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卷四十九
李忽蘭吉
李忽蘭吉,一名庭玉,隴西人。父節,仕金,歲乙未,自鞏昌石門山從汪世顯以城降。忽蘭吉隸皇子闊端為質子,從征西川。辛丑,以功為管軍總領,兼總帥府知事,從征西番南澗有功。癸丑,世祖在潛邸,用汪德臣言,承制命忽蘭吉佩銀符,為管軍千戶、都總領,佐汪惟正立利州。乙卯正月,將兵三萬取合江大獲山。宋劉都統率眾謀焚利州、沙市,次青山,忽蘭吉以伏兵取之,俘獲甚眾。都元帥阿答忽以聞,升本帥府經歷,兼軍民都彈壓。丙辰,憲宗更賜金符,仍命為千戶、都總領。戊午,忽蘭吉以兵先趨劍門覘伺,宋兵運糧於長寧,追至運曲壩,奪之,俘將校五人而還。
憲宗南征,忽蘭吉掌橋道饋餉之事,有功,賜璽書。從攻苦竹隘山寨,先登,斬守將楊立,獲都統張寔,招降長寧、清居、大獲山、運山、龍州等寨。十一月,大獲山守臣楊大淵納款,已而逃歸,憲宗怒,將屠其城,眾不知所為。德臣諭忽蘭吉曰:“大淵之去,事頗難測,亟追之!”乃單騎至城下。門未閉,大呼入城曰:“皇帝使我來撫汝軍民。”一卒引入,甲士環立。忽蘭吉下馬,執大淵手,謂之曰:“上方宣論賜賞,不待而來,何也?”大淵曰:“誠不知國朝禮體,且久出,恐城寨有他變,是以亟歸,非敢有異謀也。”遂與偕來,一軍皆喜。忽蘭吉入奏,憲宗曰:“楊安撫反乎?”對曰:“無也。”憲宗曰:“汝何以知之?”對曰:“軍馬整肅,防內亂也;城門不閉,無他心也;一聞臣言,即撫綏軍民,從臣以出,以是知之。”憲宗曰:“汝不懼乎?”對曰:“臣恐上勞聖慮,下苦諸軍,又為一郡生靈命脈所寄,故不知其懼。”憲宗悅,賜蒲萄酒。大淵遂以故官侍郎、都元帥聽命,而民得生全。
憲宗命忽蘭吉與怯里馬哥領戰船二百艘掠釣魚山,奪其糧船四百艘。憲宗次釣魚山,忽蘭吉作浮梁,以通往來。己未,與怯里馬哥、紥胡打、魯都赤、闊闊術領蒙古、漢軍二千五百略重慶。六月,總帥汪德臣沒于軍,命忽蘭吉以其軍殿後。宋兵水陸晝夜接戰,皆敗之。部軍皆青居人,賞賚獨厚,遂與蒲察都元帥守青居,治城壁,儲芻糧,招納降附。宗王穆哥承制命忽蘭吉佩金符,為鞏昌元帥。
中統元年,德臣子惟正襲總帥,至青居。五月,忽蘭吉等赴上都。時渾都海據六盤山以叛,世祖遣忽蘭吉亟還,與汪良臣發所統二十四州兵追襲之。十月,從宗王哈必赤等次合納忽石溫之地,力戰,殺渾都海等於陣,餘黨悉平。二年六月,以功授鞏昌後元帥,賜金幣、鞍馬、弓矢。九月,火都叛於西蕃點西嶺,汪惟正帥師襲之,至怯里馬之地,火都以五百人遁入西蕃。詔宗王只必鐵木兒,以答剌海、察吉里、速木赤將蒙古軍二千,忽蘭吉將總帥軍一千,追襲火都於西蕃。十月,擒之。四年,首將答剌海言忽蘭吉功高,詔賜虎符。忽蘭吉不受,問其故,對曰:“臣聞國制,將萬軍者佩虎符,若汪氏將萬軍,已佩之,臣何可復佩。”帝是其言,命於總帥汪惟正下充鞏昌路元帥,所屬官悉聽節制。六月,答機叛於西蕃,帝命好里燕納,與惟正追之松州,忽蘭吉以千騎先往,執答機。
至元元年,入覲,命與同僉總帥汪良臣還蜀,守青居。是時,國兵猶與宋兵相持於釣魚山。三年,宋兵陷大梁平山寨。平章賽典赤令忽蘭吉領兵千餘騎掠其境,先以七百人覘之,聞寨中擁老幼西去,追擊之,斬首三百級,得馬二百八十,都元帥欽察等家屬百餘口先為宋兵所得,亦奪還之。四年,以本職充閬蓬廣安順慶夔府等處蒙古漢軍都元帥參議。六年,賜虎符,授昭勇大將軍、夔東路招討使,以軍三千,立章廣平山寨,置屯田,出兵以絕大梁平山兩道。
十年正月,成都失利,帝遣人問所以失之之故及今措置之方,忽蘭吉附奏曰:“初立成都,惟建子城,軍民止於外城,別無城壁。宋軍乘虛來攻,失於不備,軍官皆年少不經事之人,以此失利。西川地曠人稀,宜修置城寨,以備不虞;選任材智,廣畜軍儲,最為急務。今蒙古、漢軍多非正身,半以驅奴代,宜嚴禁之。所謂修築城寨、練習軍馬、措畫屯田、規運糧餉、創造舟楫、完善軍器,六者不可缺一;又當任賢遠讒,信賞必罰,修內治外,戰勝攻取,選用良將,隨機應變,則邊陲無虞矣。”六月,將兵赴成都,與察不花同權省事。十一月,復還守章廣平山寨,前後七年,每戰輒勝。
十三年,引兵略重慶,復取簡州。十四年,承制授延安路管軍招討使。十五年,禿魯叛於六盤山,忽蘭吉以延安路軍,會別速台、趙炳及總帥府兵於六盤,敗禿魯於武川,俘其孥,還,承制授京兆延安鳳翔三路管軍都尉,兼屯田守衛事。十月,改同知利州宣撫使,夔東招討如故。入覲,賜虎符,授四川北道宣慰使。忽蘭吉請以先受鞏昌元帥之職及虎符與其弟庭望。二十年,改四川南道宣慰使。
二十一年,奉旨與參政曲里吉思、僉省巴八、左丞汪惟正分兵進取五溪洞蠻。時思、播以南,施、黔、鼎、澧、辰、沅之界,蠻獠叛服不常,往往劫掠邊民,乃詔四川行省討之。曲里吉思、惟正一軍出黔中,巴八一軍出思、播,都元帥脫察一軍出澧州,忽蘭吉一軍自夔門會合。十一月,諸將鑿山開道,綿亘千里,諸蠻設伏險隘,木弩竹矢,伺間竊發,亡命迎敵者,皆盡殺之。遣諭諸蠻酋長率眾來降,獨散毛洞潭順走避岩谷,力屈始降。
