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作者:酈道元
渭水出隴西首陽縣渭谷亭南鳥鼠山,渭水出首陽縣首陽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鳥鼠山西北。此縣有高城嶺,嶺上有城,號渭源城,渭水出焉。三源合注,東北流徑首陽縣西,與別源合,水南出鳥鼠山渭水谷,《尚書。禹貢》所謂渭出鳥鼠者也。《地說》曰:鳥鼠山,同穴之枝幹也。渭水出其中,東北過同穴枝間,既言其過,明非一山也。又東北流而會於殊源也。渭水東南流徑首陽縣南,右得封溪水,次南得廣相溪水,次東得共谷水,左則天馬溪水,次南則伯陽穀水,並參差翼注,亂流東南出矣。
東北過襄武縣北,廣陽水出西山,二源合注,共成一川,東北流注於渭。渭水又東南徑襄武縣東北,荊頭川水入焉,水出襄武西南鳥鼠山荊谷,東北徑襄武縣故城北。王莽更名相桓,漢護羌校尉溫序行部,為隗囂部將苟宇所拘,銜須自刎處也。其水東北流注於渭,渭水常若東南,不東北也。又東,枲水注之,水出西南雀富谷,東北徑襄武縣南,東北流入於渭。《魏志》稱:鹹熙二年,襄武上言,大人見,身長三丈余,跡長三尺二寸,白髮,著黃單衣巾,拄杖,呼民王始語云,今當太平。十二月,天祿永終,歷數在晉。遂遷魏而事晉。又東過鐔道縣南,右則岑溪水,次則同水,俱左注之。次則過水右注之,渭水又東南,徑源道縣故城西。昔秦孝公西斬戎之源王。應劭曰:源,戎邑也。漢靈帝中平五年,別為南安郡。赤亭水出郡之東山赤谷,西流徑城北,南人渭水。渭水又徑城南,得粟水,水出西南安都谷,東北流注於渭。渭水又東,新興川水出西南烏鼠山,二源合舍、東北流與彰川合。水出西南溪下,東北至彰縣南。本屬故道候尉治,後漢縣之,永元元年,和帝封耿秉為侯國也。萬年川水出南山,東北流注之。又東北注新興川。又東北徑新興縣北,《晉書地道記》,南安之屬縣也。其水又東北,與南川水合,水出西南山下,東北台北水,又東北注於渭水。渭水又東徑武城縣西,武城川水入焉。津源所導,出鹿部西山,兩源合注,東北流徑鹿部南,亦謂之鹿部水。又東北,昌丘水出西南丘下,東北注武城水,亂流東北注渭水。渭水又東入武陽川。又有關城川水出南,安城谷水出北,兩川參差注渭水。渭水又東,有落門西山東流,三谷水注之,三川統一,東北流,注於渭水。有落門聚,昔馮異攻落門,未拔而薨。建武十年,來歙又攻之,擒魄囂子純,隴右平。渭水自落門東至黑水峽,左右六水夾往。左則武陽溪水,次東得土門谷水,俱出北山,南流入渭。右則溫谷水,次東有故城溪水,次東有間裡溪水,亦名習溪水,次東有黑水,井出南山。北流入渭,渭水又東出黑水峽,歷冀川。
又東過冀縣北,渭水自黑水峽至岑峽,南北十一水注之。北則溫谷水,導平襄縣南山溫溪,東北流,徑平襄縣故城南,故襄戎邑也。王莽之所謂平相矣。其水東南流,歷三堆南,又東流南屈,歷黃槐川,梗津渠,冬則輟流,春夏水盛則通川注渭。次則牛谷水,南入渭水。南有長塹谷水,次東有安蒲溪水,次東有衣谷水,並南出朱國山。山在梧中聚,有石鼓不擊自鳴,鳴則兵起。漢成帝鴻嘉三年,天水冀南山有大石自鳴,聲隱隱如雷,有頃止,聞於平襄二百四十里,野雞皆鳴,石長丈三尺,廣厚略等,著崖脅,去地百餘丈,民俗名曰石鼓。石鼓鳴則有兵,是歲,廣漢鉗子攻死囚,盜庫兵,略吏民,衣繡衣,自號為仙君,黨與漫廣,明年冬伏誅,自歸者三千餘人。信而有徵矣。其水北徑冀縣城北。秦武公十年,伐冀戎,縣之。故天水郡治,王莽更名鎮戎縣曰冀治,漢明帝永平十七年改曰漢陽郡,城即隗囂稱西伯所居也。後漢馬超之圍冀也,涼州別駕閻伯儉潛出水中,將告急夏侯淵,為超所擒,令告城無救。伯儉曰大軍方至,鹹稱萬歲。超怒,數之。伯儉曰:卿欲令長者出不義之言乎?遂殺之。渭水又東合冀水,水出冀谷,次東有濁谷水,次東有當里溪水,次東有托里水,次東有渠谷水,次東有黃土川水,俱出南山,北徑冀城東,而北流注於渭。渭水又東出岑峽,入新陽川,徑新陽下城南,溪谷,赤蒿二水,並出南山。東北入渭水。渭水又東與新陽崖水合,即隴水也。東北出隴山,其水西流,右徑瓦亭南。隗囂聞略陽陷,使牛邯守瓦亭,即此亭也。一水亦出隴山,東南流,歷瓦亭北,又西南合為一水,謂之瓦亭川。西南流,徑清賓溪北,又西南與黑水合,水出黑城北。西南徑黑城西,西南流,莫吾南川水注之。水東北出隴垂,西南流,歷黑城南,注黑水。黑水西南出懸鏡峽,又西南入瓦亭水,又有水自西來會,世謂之鹿角口。又南徑阿陽縣故城東。中平元年,北地羌胡與邊章侵隴右,漢陽長史蓋勛屯阿陽以拒賊,即此城也。其水又南與燕無水合,水源延發東山,西注瓦亭水。瓦亭水又南,左會方城川,西注瓦亭水。瓦亭水又南,徑成紀縣東,歷長離川,謂之長離水。右與成紀水合,水導源西北當亭川,東流出破石峽,津流遂斷。故瀆東徑成紀縣。故帝大皞庖犧所生之處也。漢以為夭水郡縣,王莽之阿陽郡治也。