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地部·卷八

○商洛襄鄧淮蔡諸山

白於山

《水經》曰:白於山,今名女郎山,山上多松柏,下多櫟檀,其獸多牜乍牛它羊,鳥多白鴞。洛水出於其陽,東注於涇也。

又云:洛水源出縣北白於山。

又曰:漢水女郎山,山上有女郎冢。遠望山墳,崔嵬狀高,及即其所,裁有墳形。山上直路下出,不生草木,世人謂之女郎道。下有女郎廟及搗衣石,言張魯女也。

商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上洛有商山,班孟堅《西都賦》所謂商洛緣其隅,《高士傳》謂地肺,即此也。

《晉書》曰:董景道少好學,千里追略,不與人交通。永平中,知天下將亂,隱商洛山,衣木皮葉,食樹果,彈琴歌嘯以自娛。至劉曜時,征拜太常,辭,以壽終。

玄扈山

《春秋合成圖》曰:黃帝游玄扈、上洛,與大司馬容光,左右輔周昌等百二十人臨之,有鳳銜圖以置帝前。

望楚山

《襄陽記》曰:望楚山有三名,一名馬鞍山,一名災山。宋元嘉中,武陵王駿為刺史,屢登之,鄙舊名望郢山,因改為望楚山。後遂龍飛,是孝武望之處,時人號為鳳嶺,高處有三磴,即劉弘、山簡九日宴賞之所也。

石樑山

《襄陽記》曰:襄州石樑山,山起白雲則雨,黃雲則風,黑雲則蠻多病。

薤山

《襄陽記》曰:襄陽縣薤山,山上有竹,三年生一筍,筍成竹死,代謝如春秋焉。

峴山

《十道志》曰:羊祜常與從事鄒潤甫共登峴山,垂泣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不可得知,念此使人悲傷。我百年後魂魄猶當此山也。"潤甫對曰:"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聞令望,當與此山俱傳。若湛輩乃當如公語耳。"後以州人思慕,遂立羊公廟並碑於此山。

白馬塞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孟達為新城太守,登白馬塞山而嘆曰:"劉封、申耽據金城千里而不能守,豈丈夫也?"為上渚吟,方士今猶傳此,聲韻憤激,其哀思之音乎!游者雲重山迭嶂,事亦信然也。

高車山

《高士傳》曰:高車山上有四皓碑及祠,皆漢惠帝所立也。漢高后使張良詣南山迎四皓之處,因名高車山也。

桐柏山

《河圖括地象》曰:桐柏山為地穴,上為維星。

《荊州圖經》曰:桐柏山,《禹貢》所謂導淮自桐柏者也。其山則雲峰秀峙,林惟椅柏,潛潤吐霤,伏流數里。

武當山

《山記》曰:武當山區域,周回四五百里,中央有一峰,名曰參嶺,高二十餘里,望之秀絕,出於雲表,清朗之日,然後見峰。一月之間,不見四五,輕霄蓋於上,白雲帶其前,旦必西行,夕而東返,常謂之朝山蓋,以眾山朝揖之主也。

又《南雍州記》曰:武當山有石門石室,相承雲尹喜所棲之地。

又《陰君內傳》云:君字長生,入武當山昇仙是也。

又郭仲產《南雍州記》曰:武當山,廣三四百里,山高巄峻,若博山香爐苕亭峻極,乾霄出霧。學道者常百數,相繼不絕,若有於此山學者心有隆替,輒為百獸所逐。

《山海經》曰:祭水源伏流三百餘里。漢武帝遣殿上將軍戴生之此山采仙藥,遂得道不返。

《甄異傳》曰:歷陽謝允,字道通,年十五,為蘇峻賊軍王免所掠,賣屬東陽蔣鳳家。嘗行山中,見虎檻中狗,竊念狗餓,以飯飼之,入檻,方見虎攀木仰看。允謂虎曰:"此檻本為汝施,而我幾死其中,汝不殺我,我放汝。"乃開檻出虎。賊平之後,允詣縣別良善,烏程令張球不為申理,桎梏栲楚。允夢見人曰:"此中易入難出,汝有慈心,當拯救。"回見一少年,通身黃衣,遙在柵外,時進獄中,與允言語。獄吏知是異人,由此不敢枉允,蒙理還都,西上武當山。太尉庾公聞而愍之,給其糧資,隨到襄陽。見道士說,吾師戴先生孟盛子,非世間人也。敕若有西上欲見我者,可將來,得無是君。允因隨去,入武當山,齋戒三日,進見先生,乃是昔日所夢人也。問允復見黃童不?因賜以神藥三丸,服之便不饑渴,無所思欲。先生亦無常處,時有神雲紫氣蔭其上,或聞芳香之氣,徹於山谷。

