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列傳·卷一百八十三

作者:脫脫、阿魯圖等

陸持之 徐鹿卿 趙逢龍 趙汝騰 孫夢觀 洪天錫 黃師雍 徐元傑孫子秀 李伯玉

陸持之,字伯微,知荊門軍九淵之子也。七歲能為文。九淵授徒象山之上,學者數百人,有未達,持之為敷繹之。荊門郡治火,持之倉卒指授中程,九淵器之。

韓侂胄將用兵,持之憂時之懌,乃歷聘時賢,將有以告,見徐誼於九江,時議防江,持之請擇僚吏察地形,孰險而守,孰易而戰,孰隘而伏,毋專為江守。具言:"自古興事造業,非有學以輔之,往往皆以血氣盛衰為銳惰。故三國、兩晉諸賢,多以盛年成功名。公更天下事變多矣,未舉一事,而朝思夕惟,利害先入於中,愚恐其為之難也。"誼憮然。又之鄂謁薛叔似、項安世,之荊謁吳獵,爭欲留之,尋皆謝歸。著書十篇,名《戇說》。

嘉定三年,試江西轉運司預選,常平使袁燮薦於朝,謂持之議論不為空言,緩急有可倚仗。不報。豫章建東湖書院,連帥以書幣強起持之長之。嘉定十六年,寧宗特詔持之秘書省讀書,固辭,不獲。既至,又詔以迪功郎入省,乞歸,不許。理宗即位,轉修職郎,差幹辦浙西安撫司,以疾請致仕,特命改通直郎。所著有《易提綱》、《諸經雜說》。

徐鹿卿,字德夫,隆興豐城人。博通經史,以文學名於鄉,後進爭師宗之。嘉定十六年,廷試進士,有司第其對居二,詳定官以其直抑之,猶置第十。

調南安軍學教授。張九成嘗以直道謫居,鹿卿摭其言行,刻諸學以訓。先是周惇頤、程顥與其弟頤皆講學是邦,鹿卿申其教,由是理義之學復明。立養士綱條,學田多在溪峒,異時征之無藝,農病之,鹿卿撫恤,無逋租者。其後盜作,環城屋皆毀,惟學宮免,曰:"是無撓我者。"

辟福建安撫司幹辦公事。會汀、邵寇作,鹿卿贊畫備御,動中機會。避寇者入城,多方振濟,全活甚眾。郡多火災,救護有方。會都城火,鹿卿應詔上封事,言積陰之極,其征為火,指言惑嬖寵、溺燕私、用小人三事尤切。真德秀稱其氣平論正,有憂愛之誠心。改知尤溪縣。德秀守泉,辟宰南安,鹿卿以不便養辭。德秀曰:"道同志合,可以拯民,何憚不來?"鹿卿入白其母,欣然許之。既至,首罷科斂之無名者,明版籍,革預借,決壅滯,達冤抑,邑以大治。德秀尋帥閩,疏其政以勸列邑。歲飢,處之有法,富者樂分,民無死徙。最聞,令赴都堂審察。以母喪去。

詔服闋赴樞密稟議,首言邊事、楮幣。主管官告院,幹辦諸司審計司。故相子以集英殿修撰食祠祿,又幫司農少卿米麥,鹿卿曰:"奈何為一人壞成法。"持不可。遷國子監主簿。入對,陳六事,曰:"洗凡陋以起事功,昭勸懲以收主柄,清班著以儲實才,重藩輔以蔽都邑,用閩、越舟師以防海,合東南全力以守江。"上皆嘉納。改樞密院編修官,權右司,贊畫二府,通而守法。會右史方大琮、編修劉克莊、正字王邁以言事黜,鹿卿贈以詩,言者並劾之,太學諸生作《四賢詩》。知建昌軍,未上,而崇教、龍會兩保與建黎原、鐵城之民修怨交兵,鹿卿馳書諭之,斂手聽命。既至,則寬賦斂,禁掊克。汰贓濫,抑強御,恤寡弱,黥黠吏,訓戍兵,創百丈砦,擇兵官,城屬縣,治行大孚,田裡歌誦。

督府橫取秋苗斛面,建昌為米五千斛。鹿卿爭之曰:"守可去,米不可得。"民恐失鹿卿,請輸之以共命。鹿卿曰:"民為守計則善矣。守獨不為民計乎?"卒爭以免。召赴行在,將行,盜發南豐,捕斬渠首二十人,余不問。擢度支郎官兼右司。入對,極陳時敝。改侍右郎官兼敕令刪修官,兼右司。鹿卿又言當時並相之敝。宰相以甘言誘鹿卿,退語人曰:"是牢籠也,吾不能為宰相私人。"言者以他事詆鹿卿,主管雲台觀。越月,起為江東轉運判官。歲大飢,人相食,留守別之傑諱不詰,鹿卿命掩捕食人者,屍諸市。又奏援真德秀為漕時撥錢以助振給,不報。遂出本司積米三千餘石減半賈以糶,及減抵當庫息,出緡錢萬有七千以予貧民,勸居民收字遺孩,日給錢米,所活數百人。宴集不用樂。

會岳珂守當塗,制置茶鹽,自詭興利,橫斂百出,商旅不行,國計反屈於初。命鹿卿核之,吏爭竄匿。鹿卿寬其期限,躬自鉤考,盡得其實。珂辟置貪刻吏,開告訐以罔民,沒其財,民李士賢有稻二千石,囚之半歲。鹿卿悉縱舍而勸以其餘分,皆感泣奉命。珂罷,以鹿卿兼領太平,仍暫提舉茶鹽事。弛苛征,蠲米石、蕪湖兩務蘆稅。江東諸郡飛蝗蔽天,入當塗境,鹿卿露香默禱,忽飄風大起,蝗悉度淮。之傑密請移鹿卿浙東提點刑獄,加直秘閣兼提舉常平。鹿卿言罷浮鹽經界鹼地,先撤相家所築,就捕者自言:"我相府人。"鹿卿曰:"行法必自貴近始。"卒論如法。丞相史彌遠之弟通判溫州。利韓世忠家寶玩,籍之,鹿卿奏削其官。

