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卷七·出處

1、伊川先生曰:賢者在下,豈可自進以求於君?苟自求之,必無能信用之理。古人之所以必待人君致敬盡禮而後往者,非欲自為尊大,蓋其尊德樂道之心不如是,不足與有為也。——《程氏易傳·蒙傳》

2、君子之需時也,安靜自守。志雖有須,而恬然若將終身焉,乃能用常也。雖不進而志動者,不能安其常也。——《程氏易傳·需傳》

3、“比:吉,原筮,元永貞,無咎。傳曰:人相親比,必有其道。苟非其道,則有悔咎。故必推原占決其可比者而比之,所比得元永貞,則無咎。元謂有君長之道,永謂可以常久,貞謂得正道。上之比下,必有此三者;下之從上,必求此三者。——《程氏易傳·比傳》

4、《履》之初九曰:“素履往,無咎。”傳曰:夫人不能自安於貧賤之素,則其進也,乃貪躁而動,故往則有咎。賢者則安履其素,其處也樂,其進也將有為也。故得其進,則有為而無不善。若欲貴之心與行道之心交戰於中,豈能安履其素乎?——《程氏易傳·履傳》

5、大人於否之時,守其正節,不雜亂於小人之群類,身雖否而道之亨也,故曰:“大人否,亨。”不以道而身亨,乃道否也。——《程氏易傳·否傳》

6、人之所隨,得正則遠邪,從非則失是,無兩從之理。《隨》之六二,繫於初則失五矣,故《象》曰:“弗兼與也。”所以戒人從正道專一也。——《程氏易傳·隨傳》

7、君子所貴,世俗所羞;世俗所貴,君子所賤。故曰:“賁其趾,舍車而徒。”——《程氏易傳·賁傳》

8、《蠱》之上九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則也。”傳曰:士之自高尚,亦非一道;有懷抱其德,不偶於時,而高潔自守者;有知止足道,退而自保者;有量能度分,安於不求知者;有清介自守,不屑天下事,獨潔其身者。所處雖有得失小大之殊,皆自高尚其事者。《象》所謂“志可則”者,進退合道者也。——《程氏易傳·蠱傳》

9、遯者陰之始長,君子知微,故當深戒。而聖人之意示便遽已也,故有“與時行,小利貞”之教。聖賢之於天下,雖知道之將廢,豈肯坐視其亂而不救?必區區致力於未極之間,強此之衰,艱彼之進,圖其暫安。苟得為之,孔、孟之所屑為也,王允、謝安之於漢晉是也。——《程氏易傳·遯傳》

10、《明夷》初九,事未顯而處甚微,非見幾之明不能也,如是則世俗孰不疑怪?然君子不以世俗之見怪而遲疑其行也。若俟眾人盡識,則傷已及而不能去已。——《程氏易傳·明夷傳》

11、《晉》之初六在下而始進,豈遽能深見信於上?苟上未見信。則當安中自守,雍容寬裕,無急於求上之信也。苟欲信之心切,非汲汲以失其守,則悻悻以傷於義矣,故曰:“晉如,摧如,貞吉,罔孚,裕無咎。”然聖人又恐後之人不達寬裕之義,居位者廢職失守以為裕,故特雲初六裕無咎者,始進未受命當職任故也。若有官守,不信於上而失其職,一日不可居也。然事非一概,久速唯時,亦容有為之兆者。——《程氏易傳·晉傳》

12、不正而合,未有久而不離者也;合以正道,自無終睽之理。故賢者順理而安行,智者知幾而固守。——《程氏易傳·睽傳》

13、君子當困窮之時,既盡其防慮之道而不得免,則命也。當推致其命以遂其志。知命之當然也,則窮塞禍患不以動其心,行吾義而已。苟不知命,則恐懼於險難,隕獲於窮厄,所守亡矣,安能遂其為善之志乎?——《程氏易傳·困傳》

14、《井》之九三,渫治而不見食,乃人有才智而不見用,以不得行為憂惻也。蓋剛而不中,故切於施為,異乎“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者矣。——《程氏易傳·井傳》

15、《革》之六二,中正則無偏蔽,文明則盡事理,應上則得權勢,體順則無違悖,時可矣,位得矣,才足矣,處革之至善者也。必待上下之信,故“巳日乃革之也。”如二之才德,當進行其道,則吉而無咎也。不進則失可為之時,為有咎也。——《程氏易傳·革傳》

16、鼎之有實,乃人之有才業也,慎所趨向。不慎所往,則亦陷於非義,故曰:“鼎有實,慎所之也。”——《程氏易傳·鼎傳》

17、士之處高位,則有拯而無隨;在下位,則有當拯,有當隨,有拯之不得而後隨。——《程氏易傳·艮傳》

18、“君子思不出其位。”位者,所處之分也。萬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則止而安。若當行而止,當速而久,或過或不及,皆出其位也,況逾分非據乎?——《程氏易傳·艮傳》

19、人之止難於久終,故節或移於晚,守或失於終,事或廢於久,人之所患同也。《艮》之上九,敦厚於終,業道之至善也。故曰:“郭艮,吉。”——《程氏易傳·艮傳》

20、《中孚》之初九曰:“虞吉。”《象》曰:“志未變也。”傳曰:當信之始,志未有所從,而虞度所信,則得其正,是以吉也。志有所從,則是變動,虞之不得其正矣。——《程氏易傳·中孚傳》

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