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列傳·卷二十八

作者:脫脫、阿魯圖等

陶穀 扈蒙 王著 王祐(子旭 孫質) 楊昭儉 魚崇諒 張澹 高錫(從子冕)

陶穀,字秀實,邠州新平人。本姓唐,避晉祖諱改焉。歷北齊、隋、唐為名族。祖彥謙,歷慈、絳、澧三州刺史,有詩名,自號鹿門先生。父渙,領夷州刺史,唐季之亂,為邠帥楊崇本所害。時穀尚幼,隨母柳氏育崇本家。

十餘歲,能屬文,起家校書郎、單州軍事判官。嘗以書乾宰相李崧,崧甚重其文。時和凝亦為相,同奏為著作佐郎、集賢校理。改監察御史,分司西京,遷虞部員外郎、知制誥。會晉祖廢翰林學士,兼掌內外製。詞目繁委,穀言多委愜,為當時最。少帝初,賜緋袍、靴、笏、黑銀帶。天福九年,加倉部郎中。

初,崧從契丹以北,高祖入京師,以崧第賜蘇逢吉,而崧別有田宅在西京,逢吉皆取之。崧自北還,因以宅券獻逢吉,逢吉不悅,而崧子弟數出怨言。其後逢吉乃誘告崧與弟嶼、{山義}等下獄,崧懼,移病不出。崧族子昉為秘書郎,嘗往候崧,崧語昉曰:"邇來朝廷於我有何議?"昉曰:"無他聞,唯陶給事往往於稠人中厚誣叔父。"崧嘆曰:"穀自單州判官,吾取為集賢校理,不數年擢掌誥命,吾何負於陶氏子哉?"及崧遇禍,昉嘗因公事詣穀,穀問昉:"識李侍中否?"昉斂衽應曰:"遠從叔爾。"穀曰:"李氏之禍,穀出力焉。"昉聞之汗出。

穀性急率,嘗與兗帥安審信集會,杯酒相失,為審信所奏。時方姑息武臣,穀坐責授太常少卿。嘗上言:"頃蒞西台,每見台司詳斷刑獄,少有即時決者。至於閭閻夫婦小有爭訟,淹滯積時,坊市死亡喪葬,必俟台司判狀,奴婢病亡,亦須檢驗。吏因緣為奸,而邀求不已,經旬不獲埋瘞。望申條約以革其弊。"從之。俄拜中書舍人。嘗請教習樂工、停二舞郎,及禁民伐桑棗為薪,並從其請。開運三年,賜金紫。

契丹主北歸,脅穀令從行。穀逃匿僧舍中,衣布褐,陽為行者狀。軍士意其詐,持刃陵脅者日數四。穀頗工歷數,謂同輩曰:"西南五星連珠,漢地當有王者出。契丹主必不得歸國。"及耶律德光死,有孛光芒指北,穀曰:"自此契丹自相魚肉,永不亂華矣。"遂歸漢,為給事中。乾祐中,令常參官轉對。穀上言曰:"五日上章,曾非舊制。百官敘對,且異昌言。徒浼天聰,無益時政,欲乞停轉對。在朝群臣有所聞見,即許不時詣闕聞奏。"從之。

仕周為右散騎常侍,世宗即位,遷戶部侍郎。從征太原,時魚崇諒迎母后至,穀乘間言曰:"崇諒宿留不來,有顧望意。"世宗頗疑之。崇諒又表陳母病,詔許歸陝州就養,以穀為翰林學士。

世宗嘗謂宰相曰:"朕觀歷代君臣治平之道,誠為不易。又念唐、晉失德之後,亂臣黠將,僣竊者多。今中原甫定,吳、蜀、幽、並尚未平附,聲教未能遠被,宜令近臣各為論策,宣導經濟之略。"乃命承旨徐台符以下二十餘人,各撰《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平邊策》以進。其策率以修文德、來遠人為意,惟穀與竇儀、楊昭儉、王朴以封疆密邇江、淮,當用師取之。世宗自克高平,常訓兵講武,思混一天下。及覽其策,忻然聽納,由是平南之意益堅矣。