初,鹿卿檄衢州推官馮惟說決婺獄,惟說素廉平,至則辨曲直,出淹禁。大家不快其為,會鄉人居言路,乃屬劾惟說。州索印紙,惟說笑曰:"是猶可以仕乎?"自題詩印紙而去。衢州鄭逢辰以繆舉,鹿卿以委使不當,相繼自劾,且共和其詩。御史兼二人劾罷之。及知泉州,改贛州,皆辭。遷浙西提點刑獄、江淮都大坑冶,皆以病固辭,遂主管玉局觀。及召還,又辭,改直寶章閣知寧國府,提舉江東常平,又辭。

淳祐三年,以右司召,猶辭。丞相杜范遺書曰:"直道不容,使人擊節。君不出,豈以馮惟說故耶?惟說行將有命矣。"鹿卿乃出。擢太府少卿兼右司。入對,請定國本、正紀綱、立規模,"時事多艱,人心易搖,無獨力任重之臣,無守節伏義之士,願蚤決大計"。上嘉納之。兼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兼崇政殿說書。逾年,兼權吏部侍郎。時議使執政分治兵財,鹿卿執議不可。以疾丐祠,遷右文殿修撰、知平江府兼發運副使。力丐祠,上諭丞相挽留之。召權兵部侍郎,固辭,上令丞相以書招之,鹿卿至,又極言君子小人,切於當世之務。兼國子祭酒,權禮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兼實錄院同修撰,兼侍講,兼權給事中。鹿卿言"瑣闥之職無所不當問,比年命下而給捨不得知,請復舊制"。從之。

上眷遇冞篤而忌者浸多,有撰偽疏托鹿卿以傳播,歷詆宰相至百執事,鹿卿初不知也,遂力辨上前,因乞去,上曰:"去,則中奸人之計矣。"令臨安府根捕,事連勢要,獄不及竟。遷禮部侍郎。累疏告老,授寶章閣待制、知寧國府,而引年之疏五上,不允,提舉鴻禧觀,遂致仕,進華文閣待制。卒,遺表聞,贈四官。

鹿卿居家孝友,喜怒不形,恩怨俱泯,宗族鄉黨,各得歡心。居官廉約清峻,豪發不妄取,一廬僅庇風雨。所著有《泉谷文集》、奏議、講義、《鹽楮議政稿》、《歷官對越集》,手編《漢唐文類》、《文苑菁華》,謚清正。

趙逢龍,字應甫,慶元之鄞人。刻苦自修,為學淹博純實。登嘉定十六年進士第。授國子正、太學博士,歷知興國、信、衢、衡、袁五州,提舉廣東、湖南、福建常平。每至官,有司例設供張,悉命撤去,日具蔬飯,坐公署,事至即面問決遣。為政務寬恕,撫諭惻怛,一以天理民彝為言,民是以不忍欺。居官自常奉外,一介不取。民賦有逋負,悉為代輸。尤究心荒政,以羨餘為平糴本。遷將作監,拜宗正少卿兼侍講。凡道德性命之蘊,禮樂刑政之事,縷縷為上開陳。疏奏甚眾,稿悉焚棄。年八十有八終於家。

逢龍家居講道,四方從游者皆為鉅公名士。丞相葉夢鼎出判慶元,修弟子禮,常謂師門庳陋,欲市其鄰居充拓之。逢龍曰:"鄰里粗安,一旦驚擾,彼雖勉從,我能無愧於心!"逢龍寡嗜欲,不好名,揚曆日久,泊然不知富貴之味。或問何以裕後,逢龍笑曰:"吾憂子孫學行不進,不患其饑寒也。"

趙汝騰,字茂實,宗室子也。居福州。寶慶二年進士。歷官差主管禮、兵部架閣,遷籍田令,召試館職,授秘書省正字,升校書郎,尋升秘書郎兼史館校勘。輪對,言節用先自乘輿宮掖始。兼玉牒所檢討官,以直煥章閣知溫州,進直徽猷閣、江東提點刑獄,又進直寶文閣,差知婺州。召赴闕,遷起居舍人,兼權中書舍人,升起居郎,時暫兼權吏部侍郎,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兼侍講,遷吏部侍郎兼侍講,權工部尚書兼權中書舍人,皆兼同修撰,以左司諫陳垓論罷。召為禮部尚書兼給事中,兼修國史、實錄院修撰。入奏,言:"前後奸諛之臣,傷善害賢,自取穹官要職,何益於陛下,而深損於聖德。興利之臣,移東就西,順適宮禁,自遂溪壑無厭之欲,何益於陛下,而深戕於國脈。則陛下私惠群小之心,可以息矣。"又言:"陛下有用君子之名,無用君子之實。"

兼直學士院,拜翰林學士兼知制誥,兼侍讀。辭歸故里,累召,力辭,以龍圖閣學士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召至闕,以端明殿學士提舉佑神觀,兼翰林學士承旨,知泉州、知州南外宗正事,復提舉佑神觀兼侍讀。兼翰林學士承旨。景定二年,卒,遺表上,特贈四官。

孫夢觀,字守叔,慶元府慈谿人。寶慶二年進士。調桂陽軍教授、浙西提舉司幹辦公事,差主管吏部架閣文字,為武學諭。輪對,言:"人主不容有所憚,尤不容有所玩,憚則有言而不能容,玩則雖容其言而不能用。"力請外,添差通判嚴州,主管崇道觀,召為武學博士、太常寺丞兼諸王宮大國小教授,大宗正丞兼屯田郎官、將作少監。知嘉興府,仍舊班兼右司郎官、將作監。轉對,極言:"風憲之地,未聞有十八疏攻一竦者。封駁之司,未聞有三舍人不肯草制者。道揆不明,法守滋亂,天下之權將有所寄,而倒持之患作。"當路者滋不悅。出知泉州兼提舉市舶,改知寧國府。蠲逋減賦,無算泛入者盡籍於公帑。戶部遣官督賦,急若星火,闔郡皇駭,莫知為計。夢觀曰:"吾寧委官以去,毋寧病民以留。"力丐祠,且將以府印牒所遣官,所遣官聞之夜遁。他日夢觀去寧國,人言之為之流涕。

