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志·卷三十一

作者:張廷玉等

◎禮九(嘉禮三)

天子納後儀 皇太子納妃儀 親王婚禮 公主婚禮品官婚禮 庶人婚禮 皇帝視學儀 經筵 日講 東宮出閣講學儀諸王讀書儀

天子納後儀

婚禮有六,天子惟無親迎禮。漢、晉以來,皆遣使持節奉迎,其禮物儀文,各以時損益。明興,諸帝皆即位後行冊立禮。正統七年,英宗大婚,始定儀注。

凡納采問名,前期擇日,遣官告天地宗廟。至期,設御座、制案、節案、鹵簿、彩輿、中和大樂如儀。禮部陳禮物于丹陛上及文樓下。質明,皇帝冕服升座,百官朝服行禮訖,各就位。正副使朝服四拜,執事舉制案、節案,由中門出,禮物隨之,俱置丹陛中道。傳制官宣制曰:“茲選某官某女為皇后,命卿等持節行納采問名禮。”正副使四拜,駕興。舉制、節案由奉天門中門出。正副使取節及制書置彩輿中,儀仗大樂前導,出大明門。釋朝服,乘馬行,詣皇后第。第中設使者幕次於大門外左,南向,設香案於正堂,設制、節案於南,別設案於北。使者至,引禮導入幕次,執事官陳禮物於正堂。使者出次,奉制書於案。禮官先入,立於東;主婚朝服出,立於西。禮官曰:“奉制建後,遣使行納采問名禮。”引主婚者出迎。使者捧制書及節,主婚者隨至堂,置制書及節於案。正副使分立案左右。主婚者四拜,詣案前跪。正使取納採制,宣曰:“朕承天序,欽紹鴻圖。經國之道,正家為本。夫婦之倫,乾坤之義,實以相宗祀之敬,協奉養之誠,所資惟重。祗遵聖母皇太后命,遣使持節,以禮採擇。”宣訖,授主婚者。主婚者授執事者,置於北案上稍左。副使取問名制,宣曰:“朕惟夫婦之道,大倫之本。正位乎內,必資名家。特遣使持節以禮問名,尚佇來聞。”宣訖,授如前,置案上稍右。主婚者俯伏,興。執事舉表案,以表授主婚者。主婚者跪授正使,表曰:“臣某,伏承嘉命。正使某官某等,重宣制詔,問臣名族。臣女,臣夫婦所生,先臣某官某之曾孫,先臣某官某之孫,先臣某官某之外孫。臣女今年若干,謹具奏聞。”主婚者俯伏,興,退四拜。使者出,置表彩輿中。主婚者前曰:“請禮從者。”酒饌畢,主婚者捧幣以勞使者。使者出,主婚者送至大門外。使者隨彩輿入大明門左門,至奉天門外,以表節授司禮監,復命。

次納吉、納徵、告期,傳制遣使,並如前儀。但納徵用玄纁、束帛、六馬、穀圭等物,制詞曰:“茲聘某官某女為皇后,命卿等持節行納吉、納徵、告期禮。”皇后第,陳設如前,惟更設玉帛案。使者至,以制書、玉帛置案上,六馬陳堂下。執事先設皇后冠服諸物於正堂。禮官入,主婚者出迎,執事舉玉帛案,正使捧納吉、納徵制書,副使捧告期制書,執節者捧節,以次入,各置於案。主婚者四拜,詣案前跪。正使取制書,宣曰:“大婚之卜,龜筮師士協從。敬循禮典,遣使持節告吉。”又宣曰:“卿女有貞靜之德,稱母儀之選,宜共承天地宗廟。特遣使持節,以禮納徵。”宣訖,授主婚者。正副使又捧圭及玄纁以授主婚者,俱如前儀。副使取制書,宣曰:“歲令月良,吉日某甲子,大婚維宜。特遣使持節,以禮告期。”宣訖,授如前儀。主婚者四拜,使者持節出,主婚者禮使者,使者還,復命如初。

次發冊奉迎,所司陳設如前儀。禮部陳雁及禮物于丹陛上,內官監陳皇后鹵簿車輅於奉天門外。制詞曰:“茲冊某官某女為皇后,命卿等持節奉冊寶,行奉迎禮。”正副使以冊寶置彩輿中,隨詣皇后第。至門,取制書冊寶置案上。禮官先入,主婚者朝服出見。禮官曰:“奉制冊後,遣使持節奉冊寶,行奉迎禮。”主婚者出迎。執事者舉案前行,使者捧制書及節,執事者以雁及禮物從之。至堂中,各置於案。使者左右立,主婚者四拜,退立於西南。

女官以九龍四鳳冠禕衣進皇后。內官陳儀仗於中堂前,設女樂於堂下,作止如常儀。使者以節冊寶授司禮監官,內贊導入中堂。皇后具服出閣,詣香案前,向闕立,四拜。贊宣冊,皇后跪。宣冊官宣訖,以授皇后。皇后搢圭,受冊,以授女官。女官跪受,立於西。贊宣寶,如宣冊儀。贊出圭,贊興,四拜訖,皇后入閣。司禮監官持節出,授使者,報受冊寶禮畢。主婚者詣案前跪。正使取奉迎制宣訖,授主婚者。副使進雁及禮物。主婚者皆跪受,如前儀。主婚者興,使者四拜出。主婚者禮使者如初。女官奏請皇后出閣。自東階下,立香案前,四拜。升堂,南向立。主婚者進立於東,西向,曰:“戒之敬之,夙夜無違。”退立於東階。母進,立於西,東向,施衿結帨,曰:“勉之敬之,夙夜無違。”退立於西階。內執事請乘輿,皇后降階升輿。導從出,儀仗大樂前行,次彩輿,正副使隨,次司禮監官擁導,從大明門中門入。百官朝服於承天門外班迎,候輿入,乃退。皇后至午門外,鳴鐘鼓,鹵簿止。正副使以節授司禮監,復命。捧冊寶官捧冊寶,儀仗女樂前導,進奉天門。至內庭幕次,司禮監以冊寶授女官。皇后出輿,由西階進。皇帝由東階降迎於庭,揖皇后入內殿。帝詣更服處,具袞冕。後詣更服處,更禮服。同詣奉先殿,行謁廟禮。祭畢,還宮。合卺,帝更皮弁,升內殿。後更衣,從升。各升座,東西相向。執事者舉饌案於前,女官取四金爵,酌酒以進。既飲,進饌。復進酒、進飯訖,女官以兩卺酌酒,合和以進。既飲,又進饌畢,興,易常服。帝從者餕後之饌,後從者餕帝之饌。

次日早,帝後皆禮服,候太后升座。帝後進座前。宮人以腶修盤立於後左,帝後皆四拜。執事舉案至,宮人以腶修盤授後,後捧置於案。女官舉案,後隨至太后前,進訖,復位。帝後皆四拜。三日早,帝冕服,後禮服,同詣太后宮,行八拜禮。還宮,帝服皮弁,升座。女宮導後,禮服詣帝前,行八拜禮。後還宮,升座。引禮導在內親屬及六尚等女官,行八拜禮;次各監局內官內使,行八拜禮。是日,皇帝御奉天殿。頒詔如常儀。四日早,皇帝服袞冕御華蓋殿,親王八拜,次執事官五拜,遂升奉天殿,百官進表,行慶賀禮。是日,太后及皇后各禮服升座。親王入,八拜出,次內外命婦慶賀及外命婦進表箋,皆如常儀。五日行盥饋禮,尚膳監具膳修。皇后禮服詣太后前,四拜。尚食以膳授皇后,皇后捧膳進於案,復位,四拜,退立於西南。俟膳畢,引出。

皇太子納妃儀

歷代之制與納後同。隋、唐以後,始親迎,天子臨軒醮戒。宋始行盥饋禮,明因之,洪武元年定製,凡行禮,皆遣使持節,如皇帝大婚儀。

納采、問名。制曰:“奉制納某氏女為皇太子妃,命卿等行納采問名禮。”至妃第,儐者出,詣使者前曰:“敢請事。”使者曰:“儲宮納配,屬於令德。邦有常典,使某行納采之禮。”儐者入告,主婚者曰:“臣某之子,昧於壼儀,不足以備採擇。恭承制命,臣某不敢辭。”儐者出告,使者入,陳禮物於庭,宣制曰:“某奉詔採擇。”奠雁禮畢,使者出。儐者復詣使者前曰:“敢請事。”使者曰:“儲宮之配,採擇既諧。將加卜筮,奉制問名。”儐者入告,主婚者曰:“制以臣某之女,可以奉侍儲宮,臣某不敢辭。儐者出告。使者復入,陳禮奠雁如儀,宣制曰:“臣某奉詔問名,將謀諸卜筮。”主婚者曰:“臣某第幾女,某氏出。”

次納吉。儐者請事如前,使者曰:“謀諸卜筮,其占協從,制使某告吉。”儐者入告,主婚者曰:“臣某之子蠢愚,懼弗克堪。卜筮雲吉,惟臣之幸,臣謹奉典制。”儐者出告。使者入,陳禮奠雁如儀,宣制曰:“奉制告吉。”

又次納徵。儐者出告,使者入陳玉帛禮物,不奠雁,宣制曰:“某奉制告成。”

又次請期。辭曰:“詢於龜筮。某月某日吉,制使某告期。”主婚者曰:“敢不承命。”陳禮奠雁如儀。

又次告廟。遣使持節授冊寶儀注,悉見前。

又次醮戒。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御奉天殿,百官侍立。引進導皇太子至丹陛,四拜。入殿東門就席位,東向立。司爵以醆進,皇太子跪,搢圭,受醆祭酒。司饌以饌進,跪受亦如之。興,就席坐,飲食訖,導詣御座前跪。皇帝命之曰:“往迎爾相,承我宗事,勖帥以敬。”皇太子曰:“臣某謹奉制旨。”俯伏,興。出至丹陛,四拜畢,皇帝還宮,皇太子出。

