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粵西遊日記十五

作者:徐弘祖

二十五日 平明起飯,陸氏子仍為肩囊送行。先隔晚,望其北山,有岩洞剨huò然上下層疊。余晚浴後欲獨往一探,而稻畦水溢,不便於行,及是導者欲取徑道行,路出於其下,余乃從田間水道越畦而登之。岩有二門,俱南向。東西並列,相去數丈,土人名為讀學岩。外幛駢崖,中通橫穴,〔若復道行空,蜃樓內朗,垂蓮倒柱,鉤連旁映,〕軒爽玲瓏,可廬可憩,不以隘迫為病也。其西又有小石峰特起田間。旁無延附,亦有門東向,遂並越水畦入之。初入覺峽逼無奇,穿門西進,罅迸“十”字,西既透明,南北俱裂竅,土人架木竅間,若欲為懸閣以居者,但宛轉軒迥,不若前岩之遠可舒眺而近可退藏也。甫出洞,導者言:“西去一二里,有赤龍巖奇甚,勝當與老君洞等,惜無知者,君好奇,何不迓道觀之!”余昨從和睦墟即屢問融中奇勝,自老君洞外更有何景,導者與諸土人俱雲無有,蓋彼皆以庵棲為勝,而不復知有山石之異也。至是,其人見余所好在此,始以其說進。余獎勞之,令即趨赤龍。於是不北向山坳,而西循溪塍,里余遂抵岩下。其岩北向,高穹山半,所倚之山,即陸氏所居之後嶺,自西橫列至此,而東下陸村者也。洞前北突兩峰,若龍虎然,而洞當其中,高曠宏遠,底平而上穹,門之中有石台兩重界其間,洞後列柱分楞,別成圭門璇室。洞中直入數丈,脊稍隆起,遂成仙田每每,中貯水焉。更入則漸窪漸黑,導者云:“其內門束如竇,只平身入,既入乃復廓然透別竅焉。”恨不從家攜炬,得一窮其奧也。山前有溪自西來,分兩派,而東縈陸氏之居,又東抵東梁,而北匯安靈潭,為靈壽溪之上流雲。下山,越溪而北向,望北山有洞剨然駢列。涉水蛙而攀其上,其洞門南向,雖高穹側裂,而中乃下鏇如墜螺。由門外右躋,復飛嵌懸崖,憑踞則有餘,深棲則不足,乃下。蓋此山正與赤龍巖南北相向,其與讀學岩則東西肩列者也。〔北趨間道,正由此山、讀學兩峰中。〕此山之東隅,復開兩岩,其門皆東向,名鍾洞岩:在北者,其岩不深峻,若豎鍾而剖其半,中列神像;在南者,峽門甚高,層竇疊見,而內入不深,上透無級。所入下層之洞,當門即巨柱中懸,環轉而出,無餘地矣。乃下,直北趨,共二里,越一脊。脊之北為百步塘,四面尖峰環列,中開平壑一圍,廣漠低洼,下有溺水。塘之西北為古鼎,東北為羊膈山,東南為東梁,西南為此脊。越脊,循岩轉又一里,其山分突三峰,北向百步而列。西一峰,山半洞門西向,有牧者憩歌於中,余不及登;中與東二峰前抱中環,有陸氏冢焉,北向古鼎以為案者也。中峰有洞東向,洞門層倚若重樓;東峰有洞西向,岩石下插如象鼻。余先登東峰西向之洞。其洞北迸橫峽,南騫斜竇,而有石上自山巔,下嵌峽底,四面可繞而出,所云象鼻者也。但其內淺而不深,不堪為棲托之所。次登中峰東向之洞。其洞北竅下裂,南牖上懸,有石飛架其間,外若垂楞,中可透扃,上牖有石台前突,憩臥甚適,唯峻不如象鼻,而夾曲過之,所恨者亦不深廣耳。既下,乃直北徑百步塘。二里越塘之北,先有一小溪自西而北,〔自古鼎來,〕橫涉而過;又有一大溪自南而北,〔即赤龍巖前水,東過東梁至北。〕二水合而北行,有石樑橫渡,於是東西俱駢峰成峽,溪流其中,是為靈壽溪。又北一里,溪匯為潭,是為安靈潭,神龍之所窟也。又北一里,當面有山橫列,峰半剨然開張洞門,余以為真仙岩矣。至則路轉西麓,遂東行環繞其北,則此山之後復有洞焉,不知與南向開張者中通否也?時望真仙岩之山尚在其北,〔北即安靈溪水流入真仙后洞處。〕遂竭蹶東循其麓,姑留此洞以俟後探焉。東出山,又北轉一里,則與東梁之大道會。峰轉溪回,始見真仙洞門,穹然東北高懸,溪流從中北出,前有大石樑二道駢圈溪上。越梁而西,乃南向入洞焉。洞門圓迥,如半月高穹,中剜一山之半。其內水陸平分,北半高崖平敞,南半回流中貫。由北畔陸崖入數丈,崖疊而起,中壁橫拓,復分二道。壁之西有竅南入,而僧棲倚之;壁之東南,溯溪岸入其奧扃,則巨柱中懸,上綴珠旒寶絡,下環白象、青牛,稍後則老君危然,鬚眉皓潔,晏坐而對之,皆玉乳之所融結,而洞之所以得名也。其後則堂皇忽嬙,曲戶鏇分,千門萬牖,乳態愈極繽紛,以無炬未及入。其下則溪匯為淵,前趨峽壁,激石轟雷。〔其隔溪東崖,南與老君對者,溪上平聳為台,後倚危壁,為下層;北與僧棲對者,層閣高懸,外復疏明,為上層,但非鵲橋不能度。〕後覆重崖,穿雲逗日,疑其內別有天地。