丞相董槐召還,帝問江東廉吏,槐首以夢觀對,帝說,乃遷司農少卿兼資善堂贊讀。輪對,謂:"今內外之臣,恃陛下以各遂其私,而陛下獨一無可恃,可為寒心!"次論:"郡國當為斯民計,朝廷當為郡國計。乞命大臣應自前主計之臣奪州縣之利而歸版曹者,復歸所屬,庶幾郡國蒙一分之寬,則斯民亦受一分之賜。"帝善其言。遷太府卿、宗正少卿,兼給事中、起居舍人、起居郎。八上章辭免,以監察御史吳燧論罷,直龍圖閣與祠,授秘閣修撰、江淮等路提點鑄錢司公事。甫至官,即復召為起居郎兼侍右侍郎、給事中兼贊讀,兼國子祭酒,權吏部侍郎。奏事抗論益切,以寵賂彰、仁賢逝、貨財偏聚為言,且謂"未易相之前,敝政固不少;既易相之後,敝政亦自若。"在廷之士皆危之。夢觀曰:"吾以一布衣蒙上恩至此,雖捐軀無以報,利鈍非所計也。"

力求補外,以集英殿修撰知建寧府。蠲租稅,省刑罰,郡人徐清叟、蔡抗以為有古循吏風。民有夢從者甚郡,迎祠山神,出視之則夢觀也。俄而夢觀得疾,口授遺表,不忘規諫,遂卒。帝悼惜久之,賻銀帛三百。夢觀退然若不勝衣,然義所當為,奮往直前;其居敗屋數間,布衣蔬食,而重名節雲。

洪天錫,字君疇,泉州晉江人。寶慶二年進士。授廣州司法。長吏盛氣待僚屬,天錫糾正為多。丁內艱,免喪,調潮州司理。勢家奪民田,天賜言於守,還之。

帥方大琮辟真州判官,留置幕府。改秩知古田縣。行鄉飲酒禮。邑劇,牒訴猥多,天錫剖決無留難。有倚王邸勢殺人者,誅之不少貸。調通判建寧府。大水,擅發常平倉振之。擢諸司糧料院,拜監察御史兼說書。累疏言:"天下之患三:宦官也,外戚也,小人也。"劾董宋臣、謝堂、厲文翁,理宗力護文翁,天錫又言:"不斥文翁,必為王府累。"上令吳燧宣諭再三,天錫力爭,謂:"貴幸作奸犯科,根柢蟠固,乃遲回護惜,不欲繩以法,勢焰愈張,紀綱愈壞,異時禍成,雖欲治之不可得矣。"上又出御札,俾天錫易疏,欲自戒飭之。天錫又言:"自古奸人雖憑怙,其心未嘗不畏人主之知,苟知之而止於戒飭,則憑怙愈張,反不若未知之為愈也。"章五上,出關待罪。詔二人已改命,宋臣續處之。天錫言:"臣留則宋臣去,宋臣留則臣當斥,願早賜裁斷。"越月,天雨土,天錫以其異為蒙,力言陰陽君子小人之所以辨,又言修內司之為民害者。

蜀中地震,浙、閩大水,又言:"上下窮空,遠近怨疾,獨貴戚巨閹享富貴耳。舉天下窮且怨,陛下能獨與數十人者共天下乎?"會吳民仲大論等列訴宋臣奪其田,天錫下其事有司,而御前提舉所移文謂田屬御莊,不當白台,儀鸞司亦牒常平。天錫謂:"御史所以雪冤,常平所以均役,若中貴人得以控之,則內外台可廢,猶為國有紀綱乎?"乃申劾宋臣並盧允升而枚數其惡,上猶力護之。天錫又言:"修內司供繕修而已,比年動曰'御前',奸贓之老吏,跡捕之凶渠,一竄名其間,則有司不得舉手,狡者獻謀,暴者助虐,其展轉受害者皆良民也。願毋使史臣書之曰:'內司之橫自今始。'"疏上至六七,最後請還御史印,謂:"明君當為後人除害,不當留患以遺後人。今朝廷輕給舍台諫,輕百司庶府,而北司獨重,倉卒之際,臣實懼焉。"言雖不果行,然終宋世閹人不能竊弄主威者,皆天錫之力,而天錫亦自是去朝廷矣。改大理少卿,再遷太常,皆不拜。

改廣東提點刑獄,五辭。明年,起知潭州,久之始至官。戢盜賊,尊先賢,逾年大治。直寶謨閣,遷廣東轉運判官,決疑獄,劾貪吏,治財賦,皆有法。召為秘書監兼侍講,以聵辭,升秘閣修撰、福建轉運副使,又辭。度宗即位,以侍御史兼侍讀召,累辭,不許,在道間,監察御史張桂劾罷之。乃疏所欲對病民五事:曰公田,曰關子,曰銀綱,曰鹽鈔,曰賦役。又言:"在廷無嚴憚之士,何以寢奸謀?遇事無敢諍之臣,何以臨大節?人物稀疏,精采銷耎,隱惰惜已者多,忘身徇國者少。"進工部侍郎兼直學士院,加顯文閣待制、湖南安撫使、知潭州,改潭州,皆力辭。

又明年,改福建安撫使,力辭,不許。亭戶買鹽至破家隕身者,天錫首罷之,民作佛事以報。罷荔枝貢。召為刑部尚書,詔憲守之臣趣行無虛日,不起。久之,進顯文閣直學士,提舉太平興國宮,三降御札趣之,又力辭。逾年,進華文閣直學士,仍舊宮觀,尋致仕,加端明殿學士,轉一官。疾革,草遺表以規君相。上震悼,特贈正議大夫,諡文毅。

天錫言動有準繩,居官清介,臨事是非不可回折。所著奏議、《經筵講義》,《進故事》、《通祀輯略》、《味言發墨》、《陽岩文集》。

黃師雍,字子敬,福州人。少從黃斡學。入太學。寶慶二年,舉進士。詔為楚州官屬。出盜賊白刃之沖,不畏不懾。李全反狀已露,師雍密結忠義軍別部都統時青圖之,謀泄,全殺青,師雍不為動,全亦不加害。秩滿,朝議褒異,師雍恥出史彌遠門,不往見之。調婺州教授,學政一以呂祖謙為法。李完勉、趙必願、趙汝談皆薦之。

師雍慕徐僑有清望,欲謁之,會其有召命,師雍曰:"今不可往也。"僑聞而賢之,至闕,以其學最聞,宗勉在政府,力言於丞相喬行簡,行簡已許以朝除。師雍以書見行簡,勸其歸老,行簡不悅,宗勉之請遂格。