又次親迎。前一日,有司設皇太子次於妃氏大門外,南向,東宮官次於南,東西相向。至日質明,東宮官具朝服陳鹵簿鼓吹於東宮門外。皇太子冕服乘輿出,侍衛導從如儀。至宮門降輿升輅,東宮官皆從至妃第,回轅南向,降輅升輿。至次,降輿入就次,東宮官皆就次。先是,皇太子將至,主婚者設會宴女。至期,妃服褕翟花釵,出就閣南面立,傅姆立於左右。主婚者具朝服立於西階之下。引進導皇太子出次,立於大門之東,西向。儐者朝服出,立於門東曰:“敢請事。”引進跪啟訖,皇太子曰:“某奉制親迎。”引進受命興,承傳於儐者。儐者入告,導主婚者出迎於大門外之西,東向再拜。皇太子答拜。引進導皇太子入門而左,執雁者從。儐者導主婚者入門而右。皇太子升東階進,立於閣門戶前,北向立。主婚者升西階,立於西,東向。引進啟奠雁,執雁者以雁進。皇太子受雁,以授主婚者。主婚者跪受,興,以授左右,退立於西。皇太子再拜,降自東階,出至次以伺。主婚者不降送。初,皇太子入門,妃母出,立於閣門外,奠雁位之西,南向。皇太子拜訖,宮人傅姆導妃出,立於母左。主婚者命之曰:“戒之戒之,夙夜恪勤,毋或違命。”母命之曰:“勉之勉之,爾父有訓,往承惟欽。”庶母申之曰:“恭聽父母之言。”宮人傅姆擎執導從,妃乘輿出門,降輿,乘鳳轎。皇太子揭簾訖,遂升輅,侍從如來儀。至東宮門外,降輅乘輿。至閣,降輿入,俟於內殿門外之東,西面。司閨導妃詣內殿門外之西,東面。皇太子揖妃入,行合卺禮,如中宮儀。

又次朝見。其日,妃詣內殿陛下,候皇帝升座。司閨導妃入,北面立,再拜,自西階升。宮人奉棗栗盤,進至御座前授妃。妃奠於御前,退復位,再拜。禮畢,詣皇后前,奉腶修盤,如上儀。

又次醴妃,次盥饋,次謁廟,次群臣命婦朝賀,皆如儀。

四年,冊開平王常遇春女為皇太子妃。禮部上儀注,太祖覽之曰:“贄禮不用笄,但用金盤,翟車用鳳轎,雁以玉為之。古禮有親迎執綏御輪,今用轎,則揭簾是矣。其合卺,依古制用匏。妃朝見,入宮中,乘小車,以帷幕蔽之。謁廟,則皇太子俱往。禮成後三日,乃宴群臣命婦。”著為令。

成化二十二年,更定婚禮。凡節冊等案,俱由奉天左門出。皇太子親迎,由東長安門出。親迎日,妃服燕居服,隨父母家廟行禮。執事者具酒饌,妃飲食訖。父母坐堂上,妃詣前各四拜。父命之曰:“爾往大內,夙夜勤慎,孝敬無違。”母命之曰:“爾父有訓,爾當敬承。”合卺前,於皇太子內殿各設拜位。皇太子揖妃入就位,再拜,妃四拜,然後各升座。廟見後,百官朝賀,致詞曰:“某官臣某等,恭惟皇太子嘉禮既成,益綿宗社隆長之福。臣某等不勝欣忭之至,謹當慶賀。”帝賜宴如正旦儀。命婦詣太后皇后前賀,亦賜宴,致詞曰:“皇太子嘉聘禮成,益綿景福。”余大率如洪武儀。

親王婚禮

唐制,皇子納妃,命親王主婚。宋皆皇帝臨軒醮戒,略與皇太子同。明因之。

其宣制曰:“冊某氏為某王妃。”納采,致詞曰:“某王之儷,屬於懿淑,使某行納采禮。”問名詞曰:“某既受命,將加諸卜筮協從,使某告吉。”主婚者曰:“制以臣某之子,可以奉侍某王,臣某不敢辭。”納吉詞曰:“卜筮協從,使某告吉。”主婚者曰:“臣某之子,愚弗克堪。卜貺之吉,臣與有幸,謹奉典制。”納徵詞曰:“某王之儷,卜既協吉,制使某以儀物告成。”主婚者曰:“奉制賜臣以重禮,臣某謹奉典制。”請期詞曰:“某月日涓吉,制使某告期。”主婚者曰:“謹奉命。”醮戒命曰:“往迎爾相,用承厥家,勖帥以敬。”其親迎、合卺、朝見、盥饋,並如皇太子。盥饋畢,王皮弁服,妃翟衣,詣東宮前,行四拜禮。東宮坐受,東宮妃立受二拜,答二拜。王與妃至妃家,妃父出迎。王先入,妃父從之。至堂,王立於東,妃父母立於西。王四拜,妃父母立受二拜,答二拜。王中坐,其餘親屬見王,四拜,王皆坐受。妃入中堂,妃父母坐,妃四拜。其餘序家人禮。

太祖之世,皇太子、皇子有二妃。洪武八年十一月,徵衛國公鄧愈女為秦王次妃,不傳制,不發冊,不親迎。正副使行納徵禮,冠服擬唐、宋二品之制,儀仗視正妃稍減。婚之日,王皮弁服,導妃謁奉先殿。王在東稍前,妃西稍後。禮畢入宮,王與正妃正坐,次妃詣王前四拜,復詣正妃前四拜。次妃東坐,宴飲成禮。次日朝見,拜位如謁殿。謁中宮,不用棗栗腶修,余並同。

公主婚禮

古者天子嫁女,不自主婚,以同姓諸侯主之,故曰公主。唐猶以親王主婚。宋始不用,惟令掌婚者於內東門納表,則天子自為主矣。明因之。

凡公主出降,行納采問名禮,婿家備禮物表文於家庭,望闕再拜。掌婚者奉至內東門,詣內使前曰:“朝恩貺室於某官某之子,某習先人之禮,使臣某請納采。”以表跪授內使。內使跪受,奉進內殿,執雁及禮物者從入。內使出,掌婚者曰:“將加卜筮,使臣某問名。”進表如初,內使出曰:“有制。”掌婚者跪,內使宣曰;“皇帝第幾女,封某公主。”掌婚者俯伏,興。入就次,賜宴出。

納吉儀與納采同。掌婚者致詞曰:“加諸卜筮,占曰從吉,謹使臣某敢告納徵。”婿家具玄纁、玉帛、乘馬、表文如儀。掌婚者致詞曰:“朝恩貺室於某官某之子某,有先人之禮,使臣某以束帛、乘馬納徵。”請期詞曰:“某命臣某謹請吉日。”

親迎日,婿公服告廟曰:“國恩貺室於某,以某日親迎,敢告。”將行,父醮於廳,隨意致戒。婿再拜出,至內東門內。內使延入次,執雁及奉禮物者各陳於庭。其日,公主禮服辭奉先殿,詣帝後前四拜,受爵。帝後隨意訓戒。受命訖,又四拜。降階,內命婦送至內殿門外,公主升輦。至內東門,降輦。婿揭簾,公主升轎。婿出次立。執雁者以雁跪授婿,婿受雁,跪進於內使。內使跪受以授左右。婿再拜,先出,乘馬還。公主鹵簿車輅後發,公侯百官命婦送至府。婿先候於門。公主至,婿揭簾。公主降,同詣祠堂。婿東,公主西,皆再拜。進爵,讀祝,又再拜。出,詣寢室。婿公主相向再拜,各就坐,婿東,公主西。進饌合卺如儀,復相向再拜。明日,見舅姑。舅姑坐於東,西向。公主立於西,東向,行四拜禮。舅姑答二拜。第十日,駙馬朝見謝恩,行五拜禮。

初,洪武九年,太祖以太師李善長子祺為駙馬都尉,尚臨安公主。先期告奉先殿。下嫁前二日,命使冊公主。冊後次日,謁奉先殿。又定駙馬受誥儀,吏部官捧誥命置龍亭,至太師府,駙馬朝服拜受。次日,善長及駙馬謝恩。後十日,始請婚期。二十六年,稍更儀注。然儀注雖存,其拜姑舅及公主駙馬相向拜之禮,終明之世實未嘗行也。明年,又更定公主、郡主封號、婚禮,及駙馬、儀賓品秩。

弘治二年,冊封仁和長公主,重定婚儀。入府,公主駙馬同拜天地,行八拜禮。堂內設公主座於東,西向,駙馬東向座,余如前儀。嘉靖二年,工科給事中安磐等言:“駙馬見公主,行四拜禮,公主坐受二拜。雖貴賤本殊,而夫婦分定,於禮不安。”不聽。崇禎元年,教習駙馬主事陳鍾盛言:“臣都習駙馬鞏永固,駙馬黎明於府門外月台四拜,雲至三月後,則上堂、上門、上影壁,行禮如前。始視膳於公主前,公主飲食於上,駙馬侍立於旁,過此,方議成婚。駙馬饋果餚書臣,公主答禮書賜,皆大失禮。夫既合卺,則儼然夫婦,安有跪拜數月,稱臣侍膳,然後成婚者?《會典》行四拜於合卺之前,明合卺後無拜禮也。以天子館甥,下同隸役,豈所以尊朝廷?”帝是其言,令永固即擇日成婚。