顯德三年,遷兵部侍郎,加承旨。世宗留心稼穡,命工刻木為耕夫、織婦、蠶女之狀,置於禁中,思廣勸課之道,穀為讚辭以進。顯德六年,加吏部侍郎。

宋初,轉禮部尚書,依前翰林承旨。穀在翰林,與竇儀不協,儀有公望,慮其軋己,嘗附宰相趙普與趙逢、高錫輩共排儀,儀終不至相位。

乾德二年,判吏部銓兼知貢舉。再為南郊禮儀使,法物制度,多穀所定。時范質為大禮使,以鹵簿清游隊有甲騎具裝,莫知其制度,以問於穀。穀曰:"梁貞明丁丑歲,河南尹張全義獻人甲三百副、馬具裝二百副。其人甲以布為里,黃泬表之,青綠畫為甲文,紅錦綠青泬為下裙,絳韋為絡,金銅玦,長短至膝。前膺為人面二目,背連膺纏以紅錦騰蛇。馬具裝蓋尋常馬甲,但加珂拂於前膺及後鞦爾。莊宗入洛,悉焚毀。"質命有司如穀說,造以給用。又乘輿大輦,久亡其制,穀創意造之,後承用焉。明德門成,詔穀為之記。

乾德中,命庫部員外郎王貽孫、《周易》博士奚嶼同考試品官子弟。穀屬其子鄑於嶼,珝書不通,以合格聞,補殿中省進馬。俄為人所發,下御史府案問,嶼責授乾州司戶,貽孫責授左贊善大夫,奪穀奉兩月。穀後累加刑部、戶部二尚書。開寶三年,卒,年六十八。贈右僕射。

穀強記嗜學,博通經史,諸子佛老,鹹所總覽;多蓄法書名畫,善隸書。為人雋辨宏博,然奔競務進,見後學有文采者,必極言以譽之;聞達官有聞望者,則巧詆以排之,其多忌好名類此。初,太祖將受禪,未有禪文,穀在旁,出諸懷中而進之曰:"已成矣。"太祖甚薄之。嘗自曰:"吾頭骨法相非常,當戴貂蟬冠爾。"蓋有意大用也,人多笑之。子邴,至起居舍人。天禧四年,錄谷孫寔試秘書省校書郎。

扈蒙,字日用,幽州安次人。曾祖洋,涿州別駕。祖智周,盧龍軍節度推官。父曾,內園使。蒙少能文,晉天福中,舉進士,入漢為鄠縣主簿。趙思綰叛,遣郭從義討之。郡縣吏供給皆戎服趨事,蒙寇服褒博,舉止舒緩,從義頗訝之。轉運使李谷謂曰:"蒙文學名流,不習吏事。"遂不之問。周廣順中,從歸德軍節度趙暉為掌書記,召為右拾遺、直史館、知制誥。蒙從弟載時為翰林學士,兄弟並掌內外製,時號"二扈"。

宋初,由中書舍人遷翰林學士,坐請託於同年仇華,黜為太子左贊善大夫,稍遷左補闕,掌大名市征。六年,復知制誥,充史館修撰。開寶中,受詔與李穆等同修《五代史》,詳定《古今本草》。五年,連知貢舉。

七年,蒙上書言:"昔唐文宗每召大臣論事,必命起居郎、起居舍人執筆立於殿側,以紀時政,故《文宗實錄》稍為詳備。至後唐明宗,亦命端明殿學士及樞密直學士輪修日曆,送史官。近來此事都廢,每季雖有內殿日曆,樞密院錄送史館,然所記者不過臣下對見辭謝而已。帝王言動,莫得而書。緣宰相以漏泄為虞,昧於宣播,史官疏遠,何得與聞。望自今凡有裁製之官,優恤之言,發自宸衷、可書簡策者,並委宰臣及參知政事每月輪知抄錄,以備史官撰集。"從之,即以參知政事盧多遜典其事。

九年正月,受朝乾元殿,降王在列,聲明大備。蒙上《聖功頌》,以述太祖受禪、平一天下之功,其詞誇麗,有詔褒之。為盧多遜所惡,出知江陵府。

太宗即位,召拜中書舍人,鏇復翰林學士。與李昉同修《太祖實錄》。太平興國四年,從征太原還,轉戶部侍郎,加承旨。雍熙三年,被疾,以工部尚書致仕。未幾,卒,年七十二。贈右僕射。

自張昭、竇儀卒,典章儀注,多蒙所刊定。初,太祖受周禪,追尊四廟,親郊,以宣祖配天。及太宗即位,禮官以為舜郊嚳,商郊冥,周郊后稷,王業所因興也。若漢高之太公,光武之南頓君,雖有帝父之尊,而無預配天之祭。故自太平興國三年、六年再郊,並以太祖配,於禮為允。太宗將東封,蒙定議曰:"嚴父莫大於配天,請以宣祖配天。"自雍熙元年罷封禪為郊祀,遂行其禮,識者非之。