又東,潛源隱發,通入成紀水,東南入瓦亭水。瓦亭水又東南,與受渠水相會,水東出大隴山,西徑受渠亭北,又西南入瓦亭水。瓦亭水又西南流,歷僵人峽。路側岩上有死人殭屍巒穴,故岫壑取名焉。釋鞍就穴直上,可百餘仞,石路逶迤,劣通單步,殭屍倚窟,枯骨尚全,唯無膚發而已。訪其川居之士,雲其鄉中父老作童兒時,已聞其長舊傳此,當是數百年骸矣。其水又西南與略陽川水合,水出隴山香谷西,西流,右則單溪西注,左則閣川水入焉。其水又西曆蒲池郊,石魯水出東南石魯溪,西北注之。其水又西曆略陽川,西得破社谷水,次西得平相谷水,又西得金里谷水,又西得南室水,又西得蹄谷水,並出南山,北流於略陽城東,揚波北注。川水又西徑略陽道故城北,埿渠水出南山,北徑埿峽北,入城。建武八年,中郎將來歙,與祭遵所部護軍王忠、右輔將軍朱寵將二千人,皆持鹵刀斧。自安民縣之楊城。元始二年,成帝罷安定滹沱苑以為安民縣,起官寺市里。從番須回中,伐樹木,開山道,至略陽,夜襲擊囂,拒守將金梁等,皆殺之,因保其城,隗囂聞略陽陷,悉眾以攻歙,激水灌城。光武親將救之,囂走西城,世祖與來歙會於此。其水自城北注川,一水二川,蓋囂所堨以灌略陽也。川水西得白楊泉,又西得蒲谷水,又西得蒲谷西川,又西得龍尾溪水,與蒲谷水合,俱出南山飛清,北入川水。川水又西南得水洛口,水源東導隴山,西徑水洛亭,西南流,又得犢奴水口,水出隴山,西徑犢奴川,又西徑水洛亭南,西北注之,亂流西南,徑石門峽,謂之石門水,西南注略陽川。略陽川水又西北流入瓦亭水。瓦亭水又西南出顯親峽,石宕水注之。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媧祠。庖羲之後,有帝女蝸焉,與神農為三皇矣。其水南流,注瓦亭水,瓦亭水又西南徑顯親縣故城東南,漢封大鴻臚竇固為侯國。自石宕次得蝦蟆溪水,次得金黑水,又得宜都溪水,鹹出左右,參差相入。瓦亭水又東南合安夷川口,水源東出胡谷,西北流歷夷水川,與東陽川水會,謂之取陽交。又西得何宕川水,又西得羅漢水,並自東北西南注夷水。夷水又西徑顯親縣南,西注瓦亭水。瓦亭水又東南,得大華谷水,又東南,得折里溪水,又東,得六穀水,皆出近溪湍峽,注瓦亭水。又東南出新陽峽,崖岫壁立,水出其間,謂之新陽崖水,又東南注於渭也。
又東過上邦縣,渭水東歷縣北邽山之陰,流徑固嶺東北,東南流,蘭渠川水出自北山,帶佩眾溪,南流注於渭。渭水東南與神澗水合。《開山圖》所謂靈泉池也,俗名之為萬石灣。淵深不測,實為靈異,先後漫遊者,多罹其斃。渭水又東南,得歷泉水,水北出歷泉溪,東南流注於渭。渭水又東南,出橋亭西,又南得藉水口,水出西山,百澗聲流,總成一川,東歷當亭川,即當亭縣洽也。左則當亭水,右則曾席水注之。又東與大弁川水合,水出西山,二源合注,東歷大弁川,東南流注於藉水。藉水又東南流,與竹嶺水合,水出南山竹嶺,二源同瀉,東北入籍水。藉水又東北徑上邦縣,左佩四水:東會占溪水,次東有大魯谷水,次東得小魯谷水,次東有楊反谷水,鹹自北山流注藉水。藉水右帶四水,竹嶺東得亂石溪水,次東得木門谷水,次東得羅城溪水,次東得山谷水,皆導源南山,北流入籍水。藉水又東,黃瓜水注之,其水發源黃爪西谷,東流徑黃爪縣北,又東,清溪白水左右夾注。又東北,大旱谷水南出旱溪,歷澗北流,泉溪委漾,同注黃瓜水。黃爪水又東北歷赤谷,鹹歸於藉。藉水又東,得毛泉谷水,又東徑上邦城南,得核泉水,並出南山,北流注於藉。藉水,即洋水也。北有濛水注焉,水出縣西北邽山,翼帶眾流,積以成溪,東流南屈,徑上邦縣故城西,側城南出。上邦,故邦戎國也。秦武公十年,伐邽縣之,舊天水郡治。五城相接,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龍出是湖,風雨隨之,故漢武帝元鼎三年,改為天水郡。其鄉居悉以板蓋屋,《詩》所謂西戎板屋也,濛水又南注藉水。《山海經》曰:邽山,邽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洋,謂是水也。藉水又東得陽穀水,又得宕谷水,並自南山北入於藉。藉水又東合段溪水,水出西南馬門溪,東北流合藉水。藉水又東入於渭。渭水又歷橋亭南,而徑綿諸縣東,與東亭水合,亦謂之為橋水也,清水又或為通稱矣。水源東發小隴山,眾川瀉注,統成一水,西入東亭川.為東亭水,與小祗、大祗二水合。又西北得南神谷水,三川並出,東南差池瀉注。又有埋蒲水,翼帶二川,與延水並西南注東亭水。東亭水又西,右則嘆溝水,次西得宕谷水,水出東南,二溪西北流,注東亭川。東亭川水,右則溫谷水,出小隴山,又西,莎谷水出南山莎溪,西南注東亭川水。東亭川水又西得清水口,水導源東北隴山,二源俱發,西南出隴口,合成一水,西南流,歷細野峽,徑清池谷,又徑清水縣故城東。王莽之識睦縣矣。其水西南合東亭川,自下亦通謂之清水矣。