凡選駙馬,禮部榜諭在京官員軍民子弟年十四至十六,容貌齊整、行止端莊、有家教者報名,司禮內臣於諸王館會選。不中,則博訪於畿內、山東、河南。選中三人,欽定一人,餘二人送本處儒學,充廩生。自宣德時,駙馬始有教習,用學官為之。正統以後,令駙馬赴監讀書習禮。嘉請六年,始定禮部主事一人,專在駙馬府教習。

品官婚禮

周制,凡公侯大夫士之婚娶者,用六禮。唐以後,儀物多以官品為降殺。明洪武五年詔曰:“古之婚禮,結兩姓之歡,以重人倫。近世以來,專論聘財,習染奢侈。其儀制頒行。務從節儉,以厚風俗。”故其時品節詳明,皆有限制,後克遵者鮮矣。

其制,凡品官婚娶,或為子聘婦,皆使媒氏通書。女氏許之,擇吉納采。主婚者設賓席。至日,具祝版告廟訖,賓至女氏第。主婚者公服出迎,揖賓及媒氏人。雁及禮物陳於廳。賓左主右,媒氏立於賓南,皆再拜。賓詣主人曰:“某官以伉儷之重施於某,某率循典禮,謹使某納采。”主婚者曰:“某之子弗嫻姆訓,既辱採擇,敢不拜嘉。”賓主西東相向坐,徹雁受禮訖,復陳雁及問名禮物。賓興,詣主婚者曰:“某官慎重婚禮,將加卜筮,請問名。”主婚者進曰:“某第幾女,妻某氏出。”或以紅羅,或以銷金紙,書女之第行年歲。賓辭,主婚者請禮從者。禮畢,送賓至門外。

納吉如納采儀。賓致詞曰:“某官承嘉命,稽諸卜筮,龜筮協從,使某告吉。”主婚者曰:“某未教之女,既以吉告,其何敢辭。”納徵如納吉儀,加玄纁束帛、函書,不用雁。賓致詞曰:“某官以伉儷之重,加惠某官,率循典禮。有不腆之幣,敢請納徵。”主婚者曰:“某官貺某以重禮,某敢不拜受。”賓以函書授主婚者,主婚者亦答以函書。請期,亦如納吉儀。

親迎日,婿父告於禰廟。婿北面再拜立,父命之曰:“躬迎嘉偶,釐爾內治。”婿進曰:“敢不承命。”再拜,媒氏導婿之女家。其日,女氏主婚者告廟訖,醴女如家人禮。婿至門,下馬,就大門外之次。女從者請女盛服,就寢門內,南向坐。婿出次,主婚者出迎於門外,揖而入。主婚者入門而右。婿入門而左,執雁者從,至寢戶前,北面立。主婚者立於戶東,西向。婿再拜,奠雁,出就次。主婚者不降送。婿既出,女父母南向坐,保母導女四拜。父命之曰:“往之女家,以順為正,無忘肅恭。”母命之曰:“必恭必戒,毋違舅姑之命。”庶母申之曰:“爾忱聽於訓言,毋作父母羞。”保姆及侍女翼女出門,升車。儀衛導前,送者乘車後。婿先還以俟。婦車至門,出迎於門內,揖婦入。及寢門,婿先升階,婦從升。入室,婿盥於室之東南,婦從者執巾進水以沃之;婦盥於室之西北,婿從者執巾進水以沃之。盥畢,各就坐,婿東,婦西。舉食案,進酒,進饌。酒食訖,復進如初。侍女以卺注酒,進於婿婦前。各飲畢,皆興,立於座南,東西相向,皆再拜。婿婦入室,易服。婿從者餕婦之餘,婦從者餕婿之餘。

明日見宗廟,設婿父拜位於東階下,婿於其後;主婦拜位於西階下,婦於其後。諸親各以序分立。其日夙興,婿父以下各就位,再拜。贊禮引婦至庭中,北面立。婿父升自東階,詣神位前,跪。三上香,三祭酒,讀祝,興,立於西。婦四拜,退,復位。婿父降自西階就拜位,婿父以下皆再拜,禮畢。次見舅姑。其日,婦立堂下,伺舅姑即座,就位四拜。保姆引婦升自西階,至舅前,侍女奉棗栗授婦。婦進訖,降階四拜。詣姑前,進腶修,如前儀。次舅姑醴婦,如家人禮。次盥饋。其日,婦家備饌至婿家。舅姑即座,婦四拜。升自西階,至舅前。從者舉食案以饌授婦,婦進饌,執事者加匕箸。進饌於姑,亦如之。食訖,徹饌,婦降階就位,四拜,禮畢。舅姑再醴婦,如初儀。

庶人婚禮

《禮》云:“婚禮下達。”則六禮之行,無貴賤一也。朱子《家禮》無問名、納吉,止納采、納幣、請期。洪武元年定製用之,下令禁指腹、割衫襟為親者。凡庶人娶婦,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並聽婚娶。婿常服,或假九品服,婦服花釵大袖。其納采、納幣、請期,略仿品官之儀。有媒無賓,詞亦稍異。親迎前一日,女氏使人陳設於婿之寢室,俗謂之鋪房。至若告詞、醮戒、奠雁、合卺,並如品官儀。見祖禰舅姑,舅姑醴婦,亦略相準。

皇帝視學儀

《禮》曰:“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周末淪喪,禮廢不行。漢明帝始幸辟雍。唐以後,天子視學,始設講榻。洪武十五年,太祖將幸國子監。議者言,孔子雖聖,乃人臣,禮宜一奠而再拜。太祖不從,命禮部尚書劉仲質定其制。

前期設御幄於大成門東,南向,設御座於彝倫堂。至日,學官率諸生迎駕於成賢街左。皇帝入御幄,具皮弁服,詣先師神位,再拜。獻爵,復再拜。四配、十哲、兩廡分獻,如常儀。皇帝入御幄,易常服。升輿,至彝倫堂升座。學官諸生五拜叩頭,東西序立於堂下。三品以上及侍從官,以次入堂,東西序立。贊進講,祭酒、司業、博士、助教四人由西門入,至堂中。贊舉經案於御前,禮部官奏,請授經於講官。祭酒跪受。賜講官坐。及以經置講案,叩頭,就西南隅几榻坐講。賜大臣翰林儒臣坐,皆叩頭,序坐於東西,諸生圜立以聽。講畢,叩頭,退就本位。司業、博士、助教,各以次進講。出堂門,復位。贊宣制,學官諸生列班俱北面跪,聽宣諭,五拜叩頭。禮畢,學官諸生出成賢街送駕。明日,祭酒率學官上表謝恩。

永樂四年,禮部尚書鄭賜引宋制,請服靴袍,再拜。帝不從,仍行四拜禮。進講畢,賜百官茶。禮部請立視學之碑,帝親制文勒石。祭酒等表謝。帝御奉天門,賜百官宴,仍賜祭酒、司業紵絲羅衣各二襲,學官三十五人各紵絲衣一襲,監生三千餘人各鈔五錠。正統九年,帝幸國子監,如儀。禮畢,賜公、侯、伯、駙馬、武官都督以上、文官三品以上及翰林學士至檢討、國子監祭酒至學錄宴。

先是,視學祭先師,不設牲,不奏樂。至成化元年,始用牲樂。視學之日,樂設而不作。禮畢,百官慶賀,賜衣服,賜宴,皆及孔、顏、孟三氏子孫。弘治元年,定先期致齋一日,奠加幣,牲用太牢,改分獻官為分奠官。嘉靖元年,定衍聖公率三氏子孫,祭酒率學官諸生,上表謝恩,皆賜宴於禮部。十三年,以先師祀典既正,再視學,命大臣致奠啟聖公祠。萬曆四年,定次日行慶賀禮,頒賞如舊,免賜宴。

初,憲宗取三氏子孫赴京觀禮,又命衍聖公分獻。至世宗,命衍聖公及顏、孟二博士,孔氏老成者五人,顏、孟各二人,赴京陪祀。

經筵

明初無定日,亦無定所。正統初,始著為常儀,以月之二日御文華殿進講,月三次,寒暑暫免。其制,勛臣一人知經筵事,內閣學士或知或同知。尚書、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卿及學士等侍班,翰林院、春坊官及國子監祭酒二員進講,春坊官二員展書,給事中御史各二員侍儀,鴻臚寺、錦衣衛堂上官各一員供事,鳴贊一贊禮,序班四舉案,勛臣或駙馬一人領將軍侍衛。

禮部擇吉請,先期設御座於文華殿,設御案於座東稍南,設講案於案南稍東。是日,司禮監先陳所講《四書》、經、史各一冊置御案,一冊置講案,皆《四書》東,經、史西。講官各擇撰講章置冊內。帝升座,知經筵及侍班等官于丹陛上,五拜三叩頭。(後每講止行叩頭禮。)以次上殿,東西序立。序班二員,舉御案於座前,二員舉講案置御案南正中。鴻臚官贊進講。講官二員從東西班出,詣講案前,北向並立。東西展書官各至御案南銅鶴下,相向立。鴻臚官贊講拜,興。東班展書官詣御案前,跪展《四書》,退立於東鶴下。講官至講案前立,奏講某書,講畢退。展書官跪掩書,仍退立鶴下。西班展書官展經或史,講官進講,退,如初。鴻臚官贊講官拜,興。各退就東西班,展書官隨之,序班徹御案講案。禮畢,命賜酒飯。各官出至丹陛,行叩頭禮。至左順門,酒飯畢,入行叩頭禮。

隆慶元年,定先一日告奉先殿,告几筵。是日,帝詣文華殿左室,展禮先聖先師。講章於前兩日先進呈覽。萬曆二年,定春講以二月十二日起,至五月初二日止,秋講以八月十二日起,至十月初二日止,不必題請。