二十三年,入覲,以老病,乞歸田裡。帝憫之,得還鞏昌。二十六年,行省列奏忽蘭吉之功,請用范殿帥故事,商議本省軍事。二十七年,拜資善大夫,遙授陝西等處行尚書省左丞,商議軍事,食左丞之祿。元貞二年,入覲,授資德大夫、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右丞,議本省公事,卒。泰定元年,謚襄敏。
李庭
李庭,小字勞山,本金人蒲察氏,金末來中原,改稱李氏。家於濟陰,後徙壽光。至元六年,以材武選隸軍籍,權管軍千戶。從伐宋,圍襄陽。宋將夏貴率戰船三千艘來援,泊鹿門山西岸,諸翼水軍攻之,相持七日。庭時將步騎,自請與水軍萬戶解汝楫擊之,斬其裨將王玘、元勝。河南行省承制授庭益都新軍千戶。宋襄陽守將呂文煥以萬五千人來攻萬山堡,萬戶張弘范方與接戰,庭單騎橫槍入陣,殺二人,槍折,倒持回擊一人墜馬,庭亦被二創,復奪後軍槍,裹創力戰,敗之。八年春,真除益都軍千戶,賜號拔都兒。與宋兵戰襄陽城下,追奔逐北,直抵城門,流矢中左股而止。九年春,攻樊城外郛,炮傷額及左右手,奪其土城,遂進攻襄陽東堡,炮傷右肩,焚其樓,破一字城。文煥麾下有胖山王總管者,驍將也,庭設伏誘擒之,以功授金符。十年春,大軍攻樊城,庭運薪芻土牛填城壕,立雲梯,城上矢石如雨,庭屢中炮,墜城下,絕而復甦,裹創再登,如是者數四,殺獲甚多。樊城破,襄陽降,以功授金虎符,為管軍總管。
十一年九月,從伯顏發襄陽,次郢州。郢在漢水東,宋人復於漢水西築新郢,以遏我軍。黃家灣有溪通藤湖,至漢水數里,宋兵亦築堡設守備焉。庭與劉國傑先登,拔之,遂蕩舟而進,攻沙洋、新城。炮傷左脅,破其外堡,復中炮,墜城下,矢貫於胸,氣垂絕,伯顏命剖水牛腹納其中,良久乃蘇。以功加明威將軍,授益都新軍萬戶。師次漢口,宋將夏貴鎖戰艦,橫截江面,軍不得進,乃用庭及馬福等計,由沙蕪口入江。武磯堡四面皆水,庭決其水而攻之,大軍渡江,武磯堡亦破。遂從阿術轉戰至鄂州,順流而東。十二年春,與宋將孫虎臣戰丁家洲,奪船二十餘,宋軍潰,以功加宣威將軍。宋兵斷真州江路,庭焚其船二百餘,擊斬其護岸軍。聞夏貴欲由太湖援臨安,亟出兵逆戰裕溪口,敗之。諸軍攻常州,庭鏖戰,奪北門而入。
十三年春,至臨安,宋主降,伯顏命庭等護其內城,收集符印珍寶,仍令庭與唐兀台等防護宋主赴燕。世祖嘉其勞,大宴,命坐於左手諸王之下、百官之上,賜金百錠,金、珠衣各一襲,仍諭之曰:“劉整在時,不曾令坐於此,為汝有功,故加以殊禮,汝子孫宜謹志之勿忘。”繼有旨:“汝在江南,多出死力,男兒立功,要在西北上也。今有違我太祖成憲者,汝其往征之。”乃別降大虎符,加鎮國上將軍、漢軍都元帥,仍命其次子大椿襲萬戶職。庭至哈剌和林、晃兀兒之地,越嶺北,與撒里蠻諸軍大戰,敗之。移軍河西,擊走叛臣霍虎,追至大磧而還。諸王昔里吉、脫脫木兒反,庭襲擊,生獲之,啟皇子只必帖木兒賜之死。復引兵會諸王納里忽,渡塔迷兒河,擊走其餘黨兀斤末台、要術忽兒等,河西悉平。
十四年,入朝,世祖勞之,賜以益都居第、單河官莊、鈔萬五千貫及弓矢諸物,拜福建行中書省參知政事。改福建道宣慰使。召赴闕,備宿衛。十七年,拜驃騎衛上將軍、中書左丞,東征日本。十八年,軍次竹島,遇風,船盡壞,庭抱壞船板,漂流抵岸,下收餘眾,由高麗還京師。士卒存者十一二。繼以父歿,歸益都,召拜中書左丞、司農卿,不赴。
二十四年,宗王乃顏叛,驛召至上都,統諸衛漢軍,從帝親征。塔不台、金家奴來拒戰,眾號十萬,帝親麾諸軍圍之,庭調阿速軍繼進,流矢中胸貫脅,裹創復戰,帝遣止之,乃已。令軍中備百弩,俟敵列陣,百弩齊發,乃不復出。帝問庭:“彼今夜當何如?”庭奏:“必遁去。”乃引壯士十人,持火炮,夜入其陣,炮發,果自相殺,潰散。帝問何以知之,庭曰:“其兵雖多,而無紀律,見車駕駐此而不戰,必疑有大軍在後,是以知其將遁。”帝大喜,賜以金鞍良馬。庭奏:“若得漢軍二萬,從臣便宜用之,乃顏可擒也。”帝難之,命與月兒魯蒙古軍並進,遂縛乃顏以獻。帝既南還,庭又親獲塔不台、金剛奴,以功加龍虎衛上將軍,遙授中書省左丞。二十五年,乃顏餘黨哈丹禿魯乾復叛於遼東。詔庭及樞密副使哈答討之,大小數十戰,弗克而還。既而庭整軍再戰,流矢中左脅及右股,追至一大河,選銳卒,潛負火炮,夜氵斥上流發之,馬皆驚走,大軍潛於下流畢渡。天明進戰,其眾無馬,莫能相敵,俘斬二百餘人,哈丹禿魯乾走高麗死。拜資德大夫、尚書左丞,商議樞密院事,官其長子大用,仍賜鈔二萬五千貫。庭因奏:“今漢軍之力,困於北征,若依江南軍,每歲二八放散,以次番上,甚便。”帝可其奏,令著為令。宗王海都將犯邊,伯顏以聞,帝命月兒魯與庭議所以為備,庭請下括馬之令,凡得馬十一萬匹,軍中賴其用。拜榮祿大夫、平章政事,商議樞密院事,提調諸衛屯田事。