方徘徊延佇,而僧棲中有二客見余獨入而久不出,同僧參慧入而問焉。遂出憩其棲,將已過午,參慧以飯餉余及陸。既而二客與陸俱別去,參慧亦欲入市,余乃隨之。北一里,過下廓,少憩廣化寺。寺古而半圮。又北,則大江在東,自北而南,〔即潭江,北自懷遠、大融南來者;〕小江在西,自西而東,(即)〔菜邕江,西自丹江橋繞老人岩,至此東入江。〕,二水交流下廓兩旁,道當其中。又一里,渡菜邕橋,又北半里,入融之南關焉。南關之外,與下廓猶居市相望,而城以內則寥落轉甚。大江北來,繞城東而南,至下廓遂東南去。其水不回拱,所以蕭條日甚邯?既問老人岩道,復從下廓之北,循小江西南行。既西抵一峰,見其石勢疊聳,遂披棘登之。至石崖下,乃回削千仞,無池旁竇,乃下。路當北溯溪岸,余誤而南入山峽,其峽乃老人岩之南枝,又與南山夾而成者。南山北麓,有石磴盤山而上。其下有石竇一圓,瀦水泓然,有僧方汲。急趨而問之,始知其上為獨勝岩,而非老人岩也,去下廓西南一里矣。余始上探獨勝。其岩北向,高綴峰頭,僧廬塞其門,入其下,不知為岩也。時暑氣如灼,有三士人避暑其間,留余少憩。覘其廬後有小穴焉,因穿穴入。其內復開竅一龕,稍窪而下,外列垂幛,亦有裂隙成楞者,但為僧廬掩映,不得明光耳。〔獨勝北有鯉魚岩,即古彈子岩。聞乳柱甚豐,不及往。〕下山,日色猶未薄崦嵫,乃復東北一里,出下廓,又西北溯小溪一里,抵老人岩山下。其下有洞東向,余急於上躋,姑置之。遂西向拾級上,兩崖對束,磴懸其間,取道甚勝。已透入一隘門,上鐫“壽星岩”三字,甚古。門之上,轉而北上,則岩之前門也,蓋其岩一洞兩門,前門東南向,下瞰下廓,後門東北向,下瞰融城,乃石崖高跨而東突,洞透其下,前後相去不遙,亦穿岩之類,而前後俱置佛龕障之,遂令空明頓失。時前發僧方剖瓜,遂以相餉。急從廬側轉入後岩,始仰見盤空之頂,而後岩僧方樵而未返,門閉無由入。時日暮雷殷,姑與前岩僧期為後游,遂下山;則後岩僧亦歸,余不能復上矣。指小徑,仍從獨勝東峰披蔓草行,二里乃幕,抵真仙。夜雨適來,參慧為炊粥以供。宿岩中,蚊聚如雷,與溪聲同徹夜焉。

