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人部四
聖 賢 忠 孝
◇聖
《尚書》曰:睿作聖。
又曰:聖作則。
《莊子》曰:以德分人謂之聖。
《白虎通》曰:才稱萬人曰傑,倍傑曰聖,《風俗通》曰:聖者,聲也,通也,言其聞聲知情,通於天地,條暢萬物也。
《家語》曰:聖者,德合天地,變通無方也。
《易》曰: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禮記》曰: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譬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燾,譬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
又曰: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叡智,足以有臨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齋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
《毛詩》曰:周公攝政,遠則四國流言,近則王不知,周大夫美不失其聖也。
又曰:思齊,文王所以聖也。
《大戴禮》曰:聖人有國,則日月不食,星辰不孛。
又曰:哀公問曰:何謂聖人,孔子對曰:所謂聖人者,智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測物之情性者也。
《論語》曰: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
《禮記》曰:聖人能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利,達於其患,然後能為之。
《家語》:國有聖人而不能用,欲以求治,是猶卻步而求及前人也。
《六韜》曰:聖人與天下之人皆安樂。
又曰:聖人守無窮之府,用無窮之才,天下仰之而治。
《管子》曰:聖人若天然,無私覆,若地然,無私載也,私者亂天下也。
《老子》曰: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文子》曰:聖人同死生,愚人亦同死生,聖人之同死生,明於分理也,愚人之同死生,不知利害所在也。
又曰:聖人以仁義為準繩,中繩之謂君子,不中繩之謂小人。
《列子》曰:龍叔謂文摯曰:吾有疾,子能已乎,文摯即命龍叔背明而立,文摯從後向明而望之,既而曰:嘻,吾見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虛矣,幾聖人也,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達,今聖智為病者,或由此乎。
又曰:商太宰見孔子曰:丘聖者與,答曰:聖則丘何敢,曰:三王聖者與,答曰:三王善任智勇者,聖則丘弗知,曰:五帝聖者與,答曰:五帝善任仁義者,聖則丘弗知,曰:三皇聖者與,答曰:三皇善因時者,聖則丘弗知,商曰:然則孰者為聖,孔子曰:西方聖者,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又曰:庖犧女媧神農夏後,蛇身人面牛首,此非人之狀,而有大聖之德,[事具帝王部女媧篇。]
《孟子》曰:觀於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
《莊子》曰:夫卜梁倚有聖人之才者,而無聖人之道,我有聖人之道,而無聖人之才,吾教之其果為聖人也。
又曰:堯辭封人曰:我以汝為聖人,曰:夫聖人鶉居而鷇食,鳥行而無跡,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間,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於帝鄉,三患莫至,身常無殃,則何辱之有。