日講

日講,御文華穿殿,止用講讀官內閣學士侍班,不用侍儀等官。講官或四或六。開讀初,吉服,五拜三叩首,後常服,一拜三叩首。閣臣同侍於殿內,候帝口宣“先生來”,同進,叩首,東西立。讀者先至御前一揖,至案展書,壓金尺,執牙籤。讀五過,掩書一揖退。先書,次經,次史,進講如讀儀。侍書官侍習書畢,各叩頭退。於文華殿賜茶,文華門賜酒飯。

午講,隆慶六年定。每日早講畢,帝進暖閣少憩,閱章奏。閣臣等退西廂房,久之,率講官再進午講,講《通鑑節要》及《貞觀政要》。講畢,帝還宮。凡三、六、九視朝日,暫免講讀。

又嘉靖六年定製,月三、八日,經筵日講官二員,講《大學衍義》。十年,定無逸殿講儀。質明,帝常服乘輦至殿門,眾官於門外迎候。帝降輦,乘板輿,至殿升座。各官於殿門外一拜三叩首,入內,東西序立。贊進講,講官大學士一員出班叩首。命賜坐,一叩首,乃坐。講畢,展書官跪掩講章,講官叩頭復班。又學士一員承旨坐講,如初禮畢。各官至豳風亭候駕至,亭內賜宴。

東宮出閣講學儀

太祖命學士宋濂授皇太子、諸王經於大本堂,後於文華後殿。世宗改為便殿,遂移殿東廂。天順二年,定出閣儀。是日早,侍衛侍儀如常。執事官於文華後殿四拜,鴻臚官請皇太子升殿,師保等於丹陛上四拜。各官退出,內侍導皇太子至後殿升座,以書案進。侍班侍讀講官入,分班東西立。內侍展書,侍讀講官以次進讀講,叩頭而退。

其每日講讀儀,早朝退後,皇太子出閣升座,不用侍衛等官,惟侍班侍讀講官入,行叩頭禮。內侍展書,先讀《四書》,則東班侍讀官向前,伴讀十數遍,退復班。次讀經或史,則西班伴讀,亦如之。讀畢,各官退。至巳時,各官入,內侍展書,侍講官講早所讀《四書》畢,退班。次講經史亦然。講畢,侍書官侍習寫字。寫畢,各官叩頭退。凡讀書,三日後一溫,背誦成熟。溫書之日,不授新書。凡寫字,春夏秋日百字,冬日五十字。凡朔望節假及大風雨雪、隆寒盛暑,則暫停。

弘治十一年更定,三師三少並宮僚于丹陛四拜畢,從殿左右門入,東西立。候講讀畢,叩頭退。隆慶六年,改設皇太子座於文華殿之東廂,正中西向。每日講讀各官,先詣文華門外東西向,序立。候帝御日講經筵畢,皇太子出閣升座。凡東宮初講時,閣臣連侍五日,後每月三、八日一至,先拜出,然後各官入。崇禎十一年,署禮部事學士顧錫疇言:“東宮嘉禮告成,累朝錫賚有據。《實錄》載成化十五年,皇太子出閣講學,六卿皆加保、傅。弘治十年,皇太子出閣講學,內閣徐溥等四人、尚書馬文升等七人,俱加宮保。”帝命酌議行之。

諸王讀書儀

書堂在皇極門右廂。講官選部曹或進士改授翰林官充之。天順二年定,初入書堂,其日早,王至右順門之北書堂,面東,中坐。提督講讀並講讀官行四拜禮。內官捧書展於案上,就案左坐。講讀官進立於案右。伴讀十遍,叩頭退。每日講讀,清晨,王至書堂,講讀官行叩頭禮,伴讀十遍,出。飯後,復詣堂伴看寫字。講書畢,仍叩頭退。萬曆六年定,書堂設中座,書案在左,寫字案在右。輔臣率講讀侍書官候於門外。王入書堂,傳令旨“先生進”。輔臣率各官入,四拜,分班侍立。講讀官以次授書各十遍訖,令旨“先生吃酒飯”,各官出,王暫入堂南間少憩。輔臣各率官入。令旨“先生進”,遂入分班侍立。侍書官看寫字,講讀以次進講畢,各官一拜出。

譯文

婚禮有六道程式,天子只是沒有親迎禮。

漢、普以來,都派遣使者持節恭迎,它的禮物禮儀形式,各按時代增減。

明代建立,眾皇帝都在即位後行冊立禮。

正統七年,英宗舉行大婚禮,纔固定儀節制度。

共有納采問名、前期擇日,派遣官員祭告天地宗廟等儀節。

到了禮期,按照禮儀設御座、制案、節案、鹵簿、彩輿、中和大樂。

禮部在台階上以及文樓下陳放禮物。

天剛亮,皇帝穿冕服登帝座,百官穿朝服行完禮,各自到自己的位置。

正副使穿朝服行四拜禮,主事人舉制案、節案,由中門出去,禮物也相隨,都放在丹陛中道。

傳制官宣讀制命說:“現在選某官某女為皇后,命令你等持節舉行納采問名禮。”正副使者拜四拜,皇帝起身。

舉著制案、節案由奉天門中門出去。

正副使者取節以及制書放置在彩輿中,儀仗大樂在前引導,出大明門。

脫下朝服,乘馬出行,到皇后家宅第。

在宅第大門外左邊搭起使者帳幕,面向南,在正堂設香案,在南面設制案、節案,另在北面設案。

使者到來,引禮人引導進入幃帳,主事官在正堂陳列禮物。

使者出幃帳,捧著制書放於案上。

禮官先進入,站在東面;主婚人穿朝服出來,站在西面。

禮官說:“奉制命立皇后,派遣使者行納采問名的禮儀。”引導主婚的人出來迎接。

使者捧著制書以及符節,主婚人隨著到堂上,在案上放置制書以及符節。

正副使分別站立在案左右。

主婚人拜四拜,到案前跪下。

正使取出納採制命,宣讀說:“朕繼承帝位,恭敬地承繼宏偉的基業。

治國的方法,使家庭關係正常有序是根本。

夫婦的倫理,帝後義理,實在是增加對祖宗祭祀的敬意,協和奉養的真誠,所依恃的作用十分重大。

恭敬地遵奉聖母皇太后的命令,派遣使者手持符節,按禮儀選取皇后。”宣讀完畢,交給主婚人。

主婚人交給執事者,放在北案上稍左的地方。

副使取出問名的制命,宣讀說:“朕認為夫婦的道義,是大倫的根本。

在內端正其位;必須依恃有名望的家庭。

特此派遣使者持節按禮問名,選期盼來報。”宣讀完畢,如前面所述的禮儀放在案上稍靠右的地方。

主婚人俯伏,起身。

孰事者舉著表案,把表交給主婚人。

主婚人跪著交給正使,表上說:“臣某,恭敬地承接美好的命令。

正使某官某等,重宣皇帝命令,詢問臣名姓家族。

臣的女兒,是臣夫婦所生,先臣某官某的曾孫,先臣某官某的孫女,先臣某官某的外孫。

臣的女兒現在年齡若干,恭敬地具文奏報。”主婚人俯伏,起身,退後行四拜禮。

使者出來,將表放在彩輿中。

主婚人上前說:“請禮待從者。”飲完酒吃完飯,主婚人捧著繒帛慰勞使者。

使者出來,主婚人送到大門外。

使者跟隨彩輿進入大明門左門,到奉天門外,將表、節交給司禮監,回復命令。

其次是卜得吉兆,備禮與女方締結婚姻的納吉禮、送禮物到女家定婚的納徵禮、報告婚期的告期禮,傳制命派遣使者,也都如同先前的禮儀。

只是送禮物到女家定婚用黑色和淺紅色的布帛、束帛、六匹馬、穀圭等物品,制命的言詞說:“現在聘某官某女為皇后,命你等持節行納吉、納徵、告期禮。”皇后的住所,陳設如同前面所述禮儀,只是更改設定了玉帛案。