蒙性沉厚,不言人是非,好釋典,不喜殺,縉紳稱善人。有笑疾,雖上前不自禁。多著述,有《鰲山集》二十卷行於世。載字仲熙,有傳,見《五代史》。

王著,字成象,單州單父人。性豁達,無城府。幼能屬文,漢乾佑中,舉進士。周祖鎮大名,世宗侍行,聞著名,召置門下,因得謁見周祖。廣順中,世宗鎮澶州,辟觀察支使。隨世宗入朝,遷殿中丞;即位,拜度支員外郎。顯德三年,充翰林學士。六年,丁家艱,起復。南唐李景使其弟從善來貢,會恭帝嗣位,命著伴送至睢陽,加金部郎中、知制誥,賜金紫。世宗靈駕赴慶陵,符後從行,公務悉資於著。

宋初,加中書舍人。建隆二年,知貢舉。時亳州獻紫芝,鄆州獲白兔,隴州貢黃鸚鵡,著獻頌,因以規諫。太祖甚嘉其意,下詔褒之。四年春,宿直禁中,被酒,發倒垂被面,夜扣滋德殿門求見。帝怒,發其醉宿倡家之過,黜為比部員外郎。乾德初,改兵部員外郎。二年,復知制誥。數月,加史館修撰、判館事。三年,就轉戶部郎中。六年,復為翰林學士,加兵部郎中,再知貢舉。開寶二年冬,暴卒,年四十二。

著少有俊才,世宗以幕府舊僚,眷待尤厚,常召見與語,命皇子出拜,每呼學士而不名。屢欲相之,以其嗜酒,故遲留久之。及世宗疾大漸,太祖與范質入受顧命,謂質等曰:"王著藩邸舊人,我若不諱,當命為相。"世宗崩乃止。著善與人交,好延譽後進,當世士大夫稱之。有傳,見《五代史》。

王祐,字景叔,大名莘人。祖言,仕唐黎陽令。父徹,舉後唐進士,至左拾遺。

祐少篤志詞學,性倜儻有俊氣。晉天福中,以書見桑維翰,稱其藻麗,由是名聞京師。鄴帥杜重威闢為觀察支使。漢初,重威移鎮睢陽,反側不自安,祐嘗勸之,使無反漢,不聽。祐坐是貶沁州司戶參軍,因作書貽鄉友以見志,辭氣俊邁,人多稱之。仕周,歷魏縣、南樂二令。

太祖受禪,拜監察御史,由魏縣移知光州,遷殿中侍御史。乾德三年,知制誥。六年,加集賢院修撰,轉戶部員外郎。

太祖征太原,已濟河。諸州饋集上黨城中,車乘塞路,上聞之,將以稽留罪轉運使。趙普曰:"六師方至,而轉運使以獲罪聞,敵必謂儲峙不充,有以窺我矣,非威遠之道也。俾能治劇者,往蒞其州足矣。"即命祐知潞州。及至,饋餉無乏,路亦無壅,班師,召還。

會符彥卿鎮大名,頗不治,太祖以祐代之,俾察彥卿動靜,謂曰:"此卿故鄉,所謂畫錦者也。"祐以百口明彥卿無罪,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殺無辜,故享國不永,願陛下以為戒。"彥卿由是獲免,故世謂祐有陰德。

繼以用兵嶺表,徙知襄州。湖湘平,移知潭州。召還,攝判吏部銓。時左司員外郎侯陟自揚州還,復判銓,祐判門下省,陟所注擬,祐多駁正。盧多遜與陟善,陟因訴之,多遜素惡祐不比己,遂出祐為鎮國軍行軍司馬。

太平興國初,移知河中府。入為左司員外郎,拜中書舍人,充史館修撰。未幾,知開封府,以病請告。太宗謂祐文章、清節兼著,特拜兵部侍郎。月余卒,年六十四。

初,祐掌誥,會盧多遜為學士,陰傾趙普,多遜累諷祜比己,祜不從。一日,以宇文融排張說事勸釋之,多遜滋不悅。及普再入,多遜果敗,與宇文融事頗類,識者服其先見。

祐子三人:曰懿,曰旦,曰旭。旦自有傳。初,祐知貢舉,多拔擢寒俊,畢士安、柴成務皆其所取也。後與其子旦同入兩制,居中書。懿字文德,勵志為學,舉進士,嘗知袁州,有政績,卒,年四十九。

旭字仲明。嚴於治內,恕以接物,尤篤友義。以蔭補太祝,嘗知緱氏縣。時官鄰邑者多貪猥,民有"永寧三,緱氏一鎌"之謠。又知雍丘縣。

真宗尹京時,素聞其能,及踐阼,三遷至殿中丞。自旦居宰府,旭以嫌不任職。王矩嘗薦旭材堪治劇,真宗召旦謂曰:"前代弟兄同居要地者多矣,朝廷任才,豈以卿故屈之邪?"命授京府推官,旦固辭,改判南曹。由判國子監出知潁州,荒政修舉。