知遂之龍溪,轉運使王伯大上其邑最。行簡罷,宗勉與史嵩之入相,召師雍審察,將至而宗勉卒。嵩之延師雍,密示相親意,師雍不領;遷糧料院,又曰:"料院與相府密邇,所以相處。"師雍亦不領。嵩之獨相,權勢浸盛,上下懼禍,未有發其奸者。博士劉應起首疏論嵩之,帝感悟,思逐嵩之。師雍與應起相善,故嵩之疑師雍左右之,諷御史梅杞擊師雍,差知興化軍,鏇奪之,改知邵武軍。及應起為監察御史,師雍遷宗正寺簿,尋亦拜監察御史。首疏削金淵秩,送外居住。再疏斥趙綸、項容孫、史肯之。嵩之終喪,正言李昴英、殿中侍御史章琰共疏乞竄斥之,師雍亦上疏論列,帝感悟,即其日詔勒令致仕。權直舍人院劉克莊封還詞頭,乞畀嵩之以貼職如宰臣去國故事,遂得守金紫光祿大夫、觀文殿學士致仕。議者曰:"大夫,官也。觀文,職也。元降御筆但云'守官',無'本官職'之辭。觀文之命,自克莊啟之。朋邪顧望,不可赦。"師雍遂劾克莊臨事失身犯義,免所居官,琰亦繼劾克莊,師雍又乞籍嵩之家隸張叔儀,皆從之。

未幾,昴英劾臨安尹趙與{竹忌}及執政,琰亦劾執政,帝怒昴英並及琰。鄭采乘間劾琰、昴英,又嗾同列再疏,以昴英屬某人,琰屬師雍。師雍毅然不從,獨擊葉閶乃與{竹忌}腹心。琰、昴英去國,采於是薦周坦、葉大有入台,首劾程公許、江萬里,善類日危矣。未逾月,坦攻參政吳潛去,陳垓為監察御史,時采、與{竹忌}、坦、垓、大有合為一,師雍獨立。采惡之尤甚,思所以去師雍,未得,招四人共謀之。會大旱求言,應招者多指采、坦等為起災之由,牟子才、李伯玉、盧鉞語尤峻。坦等偽撰匿名書,誣三士,師雍榻前辨,謂:"匿名書條令所禁,非公論也,不知何為至前。"因發其偽撰之跡。適鉞疏譽師雍,采乃以鉞附師雍,帝不聽,擢師雍左司諫。

未幾,采入政府,謝方叔、趙汝騰疏其奸,采遂罷去。師雍與丞相鄭清之故同舍,然以劾劉用行、魏峴皆清之親故,清之不樂。坦喜曰:"吾得所以去之矣。"遣其婦日造清之妻,譖曰:"彼去用行、峴,乃去丞相之漸也。"帝將以師雍為侍御史,清之曰:"如此,則臣不可留。"遷起居舍人兼侍講,即力丐去。清之猶冀師雍少貶,師雍曰:"吾欲為全人。"終不屈。數月,坦卒劾師雍及高斯得俱罷。久之,以直寶文閣奉祠,陳垓又嗾同列寢之。清之卒,起師雍為左史,既而改江西轉運使,遷禮部侍郎,命下而卒於江西官舍。

師雍簡淡寡慾,靖厚有守,言若不出口,而於邪正之辨甚明,視外物輕甚,故博採公論,當官而行,愛護名節,無愧師友雲。

徐元傑,字仁伯,信州上饒人。幼穎悟,誦書日數千言,每冥思精索。聞陳文蔚講書鉛山,實朱熹門人,往師之。後師事真德秀。紹定五年,進士及第。簽書鎮東軍節判官廳公事。

嘉熙二年,召為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奏否泰、剝復之理,因及右轄久虛,非骨鯁耆艾,身足負荷斯世者,不可輕畀。又言皇子竑當置後及蚤立太子,乞蚤定大計。時諫官蔣峴方力排竑置後之說,遂力請外,不許,即謁告歸,丐祠,章十二上。三年,遷著作佐郎兼兵部郎官,以疾辭。差知安吉州,辭。召赴行在奏事,辭益堅。

淳祐元年,差知南劍州。會峽陽寇作,擒渠魁八人斬之。余釋不問。父老或相語曰:"侯不來,我輩魚肉矣。"郡有延平書院,率郡博士會諸生親為講說。民訟,率呼至以理化誨,多感悅而去。輸苗聽其自概,闔郡德之。丁母憂去官,眾遮道跪留。既免喪,授侍左郎官。言敵國外患,乞以宗社為心。言錢塘駐蹕,驕奢莫尚,宜抑文尚質。兼崇政殿說書,每入講,必先期齋戒。嘗進仁宗詔內降指揮許執奏及台諫察舉故事為戒,語多切宮壺。拜將作監,進楊雄《大匠箴》,陳古節儉。時天久不雨,轉對,極論《洪範》天人感應之理及古今遇災修省之實,辭益忠懇。

丞相史嵩之丁父憂,有詔起復,中外莫敢言,惟學校叩閽力爭。元傑時適輪對,言:"臣前日晉侍經筵,親承聖問以大臣史嵩之起復,臣奏陛下出命太輕,人言不可沮抑。陛下自盡陛下之禮,大臣自盡大臣之禮,玉音賜俞,臣又何所容喙。今觀學校之書,使人感嘆。且大臣讀聖賢之書,畏天命,畏人言。家庭之變,哀戚終事,禮制有常。臣竊料其何至於忽送死之大事,輕出以犯清議哉!前日昕庭出命之易,士論所以凜凜者,實以陛下為四海綱常之主,大臣身任道揆,扶翊綱常者也。自聞大臣有起復之命,雖未知其避就若何,凡有父母之心者莫不失聲涕零,是果何為而然?人心天理,誰實無之,興言及此,非可使聞於鄰國也。陛下烏得而不悔悟,大臣烏得而不堅忍?臣懇懇納忠,何敢詆訐,特為陛下愛惜民彝,為大臣愛惜名節而已。"疏出,朝野傳誦,帝亦察其忠亮,每從容訪天下事,以筵益申前議。未幾,夜降御筆黜四不才台諫,起復之命遂寢。