三十一年春,世祖崩,月兒魯與伯顏等定策立成宗,庭翊贊之功居多。成宗與太后眷遇甚至,每進食,必分賜之,大宴仍命序坐於左手諸王之下、百官之上,賜以珠帽、珠半臂、金帶各一,銀六鋌,莊田諸物稱是。奉旨整點江浙軍馬五百三十二所,還,入見,成宗親授以衣,慰勞之。
初,武宗出鎮北邊,庭請從行,成宗憫其老,不許,賜鈔五萬貫,依前榮祿大夫、平章政事,商議樞密院事,提調諸衛屯田,兼後衛親軍都指揮使。奉旨北征懷都,至野馬川而還。俄有中使傳旨拘漢軍之馬,以濟北軍,且令焚其鞍轡、行糧諸物。庭因感疾,詔內醫二人診視之,疾稍間,扈從上都,特降旨存護其家。大德八年二月卒。至大二年,贈推忠翊衛功臣、儀同三司、太保、上柱國,追封益國公,謚武毅。
子大用,同知歸德府事,以哀毀卒。大椿,襲職佩金虎符,為宣武將軍、益都新軍萬戶,戍建康。大誠,襲職後衛親軍都指揮使。
史弼
史弼,字君佐,一名塔剌渾,蠡州博野人。曾祖彬,有膽勇,太師、國王木華黎兵南下,居民被虜,蠡守閉城自守,彬謂諸子曰:“吾所恃者,郡守也。今棄民自保,吾與其束手以死,曷若死中求生!”乃率鄉人數百家,詣木華黎請降,木華黎書帛為符,遣還。既而州破,獨彬與同降者得免。
弼長通國語,膂力絕人,能挽強弓。里門鑿石為獅,重四百斤,弼舉之,置數步外。潼關守將王彥弼奇其材,妻以女,又薦其材勇於左丞相耶律鑄。弼從鑄往北京,近侍火里台見弼所挽弓,以名聞世祖。召之,試以遠垛,連發中的,令給事左右,賜馬五匹。
中統末,授金符、管軍總管,命從劉整伐宋。攻襄樊,嘗出挑戰,射殺二人,因橫刀呼曰:“我史奉御也!”宋兵卻退。至元十年,諸將分十二道圍樊城,弼攻東北隅,凡十四晝夜,破之,殺其將牛都統。襄陽降,上其功,賜銀及錦衣、金鞍,升懷遠大將軍、副萬戶。遂從丞相伯顏南征,攻沙洋堡,飛矢中臂,城拔,凝血盈袖。事聞,賜金虎符。軍至陽羅堡,伯顏誓眾曰:“先登南岸者為上功。”弼率健卒直前,宋兵逆戰,奮呼擊走之,伯顏登南岸,論弼功第一,進定遠大將軍。鄂州平,進軍而東,至大孤山,風大作,伯顏命弼禱於大孤山神,風立止。兵駐瓜洲,阿塔海言:“楊子橋乃揚州出入之道,宜立堡,選驍將守之。”伯顏授弼三千人,立木堡,據其地。弼遽以數十騎抵揚州城。或止之曰:“宋將姜才倔強,未可易出。”弼曰:”吾柵揚子橋,據其所必爭之地,才乘未固,必來攻我,則我之利也。”才果以萬眾乘夜來攻,人挾束薪填塹,弼戒軍中無嘩,俟其至,下櫑木,發炮石擊之,殺千餘人。才乃退,弼出兵擊之,會相威、阿術兵繼至,大戰,才敗走,擒其將張都統。十三年六月,才復以兵夜至,弼三戰三勝。天明,才見弼兵少,進迫圍弼,弼復奮擊之,騎士二人挾火槍刺弼,弼揮刀御之,左右皆仆,手刃數十百人。及出圍,追者尚數百騎,弼殿後,敵不敢近。會援兵至,大破之,才奔泰州。及守將朱煥以揚州降,使麥術受其降於南門外,而弼從數騎,由保城入揚州,出南門,與之會,以示不疑。制授昭勇大將軍、揚州路總管府達魯花赤,兼萬戶。冬,遷黃州等路宣慰使。
十五年,入朝,升中奉大夫、江淮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行黃州等路宣慰使。盜起淮西司空山,弼平之。十七年,南康都昌盜起,弼往討,誅其親黨數十人,脅從者宥之。江州宣課司稅及民米,米商避去,民皆閉門罷市,弼立罷之。十九年,改浙西宣慰使。二十一年,黃華反建寧,春復霖雨,米價踴貴,弼即發米十萬石,平價糶之,而後聞於省。省臣欲增其價,弼曰:“吾不可失信,寧輟吾俸以足之。”省不能奪,益出十萬石,民得不飢。改淮東宣慰使。弼凡三官揚州,人喜,刻石頌之,號《三至碑》。遷僉書沿江行樞密院事,鎮建康。
二十六年,平台州盜楊鎮龍,拜尚書左丞,行淮東宣慰使。冬,入朝,時世祖欲征爪哇,謂弼曰:“諸臣為吾腹心者少,欲以爪哇事付汝。”對曰:“陛下命臣,臣何敢自愛!”二十七年,遙授尚書省左丞,行浙東宣慰使,平處州盜。二十九年,拜榮祿大夫、福建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往征爪哇,以亦黑迷失、高興副之,付金符百五十、幣帛各二百,以待有功。十二月,弼以五千人合諸軍,發泉州。風急濤涌,舟掀簸,士卒皆數日不能食。過七洲洋、萬里石塘,歷交趾、占城界,明年正月,至東董西董山、牛崎嶼,入混沌大洋橄欖嶼,假裡馬答、勾闌等山,駐兵伐木,造小舟以入。時爪哇與鄰國葛郎構怨,爪哇主哈只葛達那加剌已為葛郎主哈只葛當所殺,其婿土罕必闍耶攻哈只葛當,不勝,退保麻喏八歇。聞弼等至,遣使以其國山川、戶口及葛郎國地圖迎降,求救。