大中祥符間,旦既薨,揚歷中外,卓有政績,由兵部郎中出知應天府。卒,年六十八。懿子睦,旭子質,皆能其官。

質字子野。少謹厚淳約,力學問,師事楊億,億嘆以為英妙。伯父旦見其所為文,嗟賞之。以蔭補太常寺奉禮郎。後獻文召試,賜進士及第,被薦為館閣校勘,改集賢校理,累遷尚書祠部員外郎。丁父憂,與諸弟飯脫粟茹蔬。終喪,通判蘇州,州守黃宗旦少質,嘗因爭事,宗旦曰:"少年乃與丈人抗邪?"質曰:"事有當爭,職也。"卒不為屈。宗旦得盜鑄錢者百餘人,下獄治,退告質曰:"吾以術鉤致得之。"喜見於色。質曰:"以術鉤人置之死而又喜,仁者之政,固如是乎?"宗旦慚沮,為薄其罪。還判尚書刑部、吏部南曹,知蔡州。州人歲時祀吳元濟廟,質曰:"安有逆醜而廟食於民者。"毀之,為更立狄仁傑、李醞像而祠之,蔡人至今號"雙廟"。以本曹郎中召為開封府推官。時兄雍為三司判官,質不欲兄弟並居省府,懇辭,得知壽州,徙廬州。盜殺其徒,並貲而遁,捕得之。質論盜死,大理以謂法不當死,質曰:"盜殺其徒,自首者原之,所以疑懷其黨,且許之自新,此法意也。今殺人取貲而捕獲,貸之,豈法意乎?"疏上,不報,降監舒州靈仙觀。采古今鍊形攝生之術,撰《寶元總錄》百卷。逾年,韓琦知審刑院,請盜殺其徒,非自首者勿原。著為令。於是鄭戩、葉清臣皆言質非罪,且稱其材,起知泰州,遷度支郎中,徙荊湖北路轉運使。

嘗攝江陵府事,或訴民約婚後期,民言貧無貲以辦,故違約。質問其費幾何,出私錢予之。吏捕盜人衣者,盜叩頭曰:"平生不為過,迫饑寒而至於此。"質命取衣衣之,遣去。加史館修撰、同判吏部流內銓。擢天章閣待制,出知陝州,卒。

質家世富貴,兄弟習為驕侈,而質克己好善,自奉簡素如寒士,不喜畜財,至不能自給。初,旦為中書舍人,家貧,與昆弟貸人息錢,違期,以所乘馬償之。質閱書得故券,召子弟示之曰:"此吾家素風,爾曹當毋忘也。"范仲淹貶饒州,治朋黨方急,質獨載酒往餞。或以誚質,質曰:"范公賢者,得為之黨,幸矣。"世以此益賢之。

楊昭儉,字仲寶,京兆長安人。曾祖嗣復,唐門下侍郎、平章事、吏部尚書。祖授,唐刑部尚書。父景,梁左諫議大夫。

昭儉少敏俊,後唐長興中,登進士第。解褐成德軍節度推官。歷鎮、魏掌書記,拜左拾遺、直史館,與中書舍人張昭遠等同修《明宗實錄》。書成,遷殿中侍御史。

天福初,改禮部員外郎。晉祖命宰相馮道為契丹冊禮使,以昭儉為介,授職方員外郎,鏇加虞部郎中,俄以本官知制誥。不逾月三拜命,時人榮之。又為荊南高從誨生辰國信使,賜金紫。使回,拜中書舍人,又為翰林學士。

時驕將張彥澤鎮涇原,暴殺從事張式,朝廷不加罪。昭儉與刑部郎中李濤、諫議大夫鄭受益抗疏論列,請置之法。疏奏不報。會有詔令朝臣轉對,或有封事,亦許以不時條奏。昭儉復上疏曰:"天子君臨四海,日有萬機,懋建諍臣,彌縫其闕。今則諫臣雖設,言路不通,藥石之論不達於聖聰,而邪佞之徒取容於左右。御史台紀綱之府,彈糾之司,銜冤者固當昭雪,為蠹者難免放流。陛下臨御以來,寬仁太甚,徒置兩司,殆如虛器。遂令節使慢侮朝章,屠害幕吏,始訴冤于丹闕,反執送於本藩。苟安跋扈之心,莫恤冤抑之苦。願回睿斷,誅彥澤以謝軍吏。"由是權臣忌之。會請告洛陽,不赴晉祖喪,為有司所糾,停官。

未幾,起為河南少尹,改秘書少監,尋復中書舍人。時河決數郡,大發丁夫,以本部帥董其役,既而塞之。晉少主喜,詔立碑記其事。昭儉表諫曰:"陛下刻石紀功,不若降哀痛之詔;摛翰頌美,不若頒罪己之文。"言甚切至,少主嗟賞之,卒罷其事。周世宗愛其才,復召入翰林為學士。歲余,改御史中丞,多振舉台憲故事。未幾,以鞫獄之失,與知雜御史趙礪、侍御史張糾並出為武勝軍節度行軍司馬。

