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武彝山日記
作者:徐弘祖
二月二十一日(公元1616年),這是徐霞客游蕪山後入閩游的時間 出崇安南門,覓舟。西北一溪自分水關,東北一溪自溫嶺關,合注於縣南,通郡省而入海。順流三十里,見溪邊一峰橫欹,一峰獨聳。余咤而矚目感到吃驚而注目凝望,則欹者幔亭峰,聳者大王峰也。峰南一溪,東向而入大溪者,即武彝溪也。沖祐宮傍峰臨溪。余欲先抵九曲,然後順流探歷,遂舍宮不登,逆流而進。流甚駛,舟子跣行光著腳走路溪間以挽舟。第一曲,右為幔亭峰、大王峰,左為獅子峰、觀音岩。而溪右之瀕水者曰水光石,上題刻殆dài幾乎遍。二曲之 右為鐵板嶂、翰墨岩,左為兜鍪móu峰、玉女峰。而板嶂之旁,崖壁峭立,間有三孔,作“品”字狀。三曲右為會仙岩,左為小藏峰、大藏峰。大藏壁立千仞,崖端穴數孔,亂插木板如機杼。一小舟斜架穴口木末,號曰“架壑舟”。四曲右為釣魚台、希真岩,左為雞棲岩、晏仙岩。雞棲岩半有洞,外隘狹窄中宏,橫插木板,宛然塒儏shījié恰似雞巢中雞棲小木樁。下一潭深碧,為臥龍潭。其右大隱屏、接筍峰,左更衣台、天柱峰者,五曲也。文公書院正在大隱屏下。抵六曲,右為仙掌岩、天游峰,左為晚對峰、響聲岩。回望隱屏、天游之間,危梯飛閣懸其上,不勝神往。而舟亦以溜急不得進,還泊曹家石。
登入入雲窩,排雲穿石,俱從亂崖中宛轉得路。窩後即接筍峰。峰駢pián並列附於大隱屏,其腰橫兩截痕,故曰“接筍”。循其側石隘,躋磴數層,四山環翠,中留隙地如掌者,為茶洞。洞口由西入,口南為接筍峰,口北為仙掌岩。仙掌之東為天游,天游之南為大隱屏。諸峰上皆峭絕,而下復攢湊,外無磴道,獨西通一罅,比天台之明岩更為奇矯也。從其中攀躋登隱屏,至絕壁處,懸大木為梯,貼壁直豎雲間。梯凡三接,級共八十一。級盡,有鐵索橫系山腰,下鑿坎受足。攀索轉峰而西,夾壁中有岡介其間,若垂尾,鑿磴以登,即隱屏頂也。有亭有竹,四面懸崖,憑空下眺,真仙凡夐xiòng遠隔。仍懸梯下,至茶洞。仰視所登之處,嶄然在雲漢。
隘口北崖即仙掌岩。岩壁屹立雄展,中有斑痕如人掌,長盈丈者數十行。循岩北上至嶺,落照侵松,山光水曲,並加入覽。南轉,行夾谷中。谷盡,忽透出峰頭,三面壁立,有亭踞其首,即天游峰矣。是峰處九曲之中,不臨溪,而九曲之溪三面環之。東望為大王峰,而一曲至三曲之溪環之。南望為更衣台,南之近者,則大隱屏諸峰也,四曲至六曲之溪環之。西望為三教峰,西之近者,則天壺諸峰也,七曲至九曲之溪環之。惟北向無溪,而山從水簾諸山層疊而來,至此中懸。其前之俯而瞰者,即茶洞也。自茶洞仰眺,但見絕壁乾霄,泉從側間瀉下,初不知其上有峰可憩qì休息。其不臨溪而能盡九溪之勝,此峰固應第一也。立台上,望落日半規,遠近峰巒,青紫萬狀。台後為天游觀。亟辭去,抵舟已入暝矣。
二十二日 登涯,辭仙掌而西。余所循者,乃溪之右涯,其隔溪則左涯也。第七曲右為三仰峰、天壺峰,左為城高岩。三仰之下為小桃源,崩崖堆錯,外成石門。由門傴僂而入,有地一區,四山環繞,中有平畦qí曲澗,圍以蒼松翠竹,雞聲人語,俱在翠微中。出門而西,即為北廊岩,岩頂即為天壺峰。其對岸之城高岩矗然獨上,四旁峭削如城。岩頂有庵,亦懸梯可登,以隔溪不及也。第八曲右為鼓樓岩、鼓子岩,左為大廩石、海蚱zhà石。余過鼓樓岩之西,折而北行塢中,攀援上峰頂,兩石兀立如鼓,鼓子岩也。岩高亘亦如城,岩下深坳一帶如廊,架屋橫欄其內,曰鼓子庵。仰望岩上,亂穴中多木板橫插。轉岩之後,壁間一洞更深敞,曰吳公洞。洞下梯已毀,不能登。望三教峰而趨,緣山越磴,深木蓊蓯wěngcōng其上。抵峰,有亭綴其旁,可東眺鼓樓、鼓子諸勝。山頭三峰,石骨挺然並矗。從石罅間躡磴而升,傍崖得一亭。穿亭入石門,兩崖夾峙,壁立參天,中通一線、上下尺余,人行其間,毛骨陰悚。蓋三峰攢立,此其兩峰之罅;其側尚有兩罅,無此整削。