弼與諸將進擊葛郎兵,大破之,哈只葛當走歸國。高興言:“瓜哇雖降,倘中變,與葛郎合,則孤軍懸絕,事不可測。”弼遂分兵三道,與興及亦黑迷失各將一道,攻葛郎。至答哈城,葛郎兵十餘萬迎敵,自旦至午,葛郎兵敗,入城自守,遂圍之。哈只葛當出降,並取其妻子官屬以歸。土罕必闍耶乞歸易降表,及所藏珍寶入朝,弼與亦黑迷失許之,遣萬戶擔只不丁、甘州不花以兵二百人護之還國。土罕必闍耶於道殺二人以叛,乘軍還,夾路攘奪。弼自斷後,且戰且行,行三百里,得登舟。行六十八日夜,達泉州,士卒死者三千餘人。有司數其俘獲金寶香布等,直五十餘萬,又以沒理國所上金字表及金銀犀象等物進,事具高興及爪哇國傳。於是朝廷以其亡失多,杖十七,沒家貲三之一。
元貞元年,起同知樞密院事,月兒魯奏:“弼等以五千人,渡海二十五萬里,入近代未嘗至之國,俘其王及諭降傍近小國,宜加矜憐。”遂詔以所籍還之,拜榮祿大夫、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右丞。三年,昇平章政事,加銀青榮祿大夫,封鄂國公。卒於家,年八十六。
高興
高興,字功起,蔡州人也。其先自薊徙汴。曾祖拱之,祖子洵,世以農為業。金末兵亂,父青又徙蔡而生興。興少慷慨,多大節,力挽二石弓。嘗步獵南陽山中,遇虎,跳踉大吼,眾皆驚走,興神色自若,發一矢斃之。至元十一年冬,挾八騎詣黃州,謁宋制置陳奕。奕使隸麾下,且奇興相貌,以甥女妻之。
十二年,丞相伯顏伐宋,至黃州,興從奕出降,伯顏承制授興千戶。從破瑞昌之烏石堡、張家寨,進拔南陵。行省上其功,世祖命興專將一軍,常為先鋒。宋張濡殺使者嚴忠范等於獨松關,伯顏使興討之。師次溧陽,再戰,斬其將三人、士卒三人,虜四十二人,遂破溧陽,斬首七千級,授金符,為管軍總管。從戰銀墅,斬宋將三人、士卒二千人。拔建平,斬其總制二人,虜知縣事黃君濯。由間道奪獨松關,進至武康,擒張濡。
十三年春,宋降,伯顏北還,留興以兵取郡縣之未下者,降建德守方回、婺州守劉怡。衢、婺二州已降復叛,章焴自為婺守,興以五千人討之,七戰,至破溪,相持四十餘日。興兵少不敵,力戰潰圍出,至建德境,與援兵合。復進戰蘭溪,斬首三千級,復取婺州,擒章焴斬之。進戰衢城下,斬首五百級。連戰赤山、陳家山、江山縣,斬首三千級,虜五百人,獻魏福興等七人於行省,余盡戮之,衢州平。追宋嗣秀王與綍入閩,與綍據橋,陣水南,興率奇兵奪橋進戰,殺其觀察使李世達,斬首三千餘級,擒與綍父子及其小王二、裨將二,獲印五、馬五百匹。下興化,降宋參知政事陳文龍、制置印德傅等百四十人,軍三千,水手七千,獲海舶七千餘艘。遷鎮國上將軍、管軍萬戶。十四年春,還鎮婺州,佩元降虎符,充衢婺招討使。東陽、玉山群盜張念九、強和尚等殺宣慰使陳佑於新昌,興捕斬之。復從都元帥忙古台平福、建、漳三州,破敏陽寨,屠福成寨。十五年夏,詔忙古台立行省於福建,興立行都元帥府於建寧以鎮之。政和人黃華,邵武人高日新、高從周聚眾叛,皆討降之,以招討使行右副都元帥。
十六年秋,召入朝,侍燕大明殿,悉獻江南所得珍寶,世祖曰:“卿何不少留以自奉。”對曰:“臣素貧賤,今幸富貴,皆陛下所賜,何敢隱俘獲之物!”帝悅,曰:“直臣也。”興因奏所部士卒戰功,乞官之,帝命自定其秩,頒爵賞有差。遷興浙東道宣慰使,賜西錦服、金線鞍轡。奉省檄,討處州、福建及溫、台海洋群盜,平之。十七年,漳州盜數萬據高安寨,官軍討之,二年不能下。詔以興為福建等處征蠻右副都元帥。興與都元帥完者都等討之,直抵其壁,賊乘高瞰下擊之。興命人挾束薪蔽身,進至山半,棄薪而退,如是六日,誘其矢石殆盡,乃燃薪焚其柵,遂平之,斬賊魁及其黨首二萬級。十八年,盜陳吊眼聚眾十萬,連五十餘寨,扼險自固。興攻破其十五寨,吊眼走保千壁嶺。興上至山半,誘與語,接其手,掣下擒斬之,漳州境悉平。
十九年,入朝,賜銀五百兩、鈔二千五百貫,及錦服、鞍轡、弓矢,改浙西道宣慰使。降人黃華復叛,有眾十萬,興與戰於鉛山,獲八千人。華急攻建寧,興疾趨,與福建軍合,獲華將二人,華走江山洞。追至赤岩,華敗走,赴火死。二十一年,改淮東道宣慰使。二十三年,拜江淮行中書省參知政事,平婺州盜施再十。改浙東道宣慰使。二十四年,尚書省立,拜行尚書省參知政事,捕斬柳分司於婺州。丁母憂。詔起復,討處州盜詹老鷂、溫州盜林雄。興潛由青田搗其巢穴,戰葉山,擒老鷂及雄等二百餘人,斬於溫州市。又奉省檄平徽州盜汪千十等。二十八年,罷福建行省,以參知政事行福建宣慰使,諭漳州盜歐狗降之。召入朝,拜江西行省左丞。