使者到,將制書、玉帛放置在案上,六匹馬陳列在堂下。

執事先在正堂設皇后冠服等物品。

禮官進入,主婚者出來迎接,執事舉著玉帛案,正使捧著納吉、納徵的制書,副使捧著告期的制書,執節者捧節,依次進入,各自放在案上。

主婚人行四拜禮,到案前跪下。

正使取制書,宣讀說:“大婚占卜,龜筮師士協助。

恭敬地遵循典禮,派遣使者持節報告吉祥。”又宣讀說:“你的女兒有端莊嫻靜的美德,稱合母儀的選擇,適宜共同承繼天地宗廟。

特派遣使者持節,按禮儀行納徵禮。”宣讀完畢,交給主婚人。

正副使又捧圭以及黑色和淺紅色布帛交給主婚人,都按以上禮儀行事。

副使取出制書,宣讀說:“歲月美好,吉利日子是某甲子日,大婚適宜。

特派使持節,按禮儀行告期禮。”宣讀完畢,按以上禮儀進行。

主婚人行四拜禮,使者持節出來,主婚人禮待使者,使者返回,如開初那樣復命。

其次是發冊奉迎,有關部門按先前的禮儀陳設。

禮部在丹陛上陳放雁以及禮物,內官監在奉夭P弓外陳列皇后鹵簿以及車輛。

制命說:“現在冊封某官某女為皇后,命令你等持節捧著冊書和寶璽,舉行奉迎禮。”正副使拿著冊書和寶璽放置在彩輿中,隨著到皇后住所。

到了門口,取出制書、冊書、寶璽放置在案上。

禮官先進入,主婚人穿朝服出來相見。

禮官說:“奉制命冊封皇后,派遣使者持節奉冊書和寶璽,舉行奉迎禮。”主婚人出來迎接。

執事者舉著案走在前面,使者捧制書以及符節,執事者拿雁以及禮物跟從。

到了堂中,各自在案上放置。

使者在左右站立,主婚人行四拜禮,退後站立在西南。

女官拿著九龍四鳳冠、有野雞圖紋的祭服進獻給皇后。

內官在中堂前陳列儀仗,在堂下陳設女樂,奏樂止樂如同常儀。

使者把符節、冊書、寶璽交給司禮監官,內贊官引導進入中堂。

皇后穿好衣服出閣,到香案前,向著宮闕站立,行四拜禮。

禮讚官宣讀冊書,皇后跪下。

宣冊官宣讀完畢,交給皇后。

皇后插上圭,接受冊書,把它交給女官。

女官跪著接受,站在西面。

贊宣讀寶璽,如同宣讀冊書的禮儀。

贊唱抽出圭,贊唱起身,行四拜禮完畢,皇后進入閣。

司禮監官持節出來,交給使者,報告接受冊書寶璽的禮儀結束。

主婚人到案前跪下。

正使拿出奉迎制命宣讀完畢,交給主婚人。

副使進獻雁以及禮物。

主婚人都跪著接受,如同先前的禮儀。

主婚人起身,使者行四拜禮出來。

主婚人如最初一樣禮待使者。

女官奏請皇后出閣。

自東階下來,站在香案前,行四拜禮。

登堂,向南站立。

主婚人上前站在束面,面向西,說:“警戒恭敬,早晚不要違背。”退後站在柬階下。

母親上前,站在西面,面向東,結衿結悅,說:“勤勉恭敬,早晚不要違背。”退後站立在西階。

內執事請求乘輿車,皇后下台階登上車輿。

引導跟從出來,儀仗大樂在前行走,其次是彩輿,正副使者隨從,再次是司禮監官簇擁引導,從大明門的中門進入n百官穿著朝服在承天門外列班迎接,等候輿車進入,然後纔退下。

皇后到了午門外,嗚鐘鼓,扈從儀仗隊停止。

正副使者把符節交給司禮監,回稷命令。

捧冊書寶璽的官員捧著冊書和寶璽,儀仗、女樂在前引導,進入奉天門。

到了內庭幕帳,司禮監拿冊書和寶璽交給女官。

皇后出輿車,由西階進入。

皇帝由束階下來在庭中迎接,向皇后拱手進入內殿。

皇帝到更換衣服處,穿上袞冕服。

皇后到更換衣服處,更換禮服。

一同到奉先殿,舉行拜謁太廟禮。

祭祀完畢,回宮。

舉行合卺禮,皇帝更換皮弁,登內殿。

皇后更換衣服,跟從升登。

各自升登座位,東西相向。

執事者舉著食案到前面,女官拿出四個金杯,斟酒進獻。

飲完後,進獻飯食。

又進酒、進飯完畢,女官拿兩瓢斟酒,合好瓢獻上。

飲完,又進獻飯食完畢,起身,改換常服。

皇帝的侍從吃皇后剩下的飯菜,皇后的侍從吃皇帝剩下的飯菜。

次日早上,皇帝、皇后都穿禮服,等侯太后登座。

皇帝、皇后上座前。

宮人拿盛服修的盤站立在皇后左邊,皇帝、皇后都行四拜禮。

執事者舉著案到來,宮人將盛服修的盤交給皇后,皇后捧著放在案上。

女官舉著案,皇后隨著到了太后面前,進獻完畢,回到原位。

皇帝、皇后都行四拜禮。

第三日早上,皇帝穿著冕服,皇后穿著禮服,同到太后宮,行八拜禮,回宮,皇帝穿皮弁,升登座位。

女官引導皇后,穿禮服到皇帝面前,行八拜禮。

皇后回宮,升登座位。

引禮官引導在內的親屬以及六尚等女官,行八拜禮;其次各監局內官、內使,行八拜禮。

逭天,皇帝駕臨奉天殿,按平常禮儀頒布韶書。

第四日早上,皇帝穿袞冕服到華蓋殿,親王行八拜禮,其次是執事官行五拜禮,於是升登奉天殿,百官上表,舉行慶賀禮。

這一天,太后以及皇后各自穿禮服升座。

親王進入,行八拜禮而出,其次是內外命婦慶賀以及外命婦進獻表文,都按平常禮儀進行。

第五日行盥債禮,尚膳監製作美味膳食。

皇后穿禮服到太后面前,行四拜禮。

尚食將膳食交給皇后,皇后捧膳食上前放在案上,回到原位,行四拜禮,退後站立在西南。

等用完膳,導引而出。

歷代制度皇太子納妃與納皇后禮儀相同。

隋、唐以後,開始親自迎接,天子在前殿行醮酒告誡禮。

宋代開始舉行盥饅禮.明優因循唐、宋禮儀。

洪武元年規定製度,凡是行禮,都派遣使者持節,如同皇帝大婚的儀禮。

納采、問名。

制命說:“奉制命娶某氏女為皇太子妃,命你等行納采、問名之禮。”到了妃的住所,接引賓客的人出來,到使者面前說:“請吩咐事情。”使者說:“太子娶妃,連屬美德。

國家有恆常典章制度,使某行納采之禮。”接引賓客的人進入報告,主婚者說:“臣某的女兒,蒙昧於內官的禮儀,不足以充選取。

恭敬地承接制命,臣某不敢推辭。”接引賓客的人出來報告,使者進入,陳列禮物於庭中,宣讀制命說:“某奉詔選取。”獻雁禮結束,使者出來。

接引賓客的人又到使者面前說:“請吩咐事情。”使者說:“太子的配偶,選取已好。

將加以卜筮,奉制命行問名禮。”接引賓客的人進入報告,主婚者說:“制命以為臣的女兒可以侍奉束宮太子,臣某不敢推辭。”接引賓客的人出來報告。

使者又進入,按儀禮陳列禮物進獻雁,宣讀制命說:“臣奉詔行問名禮,將以卜筮來決定。”主婚者說:“臣某第幾女,是某氏生。”其次是行納吉禮。

接引賓客的人如先前請求吩咐,使者說:“用卜筮來決定,占卜也協和。

制命使某報告吉兆。”接引賓客的人進入報告,主婚者說:“臣某的女兒愚蠢,恐怕不能勝任。

占卜說吉祥,是臣的幸運,臣恭敬地遵守典章制度。”接引賓客的人出來報告。

使者進入,按儀禮陳列禮物獻上雁,宣讀制命說:“奉制命報告占卜吉祥。”又其次是行納徵禮。

接引賓客的人出來報告,使者進入陳列玉帛禮物,不進獻雁,宣讀制命說:“某奉制命報告成婚。”又其次是行請期禮。

其辭說:“詢問卜筮,某月某日吉利,制命派某告訴婚期。”主婚人說:“豈敢不遵命。”按禮儀陳列禮物獻上雁。

又其次是祭告太廟的告廟禮。

派遣使者持節授冊書、寶璽、禮儀程式,全見於前面的記載。

又其次是醮戒。

皇帝戴通天冠、穿絳紗袍,駕臨奉天殿,百官侍立。

引進官引導皇太子到台階上,拜四拜。

進入殿束門走上席位,向東站立。

司爵官拿酒盞進獻,皇太子跪下,插上圭,接受酒盞祭酒。

司鍥官拿食物進獻,皇太子也像前面那樣跪著接受。

起身,到席位坐下,飲食完畢,引導到皇帝座前跪下。

皇帝命令說:“前往迎娶你的妻子,繼承我宗族大事,恭敬地勉勵遵循。”皇太子說:“臣某謹遵奉聖旨。”俯伏,起身。

出來到台階上,拜四拜結束,皇帝回宮,皇太子退出。

又其次是行親迎禮。

前一天,有關部門在妃家的大門外設皇太子帳幕,面向南,束宮太子屬官的帳幕在南面,東西相向。

這天天剛亮,束宮太子屬官在束宮門外穿朝服陳設扈從儀仗隊和鼓吹。

皇太子穿冕服乘車出來,侍衛按禮儀引導跟從。

到宮門,從輿上下來登上轄車,束宮太子屬官都跟從到妃的住所,回轅向南,從轄車上下來登上輿。

到了帳幕,從輿上下來進入帳幕,束宮太子屬官也都進入帳幕。

在此之前,皇太子將要到達,主婚者設宴招待女。

到了婚期,妃穿著褕翟戴花釵,出來到閣南面站立,妃的傅和姆站在左右。

主婚者穿朝服站在西階下面。

引進官引導皇太子出帳幕,站在大門的束面,面向西。

接引賓客的人穿著朝服出來,站在門的東面,說:“請吩咐。”引進官跪下稟告完畢,皇太子說:“某奉制命行親迎禮。”引進官接受命令,起身,傳達給接引賓客的人。

接引賓客的人進入報告,引導主婚者出來在大門外西面迎接,向東行再拜禮。

皇太子回拜。

引進官引導皇太子入門到左面,拿雁的人跟從。

接引賓客的人引導主婚者進入門到右面。

皇太子登上束階進入,站在閣門的戶前,向北站立。

主婚者從西階升登,站在西面,面向東。

引進官啟奏獻雁,拿雁的人拿著雁上前。

皇太子接受雁。

交給主婚者。

主婚者跪著接受,起身,交給左右之人,退著站在西面。

皇太子行再拜禮,從束階下來,出來到帳幕等待。

主婚者不下台階相送。

開初,皇太子進入門內,妃的母親出來,站在閣門外面,獻雁位置的西面,面向南。

皇太子行拜禮完畢,宮人傅姆引導妃出來,站在母親的左面。

主婚者命令說:“一定要警戒,早晚恭敬勤懇,不要違背命令。”母親命令說:“一定要勉勵自己,你的父親有訓令,前往承命一定要恭敬。”庶母申說告誡:“恭敬地聽從父母的話。”宮人傅姆牽著她引導跟從,妃乘輿出門,下輿,乘鳳轎。