二十六日 憩息真汕洞中者竟日。參慧出市中。余拂岩中題識讀之,為錄其一二可備考者。

《真仙岩記游》 嘉熙戊戌正月二十有三日,零陵唐容約延平黃宜卿、建安田傳震等數人,早自平寨門出行。群山杳藹間,夾道梅花盛開,清香襲人。二里許,至玉華岩。岩縱可十丈,橫半之,無他奇瑰,而明潔可愛。東南諸峰當其前,間見層出,不移席而可以遠眺望。乃具飯。飯已,循舊徑過香山,歷老人岩下。稍折而西,渡舟江橋,頃之至彈子岩。洞口平夷,坐百客不啻。少憩,酒三行,始秉炬以進,過若堂殿者三四。火所照耀,上下四方,皆滴乳流注,千奇萬怪,恫心駭目,不可正視。有如人立,如獸蹲,如蛟蛇結蟠,如波濤洶湧,又有如仙佛之端嚴,鬼神之獰惡,如柱,如劍,如棋局,如鐘鼓鈴鐸,考擊之有聲。布地皆小石,正圓如彈丸,此岩之所以得名也。其間玲瓏穿穴,大率全山皆空,不可窮極,相與驚嘆,得未曾有。遂出至西峰岩,所見比彈子同,尤加奇而岩稍窄。盤薄久之,乃轉而東南,馳至真仙岩而體焉。仰瞻蒼崖,上與雲氣接,劃熱天開,高朗軒豁,溪流貫其間,潺潺有聲,東西石壁峭拔,廣袤數十畝,彈子、西峰所見,往往皆具。老君晏坐其奧,鬚眉皓潔,如塑如畫,迨造物者之所設施,豈偶然也耶!回視先所誇詡說大話者,恍然自失矣。正如初入富商巨賈之家,珠璣寶貝,充棟盈室,把玩戀嫪lào留戀,殆不能去。而忽登王公大人之居,宮室廣大,位置森然,而珍台異館,洞房曲戶,百好備足,而富商巨賈之所有。固亦在其間也。人之言曰:“觀于海者難為水。”予亦曰:“游於真仙者難為岩。”於是書於岩口,以識茲游之盛。

洞間勒記甚多,而此文紀諸勝為詳,錄之。

宋紹興丁巳1137年融守胡邦用《真仙岩詩敘》

融州真仙岩,耆舊相傳,老君(指道教所信奉的祖老子。)南遊至融嶺,語人曰:“此洞天之絕勝也。山石藿珮,溪流清邃,不復西度流沙,我當隱焉。”一夕身化為石,匪雕匪鐫,太質具焉。匪堊匪艧hùo彩色不刷泥土,不施彩飾,太素形成天然素質著焉。丹灶履跡,炳然十分顯著在焉。霓旌雲幢,交相映焉。有泉湍激,空山(缺)嘗以金丹投於其中,使飲之者鹹得延壽,故號壽溪。東流十餘里,入一村曰靈壽,其民皆享高年,間有三見甲子活180歲者。余被命出守,窮文考古,詢訪土俗,遂得仙跡之詳,皆非圖經所載,故作詩以紀之,書其始末,勒石以示來者。詩曰:嶺南地勢富山川,不似應改“誰似”。仙岩勝概全,石璞渾成塵外像,壽溪直徹洞中天,醮壇僧道為祛除災禍而設的道場風細迎秋月,丹灶雲輕壓瘴煙;散步使人名利泯,欲求微妙養三田丹田。