又徑清水城南,又西與秦水合,水出東北大隴山秦谷,二源雙導,歷三泉合成一水,而歷秦川。川有故秦亭,秦仲所封也。秦之為號,始自是矣。秦水西徑降隴縣故城南,又西南,自亥、松多二水出隴山,合而西南流,徑降隴城北,又西南注秦水。秦水又西南,歷隴川,徑六盤口,過清水城西,南注清水。清水上下,鹹謂之秦川。又西,羌水注焉。水北出羌谷,引納眾流,合以成溪。水星會,謂之小羌水。西南流,左則長谷水西南注之,右則東部水東南入焉。羌水又南入清水。清水又西南得綿諸水口,其水導源西北綿諸溪,東南有長思水,北出長思溪,南入綿諸水。又東南,歷綿諸道故城北,東南入清水。清水東南注渭。渭水又東南合涇谷水,水出西南徑谷之山,東北流,與橫水合,水出東南橫谷。西北徑橫水壙,又西北入涇谷水。亂流西北,出涇谷峽,又西北,軒轅谷水注之,水出南山軒轅溪。南安姚瞻以為黃帝生於天水,在上邦城東七十里軒轅谷。皇甫謐雲生壽丘,丘在魯東門北,未知孰是也。其水北流注涇谷水。涇谷水又西北,白城溪東北流,白娥泉水出其西,東注白城水。啟城水又東北入涇谷水。涇谷水又東北,歷董亭下。楊難當使兄子保宗鎮董亭,即是亭也。其水東北流注於渭。《山海經》曰涇谷之山,涇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渭,是也。渭水又東,伯陽穀水入焉。水出刑馬之山伯陽穀。北流,白水出東南白水溪,西北注伯陽水。伯陽水又西北歷谷,引控群流,北注渭水。渭水又東歷大利,又東南流,苗谷水注之。水南出刑馬山,北歷平作,西北徑苗谷,屈而東徑伯陽城南,謂之伯陽川。蓋李耳西入,往徑所由,故山原畎谷,往往播其名焉。渭水東南流,眾川瀉浪,雁次鳴注,左則伯陽東溪水注之,次東得望松水,次東得毛六溪水,次東得皮周谷水,次東得黃杜東溪水,出北山,南入渭水。其右則明谷水,次東得丘谷水,次東得丘谷東溪水,次東有鉗岩谷水,並出南山,東北注渭。渭水又東南,出石門,度小隴山,徑南由縣南,東與楚水合,世所謂長蛇水。水出汧縣之數歷山也。南流,徑長蛇戍東。魏和平三年築,徙諸流民以遏隴寇。楚水又南流,注於渭。闞駰以是水為汧水焉。渭水又東,汧汗二水入焉。余按諸地誌,汧水出濟縣西北,闞駰《十三州志》與此同,復以汧水為龍魚水,蓋以其津流徑通,而更攝其通稱矣。渭水東入散關。《抱朴子。神仙傳》曰:老子西出關,關令尹喜候氣,知真人將有西遊者,遇老子,強令之著書,耳不得已,為著《道》、《德》二經,謂之《老子》書也。有老子廟。乾寶《搜神記》云:老子將西入關,關令尹喜好道之士,睹真人當西,乃要之途也。皇甫士安《高士傳》云:老子為周柱下史,及周衰,乃以官隱,為周守藏室史,積八十餘年,好無名接,而世莫知其真人也。至周景王十年,孔子年十七,遂適周見老聃。然幽王失道,平王東遷,關以捍移,人以職徒,尹喜候氣,非此明矣。往徑所由,茲焉或可。渭水又東徑西武功北,俗以為散關城,非也。褚先生乃曰:武功,扶風西界小邑也。蜀口棧道近山,無他豪,易高者是也。渭水又與扞水合,水出周道谷北,徑武都故道縣之故城西。王莽更名曰善治也。故道縣有怒特祠,《列異傳》曰:武都故道縣有怒特祠,雲神本南山大梓也。昔秦文公二十七年代之,樹瘡隨合,秦文公乃遣四十人持斧斫之,猶不斷,疲士一人,傷足不能去,臥樹下,聞鬼相與言曰:勞攻戰乎?其一曰足為勞矣。又曰:秦公必持不休。答曰:其如我何?又曰:赤灰跋於子何如?乃默無言,臥者以告。令士皆赤衣,隨所所以灰跋,樹斷,化為牛入水,故秦為立祠。其水又東北歷大散關而入渭水也。渭水又東南,右合南山五溪水,夾澗流注之。又東過陳倉縣西。
縣有陳倉山,山上有陳寶雞鳴祠。昔秦文公感伯陽之言,遊獵於陳倉,遇之於此坂,得若石焉,其色如肝,歸而寶祠之,故曰陳寶。其來也自東南,暉暉聲若雷,野雞皆鳴,故曰雞鳴神也。《地理志》曰:有上公、明星、黃帝孫、舜妻盲冢祠。有羽陽宮,秦武王起。應劭曰:縣氏陳山。姚睦曰:黃帝都陳言在此。榮氏《開山圖注》曰:伏犧生成紀,徙治陳倉,非陳國所建也。魏明帝遣將軍太原郝昭築陳倉城成,諸葛亮圍之。亮使昭鄉人靳祥說之,不下。亮以數萬攻昭千餘人,以雲梯、衝車、地道逼射昭,昭以火射連石拒之。亮不利而還。今研水對亮城,是與昭相御處也。陳倉水出於陳倉山下,東南流注於渭水。渭水又東與綏陽溪水合,其水上承斜水,水自斜谷分注綏陽溪,北屆陳倉,入渭。故諸葛亮《與兄瑾書》曰:有綏陽小谷,雖山崖絕險,溪水縱橫,難用行軍。昔邏候往來,要道通入。今使前軍斫治此道,以向陳倉,足以扳連賊勢,使不得分兵東行者也。渭水又東徑郁夷縣故城南。《地理志》曰,有汧水祠。王莽更之曰郁平也。《東觀漢記》曰:隗囂圍來歙於略陽。世祖詔曰:桃花水出,船槃皆至郁夷,陳倉分部而進者也。汧水入焉。水出汧縣之蒲谷鄉弦中谷,決為弦蒲藪。《爾雅》曰:水決之澤為汧。汧之為名,實兼斯舉。水有二源,一水出縣西山,世謂之小隴山。