皇太子揭起帘子結束,就整上轄車,侍從也如同來時的禮儀。

到東官門外,下轄車乘輿。

到閣後,下輿進入,在內殿門外束面等候,面向西。

司閏官引導妃到殿門外的西面,面朝東。

皇太子向妃拱手請進,舉行合卺禮,如同中宮皇后的禮儀。

又其次是朝見。

這一天,太子妃到內殿台階下,等候皇帝升登寶座。

司閏官引導太子妃進入,向北站立,行再拜禮,從西階上。

官人捧著棗栗盤,進獻到御座前交給太子妃。

太子妃進獻於皇帝面前,退回原位,行再拜禮。

禮儀完畢,到皇后面前,捧著裝有服修的盤,如以上禮儀進獻。

又其次是醴妃,其次是盥髖,其次是拜廟,其次是群臣、受封婦女朝賀,都按禮儀進行。

四年,冊封開平王常遇春的女兒為皇太子妃。

禮部呈上禮儀程式,太祖看後說:“贊禮不用笄,只用金盤,翟車用鳳轎,雁用玉製造。

古禮有親迎執綏御輪的規定,現在用轎,揭帘子就是了。

合卺禮,依照古代禮制用瓢。

妃子朝見,進入宮中,乘小車,用帷幕遮蔽。

拜祭太廟,則皇太子都前往。

禮成後三天,便設宴招待群臣命婦。”寫成書面法令。

成化二十二年,更改修訂婚禮。

凡是節案、冊案等,都從奉天左門出宮。

皇太子親迎,從束長安門出官。

親迎那天,太子妃穿閒居時的衣服,隨父母到家廟行禮。

執事者準備酒食,妃飲食完。

父母坐在堂上,妃上前各自拜四拜。

父親命令說:“你到皇宮,早晚要勤勞謹慎,孝敬,不要違背禮儀。”母親命令說:“你的父親有訓諭,你應當恭敬地遵守。”舉行合卺禮之前,在皇太子的內殿各自設行禮的位置。

皇太子向妃拱手相請,就位,行再拜禮,妃拜四拜,然後各白登座位。

拜廟後,百官朝賀,致詞說:“某官臣某等,恭敬地希望皇太子的嘉禮已經完成,增益延長宗廟社稷又大又長的福柞。

臣某等高興到極點,恭敬地表示慶賀。”皇帝如同正月初一的禮儀賜宴。

命婦到太后、皇后面前祝賀,也賜給宴會,致詞說:“皇太子嘉聘禮完成,增加延長大福。”其餘的大略如同洪武時期的禮儀。

唐朝制度,皇子娶妃,命令親王主婚。

宋代都是皇帝在前殿行醮酒告誡禮,略與皇太子同。

明代沿用宋禮儀。

宣讀制命說:“冊封某氏為某王妃。”行納采禮,致詞說:“某王的配偶,屬於美好溫和,使某行納吉的禮儀。”行間名的禮儀,致詞說:“某已受命,將付之於卜筮,奉制命問名。”主婚者說:“制命以臣某之女兒,可以侍奉某王,臣某不敢推辭。”占卜得吉行納吉禮,言辭是:“卜筮協和順從,使某報告吉祥。”主婚者說:“臣某的女兒,愚鈍不能勝任。

占卜吉利,臣有幸運,謹遵從典章制度。”行納徵禮的言詞是:“某王的配偶,占卜協和吉利,制命使某以禮儀物品報告成功。”主婚者說:“奉制命賞賜給臣重禮,臣某謹遵守典章制度。”請期的言詞是:“某月日選擇吉祥日子,制命使某告訴婚期。”主婚者說:“謹遵奉命令。”醮戒的命令說:“前往迎接你的配偶,來繼承家族,勉勵遵循敬慎其事。”迎親、合卺、朝見、盥餿的禮儀,一併如皇太子之禮。

盥洗髖食完畢,王穿皮弁,妃穿翟衣,到束宮太子前面,行四拜禮。

束宮太子坐著接受禮拜,束官妃站著受兩拜,回兩拜。

王與妃到了王妃家,王妃的父親出來迎接。

王先進入,妃的父親跟從。

到了堂上,王站在柬面,妃的父母站在西面。

王行四拜禮,妃的父母站著接受二拜,回二拜。

王在中間坐下,其餘的親屬見王,行四拜禮,王都坐著接受。

妃進入中堂,妃的父母坐下,妃行四拜禮。

其餘,依次行家人禮。

太祖時期,皇太子、皇子有兩個妃於。

洪武八年十一月,徵召衛國公鄧愈的女兒為秦王次妃,不傳制命,不發冊書,不迎親。

正副使舉行納徵禮,冠服仿照唐、宋二品官的規制,儀仗按正妃的禮制稍稍減少。

結婚那天,王穿皮弁,引導妃拜謁奉先殿。

王在東稍稍向前,妃在西稍稍往後。

行禮結束入官,王與正妃在正面坐,次妃到王前行四拜禮,又到正妃面前行四拜禮。

次妃在束面坐,宴飲成禮。

次日朝見,行禮位置如同拜殿。

拜見中宮皇后,不用棗栗以及服修,其餘的都相同。

古代天子嫁女,不自己主婚,用同姓諸侯主婚,所以叫公主。

唐代仍用親王主婚。

宋代開始不用,只是命令主掌婚禮的人在內束門接表,則是皇帝自己主婚。

明代因襲宋代禮儀。

凡是公主出嫁時候,行納采問名禮,女婿家在家中庭堂上準備禮物表文,望宮闕行再拜禮。

主掌婚禮的人捧著到內束門,來到太監面前說:“朝廷恩賜於某官某的兒子,某學習先人的禮儀,使臣某請納采。”跪著將表交給太監。

太監跪著接受,捧著進入內殿,拿著雁以及禮物的人跟從進入。

太監出來,主掌婚禮的人說:“將用卜筮,使臣某問名。”上表如初。

太監出來說:“有制命。”主掌婚禮的人跪下,太監宣讀說:“皇帝第幾女,封為某公主。”主掌婚禮的人俯身伏地,起身。

進入內殿就位,賜宴後退出來。

納吉的禮儀與納采相同。

主掌婚禮的人致詞說:“付之於卜筮,占詞為吉利,使臣某冒昧報告行納徵禮。”女婿家按禮儀準備玄鱷、玉帛、四匹馬、表文。

主掌婚禮的人致詞說:“朝廷恩賜家室給某官某的兒子某,有先人的禮儀,使臣某用束帛、四匹馬納徵。”請期禮的言詞是:“某命臣某請求完婚的吉利日子。”迎親這天,女婿穿公服祭告宗廟說:“國家恩賜家室給某,在某日親迎,冒昧相告。”將要出行,父親在廳里行醮禮,按禮訓戒。