《孫卿子》曰:神固謂之聖人,聖人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此矣。
又曰: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聖人者天下利器。
《淮南子》曰:聖人不貴尺璧而重寸陰,故禹之趍時也,履遺而弗取,冠掛而弗顧。
又曰:唯聖人為能知權,言而必信,期而必當,天下之高行也。
又曰:孔子不黔突,墨子不暖席,是故聖人蒙恥辱以乾世主者,非以貪祿慕位,欲事天下之利,除萬民之害也,神農憔悴,堯瘦臞,舜微黑,禹胼胝,由此觀之,則聖人之憂勞百姓亦甚矣。
又曰:古者聖人,勞形盡慮,為民興利除害,羸天下之憂,而任海內之事,聖人之憂民,如此其明也。
楊子《法言》曰:或問孔子之時,諸侯有知孔子聖者與,曰:知之,若知之則曷為不用,曰:不能,曰:知聖而不能用,可得聞乎,曰:用之則棄其所習,逆其所從,彊其所劣,捐其所能,非天下之至,孰能用之。
《韓詩外傳》曰:闢土殖穀者,后稷也,決江疏河者,禹也,聽獄執中者,皋陶也,然而有聖名者,堯也。
《神異經》曰:西南大荒中,人身長十丈,其腹圍九丈,踐龜蛇,戴朱鳥,左手憑青龍,右手憑白虎,知河海斗斛,識山石多少,知天下鳥獸言語,識土上人所道,知百穀可食,識草木鹹苦,名曰聖,一曰哲,一名通,一名無不達。
《尚書大傳》曰:天無別風淮雨,中國有聖人。
姚信士緯曰:聖人高不可極,深不可測,窮神知化,獨見先識,仁若春陽,信若影響,此所稟於天也。
《說苑》曰:聖人之於百姓也,其猶赤子乎,飢者食之,寒者衣之,將之養之,育之長之,唯恐其不至於大也。
【頌】後漢張超尼父頌曰:岩岩孔聖,異世稱傑,量合乾坤,明參日月,德被八荒,名充遐外,終於獲麟,遺歌魯衛。
晉孫楚尼父頌曰:皇矣尼父,聖哲之傑,德比天地,明齊日月,周室陵遲,大道蕪穢,禮樂崩阻,奸雄罔世,乃養門徒,廣延俊乂,垂訓列國,頌聲魯衛,威震夾谷,義厭陳蔡,德之休明,幽而彌泰,超美三代,風馳雲邁。
【贊】晉陸機孔子贊曰:孔子叡聖,配天弘道,風扇玄流,思探神寶,明發懷周,興言謨老,靈魄有行,言觀蒼昊,清歌先誡,丹書有造。
晉湛方生孔公贊曰:文王既沒,微言將墜,邈哉孔公,龍見九二,闡化系象,素王洙泗,發揮中葉,道映周季。
【碑】後漢禰衡魯夫子碑曰:受天至精,純粹睿哲,崇高足以長世,寬容足以廣包,幽明足以測神,文藻足以辯物,然而敏學以求之,下問以諏之,虛心以受之,深思以詠之,愍周道之回遹,悼九疇之乖悖,故發憤忘食,應聘四方,魯以大夫之位,任以國政之權,譬若飛鴻鸞於中庭,騁騏驥於閭巷也,是以期月之頃,五教克諧,移風易俗,邦國肅焉,無思不服,懿文德以紆餘,綴三五之紀綱,流洪耀之休赫,曠萬世而揚光,夫大明以動,天則也,廣大無疆,地德也,六經混成,洪式也,備此三者,聖極也,合吉凶於鬼神,遂殂落於夢寐,是以風烈流行,無所不通,故立石銘勛,以示昭明,辭曰:煌煌上天,篤降若人,邈矣悠哉,千祀一鄰,明德弘監,情性存存,弈弈純嘏,稽憲乾坤,曜彼靈祇,以訓黎元,終日乾乾,配天之行,在險而正,在困而亨,窮達之運,委諸穹蒼,日月則陰,天地不光,聖叡殂崩,大猷不綱。
【論】後漢孔融聖人優劣論曰:荀愔等以為聖人俱受乾坤之醇靈,稟造化之和氣,該百行之高善,備九德之淑懿,極鴻源之深閭,窮品物之情類,曠盪出於無外,沉微淪於無內,器不是周,不充聖極,荀以為孔子稱大哉堯之為君也,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是為覆蓋眾聖,最優之明文也,孔以堯作天子九十餘年,政化洽於民心,雅頌流於眾聽,是以聲德發聞,遂為稱首,則易所謂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百年然後勝殘去殺,必世而後仁者也,故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堯之為聖也,明其聖與諸聖同,但以人見稱為君爾。