岩嶂高險,不通軌轍。故張衡《四愁詩》曰:我所恩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坂長。其水東北流,歷澗,注以成淵,潭漲不測。出五色魚,俗以為靈,而莫敢采捕。因謂是水為龍魚水,自下亦通謂之龍魚川。川水東徑汧縣故城北。《史記》,秦文公東獵汧田,因遂都其地,是也。又東歷澤,亂流為一。右得白龍泉,泉徑五尺,源穴奮通。淪漪四泄,東北流,注於汧。汧水又東,會一水,水發南山西側。俗以此山為吳山,三峰霞舉,疊秀雲天,崩巒傾返,山頂相捍,望之恆有落勢。《地理志》曰:吳山在縣西,古文以為汧山也。《國語》所謂西虞矣。山下石穴,廣四尺,高七尺,水溢石空,懸波側注,漰渀震盪,發源成川,北流注於汧。自水會上下,鹹謂之為龍魚川。汧水又東南,徑隃麋縣故城南,王莽之扶亭也。昔郭歙恥王莽之徵,而遁跡於斯。建武四年,光武封耿況為侯國矣。汧水東南歷慈山,東南徑郁夷縣[北],平陽故城南。《史記》秦寧公二年,徙平陽。徐廣曰:故郿之平陽亭也。城北有《漢邠州刺史趙融碑》,靈帝建安元年立。汧水又東流,注於渭。渭水之右,磻溪水注之。水出南山茲谷,乘高激流,注於溪中。溪中有泉,謂之茲泉,泉水潭積,自成淵渚,即《呂氏春秋》所謂太公釣茲泉也。今人謂之丸谷,石壁深高,幽隍邃密,林障秀阻,人跡罕交。東南隅有一石室,蓋太公所居也。水次平石釣處,即太公垂釣之所也。其投竿跽餌,兩膝遺蹟猶存,是有磻溪之稱也。其水清泠神異,北流十二里,注於渭,北去維堆城七十里。渭水又東徑積石原,即北原也。青龍二年,諸葛亮出斜谷,司馬懿屯渭南。雍州刺史郭淮策亮必爭北原而屯,遂先據之。亮至,果不得上。渭水又東徑五丈原北。《魏氏春秋》曰:諸葛亮據渭水南原,司馬懿謂諸將曰:亮若出武功,依山東轉者,是其勇也。若西上五丈原,諸君無事矣。亮果屯此原,與懿相御。渭水又東徑郿縣故城南。《地理志》曰:右輔都尉治。《魏氏春秋》,諸葛亮寇郿,司馬懿據郿拒亮,即此縣也。渭水又東徑郿塢南。《漢獻帝傳》曰:董卓發卒築郿塢,高與長安城等,積穀為三十年儲,自雲事成,雄據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其愚如此。
譯文
渭水發源於隴西郡首陽縣渭谷亭南邊的鳥鼠山,
渭水發源於首陽縣首陽山的渭首亭南谷,首陽山在鳥鼠山西北。首陽縣有高城嶺,嶺上有城,叫渭源城,渭水就發源在這裡。渭水由三個源頭合流而成,往東北流經首陽縣西,又與另匕個源頭匯合。這個源頭出自南邊的鳥鼠山渭水谷,就是《 尚書• 禹聲》 所說的渭水發源於鳥鼠山。《 地說》 說:鳥鼠山是同穴山的主脈。渭水發源於其間,往東北流過同穴山支脈之間。既然說流過,顯然就不是一座山了。又往東北流,與另一個源頭匯合。渭水往東南流過首陽縣南,在右邊匯合了封溪水,稍南,匯合了廣相溪水;稍東,匯合了共谷水;左邊又有了天馬水;稍南,有伯陽穀水。諸水參差地從兩旁註入,亂流奔向東南。
往東北流過襄武縣北邊,
廣陽水發源於西山,由兩個源頭合流成為一水,往東北流,注入渭水。渭水又往東南流經襄武縣東北,有荊頭川水注入,荊頭川水發源於襄武西南的鳥鼠山荊谷,往東北流經襄武縣老城北邊,王莽改名為相桓。漢護羌校尉溫序視察下屬,被魄囂部將苟宇所扣留,就在此處銜須自則。此水往東北流,注入渭水。渭水總是往東南流,而不是流向東北的。又往東流,有某水注入。棠水發源於西南的雀富谷,往東北流經襄武縣南,往東北注入渭水。《 魏志》 說,鹹熙二年(265 )襄武縣上書說,有巨人出現,身長三丈余,足跡長三尺二寸,滿頭白髮,身穿黃色單衣,戴著黃頭巾,拄杖呼叫了幾聲民王,方才說道:如今天下會太平了,到十二月,天位就此永遠終結,要由晉朝來繼承了。於是就廢魏而奉晉。又往東流過源道縣南邊,
渭水右邊有岑溪水,接著是同水,都從左邊注入;接著有過水,從右邊注入。渭水又往東南流經源道縣老城西。從前秦孝公西征,殺了戎族的源王。應劭說:源是戎族的都邑。漢靈帝中平五年(188 ) ,分地設立南安郡。赤亭水發源於該郡東山的赤谷,往西流過城北,往南注入渭水。渭水又流經城南,接納了粟水。粟水發源於西南的安都谷,往東北流,注入渭水。渭水又東流,新興川水發源於西南的鳥鼠山,兩條水源匯合後,流經東北與彰川匯合。彰川發源於西南方的溪下,往東北流到彰縣南邊。彰縣原屬故道候尉治所,後漢時立為縣。永元元年(89 ) ,和帝將彰縣封給耿秉,立為侯國。萬年川水發源於南山,往東北流,注入彰川;又往東北流,注入新興川。又往東北流經新興縣北。按《 晉書• 地道記》 ,新興縣是南安郡的屬縣,水又往東北流,與南川水匯合。南川水發源於西南山下,往東北流與北水匯合;又往東北注入渭水。渭水又往東流經武城縣西,有武城川水注入。武城川水源出鹿部的西山,兩條水源匯合後,往東北流經鹿部南,也叫鹿部水。