女婿行再拜禮出去,到內束門內。

太監邀請進入帳幕,拿雁以及捧持禮物的人各自陳放在庭中。

這一天,公主穿著禮服在奉先殿辭行,到皇帝、壘後面前行四拜禮,接受爵。

皇帝、皇后按禮訓戒。

接受完教命,又行四拜禮。

下階,內命婦送到內殿門外,公主登輦。

到了內束門,下輦。

女婿揭帘子,公主登轎。

女婿出帳幕站立。

拿雁的人拿雁跪著交給女婿,女婿接雁,跪著交給太監。

太監跪著接受交給左右的人。

女婿行再拜禮,先出來,乘馬返回。

公主的扈從儀仗隊以及車轄隨後出發,公侯百官命婦送到府上。

女婿先在門口等候。

公主到,女婿揭開帘子。

公主下來,同到祠堂。

女婿在柬,公主在西,都行再拜禮。

進獻爵,讀祝文,又行再拜禮。

出來,到寢室。

女婿公主相對行再拜禮,各自就位坐下,女婿在柬,公主在西。

按禮儀進獻飯食、合卺,又相對行再拜禮。

第二天,見公婆。

公婆坐在束,面向西。

公主站在西,面向東,行四拜禮。

公婆回兩拜禮。

第十天,駙馬上朝拜見謝恩,行五拜禮。

開初,洪武九年,太祖以太師李善長的兒子李祺為駙馬都尉,娶臨安公主。

婚期之前在奉先殿祭告。

下嫁前兩天,命令使者冊封公主。

冊封后的次日,拜謁奉先殿。

又制定駙馬接受誥命的禮儀,吏部官員捧著誥命放在龍亭中,到太師府,駙馬穿朝服行拜禮接受。

次日,李善長以及駙馬謝恩。

後十天,開始請問婚期。

二十六年,稍稍更改禮儀制度。

然而禮儀程式雖然存在,而拜公婆以及公主、駙馬相對拜的禮儀,到明末實際上也不曾實行。

第二年又更改制定公主、郡主封號、婚禮,以及駙馬、親王、郡王女婿的官品與俸秩。

弘治二年,冊封仁和長公主,重新制定婚姻儀禮。

入府,公主、駙馬同拜天地,行八拜禮。

堂內在束面設公主座位,面向西,駙馬座位面向束,其餘的如同前面所記禮儀。

嘉靖二年,工科給事中安盤等人說:“駙馬見公主,行四拜禮,公主坐著接受二拜。

雖然貴賤本來懸殊,而夫婦名分確定,於禮不安。”皇帝不聽。

崇禎元年,教習駙馬主事陳鍾盛說:“臣教習駙馬鞏永固,駙馬黎明時在府門外站台行四拜禮,說到三月後,上堂、上門、上影壁,行禮如先前。

開始在公主面前照顧膳食,公主在上飲食,駙馬在一窮侍立,經過此儀,纔議論成婚。

駙馬贈送果餚稱臣,公主答禮稱賜,都很失禮儀。

丈夫既然已經合卺完婚,那么明明是夫婦,哪有跪拜數月,稱臣侍奉用膳,然後成婚的道理呢?《會典》上說在合卺前行四拜禮,表明在合卺後無拜禮。

以天子的女婿,而卑下如同奴隸,這哪裡是尊重朝廷呢?”皇帝同意他的話,命令鞏永固立即選擇吉日成婚。

凡是選駙馬,禮部張榜下諭在京官員軍民的子弟年紀在十四至十六歲的,容貌整齊、行為端莊、有家教的人報名,司禮內臣在眾王館內會同選取。

沒有選中,就廣泛地在京郊地區、山東、河南尋訪。

選中三人,皇帝確定下一人,其餘兩人送本處儒學,充任公家供膳食的生員。

從宣德年間,駙馬開始有教習,由學官擔任。

正統以後,命令駙馬到園子監讀書學習禮儀。

嘉靖六年,開始規定禮部主事一人,專門在駙馬府教授講習。

周朝制度,凡是公侯大夫士人結婚娶親,用六禮。

唐代以後,禮儀器物多根據官位品級來增減。

明代洪武五年下詔說:“古代婚禮,結兩姓的歡好,以推重人倫。

近代以來,專論聘娶財物,風俗染上奢侈。

禮儀制度的頒布施行,務必依從節儉,以此淳厚風俗。”所以當時等級詳細嚴明,都有所限制,後來能夠遵守的人少了。

它的制度規定,凡是有品級的官員婚娶,或為兒子聘妻,都派遣媒人通信。

女方同意後,選擇吉利日子納采,主婚者設賓席。

到了這天,準備祝文祭告宗廟完畢,賓到女方住所。

主婚者穿著公服出來迎接,向賓以及媒人拱手請進。

雁以及禮物陳放在廳上。

實在左主在右,媒人站在賓的南面,都行再拜禮。

賓見主人說:“某官將結為夫妻重任交於某,某遵循典禮,使某納采。”主婚者說:“某的女兒不熟習女師的訓誡,既然使你屈尊選取,豈敢不拜謝你的美意。”賓主東西相對坐下,撤掉雁接受禮物後,又陳設雁以及問名的禮物。

賓起身,拜見主婚者說:“某官憤重婚禮,將付之於卜筮,請問名。”主婚人上前說:“某第幾女,妻某氏所生。”或用紅羅,或用銷金紙,寫上女子的排行年齡。

賓告辭,主婚者請禮待隨從人員。

禮儀結束,送賓到門外。

納吉的禮儀如同納采的禮儀。

賓致詞說:“某官承接美好的命令,考察於卜筮,龜筮協和依從,使某報告吉祥。”主婚者說:“某沒有教育的女兒,既以吉兆來告,怎敢推辭?”納徵如同納吉的禮儀,加上玄縹、束帛、函書,不用雁。

賓致詞說:“某官以夫妻事關重大,施恩惠給某官,遵循典禮。

有不豐厚的繒帛,請求納徵。”主婚者說:“某官賜給我重禮,某豈敢不行禮接受。”賓將函書交給主婚者,主婚者也用函書回覆。

請期禮也如同納吉的禮儀。

親迎那天,新婿的父親在父廟告祭。

新婿面向北行再拜禮,站立,父親命令他說:“親自迎娶好的配偶,釐正自我,修身約束。”新婿上前說:“能不從命嗎!”行再拜禮,媒人引導新婿到了女方家裡。

這天,女方的主婚者祭告完宗廟,按家人禮儀給女飲甜酒。

新婿到家門,下馬,到大門外的帳幕里。

女方侍從請女穿盛服,到寢門內,向南坐下。

新婿出帳幕,主婚者出來在門外迎接,拱手請進。

主婚者進門走右邊。

新婿進門走左邊,拿雁的人跟從,到了寢室門前,向北站立。

主婚者站在門戶束面,面向西。

新婿行再拜禮,獻雁,出來到帳幕中。

主婚者降階相送。

新婿出來以後,女方的父母向南坐下,保姆引導女行四拜禮。

父親命令說:“前往你家,以順為正,不要忘了端莊恭敬。”母親命令她說:“一定要恭敬,一定要戒慎,不要違背公婆的命令。”庶母申說道:“你要真誠地聽父母的訓誡,不要做使父母羞辱的事。”保姆以及侍女纔扶女子出門,登上車。