二十九年,復立福建行省,拜右丞。爪哇黥使者孟琪,詔興為平章政事,與史弼、亦黑迷失帥師征之,賜玉帶、錦衣、甲冑、弓矢、大都良田千畝。三十年春,浮海抵爪哇。亦黑迷失將水軍,興將步軍,會八節澗,爪哇主婿土罕必闍耶降。進攻葛郎國,降其主哈只葛當,事見弼傳。又諭降諸小國。哈只葛當子昔剌八的、昔剌丹不合逃入山谷,興獨帥千人深入,虜昔刺丹不合。還至答哈城,史弼、亦黑迷失已遣使護土罕必闍耶歸國,具入貢禮。興深言其失計。土罕必闍耶果殺使者以叛,合眾來攻,興等力戰,卻之,遂誅哈只葛當父子以歸。詔治縱爪哇者,弼與亦黑迷失皆獲罪,興獨以不預議,且功多,賜金五十兩。
成宗即位,復拜福建行省平章政事,賜玉帶。大德三年,汀州總管府同知阿里挾怨告興不法,召入對,盡得其誣狀,阿里伏誅。改江浙行省平章政事,賜海東青鶻,命其子伯顏入宿衛。四年,遣使賜海東白鶻、蒲萄酒、良藥。八年,授樞密副使。十年,進同知樞密院事,皆兼平章。改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武宗即位,召見,拜左丞相,商議河南省事,賜以先朝御服。仁宗寵眷勛舊,賜與尤厚。皇慶二年秋九月,卒,年六十九。贈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梁國公,謚武宣。元統三年,加封南陽王。
子久住,泉州總管。長壽,同知建寧路總管府事。忙古台,襲萬戶。伯顏,同知寧國路總管府事。完者都,辰州路總管。寶哥,治書侍御史。
劉國傑
劉國傑,字國寶,本女真人也,姓烏古倫,後入中州,改姓劉氏。父德寧,為宗王斡臣必闍赤,授管領益都軍民公事。國傑貌魁雄,善騎射,膽力過人,少從軍漣海,以材武為隊長。至元六年,選其兵取襄陽,以益都新軍千戶從張弘范戍萬山堡。宋兵窺伺,眾出取薪,大出兵來攻堡,國傑等以數百人敗之,斬首四千餘級,由是有名。從略荊南,抵歸峽,轉戰數千里,還,破宋兵襄陽下。從攻樊城,破外城,火炮傷股,裹創復戰,平其外城,授武略將軍,佩金符。從破張貴兵櫃門關,戰甚力。再攻樊城,被傷數處,血戰,竟破之。襄陽降,世祖聞其勇,召見,遷武德將軍、管軍總管,賜銀百兩、錦衣、弓矢以寵之。
從伯顏南征。十一年,次郢州。宋兵扼漢水,不得下,伯顏謀取黃家灣堡以入漢,國傑先登,拔之,加武節將軍。從破沙洋、新城,敗孫虎臣丁家洲,戰甚力,進萬戶。復從阿術取淮南,別軍揚子橋,扼宋兵道。宋以萬眾夜奪堡,擊走之,擒其都統張林。宋將張世傑盛兵出焦山來御師,施鐵繩,聯戰船,碇江中,以示必死。阿術率諸軍進戰,萬戶劉琛由江南繞其後,國傑與董文炳左右夾擊之,焚其戰船,世傑軍大潰,追奔圌山,奪黃鷂船數百艘。帝壯之,詔加懷遠大將軍,賜號霸都,國傑行第二,因呼之曰劉二霸都而不名。霸都,華言敢勇之士也。
宋亡,入朝,加僉書西川行樞密院事,選淮南兵,使將之平蜀。未行,會北邊有警,加鎮國上將軍、漢軍都元帥,將衛兵定北方。冬,召還,帝親解衣加玉帶賜之。十五年,復將左、右、中三衛兵,戍北邊,詔“有不用命者,斬之以聞”。十六年,諸王脫脫木反,寇和林。國傑度其眾悉至,營中必虛,選輕騎襲之,獲其眾萬計。脫脫木屢戰不利,又殘暴,失眾心,眾殺之來降。十八年,加輔國上將軍。十九年,征東兵無功而還,帝怒,將盡罷大小將校,召國傑為征東行省左丞。既至,帝語之故,國傑曰:“罪在元帥耳,倘蒙聖慈,復諸將之職,彼必人人思奮,以雪前恥矣。”帝從之。盡復其官,以屬國傑征日本。會黃華反建寧,乃命國傑以征東兵會江淮參政伯顏等討之。國傑破赤岩寨,黃華自殺,餘眾皆潰。福建行省左丞忽剌出將兵來會梧桐川,欲搜賊潰去者盡殺之,國傑曰:“首亂者,華也,余皆脅從,招諭不歸,誅之未晚。”未幾,眾果出降。二十二年,罷征東省,除僉書沿江行樞密院,改僉院。
二十三年,朝廷以湖廣重地,且多盜,拜本省左丞。國傑至,首平湖南盜李萬二。明年,廣東盜起,寇肇慶,其魁鄧太獠居前寨,劉太獠居後寨,相依以為固。國傑趨搗後寨,破之,遂拔前寨,擒斬二人,捕民結盜者,皆杖殺之。加資德大夫。二十五年,湖南盜詹一仔誘衡、永、寶慶、武岡人,嘯聚四望山,官軍久不能討。國傑破之,斬首盜,餘眾悉降。將校請曰:“此輩久亂,急則降,降而有釁,復反矣,不如盡坑之。”國傑曰:“多殺不可,況殺降耶!吾有以處之矣。”乃相要地為三屯:在衡曰清化,在永曰烏符,在武岡曰白倉,遷其眾守之,每屯五百人,以備賊,且墾廢田榛棘,使賊不得為巢穴。降者有故田宅,盡還之,無者,使雜耕屯中,後皆為良民。