又往東北流,昌丘水發源於西南的丘崗下,往東北注入武城水,然後往東北亂流,注入渭水。渭水又往東流,進入武陽川,又有關城川水自南而來,安城谷水自北而來,錯落地注入渭水。渭水又往東流,三府谷水注入,三府谷水源出落門西山,往東流,三水合為一流後,往東北注入渭水。水邊有個落門聚。從前馮異攻打落門,沒有攻下就死了。建武十年(34 ) ,來款又去攻打,俘獲魄囂的兒子魄純,平定了隴右。渭水從落門往東流到黑水峽,左右兩邊有六條水注入:左邊有武陽溪水,稍東又接納了土門谷水,兩條水都發源於北山,南流注入渭水;右邊則有溫谷水,稍東有故城溪水,稍東有間裡溪水― 又名習溪,稍東有黑水,都發源於南山,北流注入渭水。渭水又往東流,經黑水峽而出,流過冀川。又往東流過冀縣北邊,
渭水從黑水峽到岑峽之間,南北兩邊共有十一條水注入。北面有溫谷水,導源於平襄縣南山的溫溪,往東北流經平襄縣老城南邊。平襄就是舊時的襄戎邑,王莽稱為平相。此水往南流過三堆南;又東流南轉,流入黃槐川。水道梗塞不暢,冬季斷流,春夏水大時才能暢通,注入渭水。接著是牛谷水,南流注入渭水。南面有長塹谷水,稍東有安蒲溪水,稍東有衣谷水,都發源於南方的朱圍山。山在梧中聚,有石鼓,不敲自會發響,鼓響就有戰事。漢成帝鴻嘉三年(前18 ) ,天水冀南山有大石自行發響,聲音隱隱有如雷鳴,響了一陣才停止。這聲音一直傳到平襄,遠達二百四十里,連野雞都叫起來。大石長一丈三尺,寬度和厚度約略相等。它擱在懸崖裂隙間,離地百餘丈,民間俗稱石鼓,石鼓發聲就有戰事。那年廣漢鉗子攻打監獄,劫走死刑犯,盜竊武器庫里的兵器,劫掠官民。他身穿繡花衣服,自稱仙君,黨羽眾多,次年冬天被正法,自首的三千餘人。可見傳說不但可信,而且確實應驗了。水往北流經冀縣城北。秦武公十年(前688 ) ,討伐冀戎,在那裡設縣,這裡也是舊時天水郡的治所。王莽改郡名為鎮戎,縣名叫冀治。漢明帝永平十七年(74 ) ,改名為漢陽郡,郡城就是魄囂自封為西伯時所居的地方。後漢時馬超圍攻冀城,涼州別駕閻伯儉潛水出去,打算去向夏侯淵告急,結果被馬超所俘,要他回去報告城已無人救援。、伯儉說:大軍正要來到,大家都歡呼慶賀。馬‘超發怒責罵他,伯儉說:您想叫長者口出不義的話嗎?於是馬超就把他殺了。渭水又往東流,與冀水匯合。冀水發源於冀谷。稍東有濁谷水,稍東有當里溪水,稍東有托里水,稍東有渠谷水,稍東有黃土川水― 諸水都發源於南山,往北流經冀城東,北流注入渭水。渭水又往東穿過岑峽出山,進入新陽川,流經新陽下城南;發源於南山的溪谷水和赤篙水,往東北注入渭水。渭水又往東流,匯合了新陽崖水― 就是隴水,發源於東北方的隴山。水往西流,右邊流經瓦亭南。魄囂聽說略陽失守,就派牛邯去守瓦亭,就是此亭。另一條水也發源於隴山,往東南流經瓦亭北面,又往西南流,匯合為一水,叫瓦亭川。瓦亭川往西南流經清賓溪北面,又往西南流,與黑水匯合。黑水發源於黑城北面,往西南流,經黑城西面,往西南流,有莫吾南川水注入。莫吾南川水發源於東北方的隴垂,往西南流過黑城,往南注入黑水。黑水往西南穿過懸鏡峽流出,又往西南注入瓦亭水。又有諧水從西邊流來相匯合,人們把匯流處稱為鹿角口。瓦亭水又往南流,經過阿陽縣老城東邊。中平元年(184 )北地羌胡與邊章侵犯隴右,漢陽長史蓋勛駐兵於阿陽,抵抗敵兵,就是此城。瓦亭水又往南流,與燕無水匯合,燕無水源頭遠出於東山,往西流注入瓦亭水。瓦亭水又往南流,左邊與方城川匯合,往西流注入瓦亭水。瓦亭水又往南流,經過成紀縣東邊,流過長離川,稱為長離水,右邊與成紀水匯合。成紀水發源於西北的當亭川,東經破石峽流出,水流就斷了。舊水道東經成紀縣,漢時立為天水郡。古代帝王太峰、厄犧就降生在這裡。成紀縣是王莽阿陽郡的治所。又往東,地下的伏流又冒出來了,通入成紀水,往東南注入瓦亭水。瓦亭水又往東南流,與受渠水匯合。受渠水發源於東方的大隴山,往西流經受渠亭北邊,又往西南注入瓦亭水。瓦亭水又往西南流,穿過僵人峽。路旁岩上一個山洞裡有人死後成為殭屍,所以峽谷以僵人為名。下馬一直朝山洞攀登約百餘初,石徑彎彎曲曲,勉強可容一人通行。殭屍倚著洞壁,屍骸還完好,只是沒有皮膚頭髮而已。訪間在水邊居住的人,說是鄉中老人小時就早已聽到長輩說起了。那么殭屍應當是數百年前的骸骨了。瓦亭水又往西南流,與略陽川水匯合。略陽川水發源於隴山香谷西,往西流,右邊有單溪往西注入,左邊有閣川水流進來。水又往西流,經蒲池郊,發源於東南方石魯溪的石魯水,往西北注入。水又往西流經略陽川,往西流接納了破社谷水,稍西又接納了平相谷水,又西接納了金里谷水,又西接納了南室水,又西接納了蹄谷水― 諸水都發源於南山,北流到略陽城東,揚著輕波往北注入川水。川水又往西流,經過略陽道老城北面,堅渠水發源於南山,往北流經堅峽北面,流入城中。建武八年(32 ) ,中郎將來款與祭遵部下護軍王忠、右輔將軍朱寵,率領二千人,都持著刀斧,從安民縣去到楊城。