荊南龔大器《春題真仙洞八景》

天柱石星嵯峨盤地軸,錯落布瓊玖;風吹紫霞散,熒熒燦星斗。

龍泉珠月冰輪碾碧天,流光下丹井;驚起驪龍眼,騰驤弄塞影。塞影。

鶴岩旭日仙人跨白鶴,飄颻下九垓;矯羽扶桑上,萬里日邊來。

牛渚暝煙朝發函關道,暮入湘水邊;一聲鐵笛起,吹落萬峰煙。

寒淙飛玉懸崖三千尺,寒泉漱玉飛;奔流下滄海,群山斷翠微。

碧洞流虹丹洞連海門,流水數千里;石樑臥波心,隱隱螮蝀dì dōng虹起。

群峰來秀青山望不極,白雲渺何處;鬱郁秀色來,遙看峰頭樹。

萬象朝真真象兩無言,物情如影響;回看大始前,無真亦無象。

二十七日 憩息真仙洞中。有拓碑者,以司道命來拓《黨籍碑》。午有邑佐同其鄉人來宴。余摩拭諸碑不輒,得韓忠獻王所書《畫鶻行》,並黃山谷書二方,皆其後人室此而勒之者。

譯文

二十五日天大亮起床吃飯,陸家的兒子依然為我肩扛行李送行。先前,隔著夜色望這裡的北山,見有岩洞豁然分為上下兩層疊在一起。我晚上洗澡後想獨自前去探察一下,可稻田中的水滿溢出來,不便走路;到此時嚮導想選直路走,路經過它下方,我便從田間浸在水中的小道穿越稻田登上岩洞。岩洞有兩個洞口,都朝南,東西並列,相距數丈,當地人起名叫讀學岩。洞外有並立的山崖作為屏障,洞中通著橫向的洞穴,好似眾層通道行走在高空,如海市屋樓,裡面明朗,懸垂的蓮花倒立的石柱似鉤子狀連線著,四旁掩映,高大明亮,玲瓏精巧,可以居住可以歇息,不因為狹窄而成為它的缺點。它西面又有小石峰獨聳在田間,四旁無延伸的山,也有個洞口向東,便一併穿過水田進入洞中。起初進去覺得狹窄沒有奇特之處,穿過洞口向西進去,石縫迸裂成“十”字形,西面既透入亮光,南北又都裂成石竅,當地人在石竅中架了木頭,好像打算建成懸空的樓閣以便居住的樣子,只是彎彎轉轉又高又深,不如前邊那個岩洞那樣,遠處可以縱目眺望而近處能夠退隱藏身。剛走出洞,嚮導說:“往西去一二里路,有個赤龍巖非常奇特,優美之處應當與老君洞相等,可惜沒有人知道,先生好奇,為何不繞道去觀覽它!”我昨天從和睦墟起就屢次打聽融縣境內的奇異勝景,除老君洞外還有什麼勝景,嚮導和許多當地人都說沒有,大概是他們都把寺庵所在之處作為勝景,卻不再知道有山石的奇妙了。到了這裡,那人見我喜愛山水,這才把他的建議獻出來。我獎勵慰勞了他,命令立即趕去赤龍巖。於是不向北邊山坳走,而往西沿著小溪的土埂走,一里多就到了岩洞下。這個岩洞向北,高高隆起在半山腰,背靠的山,就是陸家居住之處後面的山嶺,是從西面橫列到此,而後向東下延到陸村的山。洞前北邊突起兩座山峰,好似龍虎一樣,而洞正當兩峰之中,高大空曠宏偉深遠,底部平坦而上面彎隆,洞口的中央有兩層石台隔在當中,洞後面分別排列碧吃柱和石樓條,另外形成下豐樣的門洞和美玉裝飾的石室。洞甲一直進去數丈,石脊稍稍隆起,便成了肥美的仙田,田中貯著水。再深入進去就逐漸下窪漸漸黑下來,嚮導說:“那裡邊的洞口束攏來如像一個孔洞,只能躺平身子進去,進去後便又空闊起來通到別的洞穴中去了。”悔恨沒從家中帶來火把,得以一氣窮究它的幽深之處了。山前有溪水自西流來,分為兩條支流,而後往東縈繞陸家的居住地,又向東流抵東梁,而後向北匯入安靈潭,是靈壽溪的上游。下山,越過溪流向北走,望見北山有洞豁然並列。涉過水田攀上岩洞,這個洞口向南,雖然高大彎隆斜著裂開,可洞口卻向下鏇繞如同下墜的螺蜘。由洞口外向右上登,又有飛嵌的懸崖,靠著觀賞還可以,長久停留在此就沒有必要,於是下來。大體上此山正與赤龍巖南北相對,它與讀學岩卻是東西並肩排列的。向北抄近路,正經由這座山和讀學岩兩峰之中。