有詔討江西諸盜,國傑趨赴之。十一月,破蕭太獠於陳古水,斬數百人,進平懷集諸寨賊。二十六年春,東入肇慶,攻閆太獠於清遠,還攻蕭太獠於懷集,擒之,復攻走嚴太獠。四月,攻曾太獠於金林,又破走之。賊深入保險,國傑鑿山而入,賊眾五千人,掩殺略盡。七月,次賀州,兵士冒瘴,皆疫,國傑親撫視之,療以醫藥,多得不死。會國傑亦病,乃移軍道州。廣東盜陳太獠寇道州,國傑討擒之。遂攻拔赤水賊寨。二十七年,江西盜起龍泉,下令往擊之,諸將交諫曰:“此他省盜也。”國傑曰:“縱寇生患,患將難圖,豈可以彼此言耶!”乃選輕兵,棄旗鼓,去纓飾,一日夜趨賊境。賊眾數千逆戰,望見軍容不整,曰:“此鄉丁也。”易之。國傑以數十騎陷陣,眾從之,賊大敗,斬首五百餘級,奪所掠男女,日暮,忽收兵去。堡中民望見,怪之,莫知其誰。明日,又忽至,召堡民歸其男子曰:“吾劉二霸都也。”民皆驚以為神,因告別盜鐘太獠居南安十八耒。國傑乘霧,突入其巢。賊眾驚亂,自相蹂踐,官軍搏之,自旦至午,所擒殺甚眾,還兵桂東。二月,龍泉盜復寇酃縣,國傑遂還酃。賊退保大井山,乃分軍三道趨之。道險,棄馬而入。時天大雨,賊不為備,盡掩殺之,還鎮道州。八月,永州盜李末子千七寇全州,敗官兵,殺郡長官土魯。國傑進討,擒之,梟首而還。以前後功,加湖廣右丞。
二十八年,置湖廣等處行樞密院,遷副使,還軍武昌。秋,廣東盜再起,國傑復出道州。時知上思州黃勝許恃其險遠,與交趾為表里,寇邊。二十九年,詔國傑討之。賊眾勁悍,出入岩洞篁竹中如飛鳥,發毒矢,中人無愈者。國傑身率士奮戰,賊不能敵,走象山。山近交趾,皆深林,不可入,乃度其出入,列柵圍之。徐伐山通道,且戰且進,二年,拔其寨。勝許挺身走交趾,擒其妻子殺之。國傑三以書責交趾索勝許,交趾竟匿不與。夏,師還,盡取賊巢地為屯田,募慶遠諸僮人耕之,以為兩江蔽障。後蠻人謂屯為省地,莫敢犯者。詔遣使即軍中以玉帶賜之。三十年,入朝,帝謂朝臣曰:“湖廣重地,惟劉二霸都足以鎮此,他人不能也。”命無遷他官。俄議問罪交趾,加湖廣安南行平章事,以諸王亦吉列台為監軍征之。未行,會帝崩,乃止。
成宗即位,復置行樞密院于衡州。仍除副使。初,黔中諸蠻酋既內附復叛,又巴洞何世雄犯澧州,泊崖洞田萬頃、楠木洞孟再師犯辰州,朝廷嘗討降之。升泊崖為施溶州,以萬頃知州事。三十一年,萬頃復叛,攻之,不能下。至是,帝即位,赦天下,並赦萬頃等,亦不降,帝以命國傑。九月,國傑馳至辰,進攻明溪賊魯萬醜,擁眾自上流而下,千戶崔忠、百戶馬孫兒戰死。十月,進兵桑木溪,萬醜復以千人拒戰,擊卻之。明日,萬醜倍眾來攻,國傑鼓之,百戶李旺率死士陷陣,眾軍齊奮,賊敗,遂破其巢,焚之。進攻施溶,部將田榮祖請曰:“施溶,萬頃之腹心,石農次、三羊峰,其左右臂也,宜先斷其臂,而後腹心乃可攻。”國傑曰:“甚善。”麾諸軍攻石農次,賊不能支,棄寨遁,遂拔施溶,擒萬頃,斬之。復窮捕其黨,攀崖緣木而進,凡千餘里。元貞元年,即軍中加榮祿大夫、湖廣行省平章政事。辰、澧地接溪洞,宋嘗選民立屯,免其徭役,使御之,在澧者曰隘丁,在辰者寨兵,宋亡,皆廢,國傑悉復其制,班師。繼又經畫茶陵、衡、郴、道、桂陽,凡廣東、江西盜所出入之地,南北三千里,置戍三十有八,分屯將士以守之,由是東盡交廣,西亘黔中,地周湖廣,四境皆有屯戍,制度周密,諸蠻不能復寇,盜賊遂息。
六月,入朝,賜玉帶、錦衣、弓矢,台臣言國傑在軍中每以家貲賞將士,帝命倍償之,部曲有功者,各遷官。大德五年,羅鬼女子蛇節反,烏撒、烏蒙、東川、芒部諸蠻從之,皆叛,陷貴州。詔國傑將諸翼兵,合四川、雲南、思播兵以討之。賊兵勁利,且多健馬,官軍戰失利。國傑令人持一盾,布釘其上,俟陣合,即棄盾偽遁,賊果逐之,馬奮不能止,遇盾皆倒,國傑鼓之,賊大敗。既而複合眾請戰,國傑不應,數日,度其氣衰,一鼓破走之,追戰數千里。七年春,擒斬蛇節、宋隆濟、阿女等,西南夷悉平。詔領其將士入見,張宴享之,賞賜甚厚。進光祿大夫,償其賞士金一千九百兩,鈔萬五千錠,將士遷官有差,命還益都上冢。
八年,還鎮。國傑久行邊,患瘴,至是病篤。平章卜鄰吉台率僚屬問之,國傑曰:“交賊不臣,若病幸小愈,得滅此虜,則死無憾矣。”問以家事,不言。二月卒,年七十二。
國傑性雄猛,視死如歸,嘗語人曰:“吾為國宣力,雖身棄草野不恨,何必馬革裹屍還葬哉!”且善推誠得士心,故能立功如此。訃聞,帝深悼惜,贈推忠效力定遠功臣、光祿大夫、司徒、柱國,封齊國公,謚武宣。
子脫歡,湖廣行省平章政事,尚憲宗孫女。
譯文
李忽蘭吉,一名庭玉,隴西人。父李節,曾在金朝為官,太宗七年(1235),自鞏昌石門山隨汪世顯降歸蒙古軍。
忽蘭吉作為人質在皇子闊端屬下服役,隨蒙古軍攻西川。太宗十三年,因有功升為管軍總領,兼總帥府知事,隨大軍征西蕃南澗有功。憲宗三年(1253),世祖為皇太子,採納汪德臣的意見,按制度命忽蘭吉佩銀符,為管軍千戶、都總領,輔助汪德臣建立利州。五年正月,領兵三萬攻取合江大獲山。宋劉都統計畫燒毀利州、沙市,進軍到青山遭到忽蘭吉的伏擊。都元帥阿答忽上報忽蘭吉的戰功,因而升為本帥府經歷兼軍民都彈壓。六年,憲宗賜他金符,仍命為千戶、都總領。八年,忽蘭吉領兵探測劍門虛實,遇宋兵運糧於長寧,忽蘭吉追至運曲壩,奪其軍糧,俘將校五人而還。