開寶二年,入為太子詹事,以眼疾求退。六年,以工部尚書致仕。太宗即位,就加禮部尚書。太平興國二年,卒,年七十六。

昭儉美風儀,善談名理,事晉有直聲。然利口喜譏訾,執政大臣懼其構謗,多曲徇其意。

魚崇諒,字仲益,其先楚州山陽人,後徙於陝。崇諒初名崇遠,後避漢祖諱改之。幼能屬文,弱冠,相州刺史闢為從事。會魏帥楊師厚卒,建相州為昭德軍,分魏郡州縣之半以隸之。魏人不便,裨校張彥及帳下,囚節度使賀德倫歸款莊宗,崇諒奔歸陝。

明宗即位,秦王從榮表為記室。從榮誅,坐除籍,流慶州。清泰初,移華州。俄以從榮許歸葬,放還陝。三年,起為陝州司馬。仕晉,歷殿中侍御史,鳳翔李儼表為觀察支使。奉方物入貢,宰相薦為屯田員外郎、知制誥。開運末,契丹入汴,契丹相張礪薦為翰林學士。契丹主北歸,留崇諒京師。

漢祖之入,盡索崇諒所受契丹詔敕,焚於朝堂,復令知制誥。俄拜翰林學士,就加中書舍人。隱帝即位,崇諒以母老求就養,除保義軍節度副使,領台州刺史,食郡奉。會舉師討三叛,節度使白文珂在軍前,崇諒知後事。凡供軍儲、備調發,皆促期而辦,近鎮賴之。崇諒親屬盡在鳳翔城中,逾年城破,李谷為轉運使,庇護崇諒家數十口,皆無恙。崇諒請告,自岐迎居於陝。未幾,王仁裕罷內職,朝議請召崇諒為學士。

周祖踐祚,書詔繁委,皆崇諒為之。廣順初,加工部侍郎,充職。會兗州慕容彥超加封邑,彥超已懷反側,遣崇諒充使賜官告,仍慰撫之。時多進策人,命崇諒就樞密院引試,考定升降。

崇諒以母老思鄉里,求解官歸養。詔給長告,賜其母衣服、繒帛、茶藥、緡錢,假滿百日,令本州月給錢三萬,米麵十五斛。俄拜禮部侍郎,復為學士。詔令侍母歸闕,崇諒再表以母老病乞終養,優詔不允。世宗征高平,崇諒尚未至,陶谷乘間言曰:"魚崇諒逗留不來,有顧望意。"世宗頗疑之。崇諒又表陳母病,詔許歸陝州就養。訖太祖朝不起。

太宗即位,詔授金紫光祿大夫、尚書兵部侍郎致仕。歲余卒。

張澹,字成文,其先南陽人,徙家河南。澹幼而好學,有才藻。晉開運初,登進士第。宰相桑維翰器之,妻以女。解褐校書郎,直昭文館,再遷秘書郎,充鹽鐵推官,歷左拾遺、禮部員外郎,並充史館修撰。出為洛陽令,秩滿,授吏部員外,復充史館修撰。周恭帝初,拜右司員外郎、知制誥。

建隆二年,加祠部郎中。會秘書郎張去華上書自薦有文藝,願與澹及祠部員外郎知制誥盧多遜、殿中侍御史師頌並試,核定優劣。太祖令並試於講武殿,澹所對不應策問,責授左司員外郎。未幾,通判泰州兼海陵鹽監副使。蜀平,通判梓州,復拜祠部郎中。

開寶初,就轉倉部郎中。四年冬,以本官復知制誥。六年,會李昉責授,盧多遜使江南,內署闕學士,太祖令澹權直學士院。七年長春節,攝殿中監,進酒,命賜金紫。六月,權點檢三司事。不逾旬,疽發背卒,年五十六。太祖聞其無子,甚愍之,命中使護葬於洛陽。

澹美風儀,善談論,歷官厘務,所至皆治。初與詞臣校藝,黜居郎署,頗怏怏。晚年附會盧多遜,方再獲進用。

淳化中,太宗論及文士,曰:"澹典書命而試以策,非其所長,此蓋陶谷、高錫黨、張去華以沮澹爾。若使谷輩出其不意而遽試之,豈有不失律者邪?"

