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貝僉》者,州之名號也。韋齊休《雲南行記》有十《貝僉》,字作此《貝僉》字。案:“《貝僉》”字,原本誤作“臉”,今從《一統志》改正。又韋齊休《雲南行記》七字原本誤作大書,今亦改正。
大和、陽苴咩謂之陽《貝僉》,大厘謂之史《貝僉》,邆川謂之賧《貝僉》,蒙舍謂之蒙舍《貝僉》,白崖謂之勃弄《貝僉》(案:標題稱六《貝僉》,第十卷亦有六《貝僉》之文,此所別乃止五《貝僉》,疑後龍口一城當亦為一《貝僉》,系傳寫誤脫一句也)。雲南、柘東、永昌、寧北、鎮西及開南、銀生等七城則有大軍將領之,亦稱節度。貞元十年,掠吐蕃,鐵橋城,今稱鐵橋節度,其餘鎮皆分隸焉(案:自“雲南柘東”至“皆分隸焉”五十二字,與六嶮文不相屬,疑為第六篇“雲南城鎮”條下之文,錯簡於此)。
大和城、大厘城、陽苴咩城,本皆河蠻所居之地也。開元二十五年,蒙歸義逐河蠻,奪據大和城。後數月,又襲破苴咩盛羅皮,取大厘城,仍築龍口城為保障。閣羅鳳多由大和、大厘、邆川來往。蒙歸義男等初立大和城,以為不安,遂改創陽苴咩城。
大和城,北去陽苴咩城一十五里。巷陌皆壘石為之,高丈余,連延數里不斷。城中有大牌,閣羅清平官王蠻利之文(案:《舊唐書》閣羅鳳得西瀘令鄭回,甚愛重之,更名“蠻利”,後為清平官。此雲“王蠻利”者,疑即其人也)。論阻絕皇化之由,受制西戎之意。
龍口城,閣羅鳳所築。榮抱玷蒼南麓數里,城門臨洱水下。河上橋長百餘步,過橋分三路:直南蒙舍路,向西永昌路,向東白崖城路。
大厘城,南去陽苴洋城四十里,北去龍口城二十五里,邑居人戶尤眾盛,羅皮多在此城。並陽苴咩並邆川,今並南詔往來所居也。家室共守,五處如一。東南十餘里有舍利水城,在洱河中流島上。四面臨水,夏月最清涼,南詔常於此城避暑。
陽苴咩城,南詔大衙門,上重樓,左右又有階道,高二丈余。甃以青石為蹬。樓前方二三里,南北城門相對。太和來往通衢也。從樓下門行三百步至第二重門,門屋五間,兩行門樓相對,各有榜,並清平官、大軍將、六曹長宅也。入第二重門行二百餘步,至第三重門。門列戟,上有重樓。入門是屏牆,又行一百餘步至大廳,階高丈余。重屋制如蛛網,架空無柱。兩邊皆有門樓,下臨清池。大廳後小廳,小廳後即南詔宅也。客館在門樓外東南二里。僅前有亭,亭臨方池,周回七里,水深數丈,魚鱉悉有。
邆川城,舊邆川也,南去龍口城十五里。初望父部落居之,後浪穹詔豐咩襲而奪之。豐咩孫鐸望與南詔戰敗,退保劍川南,遂有城。城依山足,東距瀘水,北有泥沙。自閣羅鳳及異牟尋皆填固增修,最為名邑。東北有史郎川,又東祿諾品川,又北俄坤。
蒙舍川,羅盛已上之地。舊為蒙舍州,去龍口城一日程。當五詔俱存,而蒙舍北有蒙巂詔,即楊瓜州也,同在一川,地氣有瘴,肥沃宜禾稻。又有大池,周回數十里,多魚及凌芡之屬。川中水東南與勃弄川合流。南有籠磨些川。凡邆川河,蒙舍謂之川賧。然邑落人眾,蔬果水凌之味,則蒙舍為尤殷。
渠斂趙,本河東州也。西岩有石和城。烏蠻謂之“土山坡陀”者,謂此州城及大和城俱在陂陀山上故也。州中列樹夾道為交流,村邑連甍,溝塍彌望。大族有王、楊、李、趙四姓,皆白蠻也。雲是沮蒲州人,遷涉至此,因以名州焉。東北至毛郎川,又東北至賓居湯,又北至越析川,磨些詔故地也。
白崖城在勃弄川,天寶中附於忠、城、陽等五州之城也。依山為城,高十丈,四面皆引水環流,惟開南北兩門。南隅是舊城,周回二里。東北隅新城,大曆七年閣羅鳳新築也。周回四里。城北門外有慈竹叢,大如人脛,高百尺余。地內有閣羅鳳所造大廳,修廊曲廳,廳後院橙枳青翠,俯臨北墉。舊城內有池方三百餘步,池中有樓舍,雲貯甲仗。川東西二十餘里,南北百餘里。清平官已下,官給分田,悉在。南詔親屬亦住此城傍。其南二十里有蠻子城,閣羅鳳庶弟誠節母子舊居也。正南去開南城十一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