塞。

而淮安正河三十年沒有疏浚。

所以主張先挖新河,通行返空的漕運船隻,纔疏通正河,從許家閘到惠濟祠長一千四百餘丈,又建立通濟月河小閘門,運輸船隻全都經由正河,新河又被壅塞。

這時王家集、磨兒莊湍急水流一天天洶湧,漕儲參政朱國盛提出另外疏通一河作為漕運的打算,令同知宋士中從洳口往東到達宿遷陳溝口,又逆流而到駱馬湖,上到馬頰河,往返測量。

於是主張開通馬家洲,並且疏通馬頰河口的淤塞,上接洳口水流,下避劉口水險,又疏通三汊河淤沙十三里,開通滔莊河一百多丈,挖深小河二十里,開通王能莊二十里,以貫通駱馬湖口,堵塞張家等水溝數十道,約束水流回到漕河。

總計河道五十七里,取名通濟新河。

五年四月,工程竣工,運道經由新河,無劉口、塵兒莊各險阻的憂慮。

第二年,總河侍郎李從心開通陳溝土地十里,來完成前面的工程。

塞禎二年,淮安蘇家嘴、新溝大壩一起潰決,淹沒山、鹽、高、泰百姓的土地。

五年,又在建義北壩潰決。

總河尚書朱光祚疏通駱馬湖,避開河道險阻十三處,名為順濟河。

六年,良城到徐塘淤塞成為平地,漕運超過到達期限,免去朱光祚官職,劉榮嗣接任其職。

八年,駱馬湖被淤塞,劉榮嗣在徐、宿開通河道,導引黃河水入注,遭到彈劾,受到嚴厲的懲罰。

侍郎周鼎繼承他的職位,便專門用力於洳河,疏通麥河支河,修築王母山前後堤壩和勝陽山東堤以及馬蹄匡十字河攔水壩,挖通良城閘到徐塘口六千多丈。

九年復,洳河又暢通,經由宿遷陳溝口匯合於大河。

周鼎又修築高家堰及新溝漾田營堤防,增築天妃閘石閘工程,除去南旺湖彭口沙石,疏通劉呂莊到黃林莊一百六十里。

然而這時,黃河、淮河泛濫一天天加重,倒流危害漕河。

周鼎在職治河五年,最終因運道阻塞被削除官職。

繼承他的是侍郎張國維,剛剛到達任所,就因漕河乾涸遭到責罰。

崇禎十四年,張國維說:“濟寧運道從棗林閘逆流於師家莊、仲家淺二河閘,每年都擔心淤塞,每年都導引泗河經由魯橋流入運河來補濟它。

夏秋河水上漲,可以供給順利渡河。

然而夾帶泥沙注於河中,河水退後泥沙淤積,利與害各占一半。

旁邊從白馬河匯合鄒縣各泉水,與泗水合流而出於魯橋,水力弱小不能抵擋泗水,河床半數淤塞,不能作為漕運之用。

然而,其上游較寬的地方正好與仲家淺閘相對,疏通讓它從這裡流入運河,比起魯橋好壞的差別很大,並且改小水為大水,又減少泥沙滲入的害處,從而補救了仲家淺及師莊、棗林三閘,獲得三個便利。”又說:“南旺水本來地勢高,祇有憑藉泰安、新泰、萊蕪、寧陽、汶上、東平、平陰、肥城八州縣的泉水,經由汶水流入運河,所以運河能夠暢通。

現在東聖、壬陰、肥城泉水因淤沙而中斷,請求趕快疏通它。”又上奏疏通運河的六個辦法:一是恢復安山湖水櫃來補濟北閘,二是改挖滄浪河從萬年倉出口以便利四閘,三是擴展疏通汶河、陶河上源來補濟邳州支流,四是改道沂河出於徐塘口使一起便利於邳、宿二州,另外二個辦法就是清除三州縣淤沙以及改挖白馬湖。

都命令斟酌施行。

張國維又疏通淮、揚漕河三百餘里。

在這時,河臣竭力彌補,南河逐漸安寧,北河多處淤阻。

然而,河南守臣堵塞黃河用來淹沒賊寇。

黃河大面積在開封決堤,下游一天天淤塞,治河的事宜更加敗壞,不久明朝就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