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囑·第三節
作者:佚名
師於太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眾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吾若去後,無人教汝。”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師云:“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餘者不得。數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為憂何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若吾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法性本無生滅去來。汝等盡坐,吾與汝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眾僧作禮,請師作偈,偈曰:“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時徒眾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體師意,各各攝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諍。乃知大師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師曰:“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鈔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然據先祖達摩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師復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沾洽,悉皆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捨。各自努力,隨緣好去。”爾時徒眾,作禮而退。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大師在太極元年,歲在壬子,延和七月,讓門徒們去新州的國恩寺建塔,並督促儘早完工。第二年夏末塔落成。這年七月一日,大師召集門徒們說:“我到了八月,就要離開人世,你們要有什麼疑難問題,趁早來問,我還能為你們解疑答難,讓你們的迷惑得以消除。我走了以後,再沒有人教導你們了。”法海等門徒聽了後,都哭泣起來。只有神會,不動聲色,也沒有哭泣。大師說:“神會小師,只有你達到了無善無不善,毀譽不驚,哀樂俱不動心,其他人都沒有達到。你們在山裡修行了好幾年,到底修得什麼佛道呢?你們現在悲哀哭泣,是為誰感到憂傷呢?如果擔憂我不知何往,我自己是知道我要到什麼地方去的。如果我不知道我去哪兒,也就不會預先告訴你們了。你們悲哀哭泣,是因為不知道我將去哪兒,如果知道我的去處,就不應該悲哀哭泣。佛法的本質本來就是講究既沒有生也沒有死,既沒有去也沒有來。你們都坐下,我給你們念一篇偈語,名叫《真假動靜偈》。你們記誦這篇偈語,就會和我心心相印,照它修行,就不會失去本門的宗旨。”眾位僧人都向大師行禮,請求大師作偈語。這篇偈語說:“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當時眾門徒聽了偈語後,大家都禮讚不已,體會了師父說的微言大義。各自都收攝浮躁心情,依照佛法修行,再不敢有所爭執了。大家知道大師不會久留世間了,首座法海又向大師叩問:“和尚圓寂以後,衣牧女獻糜缽教法將交付給什麼人?”大師說:“我從在大梵寺講說佛法開始,一直到今天,講說的內容被世上抄錄流行,名叫《法寶壇經》。你們要謹遵這部經典,代代相傳,超度眾生。只要依據這部佛經修行,就是正確的佛法。我現在為你們講說佛法,不再傳授袈裟了。因為你們信仰的根基已經很牢固,不再有任何動搖,可以擔當弘法大任。根據先祖達摩大師傳授偈頌的意思,袈裟也不應該再傳下去了。那首偈語說: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大師又說:“各位善知識,你們要各自清淨自己的心,聽我講說佛法:要想成就佛法,必須通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如果能夠在任何處境都不執著於表面現象,不對那種表面現象產生憎愛之情,也沒有取此舍彼的傾向,不考慮利益得失等事情,總是安閒寧靜,超然淡泊,這就叫一相三昧。如果能在一切情況下,無論行、住、坐、臥,都能保持一種純潔正直的心境,那么你的心就是一個永恆的道場,真正的淨土世界,這就叫一行三昧。如果一個人具有這兩種三昧,就像土地中播下了種子,在地底發育,破土而出繼續生長,最後成熟結果。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的道理,也是如此。我現在講說佛法,好像及時春雨,普遍潤澤大地,你們的佛性,就像種子,遇到了雨露滋養,都發芽生長。凡是繼承我的宗旨的,必然會獲得智慧,依照我的教導修行的,肯定成就妙諦正果。聽我再念一首偈語: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大師念完了偈語,又說:“佛法沒有兩法,心也一樣,它的本質是清淨的,也沒有各種表相。你們要謹慎,不要有意沉溺於靜止和空無的境界,要知道這顆心本來就是清淨的,沒有什麼可取和可舍的。你們各自努力上進吧,各隨緣法好自為之吧。”當時眾門徒聽了以後,向大師行禮退下。
注釋
①太極元年壬子:太極是唐睿宗的年號,太極元年是公元712年,那一年的農曆紀年是壬子。
②延和七月:延和也是唐睿宗的年號,公元712年五月以前為太極,五月以後改號延和,說到七月故名延和七月。
③小師:受了具足戒還沒有滿十年的僧人稱小師,也是師傅對弟子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