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節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國家的治理,很盡心竭力的吧!黃河以南發生災荒,就把那裡的災民移往黃河以東,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南。當河東發生災荒的時候,我也是這樣做的。看看鄰國的君主主辦政事,沒有像我這樣盡心盡力的。可是,鄰國的百姓並不見減少,而我的百姓並不見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歡打仗,就讓我用打仗來打比方吧。戰鼓咚咚敲響,交戰激烈了,戰敗的士兵丟盔棄甲拖著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腳。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譏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覺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說:“不行。他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可是這也同樣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您既然懂得這個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啦。只要不違背農時,那糧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漁網不入池塘,那魚鱉水產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時,那木材便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無盡,這樣便使老百姓能夠養活家小,葬送死者而無遺憾了。老百姓養生送死沒有缺憾,這正是王道的開始。”

“在五畝大的住宅田旁,種上桑樹,上了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著絲綢了;雞鴨豬狗不失時節地繁殖飼養,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戶所種百畝的田地不誤農時得到耕種,數口之家就不會鬧災荒了。注重鄉校的教育,強調孝敬長輩的道理,鬚髮花白的老人們就不再會肩挑頭頂,出現在道路上了。年滿七十歲的人能穿上絲綢、吃上魚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這些而不稱王於天下的是決不會有的。”

“現在,豬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設法制止,路上出現餓死的人而不知道賑濟饑民,人死了反而說‘與我無關,是年成不好的緣故’這和把人殺了反而說‘與我無乾,是武器殺的’又有什麼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夠不歸罪於荒年,這樣,普天下的百姓便會湧向您這兒來了。”

注釋
(1)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ying)。他在位時,把國都由安邑(故址在今山西運城西)遷到大梁(今河 南開封市),故魏國又稱梁國,魏王又稱梁王。
(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國君對自己的謙稱。
(3)於:介詞,對於。
(4)盡心焉耳矣:真是費盡心力了。盡心,費盡心思 焉耳矣 ,都是句末助詞,重疊使用,增強語氣。
(5)河內:今河南境內黃河以北的地方。
(6)凶:穀物收成不好,荒年。
(7)於:到。
(8)河東:黃河以東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黃河流經山西省境, 自北而南,故稱山西境內黃河以東的地區為河東。
(9)粟:穀子,脫殼後為小米,也泛指穀類。
(10)亦然:也是這樣。
(11)察:考察。
(12)政:當權者。
(13)無如:沒有像……。
(14)加少:更少。加:更。古代人口少,為了增加勞力和擴充兵員,希望人口增多,以人口增多為好事。
(15)對:回答。
(16)王好戰:大王喜歡打仗。好:喜歡。
(17)請:有“請允許我”的意思。
(18)喻:打比方,作說明。
(19)填:擬聲詞,模擬鼓聲。
(20)鼓之:敲起鼓來。鼓,動詞,擊鼓。之,沒有實在意義的襯字。下文“樹之”的“之”用法相同。
(21)兵刃既接:兩軍的兵器已經接觸,指戰鬥已開始。兵,兵器、武器。刃,刀、刀劍等。既:已經。接,接觸、交鋒。
(22)甲:鎧甲,古代的戰衣,上面綴有金屬片,可以保護身體。
(23)走:跑,這裡指逃跑。
(24)或:有的人。
(25)則:連詞,那么。
(26)何如:怎么樣。
(27)直:通“只”,只是,不過。
(28)是:代詞,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後止”。
(29)如:如果。
(30)則:連詞,就。
(31)無:通“毋”,不要。
(32)望:希望。
(33)於:比。
(34)違:違反,耽誤。這裡指耽誤。
(35)時:季節。
(36)谷:糧食的統稱。
(37)勝:完全,盡。[1]
(38)數罟:密網。
(39)洿:深。
(40)斤:錛子。
(41)以時:按一定的季節。
(42)養生:供養活著的人。
(43)喪死:為死了的人辦喪事。
(44)憾:遺憾。
(45)王道:以仁義治天下,這是儒家的政治主張。
(46)始:開端。
(47)五畝:先秦時五畝約合現在一畝二分多。
(48)樹:給……種植
(49)衣帛:穿上絲織品的衣服。衣,穿。
(50)豚:小豬。
(51)彘:豬。
(52)畜:畜養。
(53)之:助詞。
(54)無:通“毋”,不要。
(55)失:與下文的“奪”均為“錯過”意。
(56)謹:謹慎,這裡指認真從事。
(57)庠序:都指學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58)教:教化。
(59)申:反覆陳述。
(60)孝悌:古代尊敬父母為“孝”,敬愛兄長為“悌”。
(61)義:道理。
(62)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頭髮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或者頂著東西了。意思是,年輕人知道孝敬老人,都來代勞了。頒白,頭髮花白。頒:通“斑”。負,背著東西。戴,頂著東西。
(63)黎民:百姓。
(64)然而:這樣(如此)卻。
(65)未之有也:賓語前置,“未有之也”。
(66)食:動詞,吃。
(67)食:名詞,食物。
(68)檢:通斂。收積、儲藏的意思
(69)塗:通“途”,路上。
(70)餓莩:餓死的人。
(71)發:指打開糧倉,賑濟百姓。
(72)歲:年成。
(73)兵:兵器。
(74)無:通“毋”,不要。
(75)罪:歸咎,歸罪。
(76)斯:則、那么。
(77)至:到,這裡指歸順。

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