大狐山

《水經注》曰:大胡山,在泚陽北如東三十餘里,廣圓五六十里。

張衡《西都賦》曰:所謂天封大胡者也。胡一作狐,《南陽圖注》曰:"山有大石如狐。"

石魚山

《水經注》曰:石魚山,本名立石山。高八十丈,廣十里。石色黑而理,若雲母。開發一重,輒有魚形,鱗鰭首尾,有若刻畫。長數寸,魚形備足,燒之作魚膏腥,因以名之。

苦菜山

《郡國志》曰:苦菜山,即黃城山也。自葉至泚陽,南北相毗連,亘百里。亦曰長城山,即長沮、桀溺耦耕處。下有東流水,即子路問津之所。《尸子》雲,楚狂接輿耕於方城,即此山也。《春秋》曰:"方城以為城"是也。

大洪山

《水經注》曰:蔡陽縣東南大洪山,山在隋郡之西南,竟陵之東北,盤基所跨,廣圓一百餘里。峰曰懸鉤,處眾阜之中,為諸嶺之秀。山下有石門,俠鄣層峻,岩高皆數百許仞。入石門,又得鍾乳穴。穴上赤崖壁立,非人跡所及。穴中多鍾乳,凝膏下垂,望齊冰雪,微津細液,滴瀝不斷。幽穴潛遠,行者不窮其深。而穴內常有風勢,火無能以經久故也。隕水出於其陰,初流淺狹,遠乃寬廣,可以浮舟筏矣。時人以隕水所導,故亦謂之隕山。

赤岸山

《南兗州記》曰:瓜步山東五里,江有赤岸山,南臨江中。羅君章雲,赤岸若朝霞,即此是也。濤水自海入江,衝激六七百里,至此岸側,其勢始衰。郭景純《江賦》云:"鼓洪濤於赤岸。"

莫耶山

《壽春圖經》曰:莫耶山,長老傳雲,古者於此山鑄莫耶劍,因為山名。

《史記賈誼吊屈原篇》云:莫耶為鈍兮,鉛刀為銛。注云:莫耶,吳大夫姓也。

王僧虔《吳郡地理志》云:吳人造劍二,陽曰干將,陰曰莫耶。莫耶,其妻名也。

又《淮南記》云:濛水合流千金塘,源出縣西莫耶山是也。

雲母山

《壽春圖經》曰:雲母山,一名濠上山,在州東南四十里。按《神仙傳》云:彭祖服食雲母,時人共傳采於此山。今或有道者採取不已。

濠塘山

《壽春圖經》曰:濠塘山,在縣南六十里,有濠水出焉。古老所傳,緣山泉灌濠城塘,故以為名。山穴多出鍾乳,並有蝙蝠白艾色,於穴中倒懸,微帶紫色。居人或有九月以後二月已前採取,服之頗益壽。