高錫,字天福,河中虞鄉人。家世業儒,幼潁悟,能屬文。漢乾祐中,舉進士。王晏鎮徐州,辟掌書記;留守西洛,又辟河南府推官。坐按獄失實奪官,遷置涇州,會赦得歸。周顯德初,劉崇入寇,宰相請選將拒之。世宗銳意親征,破崇高平,誅敗將樊愛能等,由是政無大小悉親決之,不復責成有司。錫徒步詣招諫匭上書,請擇賢任官,分治眾職,疏奏不報。世宗嘗令翰林學士及兩省官分撰俳優詞,付教坊肄習,以奉游宴。錫復上疏諫。後為蔡州防禦推官。

宋初,棄官歸京師,詣匭上疏,請禁兵器,疏入不報。建隆五年,又以書乾宰相范質,質奏用為著作佐郎。明年春,遷監察御史。秋,拜左拾遺、知制誥,加屯田員外郎。

乾德初,賜緋。太宗尹京,石熙載在幕中,錫弟銑應進士舉,乾熙載,望首薦。銑辭藝淺薄,熙載不許,錫深銜之,數於帝前言熙載裨贊無狀。帝具以語太宗,且曰:"當為汝擇人代之。"太宗曰:"熙載勤於乃職,聞高錫嘗求薦其弟,熙載拒之,慮為錫所構。"帝大悟,雖怒之,未有以發。會使青州,私受節帥郭崇賂遺;又嘗致書澧州刺史為僧求紫衣,為人所告。事下御史府核實,責貶萊州司馬。遇赦,改均州別駕,移陳州。太平興國八年,卒。

兄子冕。冕字子莊,周顯德中,詣闕上書,稱旨,擢為諫議大夫。宰相范質以為超擢太過,詔特授將仕郎,守右補闕,賜賚加等。宋初,由膳部都官員外郎累至膳部郎中,出知益州。雍熙二年,卒,年五十。贈右諫議大夫,錄其子垂休為固始主簿。

論曰:自唐以來,翰林直學士與中書舍人對掌訓辭,頌宣功德,箴諫闕失,不專為文墨之職也。宋興,亦采詞藻以備斯選,若谷之才雋,著之敏達,澹之治跡,錫之策慮,冕之敦質,鹹有可觀。然豫成禪代之詔,見薄時君,終身不獲大用。及夫險詖忌前,酣鳷少檢,附勢希榮,構讒謀己,皆無取焉。蒙博洽長厚,繼竇儀裁定儀制,惜乎南郊之議,請去太祖以宣祖配天,為識者所非。昭儉抗論跋扈,志除驕將,而多言歷詆,自取惡名,抑好訐為直者與?崇諒奉親篤至,反罹間毀,終身歸養,而不復起,後蒙旌賁之典,則為善者聳動矣。祐以百口明符彥卿無他志,且言以猜忌殺無辜者享國不長,因以杜太宗之他疑,又卻盧多遜之傾趙普,以致被黜,仁者有後,宜乎子旦為宋元臣焉。

部分譯文

陶谷字秀實,邠州州新平人。本姓唐,避後晉高祖石敬瑭名諱改姓陶。歷任北齊、隋、唐官職,成為名家望族。其祖父唐彥謙,歷任慈、絳、澧三州刺史,有名,自號鹿門先生。其父唐渙,領夷州刺史,唐末之亂,被..州主將楊崇本害死。當時陶谷還年幼,隨母親柳氏在崇本家長大。

十多歲,能寫文章,起家任校書郎、單州軍事判官。曾經用文章交遊宰相李崧,李崧非常看重他的文章。當時和凝也任宰相,李崧和和凝一起上奏任命他為著作佐郎、集賢校理。改任監察御史,分司西京,升任虞部員外郎、知制誥。正好後晉高祖廢除翰林學士,由他兼管朝中內外詔令。詔令名目繁多,陶谷的言辭常常適宜,是當時最好的。後晉少帝初期,賜給他緋袍、靴、笏、黑銀帶。天福九年(944),加任倉部郎中。

當初,李崧隨著契丹兵北遷,高祖進入京師,把李崧的住宅賜給蘇逢吉,而李崧在西京另有田地住宅,逢吉都取為己有。李崧從北邊回朝,把住宅券獻給逢吉,逢吉不高興,而李崧的子弟幾次口出怨言。後來逢吉誣告李崧與他的弟弟李嶼、李山義等人進監獄,李崧害怕,稱病不出。

李崧的族子李日方任秘書郎,曾經前去看望李崧,李崧對李日方說:“近來朝廷對我有什麼議論?”李日方說:“沒有別的,只有陶給事往往在大眾場合極力誣衊叔父。”李崧嘆道:“陶谷從單州判官任上,我任用為集賢校理,不過幾年提升至掌管誥命,我哪裡有負於這個陶氏子呢?”到李崧遇禍,李日方曾經因公事見陶谷,陶谷問李日方:“認識李侍中嗎?”李日方嚴肅地回答說“:是我的遠房叔父。”陶谷說“:李氏之禍,是我出的力。”日方聽說後脊背出汗。