此山的東隅,又張開兩個岩洞,洞口都向東,名叫鍾洞岩:在北面的,那岩洞不深峻,如豎立的銅鐘卻剖掉了一半,裡邊排列著神像;在南邊的,峽谷樣的洞口十分高,現出層層疊疊的石竇,可進入洞內不深,上方穿通著沒有台階。我進入的下層之洞,正對洞口就有巨大的石柱懸在中央,環繞著轉出來,沒有空餘的地方了。於是下山,一直向北趕,共走二里,翻越一條山脊。山脊的北面是百步塘,四面尖峰環列,中間環繞成一個開闊平坦的壑谷,廣漠低洼,下邊淹著水。水塘的西北是古鼎,東北是羊隔山,東南是東梁,西南是這條山脊。越過山脊,沿著高峻的山崖又轉了一里,此山分別突起三座山峰,向著北面的百步塘排列。西邊的一座山峰,半山腰有洞口向西,有牧人在洞中歇息唱歌,我來不及登;中間與東邊的兩座山峰向前環抱中間呈環形,有陸家的墳地在那裡,是北邊向著古鼎把它作為案山的地方。中峰有洞向東,洞口層層相依好似重疊的高樓;東峰有洞向西,岩石下插如象鼻。我先登上東峰向西的洞。此洞北面迸裂成橫向的峽谷,南面高掛著斜斜的洞穴,並有岩石上邊起自山頂,往下嵌入峽底,四面可以繞著出去,就是所說的如象鼻的地方了。但它裡邊淺而不深,不能作為居住寄身的場所。接著上登中峰向東的洞。此洞北面有石竅下裂,南邊有石窗上懸,有岩石飛架其間,外看好似下垂的窗權,中間可像門扇一樣穿過,上面的石窗處有石台向前突出去,躺下休息十分舒服,唯有陡峻不如象鼻,可狹窄曲折卻超過它,所遺憾的也是不深廣罷了。下山後,就一直往北邊的小路經過百步塘。二里,穿越到水塘的北邊,先有一條小溪自西往北流,從古鼎流來,橫向涉水過去;又有一條大溪自南流向北,就是赤龍巖山前的溪水,向東流過東梁來到此地。兩條溪水合流後往北流去,有座石橋橫渡過去,到這裡東西都是並列的山峰夾成峽谷,溪水流經峽中,這是靈壽溪。又向北一里,溪水匯成水潭,這查安靈潭,是神龍的窟穴。又向北一里,迎面有山橫列,山峰半腰豁然張開洞口,我以為是真仙岩了。走到後路卻轉向西麓,就向東走環繞到山北,就見此山的後面又有個洞,不知與向南張開的洞中間是否相通呢?此時遠望真仙岩所在的山還在它的北面,北面就是安靈溪水流入真仙岩後洞的地方。於是盡力跌跌絆絆向東沿著山麓走,姑且留下此洞等以後來探察了。向東走出山,又往北轉一里,就與東梁來的大道會合。峰轉溪回,這才見到真仙岩的洞口,在東北方彎然高懸,溪流從洞中向北流出,洞前有兩座大石橋雙雙圍在溪上。越過橋往西走,就向南進了洞。洞口渾圓,如半個月亮高高隆起,在當中刻去整座山的一半。洞內水陸平均分為兩半,北半邊是高出水面的石崖平坦寬敞,南半邊是迴旋的流水流貫洞中。經由北岸陸路石崖走進去幾丈,石崖疊壘而起,中央的石壁橫向拓展開來,又分為兩條路。石壁的西側有洞穴向南深入,而僧房在這裡;石壁的東南側,溯溪岸進入洞中幽深鎖閉之處,就見巨大的石柱懸在當中,上邊的如連綴著玉珠串和寶石纓絡,下邊的如環列著白象、青牛,稍後些的如老君端坐著,鬍鬚眉毛皎潔,安然坐著面對石柱,都是白玉樣的鐘乳石溶解凝結成的,而且是岩洞之所以得名的原因了。這裡的後面雄偉的殿堂卻忽然幽閉起來,曲曲折折鏇繞著分出許多門戶,千門萬窗,鐘乳石愈加極盡繽紛之態,因為沒有火把顧不上深入進去。它的下邊溪水匯成深淵,向前奔流到峽壁,衝激著岩石發出轟雷般的響聲。那隔著溪流東面的石崖上,南面與老君相對之處,溪上平平地聳成平台,後邊緊靠危壁,是下層;北面與僧房相對的地方,層層樓閣高懸,外邊透進淡淡的亮光,是上層,但沒有鵲橋是不能過去的。後面下覆著重重石崖,穿破雲天逗弄紅日,懷疑那裡面別有天地。