已下山,轉至山後,一峰與貓兒石相對峙,盤亘亦如鼓子,為靈峰之白雲洞。至峰頭,從石罅中累級而上,兩壁夾立,頗似黃山之天門。級窮,迤邐至岩下,因崖架屋,亦如鼓子。登樓南望,九曲上游,一洲中峙,溪自西來,分而不之,至曲複合為一。洲外兩山漸開,九曲已盡。是岩在九曲盡處,重岩回疊,地甚幽爽。岩北盡處,更有一岩尤奇:上下皆絕壁,壁間橫坳僅一線,須伏身蛇行,盤壁而度,乃可入。余即從壁坳行;已而漸低,壁漸危,則就而傴僂;愈低愈狹,則膝行蛇伏,至坳轉處,上下僅懸七寸,闊止尺五。坳外壁深萬仞。余匍匐以進,胸背相摩,盤鏇久之,得度其險。岩果軒敞層疊,有斧鑿置於中,欲開道而未就也。半晌,返前岩。更至後岩,方構新室,亦幽敞可愛。出向九曲溪,則獅子岩在焉。
循溪而返,隔溪觀八曲之人面石、七曲之城高岩,種種神飛。復泊舟,由雲窩入茶洞,穹窿窈窕意即長曲深遠,再至矣,再不能去!已由雲窩左轉,入伏羲洞,洞頗陰森。左出大隱屏之陽,即紫陽書院,謁yè拜見先生廟像。順流鼓棹,兩岩蒼翠紛飛,翻即“反”恨舟行之速。已過天柱峰、更衣台,泊舟四曲之南涯。自御茶園登岸,欲繞出金雞岩之上,迷荊叢棘,不得路。乃從岩後大道東行,冀有旁路可登大藏、小藏諸峰,復不得。透出溪旁,已在玉女峰下。欲從此尋一線天,徬徨無可問,而舟泊金雞洞下,迥不相聞。乃沿溪覓路,迤邐大藏、小藏之麓。一帶峭壁高騫,砂磧崩壅,土人多植茶其上。從茗柯中行,下瞰深溪,上仰危崖,所謂“仙學堂”、“藏仙窟”,俱不暇辨。
已至架壑舟,仰見虛舟宛然,較前溪中所見更悉更清楚細緻。大藏之西,其路漸窮。向荊棘中捫壁面上,還瞰大藏西岩,亦架一舟,但兩崖對峙,不能至其地也。忽一舟自二曲逆流而至,急下山招之。其人以舟來受,亦遊客初至者,約余返更衣台,同覽一線天、虎嘯岩諸勝。過余泊舟處,並棹順流而下,欲上幔亭,問大王峰。抵一曲之水光石,約舟待溪口,余復登涯,少入,至止止庵。望庵後有路可上,遂趨之,得一岩,僧誦經其中,乃禪岩也。登峰之路,尚在止止庵西。仍下庵前西轉,登山二里許,抵峰下,從亂箐qìng樹木中尋登仙石。石旁峰突起,作仰企狀,鶴模石在峰壁罅間,霜瓴朱頂,裂紋如繪。旁路窮,有梯懸絕壁間,躡而上,搖搖欲墮。梯窮得一岩,則張仙遺蛻屍體也。岩在峰半,覓徐仙岩,皆石壁不可通;下梯尋別道,又不可得;躡石則峭壁無階,投莽則深密莫辨。傭夫在前,得斷磴,大呼得路。余裂衣不顧,趨就之,復不能前。日已西薄,遂以手懸棘,亂墜而下,得道已在萬年宮右。趨入宮,宮甚森敞。羽士迎言,“大王峰頂久不能到,惟張岩梯在。峰頂六梯及徐岩梯俱已朽壞。徐仙蛻已移入會真廟矣。”出宮右轉,過會真廟。廟前大楓扶疏繁茂,蔭數畝,圍數十抱。別羽士,歸舟。