元老舊德次第收召,元傑亦兼右司郎官,拜太常少卿,兼給事中、國子祭酒,權中書舍人。杜范入相,復延議軍國事。為書無慮數十,所言皆朝廷大政,邊鄙遠慮。每裁書至宗社隱憂處,輒閣筆揮涕,書就隨削稿,雖子弟無有知者。六月朔,輪當侍立,以暴疾謁告。特拜工部侍郎,隨乞納,詔轉一官致仕。夜四鼓。遂卒。

先,元傑未死之一日,方謁左丞相范鍾歸,又折簡察院劉應起,將以冀日奏事。是夕,俄熱大作,詰朝不能造朝,夜煩愈甚,指爪忽裂,以死。朝紳及三學諸生往吊,相顧駭泣。訃聞,帝震悼曰:"徐元傑前日方侍立,不聞有疾,何死之遽耶?"亟遣中使問狀,賻贈銀絹二百計。已而太學諸生伏闕訴其為中毒,且曰:"昔小人有傾君子者,不過使之自死於蠻煙瘴雨之鄉,今蠻煙瘴雨不在領海,而在陛下之朝廷。望奮發睿斷,大明典刑。"於是三學諸生相繼叩閽訟冤,台諫交疏論奏,監學官亦合辭聞於朝。二子直諒、直方乞以恤典充賞格。有旨付臨安府逮醫者孫志寧及常所給使鞫治。既又改理寺,詔殿中侍御史鄭采董之,且募告者賞緡錢十萬、官初品。大理寺正黃濤謂伏暑證,二子乞斬濤謝先臣。然獄迄無成,海內人士傷之,帝悼念不已,賜官田五百畝、緡錢五千給其家。賜謚忠愍。

孫子秀,字元實,越州餘姚人。紹定五年進士。調吳縣主簿。有妖人稱"水仙太保",郡守王遂將使治之,莫敢行,子秀奮然請往,焚其廬,碎其像,沈其人於太湖,曰:"實汝水仙之名矣。"妖遂絕。日詣學宮與諸生討論義理。辟淮東總領所中酒庫,檄督宜興縣圍田租。既還,白水災,總領恚曰:"軍餉所關,而敢若此,獨不為身計乎?"子秀曰:"何敢為身計,寧罪去爾。"力爭之,遂免。

調滁州教授,至官,改知金壇縣。嚴保伍,厘經界,結義役,一切與民休息。訟者使齎牒自詣里正,並鄰證來然後行,不實者往往自匿其牒,惟豪黠者有犯,則痛繩不少貨。淮民流入以萬計,振給撫恤,樹廬舍,括田使耕,拔其能者分治之。崇學校,明教化,行鄉飲酒禮。訪國初茅山書院故址,新之,以待遠方遊學之士。

通判慶元府,主管浙東鹽事。先是,諸場鹽百袋附五袋,名"五厘鹽",未幾,提舉官以為正數,民困甚,子秀奏蠲之。辟幹辦行在諸司糧料院。衢州冠作,水冒城郭,朝廷擇守,屬子秀行。子秀謂捕賊之責,雖在有司,亦必習土俗之人,乃能翦其憑依,裁其奔突。乃立保伍,選用土豪,首旌常山縣令陳謙亨、寓士周還淳等捍禦之勞,且表於朝,乞加優賞,人心由是競勸。未幾,盜復起江山、玉山間,甫七日,而眾禽四十八人以來。終子秀之任,賊不復動,水潦所及,則為治橋樑,修堰閘,補城壁,浚水原,助葺民廬,振以錢米,招通鄰糴。奏蠲秋苗萬五千石有奇,盡代納其夏稅,並除公私一切之負;坍溪沙壅之田,請於朝,永蠲其稅,民用復甦。

南渡後,孔子裔孫寓衢州,詔權以衢學奉祀,因循逾年,無專饗之廟。子秀撤廢佛寺,奏立家廟如闕里。既成,行釋菜禮。以政最遷太常丞,以言罷。未幾,遷大宗正丞,遷金部郎官。金部舊責州郡以必不可辨之泛數,吏顛倒為奸欺。子秀日夜討論,給冊轉遞以均其輸,人人如債切身,不遣一字而輸足。遷將作監、淮東總領,辭。改知寧國府,辭。為左司兼右司,再兼金部。與丞相丁大全議不合,去國。差知吉州,尋鐫罷。

時嬖倖朱熠凡三劾子秀。開慶元年,為浙西提舉常平。先是,大全以私人為之,盡奪亭民鹽本錢,充獻羨之數;不足,則估籍虛攤。一路騷動,亭民多流亡。子秀還前政鹽本錢五十餘萬貫,奏省華亭茶鹽分司官,定衡量之非法多取者,於是流徙復業。徙浙西提點刑獄兼知常州。淮兵數百人浮寓貢院,給餉不時,死者相繼,子秀請於朝,創名忠衛軍,置砦以居,截撥上供贍之。盜劫吳大椿,前使者諱其事,誣大椿與兄子焴爭財,自劫其家,追毀大椿官,編置千里外,徙黥其臧獲。子秀廉得實,乃悉平反之。尋以兼郡則行部非便,得請專臬事。擊貪舉廉,風采凜然,犴獄為清。

進大理少卿,直華文閣、浙東提點刑獄兼知婺州。婺多勢家,有田連阡陌而無賦稅者,子秀悉核其田,書諸牘,勢家以為厲己,嗾言者罷之。尋遷湖南轉運副使,以迎養非便辭,移浙西提點刑獄。子秀冒暑周行八郡三十九縣,獄為之清。安吉州有婦人訴人殺其夫與二仆,郡守捐賞萬緡,逮系考掠十餘人,終莫得其實。子秀密訪之,乃婦人賂宗室子殺其夫,仆救之,並殺以滅口。一問即伏誅,又釋偽會之連逮者,遠近稱為神明。

初,獄訟之滯,皆由期限之不應。使者下車,或親書戒州縣勿違,而違如故,則怒之。怒之,改匣,又違則又重怒之,至再三。而專卒四出,巡尉等司繳限抱匣費不貲,則其勢必違。子秀與州縣約,到限者徑詣庭下,吏不得要索,亦無違者。其後創循環總匣屬各州主管官,凡管內諸司報應皆併入匣,一日一遣,公移則又總實於匣以往。於是事無小大,纖悉畢具,而風聞者反謂專卒凌州縣,劾罷之,子秀笑而已。移江東提點刑獄。度宗即位,進太常少卿兼右司,尋兼知臨安府,以言罷。起知婺州,卒。

