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卷一·坤動也剛

《坤》卦《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王弼云:“動之方正,不為邪也。”程伊川云:“坤道至柔,而其動則剛,動剛故應乾不違。”張橫渠云:“柔亦有剛,靜亦有動,但舉一體,則有屈伸動靜終始。”又云:“積大勢成而然。”東坡云:“夫物非剛者能剛,惟柔者能剛爾。畜而不發,乃其極也,發之必決。”張葆光但以訓六二之直。陳了翁云:“至柔至靜,坤之至也。剛者道之功,方者靜之德,柔剛靜動,坤元之道之德也。”郭雍云:“坤雖以柔靜為主,苟無方剛之德,不足以含洪光大。”諸家之說,率不外此,頃見臨安退居庵僧曇瑩云:“動者謂爻之變也,坤不動則已,動則陽剛見焉。在初為《復》,在二為《師》,在三為《謙》,自是以往皆剛也。”其說最為分明有理。

譯文

坤卦《文言》說:“坤是最柔和的,但動起來卻很剛強.”王弼說;”變化就向正的方面發展,不會走向邪道。”程頤說;“坤的太身是最柔軟的,但一變化卻很剛強,因它一變就很剛強,所以能和乾卦相應。”張載說:“坤柔中有剛,靜中有動,任舉其中一體,都有曲和伸,動和靜,終和始。”又說:“積累大勢達到成熟才能如此。”蘇東坡說:“一切享物,不是剛強的能剛強,而是柔弱的能剛強,積蓄力量而不發作,等達到極點,再一發作,定要衝決一切。”張葆光只用這句話函義解釋六二爻的內容。陳了翁說:“至柔和至靜,是神的極致。剛強是體的發動,方正是靜的作用。柔和剛、靜和動的辯證關係,就是坤元的體和用。”郭雍說:“坤雖然以柔和靜為主體,但如果沒有方和剛作用,就不能發揚光大。”諸家的說法,大概不出這幾種。我最近見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市)退居庵僧人瑩,他說:“動是指爻的變化、神不動就罷了,一動就出現陽剛。在初九是地雷復,在九二是地水師,在九三是地山謙,從此以後便都是陽剛。”這個說法最清楚和有道理。
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