陶谷脾氣急率,曾經與兗州節度安審信集會,杯酒間失和,被審信奏告。當時朝廷正姑息遷就武將,陶谷因此被貶任太常少卿。陶谷曾經上言“:以前我在西京監察任上,常見監察部門判決刑事案件,很少能及時處理。至於民間夫婦有小事爭訟,拖延淹滯,民間死亡喪葬,一定等待監察部門判決,奴僕病亡,也需要檢驗。官吏乘機為奸,而索求不已,上十天不能埋葬。希望申令條約來革除這些弊端。”朝廷採納了這一建議。不久授任中書舍人。曾經請求教習樂工、停罷二舞郎,以及禁止百姓採伐桑棗樹木為柴禾,朝廷都採納了他的請求。開運三年(946),賜給他金紫朝服。

契丹主回北方,脅令陶谷隨行。陶谷逃藏在僧人房舍中,穿大布衣服,裝作行路人打扮。軍士懷疑有詐,持刀威脅他一天四次。陶谷非常工於歷數,對同輩說“:西南方五星連珠,漢地應當有皇帝出現。契丹主一定不得歸國。”到耶律德光死去時,有孛星光芒指向北方,陶谷說“:從此契丹自相殘殺,永不侵擾中國。”於是回歸漢地,任給事中。乾..年間,令常參官轉對。陶谷上言說:“五天上一道奏章,並非舊制。群臣依次應對,言論不同。徒然污染皇上聰明,無益於時政,希望停止轉對。在朝群臣有所聞見,允許隨時入宮稟告。”皇帝採納了。

在後周任右散騎常侍,世宗即位,升任戶部侍郎。跟從世宗征伐太原,當時魚崇諒迎接母親後到,陶谷乘間說:“崇諒宿留不來,有觀望之心。”世宗很懷疑他。崇諒又上表敘述母親病情,詔令允許他回到陝州贍養母親,任命陶谷為翰林學士。

世宗曾經對宰相說“:我看歷代君臣治平之道,實在不易。又考慮後唐、後晉之後,亂臣狡將,僭竊帝號者多。現在中原剛剛平定,羌、蜀、幽、並尚未平定,教化不能施及遠方,應當命令近臣各寫策論,研究經邦濟國的方略。”於是下令承旨徐台符以下二十多人,各撰《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平邊策》獻給皇帝。這些策論大多賦以修文德招遠人之意,只有陶谷與竇儀、楊昭儉、王仆認為國土接近江、淮,應當用軍隊攻取。世宗自攻克高平,常常訓練士卒講習武事,打算統一天下。看到陶谷他們的策論,欣然採納,從此平定江南之意越發堅決。

顯德三年(956),升任兵部侍郎,加任承旨。世宗留心農事,命工匠刻木成耕夫、織婦、蠶女的形狀,放在宮中,考慮勸課農桑的方法,陶谷為此寫讚詞呈進皇上。顯德六年,加任吏部侍郎。

宋朝初期,轉任禮部尚書,仍然像從前兼任翰林承旨。陶谷在翰林,與竇儀不和,竇儀有名望,陶谷怕他傾軋自己,曾經依附宰相趙普與趙逢、高錫等人共同排擠竇儀,竇儀終於不能做到宰相。

乾德二年(964),任判吏部銓兼知貢舉。再任南郊禮儀使,一切法物制度,多由陶谷所定。當時范質任大禮使,以鹵簿清游隊中有甲騎具裝,不知這是什麼制度,向陶谷問教。陶谷說:“後梁貞明丁丑年,河南尹張全義獻給朝廷人甲三百副、馬具裝二百副,這些人甲以布為襯裡,以黃..為表層,用青綠畫為甲文,用紅錦綠青..為下裙,以絳韋為絡線,金銅佩..,長度到膝蓋。前胸製成人面二目,背連胸用紅錦騰蛇纏裹。馬具裝是平常馬甲,只在前胸及後革秋加上珂拂。莊宗進入洛陽,全部燒毀。”范質命令有關部門按陶谷說的樣式,仿造供用。又有皇帝乘坐的輦輿,長期失去舊制,陶谷創意建造,後來沿用不衰。明德門建成,詔令陶谷為之作記。

乾德年間,朝廷命庫部員外郎王貽孫、《周易》博士奚嶼共同考試品官子弟。陶谷向奚嶼託付自己的兒子陶晉阝,陶晉阝文章不通,以合格欺騙皇上,補任殿中省進馬。不久被人告發,交送御史府審問,奚嶼被貶任乾州司戶,王貽孫被貶任左贊善大夫,罰陶谷兩個月的俸祿。陶谷後來歷升至刑部、戶部二尚書。開寶二年(969),去世,終年六十八歲。追贈右僕射。