正在徘徊翹首佇立之時,而僧房中有二位客人見我獨自一人入洞卻長久不見出去,同僧人參慧一起進來探問。於是出來在僧房中歇息,將已過中午,參慧拿飯來給我和姓陸的吃了。不久二位客人與姓陸的都辭別離開了,參慧也打算去市中,我就隨他一起去。向北走一里,路過下廓,在廣化寺稍作休息。寺院古舊有一半倒塌了。又往北行,就見大江在東方,自北流向南,就是潭江,是從北方自懷遠、大融往南流來的;一條小江在西面,自西流向東,就是菜琶江,從西方自丹江橋繞過老人岩,至此向東流入潭江,兩條江水交叉在下廓兩旁流過,道路正當兩江之中。又一里,過了菜琶橋,又向北半里,進入融縣的南關。南關之外,與下廓仍居室街市相望,可城牆以內卻轉而十分冷落。大江自北而來,繞過城東往南去,流至下廓便向東南流去。莫非是江水沒有環繞,所以此城就蕭條日甚一日嗎?打聽了去老人岩的路後,再從下廓的北邊,順著小江往西南行。向西抵達一座山峰後,見此峰石勢層疊高聳,便分開荊棘登上去。來到石崖下,就見曲折陡削有千初之高,無其他旁洞,只好下來。路應當向北溯溪岸走,我誤往南走入山峽,此峽是老人岩南面的支脈,又與南山相夾而成的。南山的北麓,有石瞪繞著山往上去。山下有一個圓形石穴,積了水又深又廣,有和尚正在汲水。急忙趕過去問他,這才知道山上是獨勝岩,而不是老人岩,距下廓西南方有一里了。我這才上山去探獨勝岩。這個岩洞向北,高高綴在峰頭,僧房堵塞了洞口,走入洞下,不知是岩洞了。此時暑氣如火灼,有三個讀書人在洞中避暑,挽留我稍微休息一下。偷偷觀察到僧房後有個小洞穴,於是穿過洞穴進去。那裡邊又裂成一個石完樣的石竅,略微窪下去,外邊排列著下垂的篩慢,也有裂縫裂成窗戶樣的地方,只是被僧房擋住了光照,得不到明亮的光線而已。獨勝岩北面有鯉魚岩,就是古代的彈子岩。聽說鐘乳石柱非常多,來不及前去。下了山,太陽還沒有逼近西山,便再往東北行一里,來到下廓,又向西北溯小溪行一里,抵達老人岩山下。山下有個洞向東,我急於上登,暫且放過它。於是向西沿石級上走,兩側的山崖相對束攏來,石瞪懸在兩面山崖之間,道路經過這樣的地方十分優美。不久鑽入一個隘口,上面刻著“壽星岩”三個字,十分古奧。隘口之上,轉向北上去,就是岩洞的前洞口了。原來這個岩洞一個洞有兩個洞口,前洞口朝向東南,下瞰下廓,後洞口朝向東北,下瞰融縣縣城,而石崖高跨向東突出去,洞穿透石崖之下,前後相距不遠,也是穿岩之類,可前後都設定了佛完遮住了洞口,竟使通明透亮的景致頓時喪失了。此時前洞的僧人正在剖西瓜,便拿來送給我吃。急忙從僧房側邊轉入後洞,這才抬頭見到盤結在空中的山頂,但後洞的僧人正去打柴還未返回,門關著無從進去。此時天色已晚雷聲隆隆,姑且與前洞的僧人約定日後來遊覽,便下了山;就見後洞的僧人也歸來了,我不能再上去了。朝著小徑,仍從獨勝岩的東峰撥開蔓生的草叢走,二里路天就黑下來,到達真仙岩。夜雨恰好來臨,參慧為我煮了粥來吃。住宿在岩洞中,蚊子群聚聲音如雷,與溪水聲一同響了個通宵。