二十三日 登入,覓換骨岩、水簾洞諸勝。命移舟十里,候於赤石街,余乃入會真觀,謁武彝君及徐仙遺蛻。出廟,循幔亭東麓北行二里,見幔亭峰後三峰駢文,異而問之,三姑峰也。換骨岩即在其旁,望之趨。登山里許,飛流汩然下瀉。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從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業已上登,不及返顧,遂從三姑又上半里,抵換骨岩,岩即幔亭峰後崖也。岩前有庵。從岩後懸梯兩層,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環繞山巔如疊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為室,曲直高下,隨岩宛轉。循岩隙攀躋而上,幾至幔亭之頂,以路塞而止。返至三姑峰麓,繞出其後,復從舊路下,至前所瞰突泉處。從此越嶺,即水簾洞路;從此而下,即突泉壁也。余前從上瞰,未盡其妙,至是復造其下。仰望突泉又在半壁之上,旁引水為碓,有梯架之,鑿壁為溝以引泉。仰望突泉又在半壁之上,旁引水為碓,有梯架之,鑿壁為溝以引泉。余循梯攀壁,至突泉下。其坳僅二丈,上下俱危壁,泉從上壁墮坳中,復從坳中溢而下墮。坳之上下四旁,無處非水,而中有一石突起可坐。坐久之,下壁循竹間路,越嶺三重,從山腰約行七里,乃下塢。穿石門而上,半里,即水簾洞。危崖千仞,上突下嵌,泉從岩頂墮下。岩既雄擴,泉亦高散,千條萬縷,懸空傾瀉,亦大觀也!其岩高矗上突,故岩下構室數重,而飛泉猶落檻外。
先在途聞睹閣寨頗奇,道流指余仍舊路,越山可至。余出石門,愛塢溪之勝,誤走赤石街道。途人指從此度小橋而南,亦可往。從之,登山入一隘,兩山夾之,內有岩有室,題額乃“杜轄岩”,土人訛誤傳為睹閣耳。再入,又得一岩,有曲檻懸樓,望赤石街甚近。遂從舊道,三里,渡一溪,又一里,則赤石街大溪也。下舟,掛帆二十里,返崇安。
譯文
去浙江、福建旅遊已是過去的事了。我的願望是游四川峨眉山和廣西桂林,以及太華山、恆山等名山;至於出遊羅浮山、衡山,則是下一步的計畫。去浙江五泄、福建九潦,文是再下一步的計畫。但是去四川、廣西和陝西關中等地,因為母親年邁、路程遙遠,不能立即出遊;衡山、湘江等地,可以在路過的時候游,不必專程旅遊。考慮去近處,最好就是經過江郎山、三石,然後到九潦。於是在庚申年(泰昌元年,1620)端午節的第二天,和叔父芳若按期啟程出遊,這時正是楓亭市巡檢司一帶荔枝剛剛成熟的季節。
二十三日開始經過江山縣的青湖。山巒漸漸重合,東邊大多是陡直的山峰,十分峻峭,猶如屏障;西邊的山不高,緩緩地低伏著。遠眺東邊山巒盡頭處,南部有一座高峰特別突出,直插雲天,那氣勢似乎要振飛。一間,就是江郎山。盯著江郎山朝前趕,走了二十里,過石門街。越行離山越近,山忽然分為兩座,再變成三座;不一會,山頭又一分為二,直直地向下剖去;靠近山,則又是山頭尖銳、下面收斂,像要斷開、卻又相連,人一移動腳步,山形便變換,是與雲彩一起變化啊!雁宕山有靈峰,黃山有石筍,叢密、峻峭、挺立,已經是瑰麗的景觀,但都位於深山峽谷,眾多的山峰互相掩映,反而失掉了各自的“奇”。至於緒雲縣的鼎湖峰,獨立高聳,氣勢更加偉峻;只是步虛山就峙立在旁邊,兩山不相上下,遠望好像是一座山,比不上這江郎山突出於眾峰之上,姿態萬乾,並盡顯其奇。六月初七日到達興化府。