子秀少從上虞劉漢弼游,磊落英發,抵掌極談,神采飛動。與人交久而益親,死生患難,營救不遺力。聞一善則手錄之。

李伯玉,字純甫,饒州餘干人。端平二年,進士第二。初名誠,以犯理宗潛諱更今名。授觀察推官、太學正兼莊文府教授、太學博士。召試館職,歷詆貴戚大臣,直聲暴起。改校書郎,奏言:"台評迎合上意,論罷尤焴、楊棟、盧鉞三人,忠邪不辨,乞同罷。"帝不允。監察御史陳垓連劾罷之。

奉雲台祠,差知南康軍,遷著作佐郎兼沂靖惠王府教授,兼考功郎官,兼尚書右司員外郎。引故事彈台臣蕭隸來,遷著作郎。帝怒,降兩官罷敘。復知邵武軍,改湖北提點刑獄,移福建,遷尚右郎官。侍御史何夢然論伯玉乃吳潛之死黨,奉祀,遷福建提舉常平、淮西轉運判官。召赴經筵,遷考功郎兼太子侍讀,拜太府少卿、秘書少監、起居郎、工部侍郎。

度宗即位,兼侍講,權禮部侍郎,升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賈似道嘗集百官議事,忽厲聲曰:"諸君非似道拔擢,安得至此!"眾默然莫敢應者,伯玉答曰:"伯玉殿試第二名,平章不拔擢,伯玉地步亦可以至此。"似道雖改容而有怒色。既退,即治歸。以顯文閣待制知隆興府,右正言黃萬石論罷。召入覲,擢權禮部尚書兼侍讀。似道益專國柄,帝以伯玉舊學,進之臥內,相對泣下,欲用以參大政,似道益忌之,而伯玉尋病卒。

伯玉嘗請罷童子科,以為非所以成人材,厚風俗。趙汝騰嘗薦八士,各有品目,於伯玉曰"銅山鐵壁"。立朝風節,大較似之。所著有《斛峰集》。

論曰:陸持之學足以承其家,而不幸蚤喪,徐鹿卿論議明達,克施有政,趙逢龍之清操,汝騰之不撓,孫夢觀之平直,洪天錫、黃師雍、徐元傑、李伯玉皆悉心直言,不避權勢,孫子秀政績著見,皆當時之傑出雲。

部分譯文

徐鹿卿,字德夫,隆興府豐城縣人。廣泛地通曉經史,以擅長文學名於鄉里,後來的學者爭以他為宗師。嘉定十六年(1223),參加廷試,考中進士,有關官署按其對策決定他名列第二位,詳定官因其直率壓抑他,結果置第十位。

徐鹿卿調南安軍學教授。張九成曾以直言相道被貶謫居,徐鹿卿選擇他的言行,刻石樹立在學校以此為校訓。先輩前學周敦頤、程顥與他的弟弟程頤都在這裡講過學,徐鹿卿重申其教誨,於是理義之學又重昌明。建立養士的綱常條紀,學田多分布在溪峒,時時征賦沒有準則、限度,農民為此感到痛苦不堪,徐鹿卿去撫恤民眾,結果,沒有拖欠租賦的人。後來盜賊作亂,圍繞城邑的屋宇皆被毀壞,只有學宮倖免,故徐鹿卿說“:是沒有誰來擾亂我們的。”

徐鹿卿擔任福建安撫司幹辦公事。恰逢汀州、邵州寇盜作亂,徐鹿卿籌劃備御,切中機會,對避寇者入城的人,多方賑濟,民眾因此無一傷亡。郡多火災,救護有方。逢都城失火,徐鹿卿應詔上封事,說積陰之極,其徵候是火,指斥寵幸便嬖、沉溺於宴會、使用小人三事尤為厲害。真德秀稱讚他的氣平、言論正派,有憂國愛民的誠意。改任尤溪縣知縣。真德秀擔任泉州知州,請他在南安任職,徐鹿卿以不便養母為藉口推辭。真德秀說“:志同道合,可以拯民,你還擔憂什麼而不來呢?”徐鹿卿把這件事告訴自己的母親,她欣然答應了這個要求。到職後,首先就罷免了沒有名目的科斂負擔,註明版籍,革除預借,疏決壅塞阻滯,通達冤抑,其縣邑大治。真德秀不久擔任福建路長官,疏列他的政績,以勸勉各縣。逢歉收年,處理得法,富有的愉快地分出財物,民眾沒有死亡、遷徙的。剛聽說,令赴都堂審察。因為母親喪事而離職。

徐鹿卿被詔赴朝廷任樞密稟議,首先議論邊防事務、紙幣。主管官告院,幹辦諸司審計司。過去的宰相之子以集英殿修撰職食祠祿,又幫司農少卿米麥,徐鹿卿說“:為什麼為一人而破壞成法?”認為不能這樣做。遷任國子監主簿。入朝應對,陳述六件事,說“:清除淺陋的以起事功,昭示勸懲的以收權柄,清查班著以儲備真才實學,重視藩輔以保護都邑,使用閩、越之地的水軍以屏防海上,集合東南的全部力量來防守長江。”理宗皇帝對這些都予以讚揚、採納。改任樞密院編修官,暫任右司,籌畫樞密院西府、中書門下東府二府事宜,通而守法。恰逢右史方大琮、編修劉克莊、正字王邁因為上書言事而被貶黜,徐鹿卿以相贈,奏事的人一起彈劾他們,太學的學生們做《四賢詩》。擔任建昌軍知軍,未上任,而崇教、龍會兩保與建黎原、鐵城的民眾因積怨而兵刃相見,徐鹿卿急馳書布告他們,斂手聽命。任職後,即寬賦薄斂,禁止掊克,裁汰贓濫,抑制豪強,撫恤寡孤弱小,懲罰貪官污吏,訓練士卒,創建百丈寨,選練將帥、士卒,修築城邑牆垣,治縣行為大為人們信服,鄉里田野都歌頌他的政績。