梁沈約辯聖論曰:聖人蓋人中之含明德,盡照精粹凝玄者,或三聖並時,或千載寂蔑,聖人遺情忘己,常以兼濟為念,若不登九五之位,則其道不行,非以黃屋玉璽為尊貴也,文王造周而未集,武王集之而未成,周公雖無王錄,而父兄二聖之烈,不可以終,若夫表以聖功,制禮作樂,則太平之基不著,二聖之美不彰,孔子當無錄之運,值自晦之時,而雲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欲以聖德示天下,垂來世,當仲尼在世之時,世人不言為聖人也,伐樹削跡,乾七十君而不一值,或以東家丘,或以為喪家犬,若不高嘆鳳鳥,稱夢周公,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則當世安知其聖人乎。
◇賢
《毛詩》曰:丘中有麻,思賢也。
又曰:南山有台,樂得賢也,得賢則能為邦家立太平之基矣。
《春秋繁露》曰:氣之清者為精,人之清者為賢,治身者以積精為寶,治國者以積賢為道。
《尚書》曰:所寶惟賢,則邇人安。
又曰:野無遺賢。
《論語》曰:賢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
又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者也。
又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回也不改其樂。
又曰:臧文仲其[《太平御覽》四百零二其下有竊位者歟四字,此脫。]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又曰:賢賢易色。
京房《易飛候》曰:視四方常有大雲,五色具而不雨,其下有聖賢人隱。
《家語》曰:孔子讀史,至楚復陳,喟然曰:賢哉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非申叔時之忠,弗能見其義,非莊王賢,弗能受其訓。
又曰:哀公問孔子曰:當今之君,孰者最賢,孔子曰:有衛靈公乎,公曰:吾聞其閨門無別,而子賢之何也,對曰:靈公之弟曰公子渠牟,其智足以治千乘,靈公任之,有大夫史鰌,以道去衛,而靈公卻舍,琴瑟不御,臣以此賢之,不亦可乎,國語曰:臼季使於冀野,見冀缺耨,其妻饁之敬,相待如賓,歸而進之曰:得賢人,敢以告,文公曰:子何,以知其賢也,對曰:臣見其不忘敬也,使為下軍大夫。
《列子》曰:治國之難,在於知賢,而不在自賢。
尹《文子》曰:尹文子見齊宣王,宣王嘆國寡賢,尹《文子》曰:使國悉賢,孰處王下,王曰:國悉不肖,[《太平御覽》四百二肖下有可乎尹文子曰國悉不肖十字,此脫。]孰理王朝,王曰:賢與不肖,皆無可乎,《文子》曰:不然,有賢,有不肖,故王尊於上,臣卑於下,賢賢退不肖,所以有上下也。
《申子》曰:千里有賢者,是比肩而立也。
《孫卿子》曰:古之賢人,食則餰鬻不足,衣則短褐不完,然而非禮不進,非義不受。
《呂氏春秋》曰:公孫枝獻百里奚於繆公,三月,請屬事焉,公曰:買之五羊之皮而屬事,無乃為天下笑乎,枝曰:信賢而任之,君之明也,議賢而下之,臣之忠也,夫誰笑哉。
又曰:賢者遺人以仁。
又曰:得地千里,不如得一賢也。
又曰:魏文侯過段乾木之閭而式,其仆曰:君胡式,曰:乾木賢者也,吾安敢不式。
《韓子》曰:晉平公問叔向曰:吾群臣孰賢,對曰:趙武賢,武立如不勝衣,言如不出口,然其所舉者數十人,皆令德也。
黃石公三略曰:傷賢者殃及三世,蔽賢者身當其害,達賢者福流子孫,嫉賢者名不存。
《韓詩外傳》曰:聖人求賢者以自輔。
又曰:魏文侯問孤卷子曰:父子兄弟臣賢,足恃乎,對曰:父賢不過堯,而丹朱放,子賢不過舜,而瞽瞍拘,兄賢不過舜,而象傲,弟賢不過周公,而管叔誅,臣賢不過湯武,而桀紂伐,君欲治,亦從身始,人何可恃。
《物理論》曰:賢人為德,體自然也,故語曰:黃金累千,不如一賢。