初八日從興化府城西門出發,往西北行五里,攀登山嶺,四十里,到曹溪,一路上上下了不止數座山嶺。苔溪是九潦的下游。經過營溪公館,行二里,從石步渡過溪水。又走二里,一條小路往西伸向山坳,北邊又有一條石階道,可以繞上山。這時山嶺深邃、太陽酷熱,路上沒有一個行人,不知道該往哪裡走。我估計九鯉湖的水順著九潦而下,往上攀登定有奇境,於是從石階道走。芳叔和僕人害怕登高,都認為走錯了。不久,四周漸漸狹窄,他們更以為走錯了,我卻越走越振奮。很快就愈上愈高,路深遠得沒有盡頭,烈日炎炎,我自己也勞累疲倦了。數里,登上嶺頭,以為是最高頂峰;折轉到西山上,還有高過此嶺一倍的山峰。沿著山嶺來回曲折行走,三里,平坦的田地空曠廣遠,正好像武陵人誤入桃花源的故事一樣,不再知道是在萬座峰頂之上。途中有亭,從西邊伸來的是去仙遊縣的路,東邊就是我所走的路。往南經過通仙橋,翻越小嶺向下走,是公館,有鐘鼓樓的蓬萊石,而雷轟滌也在這裡。澗水從蓬萊石旁邊流出,底下的石頭像磨石一樣平,水從石面上漫流而過,勻稱得如同鋪了一層給紗。稍稍往下,平滑的底部出現許多窪坑,窪坑之中的圓孔,分別稱為灶、臼、蹲、井,都用“丹”字來命名,是九鯉仙的遺蹟。澗水平緩地流到這裡,突然往下墮落到湖中,猶如萬馬初發,確實有雷霆萬鈞之勢,這就是九滌中第一級瀑布奇觀。九仙祠就建立在瀑布西邊,前對九鯉湖。湖水不甚浩蕩,但在萬山中顯出一片清澈碧藍,綠樹圍繞、清波蕩漾,大自然造物的神化靈奇真是太奇異了!九仙祠右邊有石鼓、元珠、古梅洞等勝境。古梅洞在祠旁邊,大石架空而成,石上的縫隙形成門。穿石縫往上走,原來有九仙閣,九仙祠前原來有水晶宮,現在都毀壞了。正對九仙祠並隔著九鯉湖往下墜落的水,就是第二級到第九級的瀑布。我順著九鯉湖右邊走,已經到了第三級瀑布,急忙和芳叔一齊返回。我說:“今晚應當清靜心神、休息體力,靜候九仙託夢。煩勞心力目力遊覽奇觀勝景之事,暫且等到明天吧。”回到九仙祠,去蓬萊石,光著腳在澗中行走。澗底平曠,水清而淺,輕輕流淌,遍布水中的沙洲小島如仙境一樣,撩起衣襟就越過去了。晚上坐在祠前,初升的月亮正懸掛在峰頂上,低頭俯視平靜的湖水,眼前的景色和自己的心情都非常好,寂靜中只有諷諷的水聲,不時地還聽到雷滌瀑布的聲響。這一夜在祠中祈禱九仙託夢。
初九日離開九仙祠,往下探游九潦的盡頭。九滌距離九鯉湖大約數里,從第三級瀑布往下走,路已經斷了很久。幾個月前,國子監祭酒、莆田縣人堯俞,命令陸善修復,開通這險峻的山路,直達九滌,從營溪出去。後悔昨天沒有從側邊的小路溯瀑布而上,而繞道順大路走,失掉了觀覽這一奇景的機會。於是整理行裝改道而行,直接從九滌出去。第二潦就叫瀑布,在九鯉湖的南邊,正好與九仙祠相對。湖盡頭處水就向深谷飛墜下去,深谷如同被刀劈開,兩邊的山崖像牆壁一樣陡立,高達萬丈。水一從湖裡流出,便被岩石阻攔,水勢不能暢通,洶湧的水流從空中墜落,浪花飛濺、水珠噴灑,水和石都顯得極其雄偉壯觀。再下去是第三潦珠簾泉,景致和瀑布相同。右邊的山崖上有亭子,叫觀瀾亭。一塊名叫天然坐的石頭,也有亭覆蓋。從這裡上嶺下澗,在峽谷中曲折行走。峽谷兩邊的山壁上面傾覆、下面寬闊,珠簾瀑布泉從正面墜落下來,玉著泉瀑布從旁邊水霧騰騰地湧出。兩股瀑布並列懸掛,峽谷兩壁往下陡削,四周都是鐵壁般的山崖,山高得齊天,兩道瀑布像玉龍飛舞,往下傾入潭中。潭水極深,碧綠清澄,雖然比九鯉湖小,但四周峭壁環繞,瀑布交相輝映,奇景薈萃,只有這裡風景最佳!是所說的第四潦。