督府橫取秋苗斛面,建昌有上交五千斛的任務。徐鹿卿為此相爭說“:我郡守職務可以免去,但是米得不到。”民眾都擔心失去徐鹿卿,請求輸送米以共命運。徐鹿卿說:“民眾為我打算是好的,難道我就不為民眾打算嗎?”最後以抗爭而免除了五千斛米的負擔。召他赴朝,打算出發去京,南豐發生盜亂,他捕斬渠首二十人,其他的人都不問罪。擢升度支郎官兼任右司。入對於朝,極陳時弊。改任侍右郎官兼敕令刪修官,兼任右司。徐鹿卿又說當時宰相併列的弊端。宰相以甜言蜜語誘引徐鹿卿,徐退下後告訴別人說:“是牢籠,我不能為宰相的黨人。”議事官以其他的事詆毀徐鹿卿,徐鹿卿主管雲台觀。過了一個多月,起用為江東轉運判官。當年大飢,人以人肉為食,留守別之傑諱言不追問,徐鹿卿下令暗中捕拿吃人肉的人,懸屍於市示眾。又奏援引真德秀為漕官時撥錢用以幫助賑給,沒被向上報告。於是拿出本官司庫米三千多石按半價出售,及減抵當作庫息,又拿出緡錢一萬七千賑送饑民,勸居民收養孤兒,每日給錢米,因此而活的孤兒有幾百人。宴飲或與人集聚時不用聲樂。

正當岳珂駐守當塗,制置茶鹽,詭稱為國謀利,橫徵暴斂百出,商旅不敢通行於此地,國家收入反不如其初。朝廷命徐鹿卿核實這件事,官吏爭相逃竄隱匿。徐鹿卿寬定其期限,親自審查勾考,全部了解了其實際情況。岳珂辟置貪官酷吏,開告訁乾檢舉的風氣以誣陷民眾,沒收他們的財產,平民李士賢有稻二千石,被囚禁了半年。徐鹿卿全部釋放而勸他們將余財分給貧民,都感泣涕零,奉命而行。岳珂被罷職,任命徐鹿卿兼領太平知州,仍暫提舉茶鹽事。鬆弛征斂,減免採石與蕪湖兩務蘆花稅。江東諸郡飛蝗很多,蔽天遮日,進入當塗縣境,徐鹿卿露天燒香默禱,忽飄風大起,蝗蟲全部飛過淮河。別之傑密請朝廷要求徐鹿卿移任浙東提點刑獄,加直秘閣,兼任提舉常平。徐鹿卿倡議罷去浮鹽經界鹵地,先撤相家所築,被捕者自己說:“我是相府人。”徐鹿卿說“:行法一定得從近依富貴的人開始。”最後還是依法處罰。丞相史彌遠的弟弟擔任溫州通判,用韓世忠家傳的珍寶玩物獲利,籍沒之,徐鹿卿奏請削奪了他的官職。

起初,徐鹿卿邀請衢州推官馮惟說來婺州斷獄案,馮惟說平素廉潔、直率,到後則辨別曲直,查出湮沒已久的禁查之事。大家對他的所作所為感到不快,正值鄉人聚集一起提意見,於是囑請彈劾馮惟說。州官索要告發馮惟說的蓋有手印的文書,馮惟說笑道:“是不是還可以任官呀?”自己在蓋有手印的狀紙上題詩後離開了。衢州鄭逢辰因錯誤地舉薦了人,徐鹿卿因為委任使者不當,兩人相繼自己奏請免職,又相互和詩酬唱。御史把他們二人彈劾、罷免。後任泉州知州,改任贛州知州,都辭不就職。遷任浙西提點刑獄,江、淮都大坑冶,都因有病而力辭不就,於是主管玉局觀。到召令還職,又辭,改任直寶章閣,擔任寧國府知府,提舉江東常平,又辭。

淳..三年(1243),徐鹿卿以右司召還,還是辭而不就。丞相杜范送書信給他說“:直道不能被人所容,使人擊節嘆息。你不出任就職,難道是因為馮惟說的緣故嗎?馮惟說即將有新的任命了。”徐鹿卿於是才出來任職。升任太府少卿兼右司。入朝應對,奏請穩定國本,端正紀綱,定立規模,“時事多艱,人心易搖,既沒有獨立承擔重任的大臣,又沒有守節伏義的儒士,希望早決定大計”。理宗皇上讚揚了他的議論,兼任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兼任崇政殿說書。一年以後,暫兼任吏部侍郎。當時人們議論要求執政分別治理兵事與財政,徐鹿卿堅持認為不行。因為疾病而請求擔任祠官,遷右文殿修撰、知平江府兼發運副使。執意請求祠職,理宗皇帝詔諭丞相挽留他。召他暫任兵部侍郎,力求辭任,皇上詔令丞相以書信招他入朝,徐鹿卿到後,又極言君子小人,切於當世的時務。兼任國子祭酒,暫任禮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兼實錄院同修撰,兼侍講,兼理權給事中。徐鹿卿說“:瑣闥細小的官吏沒有什麼不應當過問的,近年,朝廷命令已下而給舍等官員不得而知,請求恢復舊制。”詔令按奏請的做。

理宗皇上對他誠懇地關心,以致漸漸引起越來越多的人妒忌,有的撰擬假的奏疏托請徐鹿卿給以傳遞,屢次詆毀宰相以及各種大小官員,徐鹿卿開始不知道,後來就在皇上面前洗刷自己,請求罷去官職,理宗皇上對他說:“你離職而去,正好中了奸人的計謀。”詔令臨安府根絕捕拿造假疏的人,因事件與一些有勢力的要人有牽連,獄事沒有依法追查到底。遷升禮部侍郎後,徐鹿卿多次上疏辭職告老還鄉,授任寶章閣待制,擔任寧國府知府,而以年齡大了要求告老的奏疏上了五次,沒有被批准,提舉鴻禧觀,於是致仕,進升華文閣待制。死時,遺表送聞,贈賜四官。

徐鹿卿居家忠孝友睦,喜怒不表露於形,恩怨都能泯滅不言,宗族親屬,鄉里黨人,都得歡喜之心。擔任官職廉潔、簡約、清正、嚴峻,不隨便拿取一點點東西,一棟草廬剛能遮擋風雨。所寫的著作有《泉谷文集》、奏議、講義、《鹽楮議政稿》、《歷官對越集》,手編《漢唐文類》、《文苑菁華》,諡號“清正”。