【頌】漢王褒聖主得賢臣頌曰:夫賢者國家之器用也,所任賢,則趍舍省而功施普,器用利,則用力少而就效眾,故工人之用鈍器也,勞筋苦骨,終日矻矻,及巧冶鑄干將之朴,清水淬其鋒,越砥斂其鍔,水斷蛟龍,陸剸犀革,使離婁督繩,公輸削墨,雖崇台五層,延袤百丈而不溷者,工用相得也,故服絺綌之涼者,不苦盛暑之鬱燠,襲狐貉之暖者,不憂至寒之淒滄,何則,有其具者易其備,有賢人君子,亦聖王之所以易海內也,君人者,勤於求賢,而逸於得人,人臣亦然,昔賢者之未遭遇也,圖事揆策,則君不用其謀,陳見悃誠,則上不然其信,進仕不得施效,斥逐又非其愆,是故伊尹勤於鼎俎,太公困於鼓刀,百里自鬻,甯子飯牛,及其遇明君,遭聖主也,運籌合上意,諫爭則見聽,進退得關其忠,任職得行其術,剖符錫壤而光祖考,傳之子孫,以資說士,故世必有聖智之君,而後有賢明之臣,詩曰:思皇多士,生此王國,故世平王聖,俊乂將自至,若堯舜禹湯文武之君,獲稷契皋陶伊尹呂望之臣,明明在朝,穆穆列布,故聖主必待賢臣而弘功業,俊士亦俟明主以顯其德,上下俱欲,歡然交欣,千載一會,論說無疑,翼乎如鴻毛遇順風,沛乎若巨魚縱大壑,其得意如此,則胡禁不止,曷令不行,化溢四表,橫被無窮,遐夷貢獻,萬祥必臻,是以聖王不遍窺望,而視已明,不殫傾耳,而聽已聰。
【贊】晉夏侯湛顏子贊曰:知彰知微,體深研機,明象介石,量同聖師,探賾罔滯,在言靡遺,仰諸惟高,瞻之攸希。
又左丘明贊曰:世亂讒勝,君子道憂,丘明達聖,致志春秋,微言逃難,旁行不流,庶幾斯文,希志訓猷。
晉戴逵顏回贊曰:神道天絕,理非語象,不有伊人,誰憐誰仰,際盡一時,照無二朗,契彼玄跡,冥若影響。
晉孫楚顏回贊曰:束身勵行,宗事聖道,鑽仰孜孜,視予猶考。
【碑】後漢禰衡顏子碑曰:稟天地之純和,鍾岳瀆之休靈,睿哲之姿,誕自初育,英絕之才,顯乎嬰孩,在束脩之齒,入宣尼之室,德行邁於三千,仁風橫於萬國,知微知章,聞一覺十,用行舍藏,與聖合契,名為四友之冠,寔盡疏附之益,爾乃安陋巷,挹清流,甘簞瓢以充飢,雖屢空而不憂,於時河不出圖,周祚未訖,仲尼無舜禹之功,先生包元凱之烈,其辭曰:亞聖德,蹈高蹤,游洙泗,肅禮容,備懿體,心彌沖,秀不實,振芳風,配聖饋,圖辟雍,紀德行,昭罔窮。
【論】魏高貴鄉公顏子論曰:心不違仁,行無二過,用行舍藏,與同進退,聽承聖言,罔有不喻,敘之於易,以章殊異,死則悲慟,謂天喪己,所以殷勤至於此者,聖人嘉美良才之效也,設使天假之年,後孔子沒,焉知其不光明聖道,闡揚師業,有卓爾之美乎,百慮之所得,愚者有焉,原後之君子,詳覽之焉爾。
◇忠
《說苑》曰:逆命利君謂之忠。
《孝經》曰: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
《左傳》曰:晉獻公使荀息傅奚齊,對曰: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貞,其濟君之靈也,不濟則以死繼之,公曰:何謂忠貞,對曰: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送往事居,耦俱無猜,貞也。
又曰:晉懷公命無從亡人,狐突之子毛及偃,從重耳在秦,弗召,懷公執突曰:子來則免,對曰:子之能仕,父教之忠,策名委質,貳乃辟也,父教子貳,何以事君,乃殺之。
又曰:楚子滅若敖氏,其孫葴尹克黃使於齊,聞亂,其人曰:不可以入矣,葴尹曰:君,天也,天可逃乎,遂歸復命,自拘司敗。
又曰:季文子卒,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無藏金玉,無重器備,君子是以知季文子之忠於公室也,相三君矣,而無積,可不謂忠乎。
又曰:楚子囊將死,遺言謂子庚曰:必城郢,君子謂子囊忠,將死不忘衛社稷,可不謂忠乎,忠,民之望也。
《家語》曰:孔子曰:晏子於君為忠臣,於行為恭敏。
《晏子》曰:梁丘據問《晏子》曰:子事三君,君不同心,而子俱從焉,仁人固多心乎,對曰: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
《韓詩外傳》曰:有大忠,有次忠,有下忠,若周公於成王,可謂大忠,管仲於桓公,可謂次忠,子胥於夫差,可謂下忠矣。
又曰:狄人殺衛懿公,盡食其肉,獨舍其肝,弘演使還,哭畢呼天,因自出其肝,內懿公之肝,齊桓公聞之曰:弘演可謂忠矣。
《史記》曰:項籍圍漢王於滎陽,漢將紀信曰:事已急,請為王,王可間出,紀信乘黃屋左纛,曰:城中食盡,漢王降,楚軍皆呼萬歲,漢王與數十騎出,項王燒殺紀信。
《說苑》曰:楚莊王立,三年不聽朝,令於國曰:諫者死,蘇從曰:處君之高爵,食君之厚祿,愛死不諫,非忠也,乃諫,[事具諫篇。]
又曰:卑身賤體,進賢不解,數稱往古之行事,以厲王意,庶幾有益,以安國家,如此者忠臣也。