二十六日整天在真仙洞中休息。參慧出洞去市中。我拂拭洞中的題辭閱讀,因而抄錄了其中的一二段可備參考的。《真仙岩記游》嘉熙戊戌年正月二十三日,零陵唐容邀約延平人黃宜卿、建安人田傳震等幾人,清早自平寨門出遊。在群山杳渺煙靄之間,夾道梅花盛開,清香襲人。約二里路,來到玉華岩。岩洞縱深約有十丈,橫處有一半,沒有別的奇異瑰麗之處,但明潔可愛。東南方諸峰正當洞前,斷斷續續層層疊疊地展現出來,不必移動座位就可以向遠處眺望。於是準備了飯食。吃完飯,順著原路經過香山,歷經老人岩下。略折向西,越過舟江橋,頃刻來到彈子岩。洞口平坦,不止可坐成百的遊客。稍作歇息,輪流斟了三遍酒,這才舉著火把進去,走過好像殿堂的地方有三四處。火光照耀之處,上下四方,都是下滴的石乳四處流淌,千奇百怪,驚心駭目,不可正視。有的如人站立,如野獸蹲踞,如蛟龍蟒蛇扭結成盤,如波濤洶湧,又有的如仙佛一樣端莊威嚴,似鬼神樣猙獰兇惡,如柱子,如長劍,如棋盤,如鐘鼓鈴鐸,敲擊它們鏗鏘有聲。遍地都是小石子,正圓如同彈丸,這就是岩洞之所以得名的原因了。其間玲瓏剔透四處有洞穴,大略整座山都是空的,不可窮盡,我們相互驚嘆這些未曾見過的景象。於是出洞來到西峰岩,見到的東西與彈子岩相同,更加奇異而岩洞稍窄些。盤桓了很久,這才轉向東南,疾行到真仙岩去休息。仰望蒼翠的山崖,上面與雲氣相接,天空劃然分開,高大明朗,軒敞開闊,溪水流貫洞中,潺潺有聲,東西石壁陡峭挺拔,長寬有數十畝,在彈子岩、西峰岩所見的景致,這裡種種都具備。老君安然坐在洞中深處,鬍鬚眉毛皎潔,如雕塑似畫像,大概是造物主的創造物,難道是偶然的嗎!回頭看先前所誇耀的話,恍然大悟是自己失言了。正如最初進入富商巨賈的家裡,珠鞏寶貝,充斥屋宇堆滿家室,握住玩賞留戀不捨,幾乎不能離去。可忽然登上王公大人的居室,宮室廣大,地位森嚴顯赫,而且珍奇的樓台奇異的館閣,幽室深戶,千百種美好之處都齊備充足,而富商巨賈所擁有的東西,固然也就在其中了。人們有句話說:“觀于海者難為水。”我也說:“游於真仙岩者難為岩。”於是寫在岩洞口,用來記載這次出遊的盛況。

