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文章小伎
“文章一小伎,於道未為尊。”雖杜子美有激而雲,然要為失言,不可以訓。文章豈小事哉!《易•賁》之彖言:“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子稱帝堯煥乎有文章。子貢曰:“天子之文章,可得而聞。”《詩》美衛武公,亦支有文章。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聖賢,桀、紂、幽、厲之昏亂,非《詩》、《書》以文章載之,何以傳?伏羲畫八卦,文王重之,非孔子以文章翼之,何以傳?孔子至言要道,托《孝經》、《論語》之文而傳。曾子、子思、孟子傳聖人心學,使無《中庸》及七篇之書,後人何所窺門戶?老、莊絕滅禮學,忘言去為,而五千言與《內》、《外篇》極其文藻。釋氏之為禪者,謂語言為累,不知大乘諸經可廢乎?然則詆為小伎,其理謬矣!彼後世為詞章者,逐末而忘其本,玩其華而落其實,流宕自遠,非文章過也。杜老所云“文章千古事”,“已似愛文章”,“文章日自負”,“文章實致身”,“文章開宎奧”,“文章憎命達”,“名豈文章著”,“枚乘文章老”,“文章敢自誣”,“海內文章伯”,“文章曹植波瀾闊”,“庾信文章老更成”,“豈有文章驚海內”,“每語見許文章伯”,“文章有神交有道”,如此之類,多指詩而言,所見狹矣!
譯文
“文章一小伎,於道未為尊。”這兩句詩雖然是杜子美(杜甫,字子美)有所感而發,但是應該算是失言,不可以為典式,文章難道是小事嗎?《易•賁》 的《彖》 辭中說:“剛柔互相交錯,形成天文,以文明之道立身處事,形成人文。觀看天上日月晨辰的運行,用以體察一年四季的時令交化,觀察人間詩書禮樂之類的典章制度,據此以教化大治天下。”孔子稱讚帝堯的文物制度光明燦爛。子貢說:“老師關於文獻方面的學問,可以聽到。”《 詩經》 中讚美衛武公,也稱其有文章,能夠尊守禮儀規範。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等賢明君主的光輝業績,夏桀、殷紂王、周幽王、周厲王等昏君的醜惡嘴臉,沒有《 詩經》 、《 尚書》 用文章的形式記載下來,怎么能流傳後世呢?伏羲畫八卦,文王推演為六十四卦,如果不是孔子用文章的形式作了《十翼》 ,進行解說,怎么能讓後人了解?孔子的高明深刻的道理,是寄托在《孝經》 、《 論語》 的文字形式中流傳。曾子、子思、孟子傳授孔聖人的儒家學說,似使沒有《 禮記》 的《 中庸》 和七篇《 孟子》 等書,後代的人從哪裡窺其途徑?老子、莊子主張消滅禮儀制度,狂妄地說什麼無為,可是五千言的《 道德經》 和分內、外篇的《 莊子》 卻又極文藻之能事。佛門弟子參禪,說語言是累贅,不知道大乘諸經典可不可廢棄?既然如此,那么詆毀為小道,其理由是荒謬的!那些後代的作文章的人,只注意它的表面形式卻忘了寫文章要載道的根本目的,追求文辭的華美卻忽視其內容,形成風氣,彼此推波逐瀾,以至越走越遠,這不是文章本身的過錯。杜甫所說的“文章千古事”, “已似愛文章”,“文章日自負”,“文章實致身”,“文章開宎奧”,“文章憎命達”,“名豈文章著”,“枚乘文章老”,“文章敢自誣”,“海內文章伯”,“文章曹植波瀾闊”,“庾信文章老更成”,“豈有文章驚海內”,“每語見許文章伯”,“文章有神交有道”,如此之類,大多是指詩歌而言,識見甚是狹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