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語智部·總序

【原文】

馮子曰:智非語也,語智非智也,喋喋者必窮,期期者有庸,丈夫者何必有口哉!固也,抑有異焉。兩舌相戰,理者必伸;兩理相質,辯者先售。子房以之師,仲連以之高,莊生以之曠達,儀、衍以之富貴,端木子以之列於四科,孟氏以之承三聖。故一言而或重於九鼎,單說而或強於十萬師,片紙書而或賢於十部從事,口舌之權顧不重與?“談言微中,足以解紛”;“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君子一言以為智,一言以為不智。智澤於內,言溢於外。《詩》曰:“唯其有之,是以似之。”此之謂也。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馮夢龍說:智慧不等於言語本身,言語上的聰明機巧不等於一個人有智慧,喋喋不休的人一定不會有好結果,反倒是那些看似不能言的人能夠成功,因此智慧的人,又何需機巧的語言能力呢?然而也有另一個看待這個問題的角度,兩方不同的言論激辯,有理的一方當然會獲勝;兩種不同的道理互相質難,善於辯解的一方會占得先機。歷史上張良因此成為王者之師,魯仲連因此獲得了高名,莊子因此而有曠達的哲學,張儀、公孫衍因此而享有榮華富貴,子貢因此成為孔子的學生,孟子因此繼承了儒家思想。因此,有時一句話比朝廷的權威還重要,有時一個遊說可以敵過十萬軍隊,有時一紙建言比所有的州郡佐吏的辛苦工作還要有用,又怎么能不重視言語呢?精微的言論,可以解開紛雜的困境。語言雖然有道理但是沒有文采,就不會流傳久遠。而言語是否有智慧也可以看出來,內心有充溢的智慧,自然會生出智慧的言語來。《詩經》說:“因為內在是這個樣子,因此表象看來是這樣的。”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注釋
①子房:張良。
②仲連:魯仲連,其事見卷十九“魯仲連”條。
③儀、衍:張儀、公孫衍,二人為戰國大縱橫家。
④端木子以之列於四科:端木子,指端木賜,即子貢,孔子列德行、政事、言語、文學四科,子貢與宰我入“言語”。
⑤三聖:指孔子、曾子、子思。

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