安民縣是元始二年(2 ) ,平帝撤廢安定淖沱苑後所立,當時修建官署和街市里巷。他們從番須、回中砍掉樹木,開闢了一條到略陽的山路,對魄囂的守將金梁等發起夜襲,把他們都殺了。占領了此城。魄囂聽說略陽失陷就調動了所有的軍隊去進攻來款,並決水灌城。光武帝親自領兵去援救,魄囂逃往西城,世祖與來款在此會師。堡渠水從城北注入川中,一水分成兩條,大概就是魄囂攔河引水淹略陽城時形成的。川水往西流,接納了白楊泉;又往西流,接納了蒲谷水;又往西流,接納了蒲谷西川;又往西流,接納了龍尾溪水,與蒲谷水匯合。諸水都發源於南山,清流飛濺,往北注入川水。川水又往西南流,就到水洛口。此口的水源出東方的隴山,西經水洛亭,往西南流,又到犢奴水口。此口的水發源於隴山,往西流過犢奴川,又往西流經水洛亭南,往西北注入川水,亂流往西南穿過石門峽,稱為石門水,往西南注入略陽川。略陽川水又往西北流,注入瓦亭水。瓦亭水又往西南流出顯親峽,有石宕水注入。石宕水發源於北山,山上有女蝸祠。厄羲以後有女蝸,與神農合稱三皇。水往南流,注入瓦亭水。瓦亭水又往西南流,經過顯親縣老城東南,漢時將該縣封給大鴻腫竇固,立為侯國。從石宕以下,接著有蝦蟆溪水,接著有金黑水,接著又有宜都溪水,都是從左右兩邊流來,參差地注入瓦亭水。瓦亭水又往東南流,匯合於安夷溪川口,安夷溪水源出東邊的胡谷,往西北流經夷水川,與東陽川水匯合,匯流處叫取陽交。又往西流,匯合了何宕川水;又往西流,匯合了羅漢水― 二水都從東北流來,往西南注入夷水。夷水又往西流過顯親縣南,往西注入瓦亭水。瓦亭水又往東南流,接納了大華谷水;又往東南流,接納了折里溪水;又往東流,接納了六穀水― 諸水都發源於附近峽谷的急流,注入瓦亭水。瓦亭水又往東南流出新陽峽,兩邊崖岸陡峭如壁,水流經過其間,稱為新陽崖水;又往東南注入渭水。
又往東流過上邦縣,
渭水往東流,經過上卦縣北面的卦山北麓,流經固嶺東北,往東南流,有發源於北山的蘭渠川水,帶同諸溪南流注入渭水。渭水往東南流,與神澗水匯合,就是《 開山圖》 所謂的靈泉池,俗名萬石灣,深不可測,非常靈異,先後有不少遊人在這裡淹死。渭水又往東南流,接納了歷泉水,歷泉水發源於北邊的歷泉溪,往東南注入渭水。渭水又往東莆流,從橋亭西邊流出;又往南流,就到藉水口。此口的水發源於西山,成百條山澗水塗塗流瀉,匯集成一條山溪,往東流經當亭川,當亭縣的治所就在這裡。左邊有當亭水,右邊有曾席水注入。又往東流,與大棄川水匯合,川水發源於西山,二源匯合後,東經大棄川,往東南流注入藉水。藉水又往東南流,與竹嶺水匯合。竹嶺水發源於南山竹嶺,二源同流,往東北注入藉水。藉水又往東北流經上卦縣,左邊流來四條水:往東先匯合了占溪水,稍東有大魯谷水,稍東是小魯谷水,稍東有楊反谷水― 諸水都從北山流來,注入藉水。藉水右邊也流來四條水:在竹嶺東,匯合了亂石溪水,稍東有木門谷水,稍東有羅城溪水,稍東有山谷水,都發源於南山,北流注入藉水。藉水又往東流,有黃瓜水注入。黃瓜水發源於黃瓜西谷,往東流經黃瓜縣北;又往東流,清溪和白水從左右兩邊注入。又往東北流,大旱谷水發源於南邊的旱溪,經山澗北流,溪流透逸長流,一同注入黃瓜水。黃瓜水又往東北流,穿過赤谷,都匯集於藉水。藉水又往東流,接納了毛泉谷水;又往東流經上卦城南,接納了竅泉水― 二水都發源於南山,北流注入藉水。藉水就是洋水。北有檬水注入。檬水發源於上卦縣西北的卦山,兩邊匯合了許多澗水,匯集成為溪流,東流南轉,流經上卦縣老城西,傍著城邊往南流出上卦縣境。七卦就是古時的圭隊是個戎族小國。秦武公十年(前688 )伐卦,設定為縣,是舊天水郡的治所。這裡有五城相連線,北城中有湖水,湖中曾出現過白龍,隨著就是一陣風雨,所以漢武帝元鼎三年,把它改名為天水郡。郡中鄉間的民房都用木板蓋成,就是《 詩經》 里的所謂西戎板屋。檬水又南流注入藉水。《 山海經》 說:圭卜山,壕水就發源在這裡,南流注入洋水,指的就是此水。藉水又往東流,接納了陽穀水,又接納了宕谷水,都從南山北流,注入藉水。藉水又往東流,匯合了段溪水。段溪水發源於西南方的馬門溪,往東北流,匯合於藉水。藉水又往東流,注入渭水。渭水又經過橋亭南,流經綿諸縣東邊,與東亭水匯合,又稱橋水,清水或者也是通稱。水源出自東方的小隴山,諸澗流瀉,合成一水,往西流入東亭川,就是東亭水,與小抵、大抵二水匯合。又往西北流,接納了南神谷水。這三條水都發源於東南方,參差錯落地流瀉著。又有埋蒲水,帶著側翼的兩條川流,與延水一同往西南注入東亭水。東亭水又往西流,右邊有嘆溝水,稍西又有鞠谷水,發源於東南方,二溪都往西北流,注入東亭川。東亭川水的右邊,有溫谷水發源於小隴山;又西,有莎谷水發源於南山莎溪,往西南注入東亭川水。東亭川水又往西流,到了清水口。