《漢書》曰:非劉氏不王,高祖制詔御史,長沙王吳芮忠,其定著令。
又曰:王莽遣使者,即拜龔勝,以印綬就加勝身,勝輟推不受,曰:吾受漢家厚恩,無以報,豈以一身事二姓哉,語畢,遂不復飲食,積十四日死。
《東觀漢記》曰:光武指王常謂群臣曰:此家率下江諸將,輔翼漢室,心如金石,真忠臣也,是日遷常為漢忠將軍。
《續漢記》曰:陰識拜特進,極言正議,至與賓客語,不及國事,常慕仲山甫夙夜匪解。
又曰:溫序為護軍校尉,行部至隴西,為隗囂將荀宇等所劫,欲生降序,序大怒。以節撾殺人,賊趍欲殺序,宇止之曰:義士欲死節,賜劍令自裁,序受劍,銜須著口中,嘆曰:無令須汙土,遂伏劍。
謝承《後漢書》曰:漢安元年,選遣八使,巡行風俗,餘人受命之部,而張綱獨埋輪於洛陽都亭,曰:銶狼當路,安問狐狸,遂奏大將軍梁冀無君之心十五事,皆臣子所切齒者也。
《魏志》曰:王脩為大農郎中令,時嚴才反攻掖門,脩聞變,將官屬出至宮門,太祖在銅雀台,望見之曰:彼來者,必王叔治也,相國鍾繇謂脩曰:舊京城有變,九卿各居其府,脩曰:居府雖舊,非赴難之義也。
又曰:典韋拜都尉,太祖引置左右,將親兵數百人,常繞帳,韋性忠至謹重,常晝夜立侍,終日夜宿帳左右,稀歸私寢,《蜀志》曰:初諸葛亮自表後主,成都有桑八百,薄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餘,至於臣在外任,隨身衣食,悉仰於官,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嬴財,及卒,如其所言。
周處別傳曰:互[《初學記》十七作氐。]賊為亂,以處為建威將軍,以兵五千,受夏侯俊節度,處遂進軍大戰,仰天嘆曰:古者良將受命,鑿凶門以出,蓋有進無退,我為大臣,以身殉國,不亦可乎,遂戰死。
【贊】梁元帝忠臣傳記[《初學記》十七作受。]託篇贊曰:太真英挺,投袂勤王,伯猷蹈節,身殞名揚,嶷嶷景倩,主亡與亡,嗟乎尚矣,惟國之良。
又忠臣傳諫[原作陳,據本書二十四諫篇引序改。]爭篇贊曰:子政鏗鏗,誠存社稷,朱游折檻,遂其婞直。
又忠臣傳執法篇贊曰:設官分職,鹹曰師師,彼己之子,邦之直司,銶狼當路,安問狐狸,昏明有世,直道無時。
【表】梁元帝上忠臣傳表曰:資父事君,寔曰嚴敬,求忠出孝,義兼臣子,是以冬溫夏凊,盡事君之節,進思將美,懷出奉之義,羲軒改物,殷周受命,三能十亂,九棘五臣,靡不夙夜在公,忠為令德,若使縉雲得姓之子,姬昌魯衛之臣,是知理合君親,孝忠一體,性與率由,因心致極,臣連華霄漢,憑暉日月,三握再吐,夙奉紫庭之慈,春詩秋禮,早蒙丹扆之訓,宣帝褒德,麟閣畫充國之形,顯宗念功,雲台圖仲華之象。
【箋】梁王筠答湘東王示忠臣傳箋曰:竊以孝實天經,忠為令德,百行攸先,一心靡或,昔淮南鴻烈,事無的準,沛王通論,義止儒術,東平獲譽為片言,臨淄見稱文辭小道,孰若理冠君親,義兼臣子,謹當宣示遐邇,光揚德音。
【序】梁元帝忠臣傳序曰:夫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因生所以盡孝,因位所以立忠,事君事父,資敬之理寧異,為臣為子,率由之道斯一,忠為令德,竊所景行,且孝子烈女逸民,鹹有別傳,至於忠臣,曾無述制,今將發篋陳書,備加論討。
又忠臣傳死節篇序曰:自非識君臣之大體,鑒生死之弘分,何以能滅七尺之軀,殉一顧之感,然平路康衢,從容之道進,危塗險徑,忠貞之節興,登平路者易為功,涉險塗者難為力,從容之用,世不乏人,忠貞之槩,時難屢有。
◇孝
《爾雅》曰:善事父母曰孝。
《孝經》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又曰: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又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
《禮記》曰:《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又曰:公明儀問於《曾子》曰:夫子可以為孝乎,《曾子》曰: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於道,參直養者也,安能為孝乎。