陶谷強記好學,博通經史,諸子佛老,都有所研究;多收集法書名畫,擅寫隸書。為人雋辨宏博,但奔競務進,熱心宦途遷升,見後學有文采者,一定極力讚譽;聽說達官有名望者,則巧為詆毀排擠,他的多忌與好名就像這樣。當初,太祖打算受禪,還沒有禪文,陶谷在旁邊,從懷裡取出一篇禪文交給太祖說“:已經寫成了。”太祖很看不起他。曾經自言自語說“:我頭骨法相不平常,應當戴貂蟬冠。”這是有意受到重用,人們多笑話他。他的兒子名邴,官至起居舍人。天禧四年(1020),錄用陶谷的孫子陶萛為試秘書省校書郎。

扈蒙字日用,幽州安次人。其曾祖父扈洋任涿州別駕。其祖父扈智周任盧龍軍節度推官。其父扈曾任內園使。

扈蒙年輕時會寫文章,後晉天福年間,考中進士,到後漢任..縣主簿。趙思綰叛亂,朝廷派遣郭從義征討。郡縣官吏都穿短促軍服,扈蒙穿著肥大的儒服,舉止舒緩,從義感到很驚訝。轉運使李谷對從義說:“扈蒙是文學名流,不熟悉公事。”於是不再追問。後周廣順年間,跟從歸德軍節度趙暉任掌書記,召入朝任右拾遺、直史館、知制誥。扈蒙的叔伯兄弟扈載當時任翰林學士,兄弟二人掌握朝廷內外製令,當時號稱“二扈”。

宋朝初期,由中書舍人升任翰林學士,因向同年仇華請託私事違法,被貶為太子左贊善大夫,漸漸升職任左補闕,掌管大名集市徵稅。乾德六年(968),重新任知制誥,充任史館修撰。開寶年間,受詔與李穆等人同修《五代史》,審定《古今本草》。開寶五年,連續主持貢舉。開寶七年,扈蒙上書說:“以前唐文宗每次召見大臣商量政事,一定命令起居郎、起居舍人拿著筆在殿側站著,記載時政,所以《文宗實錄》較為詳備。到後唐明宗時,也命令端明殿學士及樞密直學士輪流修撰每日政事,送給史官。近來這些措施都被廢除了,每季雖然有內殿日記,樞密院錄送史館,但是所記不過臣下對見辭謝之類而已。帝王的語言和行動,都未寫進去。原因是宰相擔心泄露,傳播有誤,史官疏遠,哪裡能知道。希望從今以後凡是裁製之事、優恤之言,發自內心,可寫進書簡的,都委託宰相及參知政事每月輪流主持抄錄,以備史館撰集。”朝廷採納了,就以參知政事盧多遜主管這件事。

開寶九年正月,皇帝在乾元殿接受朝拜,各地降王在旁列隊,聲明大備。扈蒙呈上《聖功頌》,備述太祖接受禪位、統一天下的功勞,言辭誇麗,有詔令褒獎他。被盧多遜忌恨,調出京城任知江陵府。

太宗即皇帝位,召他入朝授任中書舍人,不久重任翰林學士。與李日方一起同修《太祖實錄》。太平興國四年(979),跟從太宗征伐太原回朝,轉任戶部侍郎,加任承旨。雍熙三年(986),染上疾病,以工部尚書銜退休。不久,去世。終年七十二歲。追贈右僕射。

自從張昭、竇儀去世,朝廷典禮章程儀式,多由扈蒙刊定。當初,太祖接受後周禪位,追尊四廟,到郊外祭祀祖父,以宣祖配天。到太宗登皇位,禮官認為舜郊拜砶,商朝郊拜冥、周朝郊拜后稷,王業因他們而興旺啊。至於漢高祖的太公,光武帝的南頓君,雖然有皇帝父親的尊嚴,卻不能享受配天的祭祀。所以自從太平興國三年、六年兩次郊拜,都以太祖配天,於禮是公允的。太宗即將到東邊封禪時,扈蒙建議說:“嚴父莫大於配天,請以宣祖配天享祀。”自從雍熙元年罷去封禪而舉行郊祀禮,於是施行扈蒙的禮制,有識之士認為這種禮制不公允。

扈蒙為人沉重厚道,不談別人的是非,喜歡佛教經典,不喜殺人,縉紳士大夫們稱他是善人。有愛笑的毛病,即使在皇上面前也禁不住。他著述很多,有《鰲山集》二十卷流行於世。扈載字仲熙,有傳記,見五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