憲宗南征,忽蘭吉負責橋樑、道路及軍需供應諸事。蒙古大軍攻苦竹隘山寨,忽蘭吉為先鋒,斬守將楊立,俘都統張宀是,招降長寧、清居、大獲山、運山、龍州等山寨。十一月,大獲山守臣楊大淵投降,後又逃歸。憲宗大怒,要屠殺大獲山城。汪德臣對忽蘭吉說:“大淵此去,後事難以預測,你馬上去追回!”於是忽蘭吉單騎至城下,城門未閉,入城見大淵,握手問道:“皇上正宣布賞賜,你卻跑回來為何?”大淵說“:我真的不知道國朝的禮儀,因想到出來已久,怕城寨有不測之變,所以急忙回城,不敢有什麼陰謀。”於是與忽蘭吉一同來到蒙古軍營。憲宗問忽蘭吉:“楊安撫反叛嗎?”忽蘭吉回答“:沒有。”憲宗又問“:你何以見得?”忽蘭吉回答說“:他軍馬整肅,是防內亂;城門不閉,表示他無反叛之心;他一聞臣言,立即撫綏軍民,隨臣回來,由此可知他無反意。”憲宗問“:你獨自一人去不怕嗎?”忽蘭吉回答說:“臣恐上勞聖上憂慮,下苦諸軍,擔負著一郡百姓生命的安危之責,所以不知害怕。”憲宗大喜,賜葡萄酒,任楊大淵為侍郎、都元帥。百姓也免於戰亂之禍。
忽蘭吉與怯里馬哥奉憲宗命領戰船二百艘進攻釣魚山,奪宋軍糧船四百艘。憲宗到釣魚山後,忽蘭吉建浮橋以便通行。九年,與怯里馬哥、扎胡打、魯都赤、闊闊術領蒙古、漢軍二千五百人進攻重慶。六月,總帥汪德臣死於軍中,憲宗命忽蘭吉率其軍殿後,與宋水陸軍日夜接戰,打敗宋軍,占領青居山。忽蘭吉與都元帥欽察鎮守青居山,修治城牆,儲備糧草,招納降附者。宗王穆哥按規定授忽蘭吉金符,任鞏昌元帥。
中統元年(1260),德臣之子惟正承襲其父總帥之職,至青居山。五月,忽蘭吉等去上都。這時渾都海占據六盤山反叛,世祖遣忽蘭吉迅速回青居山,與汪良臣徵調二十四州兵追擊。十月,隨宗王哈必赤等進軍至合納忽石溫地方,與叛軍力戰,殺渾都海,餘黨都一一平定。二年六月,因功授忽蘭吉為鞏昌後元帥。
九月,火都在西蕃之點西嶺反叛,汪惟正率軍進擊,至怯里馬地方,火都率五百人逃入西蕃。朝廷詔令宗王只必帖木兒統領答剌海、察吉里、速木赤所屬之蒙古軍二千,忽蘭吉統領總帥軍一千,追襲火都於西蕃。十月,擒獲火都。四年,首將答剌海認為忽蘭吉在這次戰爭中功高,世祖詔賜虎符。忽蘭吉不受,他說:“臣聞本朝制度,統帥萬軍者才佩虎符,如汪氏統領萬軍,已佩虎符,臣怎可再佩戴。”世祖認為此話有理。六月,答機在西蕃反叛,帝命好里燕納與汪惟正追至松州,而忽蘭吉已先率千騎去擒獲了答機。
至元元年(1264),忽蘭吉入朝拜謁世祖。世祖命他與同僉總帥汪良臣回四川守青居。這時,元軍與宋軍正相持於釣魚山。三年,宋軍攻陷大梁平山寨,平章賽典赤令忽蘭吉領兵千餘騎進攻。忽蘭吉總隊七百人去探測虛實,得知寨中宋軍已擁老幼西去,便驅兵追擊,斬首三百,得馬二百八十匹,奪還原先被宋軍俘虜去的都元帥欽察的家屬百餘口。四年,以本職充任閬、蓬、廣安、順慶、夔府等處蒙古漢軍都元帥參議。六年,賜虎符,授昭勇大將軍、夔東路招討使。忽蘭吉以三千人馬建立章廣平山寨,置屯田,出兵截斷通往大梁平山的兩條道路。
至元十年正月,蒙軍在成都失利,世祖派人去查問失敗的原因及今後措施。忽蘭吉請來使轉告朝廷:“建立成都之初,只建內城,軍民在內城之外,再無城牆保護。宋軍乘虛進攻,而我又失於防備,加上軍官皆年少,沒有作戰經驗,因此失利。四川地廣人稀,應修建城寨以防不虞;而選任有才智的人,廣蓄軍備則是當前之急務。如今,蒙古、漢軍多非自身入伍,而是用奴僕代替,應加嚴禁。修築城寨,訓練軍馬,措劃屯田、運輸糧餉、建造舟船、修整軍械,這六事缺一不可;還要任賢能,不聽信讒言,信賞必罰,整肅內政,安撫周圍百姓,選用良將,隨機應變,如此則邊疆無可憂慮。”六月,領兵赴成都,與察不花共同暫管軍政。十一月又回到章廣平山寨鎮守,前後七年,每戰必勝。
十三年,引兵進攻重慶,再取簡州。十四年授延安路管軍招討使。十五年,禿魯在六盤山反叛,忽蘭吉率延安路軍馬,與別速台、趙炳及總帥府兵於六盤會師,大敗禿魯於武川。班師回來,授京兆、延安、鳳翔三路管軍都尉,兼屯田守衛事。十月,改任同知利州宣撫使,仍為夔東招討。入朝參見世祖,賜虎符,授四川北道宣慰使。二十年,改授四川南道宣慰使。
二十一年,奉旨與參政曲里吉思、僉省巴八、左丞汪惟正,分兵進取五溪洞蠻。當時思州、播州以南,施、黔、鼎、澧、辰、沅的交界地區,少數民族叛服無常,朝廷詔命四川行省發兵征討。曲里吉思、惟正一軍出黔中,巴八一軍出思、播,都元帥脫察一軍出澧州,忽蘭吉一軍自夔門出軍與他們會合。十一月,諸軍鑿山開道,長達千里。諸蠻在險隘設伏,木弓竹箭伺機齊發,有不怕死者去進攻,皆被殺盡。朝廷遣使去告諭諸蠻酋長率眾來降。只有散毛洞的覃順逃到岩谷中,直到力竭時才降。
二十三年,忽蘭吉朝見世祖,因老病請求回歸家鄉。世祖憐憫他,準回鞏昌。二十六年行省奏報忽蘭吉之功,請按照范殿帥之例,參與商議本省軍事。二十七年,拜資善大夫,授陝西行尚書省左丞;參與軍事,領左丞之俸祿。元貞二年(1296),朝見皇帝,授資德大夫、陝西行中書省右丞,參預本省政務。卒於泰定元年(1324),謚“襄敏”。
