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經水
黃帝問於歧伯曰:經脈十二者,外合於十二經水,而內屬於五臟六腑。夫十二經水者,其有大小、深淺、廣狹、遠近各不同;五臟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應奈何?夫經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臟者,合神氣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氣而揚之;經脈者受血而營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淺,炙之壯數,可得聞乎?
歧伯答曰:善哉問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廣不可量,此之謂也。且夫人生於天地之間,六合之內,,此天之高,地之廣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藏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才,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其治以針艾,各調其經氣,固其常有合乎。
黃帝曰:余聞之,快於耳不解於心,願卒聞之。
歧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也,不可不察。
足太陽外合於清水,內屬於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陽外合於渭水,內屬於於膽。足陽明外合于海水,內屬於胃。
足太陰外合於湖水,內屬於脾。足少陰外合於汝水,內屬於腎。足厥陰外合於澠水,內屬於肝。
手太陽外合於淮水,內屬於小腸,而水道出焉。手少陽外合於漯水,內屬於三焦。手陽明外合於江水,內屬於大腸。
手太陰外合於河水,內屬於肺。手少陰外合於濟水,內屬於心。手心主外合於漳水,內屬於心包。
凡此五臟六腑十二經水者,外有源泉,而內有所稟,此皆內外相貫,如環無端,人經亦然。故天為陽,地為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海以北者為陰,湖以北者為陰中之陰;漳以南者為陽,河以北至漳者為陽中之陰;漯以南至江者,為陽中之太陽此一隅之陰陽也,所以人與天地相參也。
黃帝曰:夫經水之應經脈也,其遠近淺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
歧伯答曰:足陽明,五臟六腑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熱壯,刺此者不深勿散,不留不瀉也。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陰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其少長、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過此者,得惡火則骨枯脈澀,刺而過此者,則脫氣。
黃帝曰:夫經脈之大小血之多少,膚之厚薄,肉之堅脆及膕之大小,可為量度乎?歧伯答曰:其可為量度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脫肉,而血氣不衰也。若夫度之人,瘦而形肉脫者,惡可以量度刺乎。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是謂因適而為之真也。
譯文
黃帝向岐伯問道:人體十二經脈,外與大地之十二經水(涇、渭、海、湖、汝、沔、淮、漯、江、河、濟、漳十二水)相應,內則連屬五臟六腑。這十二經水,有大小、深淺、廣狹、遠近,各不相同,五臟六腑也有上下、大小以及盛受水谷多少的差別,它們是怎樣相應的呢?經水受納大地之水,而流行不息;五臟結合神氣魂魄,而收藏於內;六腑受納水谷,而傳導變化,汲取精氣而散布於全身內外;經脈受納血液,而周流全身、營養百體。把以上這些情況相應結合起來,運用到治療上,是怎樣的呢?針刺的深淺、施灸的壯數,可以說給我聽嗎?
岐伯回答說:問得很好啊!天很高,而其高不好計算,地很廣,而其闊也難以測量。這是通常的說法。人生於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對於天的高度、地的廣度,那不是人力所能度量準確的。而對八尺長的軀體來說,有皮肉血脈,如果活著,可觀察探摸,死人則可解剖而詳細看看,那五臟的強弱、六腑的大小、受谷的多少、經脈的長短、血液的清濁、氣分的多少,以及十二經脈中有的多血少氣,有的少血多氣,有的血氣都多,有的血氣都少,皆有一定的標準。根據這個標準,使用針灸治療,分別調和經氣的虛實,其道理不也是相同的嗎?
黃帝說:我聽了你的話,耳里覺得很愉快,但心裡仍不太理解,希望你再詳細地講解一下。
岐伯回答說:這就是人的身體配合天地而適應陰陽的道理,不可不清楚。足太陽膀胱經外可配合涇水,內則連屬膀胱本腑,而與全身的水道相通。足少陽膽經外可配合渭水,內則連屬膽腑。足陽明胃經外可配合海水,內則連屬胃腑。足太陰脾經外可配合湖水,內則連屬脾臟。足少陰腎經外可配合汝水,內則連屬腎臟。足厥陰肝經外可配合沔水,內則連屬肝臟。手太陽小腸經外可配合淮水,內則連屬小腸,小腸分別清濁之後由水道而出。手少陽三焦經外可配合漯水,內則連屬三焦本腑。手陽明大腸經外可配合江水,內則連屬大腸本腑。手太陰肺經外可配合河水,內則連屬肺臟。手少陰心經外可配合濟水,內則連屬心臟。手心主心包絡經外可配合漳水,內則連屬心包絡。這五臟六腑、十二經水,外有源泉,內有所稟之水,都是內外互相貫通,象圓環一樣周而復始,人的經脈也是這樣的。所以天在上為陽,地在下為陰,人的腰部以上為天屬陽,腰部以下為地屬陰,海水以北稱為陰,湖水以北為陰中之陰,漳水以南稱為陽,河水以北至漳水部位為陽中之陰,漯水以南至江水部位為陽中之太陽。這只是舉一隅的陰陽,說明人身與天地相應的意義。
黃帝說:經水與經脈相應,它們兩者之間的遠近淺深以及氣血的多少,各不相同,這兩者結合起來套用到針刺上是怎樣的呢?
岐伯回答說:足陽明胃經,是五臟六腑之海,其經脈最大,而且血多,氣盛、熱壯,針刺時,不深刺則邪不能散,不留針則邪不能瀉。足陽明經,針刺六分深,留針的時間是十呼。足太陽經,針刺五分深,留針的時間是七呼。足少陽經,針刺四分深,留針五呼。足太陰經,針刺三分深,留針四呼。足少陰經,針刺二分深,留針三呼。足厥陰經,針刺一分深,留針二呼。手的三陰三陽經脈,由於它們接受髒氣的道近,氣行也快,針刺的深度,一般不超過二分,留針的時間,一般不超過一呼。但人有老少、長短、肥瘦的不同,還必須根據具體情況,使之合乎自然之理。灸法也是這樣的。灸而過度,可成惡火,造成骨髓枯槁、血脈凝澀。刺而過度,會發生氣脫,使正氣受傷。
黃帝說:人體經脈的大小、血氣的多少、皮膚的厚薄、肌肉的堅脆,以及肌肉凸起部位的大小,可以確定一個衡量的標準嗎?
岐伯回答說:那些可度量的,要取其身材適中,肌肉不很消瘦而血氣又不衰敗的。如果一個人身體消瘦、形肉已脫,怎么可用他來確定針刺的深淺呢?應該通過審察、切寸口、循尺膚、按摸皮膚肌肉,然後再察看他的溫熱虛實,根據病情用針刺或灸法調治。這是根據不同對象運用不同治法的真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