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播種·木綿

作者:佚名

[新添]:栽木綿法:擇兩和不下濕肥地,於正月地氣透時,深耕三遍,耙蓋調熟,然後作成畦畛。每畦,長八步,闊一步;內半步作畦面,半步作畦背。深劇二遍,用杷耬平,起出覆土,於畦背上堆積。至穀雨前後,揀好天氣日下種。先一日,將已成畦畛,連澆三水。用水淘過子粒,堆於濕地上,瓦盆覆一夜。次日取出,用小灰搓得伶俐,看稀稠,撒於澆過畦內。將元起出覆土,覆厚一指,再勿澆。待六七日,苗出齊時,旱則澆溉。鋤治常要潔淨。概則移栽,稀則不須。每步只留兩苗,稠則不結實。苗長高二尺之上,打去“沖天心”;旁條長尺半,亦打去心。葉葉不空,開花結實。直待綿欲落時為熟。鏇熟鏇摘,隨即攤於箔上,日曝夜露。待子粒乾,取下。用鐵杖一條,長二尺,粗如指,兩端漸細,如趕餅杖樣;用梨木板,長三尺,闊五寸,厚二寸,做成床子。逐鏇取綿子,置於板上;用鐵杖鏇鏇趕出子粒,即為淨綿。捻織毛絲,或綿裝衣服,特為輕暖。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新添]:栽木棉法:選取沙質土壤又不下濕的肥沃土地種植。在正月地氣通達時深耕三遍,耕過後用耙蓋磨,將土地調治柔熟,然後做成帶有寬畦背的畦畛。畦長八步,寬一步,用半步作畦面,半步作畦背。要深劇兩遍,並用耙子將畦面耬平,預將覆蓋種子的用土起出來,堆放在畦背上。穀雨節前後,趁有好天氣的日子,進行播種。下種的前一天,應將已治理好的畦畛接連澆水三遍。把經過用水淘洗過的種子堆在濕地上,用盆覆蓋一夜。第二天取出,稍微用灰揉搓一下,使種子散開,便可酌量稀稠撒在澆過水的畦子裡邊。把先前起出的覆土,覆蓋一指厚,不用再澆水。等六七天棉苗出齊時,如天旱,再澆水。棉田要經常鋤治潔淨。苗稠處,移栽(到另外的地方);苗稀的地方,可不必管它。每步只需留兩苗,留稠了,便不結桃。棉苗長到二尺以上,便要打去沖天心;側枝長到一尺半長,也要打去心。這樣做會使每個葉子的葉腋間皆開花坐桃,沒有空著的。直到(棉桃開裂)棉絮將要落下時,棉花便熟了。邊熟邊摘,隨即攤在箔上,令日曬夜露,等棉花子粒幹了,收取下來。用長二尺,像手指粗、兩頭稍細、如擀餅杖那樣的鐵杖一條;另用三尺長、五寸寬、二寸厚的梨木板一塊,做成軋花床(車),將棉子放在軋花車的木板上,用鐵杖慢慢地將棉子趕出,邊取邊軋即成為淨棉。用來捻織毛絲,或作絮棉縫製棉衣,格外輕暖。

注釋
①綿:殿本作“棉”。譯文改作“棉”。
②兩和:按“苧麻”條“新添”項文中亦曾用過“兩和地”一詞,原話說“沙薄地為上,兩和地為次”,顯然是指沙質土壤。但在這裡情況卻稍有不同,棉花除適合沙質土壤外亦可在黏壤地生長,所以“兩和地”,亦可理解為帶沙的輕黏壤地。
③畛:音珍,田間阡陌。畦畛:在這裡是指帶有寬畦背的畦。
④當時還不知道用溫湯浸種。
⑤用小灰搓得伶俐:石註:“伶俐”,是當時的口語,不僅有聰明活潑的含義,而且有時還有爽快不沾滯的意義。“小灰”,可解作少量的灰,也可解釋作鹼性較低的灰。
⑥概則移栽,稀則不須:似應為“稀則移栽,概則不須”,為概與稀顛倒放置之誤。意思是說“稀處應移苗補栽,稠處便沒有必要”,這樣更覺文從字順。以前的注家並未留意到這一問題,故未便輒改原文,謹附存疑如上。
⑦今日通常稱“打沖天心”為“打頂尖”;稱“打旁枝心”為“打群尖”。另外還有“打油條”“抹贅芽”“打老葉”,稱棉田五步整枝法。現在對這種整枝法是否妥當,已有不同意見。
⑧淨綿:今稱去掉棉子後的淨棉為“皮棉”。皮棉經過“彈”制,方可用來紡織或作絮棉。
⑨捻織毛絲:“毛絲”系指棉纖維,當時直接用皮棉捻紗織布。大概黃道婆傳授的紡織技術尚未普及到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