又曰: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聲不絕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
又曰:生則敬養,死則敬享。
《毛詩》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育我,長我畜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論語》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又曰: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子游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尸子》曰:曾子每讀喪禮,泣下霑襟,常以一夕五起,視衣之厚薄,枕之高卑。
《韓詩外傳》曰:《曾子》曰:往而不可還者,親也故孝欲養而親不待,是故椎牛而葬,不如雞豚之逮親存也,初吾為吏,祿不及釜,尚欣欣而喜者,非以為多也,樂其逮親也,既沒之後,吾嘗南遊於楚,得尊官焉,堂高九尺,轉嘗[○初學記十七,《太平御覽》四百十四作轂。]百乘,然猶北鄉而泣涕者,非為賤也,悲不逮吾親也,故家貧親老,不擇官而仕。
《說苑》曰:曾子常有為不中,曾晳怒,援木擊之,曾子有頃乃蘇,退鼓瑟而歌。孔子聞之,告門人曰:參來勿內也,昔舜事瞽瞍,索而使之,未嘗不在側,索而殺之。未嘗可得,而小箠則受,大箠則走,今曾子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義,不孝孰大乎。
又曰:韓伯瑜有過,其母笞之,泣,母曰:他日未嘗泣,今何泣,對曰:他日得笞,嘗痛,今母之力不能痛,是以泣也。
又曰:閔子騫兄弟二人,母死,其父更娶,復有二子,子騫為其父御車,失轡,父持其手,衣甚單,父則歸,呼其後母兒,持其手,衣甚厚溫,即謂其婦曰:吾所以娶汝,乃為吾子,今汝欺我,去無留,子騫前曰:母在一子單,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故曰:孝哉閔子騫,一言其母還,再言三子溫。
《列女傳》曰:老萊子孝養二親,行年七十,嬰兒自娛,著五色采衣,嘗取漿上堂,跌仆,因臥地為小兒啼,或弄烏鳥於親側。
《漢書》曰:淳于緹縈,齊人淳于意,五女無男,坐事當刑,緹縈最小,涕泣隨父到長安,上書曰:妾父為監,齊中皆稱廉平,今坐事當刑,妾乞沒為官婢,以贖父罪,文帝詔免意罪,並除肉刑。
又曰:文帝母薄太后疾,文帝侍養數年,衣不解帶,親供粢盛,坐罪不及父母,下哀矜之詔。
又曰:金日磾母,教誨兩子,甚有法度,上聞而嘉之,母病死,詔圖畫於甘泉宮,署曰休屠王閼氏,日磾每見畫,常拜之涕泣。
《東觀漢記》曰:長沙義士古初,父喪未葬,鄰人火起,及初舍下,棺不可移,初冒火伏棺上,俄而火滅。
又曰:趙咨至孝,躬率子孫,耕農為養,盜嘗夜往劫之,咨恐母驚懼,乃先至門迎盜,因請為設食,謝曰:老母八十,疾病須養,居貧,乞置衣糧,妻子餘物無所惜,諸盜皆慚嘆,跪曰:所犯無狀,乾暴賢者,言畢奔走。
又曰:黃香父為郡五官,貧無奴僕,香躬執勤苦,盡心供養,冬無被袴,而親極滋味,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溫席。
《續漢書》曰:申徒蟠九歲喪父,孝毀過禮,服除,不進肉十餘年,每忌日,輒三日不食。
郭林宗別傳曰:茅容耕於野,避雨樹下,眾皆夷踞相對,獨容危坐愈恭,林宗行,見而奇之,與言,因請寓宿,既而日夕,容殺雞為饌,林宗謂為己設,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菜蔬供客同飯,林宗起拜曰:卿賢乎我哉。
《汝南先賢傳》曰:薛苞好學篤行,喪母,以至孝聞,父娶後妻而憎苞,分之令出,苞日夜號泣不能去,至被驅杖,不得已,廬於舍外,旦入而掃,父怒。又逐之,乃廬於里門,昏晨不廢,積歲餘,父母慚而還之。