剛到澗底,芳叔忙著走出峽谷,在峽谷口坐著等我,沒有再進來。我獨自沿著澗底的石道前進,到潭邊坐在石頭上,抬頭注視兩道瀑布在空中矯健而有氣勢地飛流,崖石上部傾覆得如同瓮口。旭日正好升到崖石頂端,和墜落的水波、騰躍的浪珠,互相掩映、五光十色。我俯視仰視而應接不暇,捨不得離去。順山澗再往下走,峽谷兩邊突然陡峭起來,一股溪水彎斜流淌,山澗右邊的路已經斷了。向左邊看去,只見木板架在陡岩上的殘階之間,橫渡溪流,就可以攀越。於是涉過澗從左邊走,是第五滌―石門。兩邊的山崖在這裡向中間緊靠,只能容下一線天,要合不合,要開不開,下面山泉洶湧奔騰,上面雲遮霧蓋。人在中間攀援,如同稱猴一般,寒風吹來,人陰冷得幾乎要掉下去。大致從第四潦以來,山谷深邃,道路斷絕,幽深陡峭到了極點,只聽得到泉水聲和鳥鳴聲。
走出第五滌,山勢漸漸開闊。山澗右邊的陡崖如同屏障排列,左邊的飛鳳峰盤鏇飛翔而對,水流縱橫交錯地環繞在下面,有的是清澈的水潭,有的倒映出峽谷。至於第六滌五星,第七潦飛鳳,第八潦棋盤石,第九潦將軍岩,都是按順序得名。既然這一帶雲蒸霞蔚,所以情趣在山水之中得到,哪裡還有必要刻意追求一景一物的形跡呢?大致水憑藉峽谷的形勢伸展,灑脫自得,毫無約束,水流兩旁崩塌的山崖巨石,斜插的就是岩岸,橫架的為石室,層疊的則像石,曲折彎轉的成石洞;飛懸空中的則為瀑布,繞石環流的則為小,積聚起來的則為清泉;山石都可以坐臥休息,泉流都能靠近洗,竹木成蔭而雲霞煙霧援弄。數里之間的美景,讓人一整天都目不斜視,流連忘返。每下到一處,看見有另外的洞穴,我一定穿過岩縫進去,洞穴曲折旁達,不能一下子窮盡其中的妙境。至於水流,有的懸掛山崖,有的匯聚一起,有的如鳥翅騰飛,疊水噴注,即使是廬山三疊泉瀑布,雁宕山龍漱瀑布,只能各憑一個特點取勝,不像這座山,局部和整體的風光都完美無缺。
從九滌出來,順山澗靠著山轉,往東走五里,才有人家在白雲飄蕩的山上耕種、打柴,而他們看到有人來到,都感十分驚訝。又走五里,到達營溪的石步,從來時的路出去。
初十日經過蒜嶺釋,到達榆溪。聽說橫路騷西邊十里處,有石竹山,山上的岩石最為有名,也是九仙祈禱、做夢的地方。福建流傳著“春天游石竹山,秋天游九鯉湖,,的話,現在游石竹山雖然與最佳節令不相合,但是不能當面錯過游這一勝境的機會。於是乘興出遊。因為橫路釋距離榆溪還有十五里,就在榆溪住宿。十一日到波黎鋪後,就從小路去游石竹山。往西朝著山走五里,越過一座小嶺。又走五里,橫渡溪水,就到石竹山南麓。沿著山麓往西轉,抬頭看見峰頂上崖石叢叢,如攢聚、如刀劈。往西北走了很久,有座樓背靠山、面朝西,這就是登山道。石階很陡,於是身著短衣沿石階而上。石階彎轉曲折,樹陰遮蔽,彎曲如龍的樹幹老藤盤繞在陡峭傾斜的岩石上,猿猴上下跳躍,啼叫聲不斷。忽見峭石上有座亭子,挺拔高遠,凌空而立,沒有什麼和它相對。亭位於山腰。再轉石階陡上,石階盡頭處,飛起的岩石像屋稽一樣覆蓋在半空中。又往上轉兩道彎,從石洞側門進去,一出洞就是九仙閣,閣高大寬敞、雅致整潔。左邊為僧人住房,都是靠山凌空而建,可以徘徊遠望。閣後有五六座峻峭的山峰各自聳立,都高達數十丈,每座峰之間相距二三尺,間隙如同用刀劈出來的一樣,道路曲折地從縫隙間穿過,可以穿行到各座山峰頂上。松樹臥伏,老藤蔓延,目光所到之處都是勝景。僧人送來香味四溢的茶,是山中出產的。從旁邊的小路下山,到陡岩,路左邊另有一條小路二我說:“從這裡去肯定有奇異的景致。”於是順小路走,果然有一個石洞鑲嵌在山腰。從洞中穿下去,就到了半山亭。下山,到橫路釋後返回家鄉。這次出遊,一共是六十三天,跨越兩個脊,經過十九個縣、十一個府,遊歷了三座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