洪天錫,字君疇,泉州晉江縣人。是寶慶二年(1226)的進士。授任為廣州司法,長吏盛氣凌人地對待僚屬,洪天錫對此糾正指責的很多。因妻子死而辭職服喪,免喪後,調任潮州司理。勢豪之家搶奪貧民的田地,洪天錫把這事告訴潮州知州,勢豪之家漸返還民田。

將帥方大琮擔任真州判官,留洪天錫置於幕府。改任官職為古田縣知縣。行鄉飲酒禮。縣邑大亂,抗訴的很多,洪天錫剖析決斷沒有留下疑難積案。有依靠王府勢力而殺人的,洪天錫誅懲他們毫不寬恕。調任建寧府通判。遇大水災,擅自打開常平倉發糧賑濟饑民。擢升諸司糧料院,拜任為監察御史兼說書。多次上奏疏說:“天下的禍患有三種:即宦官、外戚、小人。”彈劾董宋臣、謝堂、厲文翁,理宗力護厲文翁,洪天錫又說“:不斥逐厲文翁,一定會牽連到王府受累。”理宗皇上令吳燧宣旨告諭多次,洪天錫力爭,說:“貴戚厲文翁作奸犯科,根底穩固,盤根錯節,乃遲回護惜,不想把他繩之以法,他的氣焰會更加囂張,綱常法紀會更加被破壞,到以後禍事已成,雖想懲治他也不行了。”理宗皇上又傳出御筆札令,要洪天錫改易奏疏,希望自己戒飭檢點。洪天錫又說“:自古奸人雖然憑藉勢力作惡,其心裡未曾不擔憂皇上知道這些事,假如皇上知道而只是訓誡一番,那么就會憑藉勢力作惡越猖狂,反而不如不知道的為好。”五次上奏章,結果,被逐出關待罪。詔令二人已改變成命而處罰,董宋臣繼續留用。洪天錫說:“我留則董宋臣就必須逐去,董宋臣留任,那么我就應被斥逐,希望皇上早賜詔書裁斷。”過了一個多月,天下雨時伴有土,洪天錫以其異象為緣由,堅持說明陰陽、君子小人之所以要辨別清楚,又說要修整內司中之害民的人。

蜀中地震,江浙、福建一帶發大水,洪天錫又說:“上下窮困如空,遠近地區都怨憤疾苦,唯獨貴戚、寵幸宦官享受富貴。全天下的人都窮困又怨恨,難道陛下能單獨與幾十個人共享天下嗎?”正逢吳地百姓仲大論等連連抗訴董宋臣搶奪他們的田產,洪天錫要下屬調查處理這件事,而御前提舉所移送來的文書稱這些田屬皇帝御莊,不當告知有司處理,儀鸞司也拿出文牒證為常平田。洪天錫說“:御史是以昭雪冤獄,常平是以平均徭役,如果宦官得以控制它們,那么,內、外台官可以廢除,這還能說國家有法紀、綱常嗎?”於是重新彈劾董宋臣與盧永升而歷數他的罪惡,理宗皇上還盡力袒護他們。洪天錫又說“:修整內司供繕修而已,近年動不動就說‘御前’,奸贓的老官吏,緝捕的凶首,都一一竄名於御前之中,以御前為幌子,則有司不得動手依法懲治他們,狡猾者為他們出謀獻計,暴亂者助紂為虐,其輾轉受害的都是良民。希望不要使史臣在史書上寫道‘:內司宦官的橫暴自今開始。’”為此他上奏疏六七次,最後請求退還御史印,說“:賢明的皇上應當為後人除害,不應當遺留禍患給後人。現在朝廷輕視給舍台諫等監察官,輕視百司庶府,而北司宦官獨受重用,倉卒之際,我實在恐懼。”洪天錫的言論雖然沒有完全被皇上接受照辦,然而,最終董宋臣等宦官閹人不能竊弄皇上的威風權柄,這都是洪天錫的努力所致,而洪天錫也因此離開了朝廷。改任大理少卿,再遷升太常,都不願接受任命。

改命洪天錫擔任廣東提點刑獄,五次推辭不就。第二年,起用他任潭州知州,好久以後他才到任。緝拿盜賊,尊敬先賢,過一年多,潭州大治。擔任直寶謨閣,遷升廣東轉運判官,斷決疑獄,彈劾貪官污吏,治理財賦,都有法則。召任為秘書監兼侍講,以耳朵聽力不靈敏而推辭,升任秘閣修撰、福建轉運副使,又推辭。度宗即位,以侍御史兼侍讀職詔令回朝,多次推辭,沒有獲準。在去京城的路上,監察御史張桂彈劾而罷免了他。於是上疏奏明所想說的病害民眾的五件事,分別為公田、關子、銀綱、鹽鈔、賦役。又說“:在朝廷沒有嚴憚的士大夫,何以停息奸謀?遇事沒有敢諫諍的臣僚,何以面對大節?人物稀少疏闊,精采銷削軟弱,隱瞞懶惰,憐惜自己的人多,忘身殉國的人少。”進升工部侍郎兼直學士院,加顯文閣待制、湖南安撫使、任潭州知州,改知漳州,都力辭不就。

後年,洪天錫改任福建安撫使,盡力推辭,未獲批准。亭戶買鹽以致有的家破人亡,洪天錫首先罷除了此事,民眾做佛事以報答他。罷免上貢荔枝事。召任刑部尚書,詔令憲守之臣急速去召他到京任職,沒有赴任。好久以後,進升顯文閣直學士,提舉太平興國宮,三次下御札詔令催促他,又力求推辭。過了一年多,進升華文閣直學士,仍舊任宮觀祠職,不久告老退職,加升端明殿學士,轉一官階。因疾病免職,草擬遺表以規諫皇上、丞相。度宗為此震驚,並去悼念他,特贈正議大夫,諡號“文毅”。

洪天錫言行舉止有準繩、原則,居官清廉、正直,臨事時是非問題從不馬虎,從不屈服於人。所寫的著作、奏議有《經筵講義》、《進故事》、《通祀輯略》、《味言發墨》、《陽岩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