九斗山

《壽春圖經》曰:九斗山,一謂陰陵山。

《江表傳》云:項羽敗烏江,取此山過。漢遣灌嬰兵追羽至此,一日九戰,因名曰九斗山。今石猶存有磨刀礪鏃之跡。

塗山

應劭《漢地理志》曰:禹娶塗山,塗山有禹墟。

《太康地記》曰:塗山,古當塗國,夏禹所娶也。山西南又有禹村,蓋禹會諸侯於塗山,在《禹貢》揚州之域。今九江當塗縣有禹娶之地,今邑界有當塗故城存焉,即漢為縣,後廢。

《郡國志》曰:平河縣有當塗山,淮水出於荊山之左,當塗之右,奔流二山之間,而揚濤北注也。

《春秋左氏傳》曰:哀公七年,諸大夫對孟孫曰:"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杜預注曰:"塗山在壽春東北。"非也。余案《家語》曰:吳伐越,至會稽,獲骨焉,其節專車。吳子使使問孔子,孔子曰:"丘聞之,昔禹致群臣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之,其骨專車,此為大也。"蓋丘明親承聖旨,錄為實證矣。又案劉向《說苑辨物》,王肅之敘孔子九世孫孔晁所出先人書《家語》,並出此事。故塗山有會稽之名,考校群書及方土之目,疑非此矣。蓋周穆之所會矣。

八公山

《水經注》曰:壽春縣八公山,山無樹木,惟重阜耳。山上有淮南王劉安廟。劉安是漢高帝之孫,厲王長之長子也。折節下士,篤好儒學,養方術之徒數千人,多神仙秘法鴻寶之道。忽有八公,皆順眉皓素,詣門希見。門者曰:"吾王好長生,今先生無住衰之術,未敢聞。"八公鹹變成童,王甚敬之。八士並能鍊金化丹,從有入無,乃與安登山埋金於地,白日昇天,余藥在器,雞犬舐之者,俱得上昇。其所昇之處,踐石皆陷入焉。故山即以八公為目。

蔡山

《懷寧圖經》曰:蔡山出大龜。《尚書》云:九江納錫大龜,即謂蔡山也。

玉鏡山

《懷寧圖經》曰:玉鏡山在縣北萬歲鄉界。貞元二年,從睆山東面忽然爆裂,皎然如玉,行路遠見如懸鏡焉。其年刺史呂謂聞奏,因山改萬歲為玉鏡鄉,其山西隅連晥山東面。

睆山

《漢書·地理志》曰:睆山在灊山,天柱峰相連。其山三峰鼎峙,疊障重巒,拒雲概日,登涉無由。《山經》云:睆山東面有激水,冬夏懸流,狀如瀑布,下有九井,井有一石床,可容百人。其井莫知深淺,若天時亢旱,則殺一犬投其中,即降雷雨,犬亦流出。

雞籠山

《歷陽圖經》曰:雞籠山在縣西北。《淮南子》云:"麻湖初陷之時,有一老母提雞籠以登此山,因化為石。"今山有石狀如雞籠,因為名也。

梁山

《歷陽圖經》曰:梁山在縣南,俯臨江水南之博望山。

《宋書》云:孝武帝大明七年登梁山,大閱水軍於中江。是日有雀二集於華蓋,有司奏請改元為神雀元年,帝不許,因立雙闕於梁山。

都梁山

《盱眙圖經》曰:都梁山周回三十里,在縣南。按《廣志》雲,都梁山生淮蘭草,一名梁香草,故以為名。在楚州西南二百九里。

又阮昇之記云:都梁山通鍾離郡,廣袤甚遠,出桔梗、芫花等藥。

伏滔《北征記》云:有都梁香草,因以為名。

又曰:隋大業元年,煬帝立宮在都梁,東鄰郁,西枕長淮,南望岩峰,北瞰城郭。其中宮殿三重,長廊周回,院之西又有七眼泉,涌合為一流,於東泉上作流杯,又於宮西南淮側造釣魚台,臨淮高峰,別造四望殿。其側又有曲河以安龍舟大舸,枕倚淮湄,縈帶宮殿。至十年,為孟讓賊於此置營,遂廢。

斗山

《盱眙圖經》曰:斗山周回二十里,在縣西南,與都梁山相連,枕淮水險峻,名曰斗山。

台子山

《盱眙圖經》曰:台子山周回一十里,在縣東一里。案《宋書》云:"元嘉二十七年,宋將臧質引兵下造弩台,以射城中。"因以為名。按:台子山在楚州西南是。

長圍山

《盱眙圖經》曰:長圍山周回四里,在縣北七里,上置軍營,將士一千人守之,至德二年,節度使高適置。按《宋書》云:"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遣臧質拒魏太武帝,遂於梁山築長圍城,造浮橋絕水路。"即此。山又改為長圍山,當在楚州西南一百八十里。

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