清水發源於東北方的隴山,兩個源頭齊發,往西南流出隴口,匯合成為一條水,往西南流經細野峽,流過清池谷,又流過清水縣老城東,這就是王莽的識睦縣。水往西南流,與東亭川匯合,自此以下也通稱為清水了。又流經清水城南邊,又往西流與秦水匯合。秦水發源於東北大隴山的秦谷,兩個源頭齊發,經過三泉匯合成一條,流過秦川。秦川舊時有秦亭,是秦仲所封的地方,秦的國號就是從那時開始的。秦水往西流過降隴縣老城南邊,又往西南流,與發源於隴山的自亥水和松多水匯合,往西南流過降隴城北面,又往西南注入秦水。秦水又往西南流,穿過隴川,流經六架口,流過清水城,往西南注入清水。清水上下游一帶都叫秦川。又往西流,有羌水注入。羌水就發源於羌谷,接納了眾多的澗水,匯合成一條溪流,又有偕水注入。汾水稱為小羌水。羌水往西南流,左有長谷水往西南注入,右有東部水往東南注入。羌水又往南流注入清水。清水又往西南流,就到綿諸水口。綿諸水發源於西北的綿諸溪,往東南流,與長思水匯合。長思水發源於北方的長思溪,南流注入綿諸水。又往東南流經綿諸道老城北邊,往東南注入清水。清水往東南,注入渭水。渭水又往東南流,匯合了徑谷水。徑谷水發源於西南方的徑谷之山,往東北流,與橫水匯合。橫水發源於東南方的橫谷,往西北流經橫水擴,又往西北流,注入徑谷水,然後往西北亂流,穿過徑谷峽流出。又往西北流,有軒轅谷水注入。軒轅谷水發源於南山的軒轅溪。南安姚瞻認為黃帝生於天水,在上卦城東七十里的軒轅谷。皇甫謐說:黃帝生於壽丘,丘在魯東門北面。不知哪個說法正確。軒轅谷水北流注入徑谷水。徑谷水又往西北流,有白城溪往東北流,白娥泉西來,東注白城水,白城水又往東北流注入徑谷水。徑谷水又往東北流過董亭下。楊難當派他哥哥的兒子保宗鎮守董亭,就是此亭。水往東北流,注入渭水。《 山海經》 說:徑谷之山是徑水的發源地,往東南流,注入渭水。渭水又往東流,有伯陽穀水注入。伯陽穀水發源於刑馬之山的伯陽穀,往北流,有白水發源於東南的白水溪,往西北注入伯陽水。伯陽水又往西北穿過山谷,匯集諸澗水流,往北注入渭水。渭水又東經大利,又往東南流,有苗谷水注入。苗谷水南發源於刑馬山,往北流經平作西北,穿過苗谷,折向東邊流經伯陽城南,稱為伯陽川。李耳(字伯陽)西行,沿途所經的山峰、原野、山谷,往往都留有他的名字。渭水往東南流,許多河流帶著滾滾的波浪奔瀉,依次潺潺注入:左邊先有伯陽東溪水注入,稍東有望松水,稍東有毛六溪水,稍東有皮周谷水,稍東有黃杜東溪水― 諸水都發源於北山,南流注入渭水;右邊有明谷水,稍東有丘谷水,稍東有丘谷東溪水,稍東有鉗岩谷水― 諸水都發源於南山,往東北注入渭水。渭水又往東南從石門流出,流過小隴山,流經南由縣南邊,往東與楚水匯合。楚水,世人稱為長蛇水,發源於濟縣數歷山,往南流過長蛇戍東。這個這防城堡是魏和平三年(462 )所築,把流民遷到這裡,以阻擋隴寇的進犯。楚水又往南流,注入渭水。闡馴以為這條水就是濟水。渭水又往東流,有沂水和汗水注入。我按各種地理書籍,濟水發源於沂縣西北。闡馳《 十三州志》 也持同樣的說法,又以為濟水就是龍魚水,都是因諸水幹流、支流相通,於是就兼有通稱了。渭水往東流,進入散關。《 抱撲子• 神仙傳》 說:老子西行出關,關令尹喜望氣,知道將有真人西遊,碰到老子,就留住他非要他著書。李耳不得已,為他著了《 道德二經》 ,稱為《 老子書》 。那裡還有老子廟。乾寶《 搜神記》 說:老子將西行入關,關令尹喜是個好道的人,看到真人要來西方了,於是就在路上強留住他。皇甫士安《 高士傳》 說:老子在周朝做柱下史的官,到周衰微以後,就借做官而隱居。他在周做藏室史一連八十餘年,追求無名,重修煉接納,世人都不知道他是真人。到周景王十年(前535 ) ,孔子剛十七歲,就往周去見老聘。但幽王無道,平王東遷,關址因所守衛疆域的改變而改變了,人也因職務的關係而調動了,尹喜望氣顯然不在這裡;但老子經過這裡倒還是可能的。渭水又往東流過西武功北,民間叫做散關城,卻弄錯了。褚少孫先生於是說:武功是扶風西部邊境的小城。谷口蜀棧道近處的山峰,再也沒有別的大山比它們更高的了。渭水又與扦水匯合。扦水發源於周道谷,往北流過武都故道縣老城西,王莽改名為善治。故道縣有怒特祠。《 列異傳》 說:武都故道縣有怒特祠。說是祠中神原是南山的大梓樹。從前秦文公二十七年(前739 )砍過這棵大樹,但樹上傷口隨砍隨合。於是秦文公派了四十人持斧去砍,還是砍不斷。有個人砍得精疲力盡,腳受了傷,走不動了,就躺在樹下,聽到鬼和樹神在談話。一個間道:這一仗打得夠累了吧?一個說:夠累的了。又說:秦公一定會幹到底,不肯就此罷休的。一個回答道:他又能把我怎樣呢?又問道:拿火紅的灰把你圍起來又如何?樹神於是沉默無言了。躺在樹下的人把聽到的話報告文公,文公就叫伐木人都穿上紅衣,一邊砍,一邊拿灰圍上,樹就被砍斷了,變成一條牛跳到水裡去,所以秦給樹神立祠。扦水又往東北流過大散關,注入渭水。渭水又往東南流,在右邊匯合了南山五溪水。溪水在山澗兩邊奔流,注入渭水。