《蜀志》曰:先主在樊,率其眾南行,諸葛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以此方寸心,今已失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於此別,遂詣曹公。
《吳書》曰:顧悌,以孝悌廉正,聞於鄉黨,每得父母書,灑埽整衣服,設几案,舒書其上,拜跪讀之,每句應諾畢,復再拜,父有疾耗之問,臨書垂泣哽噎,父終,水漿不入口五日,孫權為作布衣一襲,強令悌釋服,悌雖以公義自割,猶以為不見父喪,常畫壁作棺象,設神坐於下,每對之哭泣,服未闋而卒,晉中興書曰:吳隱之少有孝行,遭母憂,哀毀過禮,太常韓康伯鄰居,隱之每哭,康伯母輒輟事流淚,悲不自勝。
蕭廣濟《孝子傳》曰:媯皓父昆,被劾入重,皓年十六,髡頭詣闕,通章不省,皓不飲食,懷石腰中,詣公卿,輒出石置地,叩頭流血覆面,莫不傷懷,遂奏理昆罪。
師覺授《孝子傳》曰:程曾年七歲,喪母,哀號哭泣,不異成人,祖母憐之,嚼肉食之,覺有味,便吐去。
宗躬《孝子傳》曰:吳坦之,隱之兄也,母葬夕,設九飯祭,坦之每臨一祭,輒號慟斷絕,至七祭,吐血而死。
又曰:張景胤六歲喪母,母遺物悉散施,唯留一畫扇,每感思,輒開匣流涕,父邵為吳興太守,暴疾報至,天雪水涸,便徒跣上岸,左右捉履靺逐,發都,夜晝三日半至郡,入郭奉諱,氣絕吐血,久乃蘇。
又曰:華寶八歲,義熙中,父從軍,語寶曰:吾還,當營婚冠,值鹹陽喪亂,吉凶兩絕,寶年六十,遂不冠娶,舉言流涕。
又曰:何子平事母至孝,為楊州從事,月俸得白米,輒貨市粟麥,人或問之,答曰:尊老在東,不辦常得米,何容獨食白粲,母喪,年將六十,有孺,子之慕,晝夜號叫,暑避清涼,冬不衣絮。
又曰:桑虞喪父,年十四,毀瘠過禮,日食百粒,以糝藜藿。
《續搜神記》曰:吳猛性至孝,小兒時,在父母邊臥,時夏月,多蚊虻,而終不搖扇,雲懼蚊虻去我及父母,父母終,行服墓次,蜀賊縱暴,焚燒邑屋,發掘丘隴,民人迸竄,猛在墓側,號慟不去,賊為之感愴,遂不犯。
荀氏家傳曰:荀顗年逾耳順,而母年九十,色養烝烝,以孝聞,在喪憔悴,貌不可識,若嬰孺之號,哀慟傍人。
【詩】魏王粲思親詩曰:穆穆顯妣,德音徽止,思齊先姑,志侔姜姒,躬此勞瘁,鞠予小子,小子之生,遭世罔寧,烈考勤時,從之於徵,奄遘不造,隱憂是嬰,咨予靡及,退守祧祊。
晉孫綽表哀詩曰:天地之德曰生,生之所恃者親,親存則歡泰情盡,親亡則哀悴理極,故老萊婆娑於膝下,曾閔泣血於終年,哀悼之思至矣,自然之性篤矣,余以薄祜,夙遭閔凶,越在九齡,嚴考即世,未及志學,過庭無聞,天覆既淪,俯憑坤厚,殖根外氏,賴以成訓,然以不才,不能負荷仁妣,弘母儀之德,邁榮寒之操,雕琢固頑,勉以道義,庶幾砥礪犬馬之報,豈悟一朝,復見孤棄,上天極禍,怨痛莫訴,皆由惡積咎深,不能通感,自丁荼毒,載離寒暑,茵帷塵寂,棟宇寥怳,仰悲軌跡,長自矜悼,不勝哀號,作詩一首,敢冒諒闇之譏,以申罔極之痛,詩曰:茫茫太極,賦授理殊,咨生不辰,仁考夙徂,微微沖弱,眇眇偏孤,叩心昊蒼,痛貫黃墟,肅我以義,鞠我以仁,嚴邁商風,恩洽陽春,昔聞鄒母,勤教善分,懿矣慈妣,曠世齊運,嗟予小子,譬彼土糞,俯愧陋質,仰忝高訓,悠悠玄運,四氣錯序,自我酷痛,載離寒暑,寥寥空堂,寂寂響戶,塵蒙几筵,風生棟宇,感昔有恃,望晨遲顏,婉孌懷袖,極原盡歡,奈何茲妣,歸體幽埏,酷矣痛深,剖髓摧肝。
晉夏侯湛離親詠曰:剖符兮南荊,辭親[親下明本有了字,當作兮,此脫。]遐征,發軔兮皇京,夕臻兮泉亭,撫首兮內顧,按轡兮安步,仰戀兮後塗,俯嘆兮前路,既感物以永思兮,且歸身乎懷抱,苟違親以從利兮,匪曾閔之攸寶,視微榮之瑣瑣兮,知吾志之愈小,獨申愧於一心兮,慚報德之彌少。
【賦】魏陳思王曹植懷親賦曰:濟陽南澤,有先帝故營,遂停馬住駕,造斯賦焉,獦平原而南騖,睹先帝之舊營,步壁壘之常制,識旌麾之所停,在官曹之典列,心仿佛於平生,回驥首而永逝,赴脩塗以尋遠,情眷眷而顧懷,魂須臾而九反。
晉陸機祖德賦曰:咨時文之懿祖,膺降神之靈曜,棲九德以弘道,振風烈以增劭,彼劉公之矯矯,固雲網之逸禽,既憑形以傲物,諒傅翼而棲林,伊我公之秀武,思無幽而弗昶,形鮮烈於懷霜,澤溫惠乎挾纊,牧希世之洪捷,固山谷而為量,西夏坦其無塵,帝命赫而大壯,登具瞻於太階,濯長纓乎天漢,解戎衣以高揖,正端冕而大觀,戢靈武於既曜,恢時文於未煥,騰絕風以逸騖,庶遐蹤於公旦。