洞中雕刻的碑記非常多,但這篇文章記載各處勝境較為詳細,抄錄了它。

宋紹興丁巳年融州知州胡邦用《真仙岩敘》融州真仙岩,年高德重的人相傳。老君南遊到融嶺,對人說:“這是洞天之中絕頂優美之處。山石巍峨,溪流清幽,不再往西涉過沙漠,我將隱居在這裡。”一天夜裡身體變成石頭,不用雕不用鑿,構成萬物的本體完備了。不必粉飾不必彩繪,形成天地的素質顯露了。煉丹灶鞋子印,十分顯著地留在那裡。彩虹般的族旗雲彩狀的旗幟,在這裡交相輝映。有湍急的泉水,穿空山腹(下缺。)曾經把金丹投入溪中,使飲水的人都得以延壽,所以稱作壽溪。往東流去十多里,流入一個村莊叫靈壽村,村民都高壽,間或有見到三輪甲子的人。我肩負使命出京鎮守,探究文物考察古蹟,詢間查訪當地風俗,終於得到了神仙遺蹟的詳情,都不是圖書經典上記載的內容,故而作詩來紀念它,寫了它的始末,刻在石碑上以便給後人觀看。詩云:嶺南的地勢富山川,不似〔應該改為“誰似”。〕真仙岩勝景全;璞石渾然而成世外像,壽溪徑直貫通洞中天。祭壇風細迎秋月,丹灶雲輕壓瘴煙;閉步使人名利滅,想求微妙養三田。荊南龔大器《春題真仙洞八景》

天柱石星巍峨盤繞著地軸,錯落散布著美玉;風吹紫色雲霞散,熒熒閃光星斗燦。

龍泉珠月冰輪碾過碧藍天,流光下墜煉丹井;驚起黑龍千年眠,駿馬奔騰戲月影。

鶴岩旭日仙人胯下乘白鶴,飄飄搖搖下九州;舉翅飛上扶桑樹,萬里之外日邊來。

牛諸嗅煙清晨出了函關道,日暮已到湘江邊;一聲鐵笛鳴響起,吹落萬峰雲和煙。

寒塗飛玉懸崖高掛三千尺,寒泉飛漱濺白玉;奔流直下入滄海,群山斬斷隔蔥翠。

碧洞流虹丹洞潛通連海口,流水奔瀉數千里;石橋橫跨臥波心,隱隱看似彩虹起。

群峰來秀遠望青山不到頭,悠悠白雲飄何處;鬱郁秀色奔眼底,遙看青青峰頭樹。

萬象朝真真象兩者皆無言,萬物人情如影響;回頭去看大始前,既無真來也無象。

二十七日歇息在真仙洞中。有來拓碑的人,是奉司道的命令來拓《黨籍碑》。中午有縣裡的屬吏同他的同鄉前來宴飲。我謹慎小心地擦拭各處的碑文,找到韓忠獻王所寫的《畫鵲行》,以及黃山谷寫的兩塊碑,都是他們的子孫在此地當官而把它們刻在這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