又往東流過陳倉縣西。
陳倉縣有陳倉山,山上有陳寶雞鳴祠。從前秦文公因聽了伯陽的話而心動,到陳倉去打獵,就在山坡上得到一塊寶石,顏色就像肝一樣。他回來後把它當作寶物供奉起來,所以叫陳寶。石頭是從東南方來的,光輝熠熠,聲如雷鳴,野雞也都叫起來,所以叫雞鳴神。《 地理志》 說:有上公、明星、黃帝孫及舜妻盲的墳墓和祠堂;還有羽陽宮,是秦武王所建。應劭說:陳倉縣因陳山而得名。姚睦說:黃帝建都於陳,說是就在這地方。榮氏《 開山圖注》 說:伏犧生成紀,把治所遷到陳倉,陳倉並非陳國所建。魏明帝派遣將軍太原郝昭築陳倉城,建成後,諸葛亮包圍了此城。諸葛亮叫郝昭的老鄉靳祥去遊說他,但沒有成功,於是就以數萬的兵力去進攻郝昭的千餘人,用雲梯、衝車、地道攻城,向城上放箭;郝昭則用火射連石來抵抗。諸葛亮失利,就退兵而回。現在沂水上的對亮城,就是諸葛亮與郝昭對抗的地方。陳倉水發源於陳倉山下,往東南流,注入渭水。渭水又往東流,與綏陽溪水匯合。溪水上流承接斜水,斜水從斜谷分流,注入綏陽溪,北流到陳倉,注入渭水。所以諸葛亮《 與兄瑾書》 中說:有綏陽小谷,雖然山崖極其險峻,溪水縱橫交錯,行軍有很大困難,但從前巡邏守望,來來往往,有要道通向谷內。現在派先頭部隊去修築這條道路,逼向陳倉,就足以牽制敵人的兵勢,使他們不能分兵東進了。渭水又往東流,經過郁夷縣老城南面。《 地理志》 說:郁夷縣有沂水祠。王莽改名為郁平。《 東觀漢記》 說:魄囂把來款包圍於略陽,世祖下詔說:桃花水漲,船架都可通向郁夷、陳倉。可分兵前進。沂水在這裡注入渭水。沂水發源於沂縣的蒲谷鄉弦中谷,積成弦蒲蔽。《 爾雅》 說水流積成沼澤叫沂,沂水一名,實際上就兼有這一意義。沂水有兩個源頭,一個出自縣西山,人們稱為小隴山,山高峰險,車馬不通,所以張衡《 四愁詩》 說:我所想念的人在漢陽,想去依從他,怎奈隴坂太長。水往東北流,穿過山澗,積成深淵,潭水升漲,深不可測,水中有五色魚,民間以為神靈,不敢去捕捉,因而把這條溪流稱為龍魚水;自此以下,也通稱龍魚川。川水往東流經濟縣老城北面。《 史記》 載,秦文公往東邊的沂田去打獵,於是就在那裡建都。又往東流過沼澤,亂流合併成一條溪流,右邊接納了白龍泉。泉源口徑五尺,泉水從洞穴中湧出,水波蕩漾四散,往東北流注於濟水。濟水又往東流,匯合了一條溪水,溪水發源於南山西側,俗稱此山為吳山。三座峰巒層迭高起,秀色上與雲霞相接;危崖斜歌著,山頂仿佛靠在一起,望去像要塌下來似的。《 地理志》 說:吳山在縣西,《 古文》 以為這就是沂山,《 國語》 卻叫虞山。山下石洞寬四尺,高七尺;水從石洞湧出,從懸崖上直瀉而下,轟隆之聲震動山谷。水從源頭下來,成為一條溪流,往北流注入沂水。從兩水匯合處起,上下流都可叫龍魚川。沂水又往東南流,經過瑜糜縣老城南。喻糜就是王莽的扶亭,從前郭象以王莽的徵召為恥,避世隱居在這裡。建武四年(28 ) ,光武帝將這地方封給耿況,立為侯國。沂水往東南流經慈山,往東南流經郁夷縣平陽舊城南。據《 史記》 ,秦寧公二年(前714 ) ,遷都平陽。徐廣說:平陽就是舊時郡縣的平陽亭。城北有漢那州刺史趙融碑,是靈帝建安元年(196 )所立。濟水又往東流,注入渭水。渭水右岸,有播溪水注入。播溪水發源於南山茲谷,水從高處流瀉而下,注入溪中。溪中有泉,稱為茲泉。泉水積成深潭,就是《 呂氏春秋》 中所說的太公垂釣處的茲泉。現在人們叫那裡的山谷為丸谷,谷中石壁又高又險,幽靜的竹林又深又密,有深林和高山阻隔,人跡很少到這樣的地方。東南角有個石洞,傳說是太公住過的地方。水邊有一塊平坦的岩石,就是太公垂釣處。他放釣竿,跪著裝魚餌,兩膝的印痕還在,所以有播溪之稱。溪水清涼異常,北流十二里注入渭水,這裡北距維堆城七十里。渭水又往東流,經過積石原,就是北原。青龍二年(234 ) ,諸葛亮取道斜谷進兵,此時司馬爵屯兵於渭南。雍州刺史郭淮料定諸葛亮必定會奪取北原屯兵,於是先去占領。諸葛亮到時,果然就上不去了。渭水又往東流,經過五丈原北面。《 魏氏春秋》 說:諸葛亮占據了渭水的南原。司馬鼓對諸將說:諸葛亮若從武功出兵,依山勢轉向東邊,那就是他的膽略了;如果他西上五丈原,諸位就都平安無事了。諸葛亮果然屯兵於五丈原,與司馬鰓相對抗。渭水又往東流,經過郡縣老城南邊。《 地理志》 說:這是右輔都尉的治所。《 魏氏春秋》 載,諸葛亮侵犯郡,司馬彭據守於郡,抗截諸葛亮,說的就是此縣。渭水又往東流經郡塢以南。《 漢獻帝傳》 說:董卓調兵去修築郡塢城。築得和長安城一樣高,城內貯糧可供三十年食用。他自己這樣說:事情如果成功,就可以稱雄於天下;不成功,守住這裡也足以安度晚年了。真是愚蠢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