儀仗侍衛在前面引導,陪送的人乘車在後。

新婿先返回等侯。

新婦的車到了門口,新婿出來在門內迎接,向新婦拱手請進入。

到了寢門,新婿先登上台階,新婦跟著登台階。

進入室內,新婿在室的東南洗手,跟隨新婦的人拿巾送造水為他洗盥;新婦在室的西北洗手,新婿的侍從拿手巾送進水焉她洗盥。

洗完後,各自就座,新婿在束,新婦在西。

舉食案,進獻酒,進獻飯菜。

飲酒吃飯完畢,又進獻如初。

侍女拿瓢倒酒,進獻到新婿、新婦面前。

各自飲完,都起身,站在座位南,東西相對,都行再拜禮。

新婿、新婦進入內室,換上衣服。

新婿的侍從吃新婦剩下的食物,新婦侍從吃新婿剩下的食物。

第二天拜見宗廟,在束階下陳設新婿父親的行禮位置,新婿位在他的後面;主婦的行禮位置在西階下,新婦位於她的後面。

眾親人各自按次序分別站立。

這天早起,新婿的父親以下各自就位,行再拜禮。

贊禮人引導新婦到庭中,向北站立。

新婿的父親從束階升登,到神位前,跪下。

上香三次,祭酒三次,讀祝文,起身,站在西面。

新婦行四拜禮,退下,回原位。

新婿的父親下西階來到行禮的位置,新婿的父親以下都行再拜禮,禮儀結束。

其次拜見公婆。

這天,新婦站在堂下,等公婆就座,到拜位行四拜禮。

保姆引導新婦從西階升登,到公公面前,侍女捧棗栗交給新婦。

新婦進獻完畢,下階行四拜禮。

到婆婆面前,進獻服修,如同前面的禮儀。

其次是公婆按家人的禮儀給新婦飲甜酒。

其次是舉行洗手鏝食禮。

這天,新婦家準備飯食到新婿家。

公婆就座,新婦行四拜禮。

從西階升登,到公公的面前。

侍從舉著食案將飯食交給新婦,新婦進獻飯食,執事者加羹匙和筷子。

給婆婆進獻飯食,也如此。

吃完,撤掉飯菜,新婦下階就位,行四拜禮,禮儀結束。

公婆再次給新婦飲甜酒,如同初次的禮儀。

《禮》說“婚禮下達百姓”,那么六禮的施行,沒有貴賤都是一致的。

朱子《家禮》沒有問名、納吉禮,祇有納采、納幣、請期禮。

洪武元年,規定製度施行,下令禁止指腹為親、割衫襟為親的做法。

凡是平民娶妻,男子年齡十六歲,女子十四歲以上,都任憑婚嫁。

新婿穿常服,或借九品服,新婦穿花釵大袖服。

納采、納幣、請期的禮儀,大略仿照有品級官員的禮儀。

有媒沒有賓,言詞也稍有差別。

親迎的前一天,女方派人在新婿的寢室陳設,俗語叫鋪房。

至於告詞、醮戒、獻雁,合卺的禮儀,全如品級官的禮儀。

拜見祖廟父廟公公婆婆,公公婆婆給新婦飲甜酒,也大致相同。

《禮》說:“凡是開始設立學校,必定先設酒食祭奠先聖先師。”周末淪役喪亡,禮儀廢棄不施行。

漢明帝開始駕臨學校。

唐代以後,天子視察學校,開始設立講榻。

洪武十五年,太祖將駕臨國子監。

議論的人說,孔子雖然是聖人,仍然是人臣,禮儀應為祭獻一次而行再拜禮。

太祖役聽從,命令禮部尚書劉仲質制定製度。

到期前在大成門柬面設皇帝的帷帳,面向南,在彝倫堂設皇帝寶座。

到了這天,學官率領諸生在成賢街左面迎接皇帝。

皇帝進入帷帳,穿皮弁服,到孔子神位前,行再拜禮。

祭獻爵,又行再拜禮。

孔子的四個配祀弟子顏淵、子思、曾參、孟軻,十位賢哲弟子在兩庶分別祭祀,如同平常禮儀。

皇帝進入帷帳,換上常服。

升輿,到彝倫堂登上座位。

學官、諸生行五拜叩頭禮,在堂下東西廂房站立。

三品以上及侍從官,依次進入堂中,在東西廂房站立。

贊唱為皇帝講書,祭酒、司業、博士、助教四人從西門進入,到堂中。

贊舉經案到皇帝面前,禮部官員奏報,請求授經給講官。

祭酒跪下接受。

賞賜講官坐下。

等到把經放置到講案上,叩頭,到西南角几榻上坐著講。

賜大臣、翰林、儒臣坐下,都叩頭,依次坐在東西兩旁,諸生圍著站立聽講。

講完,叩頭,退到原來的位置。

司業、博士、助教,各自依次焉皇帝講書。

出堂門,回到原位。

贊唱宣讀制命,學官、諸生都列隊面向北跪下,聽宣讀訓諭,行五拜叩頭禮。

行完禮,學官、諸生出成賢街送皇帝。

第二天,祭酒率領學官上表謝恩。

丞樂四年,禮部尚書鄭賜引用宋代禮制,請窮靴袍,行再拜禮。

皇帝不聽從,仍然行四拜禮。

給皇帝講書完畢,賜給百官茶。

禮部請求豎立視察學校的碑,皇帝親自寫文章刻在石上。

祭酒等人上表謝恩。

皇帝駕臨奉天門,賜百官宴席,接著賞賜祭酒、司業各兩套紆麻羅衣,學官三十五人各賜一套貯麻衣,監生三乾餘人各賜五錠鈔。

正統九年,皇帝駕臨國子監,按照禮儀行禮。

禮儀完畢,賞賜公、侯、伯、駙馬、武官都督以上、文官三品以上以及翰林學士至檢討、國子監祭酒至學錄宴席。

此前,視學祭祀先師,不設祭牲,不奏樂。

到成化元年,開始用祭牲及音樂。

視察學校那天,設音樂而不演奏。

禮儀完畢,百官慶賀,賞賜衣服,賜宴,都施及孔、顏、孟三氏的子孫。

弘治元年,規定至期之前齋戒一天,祭獻加用繒帛,祭牲用太牢,改分獻官為分奠官。

嘉靖元年,規定衍聖公率三氏的子孫,祭酒率學官、諸生,上表謝恩,都在禮部賞賜宴席。

十二年,因孔子的祭祀典禮已確定,再次視察學校,命令大臣到啟聖公祠祭奠。

萬曆四年,規定次日行慶賀禮,按以前的禮儀頒布賞賜,免除賜宴。

當初,憲宗選取孔、顏、孟三氏子孫到京城觀禮,又命衍聖公分別祭獻。

到世宗,命令衍聖公以及顏、孟二博士,孔氏老成的五人,顏、孟各兩人,到京城陪同祭祀。

明代初年經筵沒有固定日子,也沒有固定場所開設。

正統初年,開始制訂成恆常禮儀,在每月的逢二之日到文華殿為皇帝講經史等書,每月三次,寒暑天暫且免除。

其制度是功臣一人掌管御前講席事務,內閣學士或主持或協助主持。

尚書、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卿以及學士等隨從陪侍,翰林院、春坊官以及國子監祭酒兩名為帝王講經史書,春坊官兩名展書,給事中、御史各兩名侍奉禮儀,鴻臚寺、錦衣衛堂上官各一名供事,鳴贊一名贊禮,四名序班舉案具,功臣或駙馬一人兼將軍侍衛。

禮部選擇吉日請求,事前在文華殿設御座,在座東稍南的地方設御案,在案南稍往東的地方設講案。

這一天,司禮監先將所要講的《四書》、經、史各一冊放置在御案,一冊放置在講案,都是《四書》在束,經、史在西。

講官各白撰寫講讀的章節放在冊內。

皇帝登座,主持御前講席以及侍班等官在丹陛上,五拜三叩頭。

後來每次進講祇行叩頭禮。

依次上殿,東西依次站立。

序班二名,舉著御案到座前,兩名舉著講案放在御案南的正中。

鴻臚官贊唱為帝王講讀。

兩名講官從東西班列中出來,到講案前,向北並立。

東西展書官各自到御案南的銅鶴下,相對站立。

鴻臚官贊唱講官行拜禮,起身。

束班展書官到御案前,跪下展開《四書》,退著站立在東邊銅鶴下。

講官到講案前站立,奏報講某書,講完退下。

展書官跪下合上書,仍然退著站立在銅鶴下。

西班展書官展開經或者史,講官講讀,退下,如前。

鴻臚官贊唱講官行拜禮,起身。

各自退到東西班列,展書官跟隨,序班撤掉御案、講案。

禮儀完畢,命令賜給酒飯。

各官員出來到丹陛,行叩頭禮。

到左順門,吃完酒飯,進入行叩頭禮。

隆慶元年,規定早一天祭告奉先殿,祭告靈座。

這天,皇帝到文華殿左邊室內,向先聖先師施禮。

在前兩天先進呈講讀章節請皇帝閱覽。

萬曆二年,規定春季講書從二月十二日起,到五月初二結束,秋季講書從八月十二日起,到十月初二日結束,不必題奏請示。

日講,皇帝駕臨文華穿殿,只用講讀官內閣學士隨從陪侍,不用侍儀等官員。

講官或四名或六名。

開始講讀,穿吉服,行五拜三叩頭禮,後來穿常服,行一拜三叩頭禮。

內閣大臣同在殿內侍奉,等候皇帝口頭傳宣“先生來”,同時進前,叩頭,在東西兩邊站立。

讀者先到皇帝面前一拱手,到案前展開書,壓上金尺,拿著牙籤。

讀五遍,合上書一拱手退下。

先讀《四書》,再讀經書,再讀史書,為帝王講解書文史如同讀書的禮儀。

侍書官侍奉學習結束,各自叩頭退下。

在文華殿賜茶,文華門賜酒飯。

午講,隆慶六年規定。

每天早講完畢,皇帝進入暖閣稍稍休息,閱讀奏章。

內閣大臣等人退到西廂房。

很久,率領講官再進獻午講,講《通鑑節要》及《貞觀政要》。

講完,皇帝回宮。

凡是三、六、九上朝日,暫時免丟講讀。

又在嘉靖六年規定製度,每月三、八日,兩名御前講席日講官,講《大學衍義》。

十年,制定無逸殿講席的禮儀。

天剛亮,皇帝穿常服乘輦車到殿門,眾官員在門外等候迎接。

皇帝下輦,乘坐板輿,到殿上升座。

各位官員在殿門外行一拜三叩頭禮,進殿內,在東西依次站立。

贊唱為皇帝講書,講官大學士一人走出班列叩頭。

命令賜坐,一叩頭,纔坐下。

講書完畢,展書官跪下合上講章,講官叩頭回到班列。

又有一名學士奉旨坐著講書,如同初次的禮儀結束。

各位官員到豳風亭等候皇帝駕到,在亭內賜宴。

太祖命令學士宋濂在大本堂傳授皇太子、諸王經書,後來改在文華後殿。

世宗改在便殿,就移到殿的束廂房。

天順二年,制定出閣禮儀。

這天早上,侍衛如同平常的侍奉禮儀。

主事官在文華後殿行四拜禮,鴻臚官請皇太子升殿,師保等官員在台階上行四拜禮。

各位官員退出,內侍引導皇太子到後殿升上座位,將書案進獻。

侍班、侍讀、講官進入,分班列在東西站立。

內侍展開書,侍讀、講官依次進讀進講,叩頭退下。

每天講讀的禮儀,在早朝退後,皇太子出閣登座,不用侍衛等官,只有侍班、侍讀、講官進入,行叩頭禮。

內侍展開書,先讀《四書》,則是東班侍讀官上前,陪伴讀十多遍,退後回到班列。

其次是讀經或讀史,則是西班陪伴讀書,也如前。

讀完,各位官員退下。

到巳時,各位官員進入,內侍展開書,侍講官講解早上所讀的《四書》,講完後退回班列。

其次講經史也如此。

講完,侍書官侍奉練習寫字。

寫完,各位官員叩頭退下。

凡是讀書,三天后溫習一遍,背熟成誦。

溫習書的那天,不教新書。

凡是寫字,春夏秋三季每天一百字,冬天每日五十字。

凡是朔日+望日、節假日及大風雨雪天、嚴冬酷暑天,就暫時停止。

弘治十一年更改修訂,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以及宮中僚屬在台階上行四拜禮結束,從殿左右門進入,在東西兩旁站立,等候講讀完畢,叩頭退下。

隆慶六年,改在文華殿的柬廂房設皇太子座,正中向西。

每天講讀的各位官員,先到文華門外東西相向,依次站立。

等候皇帝日講的御前講席完畢,皇太子出閣升座。

凡是束官初講時,內閣大臣接連陪侍五天,後來每月的三日、八日到一次,先行拜禮後出來,然後各官進入。

崇禎十一年,署禮部事學士顧錫疇說:“束宮嘉禮已告成,各朝賞賜有依據。

《實錄》記載成化十五年,皇太子出閣講學,六卿都加封保、傅。

弘治十年,皇太子出閣講學,內閣徐溥等四人、尚書馬文升等七人,都加贈太子太保、少保等號。”皇帝命令酌情議論實行。

書堂在皇極門的右廂房。

講官選部曹或進士改授翰林官充任。

天順二年規定,初入害堂,這天早上,王到右順i門的北書堂,面向東,在中間坐下。

提督講讀官和講讀官行四拜禮。

內官捧書在案上展開,到案左邊坐下。

講讀官上前站在案右邊,陪伴讀十遍,叩頭退下。

每天講讀,清晨,王到書堂,講讀官行叩頭禮,陪伴讀書十遍,出來。

吃飯後,又到書堂陪伴看寫字。

講完書,仍然叩頭退下。

萬曆六年規定,在書堂設中座,書案在左,寫字案在右。

輔政大臣率領講讀、侍書官在門外等候。

王進入書堂,傳令旨“先生進來”。

輔政大臣率領各位官員進入,行四拜禮,分班侍立。

講讀官依次各傳授書十遍後,下令“先生吃酒飯”。

各位官員出來,王暫時進入書堂南問稍稍休息。

輔政大臣各自率領官員進入。

傳令“先生進”,於是進入分班侍立。

侍書官看著王寫字,講讀官依次為諸王講解詩文經史完畢,各位官員行一拜禮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