又述先賦曰:仰先後之顯烈,懿暉祚之允輯,應遠期於已曠,昭前光於未戢,抱朗節以遐慕,振奇蹟而峻立,在虐臣之貪禍,據西山而作違,招長轂於河畔,飲冀馬乎江湄,頓雲網而潛泳,揮神戈而外臨,敵罔隆而弗夷,逆無微而不禽,茂德韡其既休,元勛曄而薦舉,襲袞服於太階,配三台乎其所是,故其生也榮,雖萬物鹹被其仁,其亡也哀,雖天網猶失其綱,嬰國命以逝止,亮身沒而吳亡。
又思親賦曰:悲桑梓之悠曠,愧蒸嘗之弗營,指南雲以寄款,望歸風而效誠。年歲俄其聿暮,明星爛而將清,回飈肅以長赴,零雪紛其下頹,羨纖枝之在榦,悼落葉之去枚,在顧復之遺忘,感明發之所懷,居辭安而厭苦,養引約而摧豐,忘天命之晚慕,原鞠子之速融,兄瓊芳而蕙茂,弟蘭發而玉暉,感瑰姿之晚就,痛慈景之先違,天步悠長,人道短矣,異途同歸,無早晚矣。
晉劉柔妻王氏懷思賦曰:超離親而獨寄,與憂憤而長俱,雖亮分以自勉,曾無聞乎須臾,思遙遙而忡惙,疾結滯乎肌膚,憶昔日之懽侍,奉膝下而怡裕,集同生而從容,常欣泰以逸豫,何運遇之偏否,獨遼隔於脩路,何恆鳥之將分,猶哀鳴以告離,況遊子之眷慕,孰殷思之可靡,於是仲秋蕭索,蓐收西御,寒露宵零,落葉晨布,羨歸鴻之提提,振輕翼而高舉,志眇眇而遠馳,悲離思而嗚咽,彼邁物而推移,何予思之難泄,聊攬翰以寄懷,悵辭鄙而增結。
宋謝靈運孝感賦曰:舉高牆於楊潭,眇投跡於炎州,貫廬江之長路,出彭蠡而南浮,於時月孟節季,歲亦告暨,離鄉眷壤,改時懷氣,戀丘墳而縈心,憶桑梓而零淚,孟積雪而抽筍,王斫冰以鱠鮮,荑葇葉於枯木,起春波於寒川,顧微心之庸褊,謝精靈於昭晢,擁永慕而莫從,曾遐感而靡徹。
梁武帝孝思賦曰:念過隙之倏忽,悲逝川之不停,踐霜露而悽愴,懷燧穀而涕零,仲由念枯魚而永慕,吾丘感風樹而長悲,雖一志而捨生,奉二親而何期,至如獻歲發揮,春日載陽,木散百華,草列眾芳,對樂時而無歡,乃觸目而感傷,朱明啟節,白日朝臨,木低甘果,樹接清陰,不娛悅於懷抱,唯罔極而纏心,寒冰已結,寒條已折,旅雁鳴而哀哀,朔風鼓而烈烈,無一息而緩念,與四時而長切,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涼氣入衣,淒風動裳,心無迫而自切,情不觸而獨傷,靈蛇銜珠以酬志,慈烏反哺以報親,在蟲鳥其猶爾,況三才之令人。
【頌】後漢蔡邕祖德頌曰:昔文王始受命,武王定禍亂,至於成王,太平乃洽,祥瑞必降,夫豈後德隆漸,浸之所通也,是以易嘉積善有餘慶,詩稱子孫其保之,非特王道然也,賢人君子,脩仁履德者,亦其有焉,昔我烈祖,暨於予考,世載孝友,重以明德,率禮莫違,是以靈祇降之休瑞,兔擾馴以昭其仁,木連理以象其義,斯乃祖禰之遺靈,盛德之所貺也,豈是童蒙孤稚所克任哉,穆穆我祖,世篤其仁,其德克明,惟懿惟醇,宣慈惠和,無競伊人,岩岩我考,蒞之以莊,增崇丕顯,克構其堂,是用祚之,休徵惟光,厥徵伊何,於昭於今,園有甘棠,別榦同心,墳有擾兔,宅我柏林,神不可誣,偽不可加,析薪之業,畏不克荷,矧貪靈貺,以為己華,惟予小子,豈不是欲,於有先功,匪榮伊辱。
晉庾峻祖德頌曰:思文我祖,降茲岳靈,綿綿之跡,時惟初生,天難忱斯,駿命靡常,世祚中衰,官族消亡,念昔厎績,惟乃舊章,烈祖勤止,其德允荒,漢後不辟,公族剝亂,難起蕭牆,政由豎官,監彼天眚,我不乾時,縱德遺寵,顯志遁思,均樂公侯,逸豫無期,烈祖厎戒,營茲垣墉,曾孫篤之,永世攸同。
【贊】晉夏侯湛閔子騫贊曰:聖既擬天,賢亦希聖,蒸蒸子騫,立體忠正,乾祿辭親,事親盡敬,勉心景跡,擢辭流詠。
梁元帝孝德傳皇王篇贊曰:天子之孝,曰聖與仁,重瞳表德,參漏通神,皇矣高祖,連鑣舜禹,天經地義,重規沓矩,道逾七十,聲超三五。
又孝德傳天性篇贊曰:生之育之,長之畜之,顧我復我,答施何時,欲報之德,不可方思,涓塵之孝,河海之慈,廢書嘆息,泣下漣洏。
【序】梁元帝孝德傳序曰:夫天經地義,聖人不加,原始要終,莫逾孝道,能使甘泉自涌,鄰火不焚,地出黃金,天降神女,感通之至,良有可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