李庭,小字勞山,本金人,姓蒲察氏,金末來到中原,改姓李氏,家居洛陽,後遷至壽光。至元六年(1269),因有武才而入軍,暫代理管軍千戶。隨元軍伐宋,圍攻襄陽,宋將夏貴率戰船三千艘援救襄陽,泊於虎門山西岸。元水軍進攻,相持七日。李庭率步騎軍,請求與水軍萬戶解汝楫共同出擊,斬宋軍副將王王巳、元勝。河南行省授庭為益都新軍千戶。宋襄陽守將呂文煥以一萬五千兵來攻萬山堡,萬戶張弘范正與宋軍交戰,庭單騎殺入敵陣,雖身受創,亦奮力戰鬥,打敗宋軍。
八年春,任為益都新軍千戶,賜號“拔都兒”,與宋軍戰於襄陽城下,一直打到北門,左股中箭而止。九年春,攻樊城外城,雖被敵炮傷前額及左右手,仍奪其土城,進而攻襄陽東堡,破一字城。呂文煥麾下有員勇將叫胖山王總管,庭設埋伏將他擒獲,因功授金符。十年春,大軍攻樊城,庭運柴草土牛填城壕,駕雲梯而上。城上箭石如雨下,庭多次中炮而落於城下,醒來再攀登,如此四次,終攻破樊城,襄陽隨即投降。庭因功授金虎符,任管軍總管。
十一年九月,隨伯顏從襄陽出發,進至郢州。郢州城在漢水東岸,宋人又於漢水西岸築新郢州城。以圖阻遏元軍前進。黃家灣有一溪通藤湖,至漢水數里,宋兵也在那裡築堡設防。庭與劉國傑搶先拔除堡壘,乘舟前進,攻沙洋、新城。庭多次中炮,幾乎陣亡,因功加明威將軍,授益都新軍萬戶。大軍進抵漢口,宋將夏貴以戰艦橫截江面,元軍不能前進。用李庭及馬福等人的計策,由沙蕪口入江,攻下武磯堡。庭隨阿術轉戰於鄂州,順流東下。十二年春,庭與宋將孫虎臣戰於丁家洲,奪船二十餘只。宋軍潰敗,庭因功加宣威將軍。宋兵截斷真州江路,庭焚燒敵船二百餘艘,又敗敵護岸軍。聞夏貴欲由太湖援救臨安,庭趕緊出兵迎戰,敗宋援軍於裕溪口。諸軍攻常州,庭奪北門而入。
十三年春,元軍至臨安,宋皇帝降,伯顏命庭等保護臨安內城,收集宋朝廷的符印珍寶,與唐兀台等護送宋朝小皇帝和太后至燕京。世祖嘉獎李庭的勞苦,在大宴群臣時,命他坐在左手諸王之下、百官之上,並對他說:“劉整在時,也不曾令坐於此。因你有功,故以特殊之禮優待。汝子孫要牢記不忘。”後又傳旨告諭他“:汝在江南多出死力,男兒立功要在西北。今有違背太祖所定的典章制度者,你去征討!”於是特別授他大虎符,加鎮國上將軍、漢軍都元帥。命其次子大椿承襲萬戶之職。庭至哈剌和林、晃兀兒之地,越過嶺北,大敗撒里蠻諸軍。又轉至河西,擊敗叛臣霍虎,追至大漠而還。諸王昔里吉、脫脫木兒反叛,庭率軍襲擊,生擒這些叛王,奏請皇子只必帖木兒處死他們。又與諸王納里忽會師,渡塔迷兒河,擊潰叛王的餘黨兀斤末台、要木忽兒等人,河西全部平定。
十四年入朝,世祖慰勞其辛苦,賜益都府第、單河官莊鈔一萬五千貫及弓矢等物,拜福建行中書省參知政事。後為福建道宣慰使。又召回朝廷為宿衛親軍。
十七年,拜驃騎衛上將軍、中書左丞,東征日本。十八年,元軍渡海行至竹島,遇到颶風,船盡打壞,庭抱一木板漂流抵岸,收拾殘軍由高麗還京。這次東征,士卒倖存者十之二三。回國後,父親去世,他歸至益都。後召回京師拜中書左丞、司農卿。但都未就任。
二十四年,宗王乃顏反叛,朝廷速召李庭至上都,令他統領諸衛漢軍隨帝親征。乃顏部將塔不台、金家奴來抵抗,號稱有十萬兵卒。世祖親自指揮諸軍包圍。庭調阿速軍進攻,胸部中箭,仍裹傷戰鬥,帝阻止他,雙方罷兵。帝問庭“:今夜敵軍會有何動向?”庭奏“:必逃走。”庭帶領壯士十人,持火炮夜入敵陣,炮發,敵自相廝殺,敗潰逃散。帝問庭何以知道敵軍要逃,庭曰:“其兵雖多而無紀律,見陛下駐此不戰,必懷疑有大軍在後,故知彼將要逃走。”又奏道:“若得漢軍二萬,由臣自便調遣,乃顏可擒。”帝不大願意,命與月兒魯率蒙古軍並進,生擒乃顏而還。帝南還之後,庭又親獲塔不台、金剛奴。因功加龍虎衛上將軍,遙授中書省左丞。
二十五年,乃顏餘部哈丹禿魯乾又在遼東反叛,朝廷詔令庭及樞密副使哈答去討伐,大敗叛軍,哈丹禿魯乾逃往高麗。拜庭為資德大夫、尚書左丞,參與樞密院事。多次北征都是使用漢軍,不免疲憊,庭建議輪流調用江南軍,世祖同意並立為定製。宗王海都侵犯邊境,世祖命月兒魯與庭去預作防備。庭請下令徵調馬匹,共得十一萬匹,足供軍用。拜庭為榮祿大夫、平章政事,參與樞密院事,總管諸衛屯田的事。
三十一年春,世祖駕崩,月兒魯與伯顏議定立成宗為帝,庭則竭力贊助。成宗與太后待庭如同家人。帝大宴群臣,命庭坐於左手諸王之下、百官之上,賞賜金銀珠寶、莊田等。庭奉旨整頓江浙軍馬五百三十所,回京後成宗親授衣以示慰勞。武宗去鎮守北部邊疆,庭請示隨行,皇帝見他年老,不準,仍居原職。後奉旨北征懷都,至野馬川而還。庭患病,詔御醫二人診治。大德八年(1304)八月卒。至大二年(1309),贈推忠翊衛功臣、儀同三司、太保、上柱國,追封益國公,謚“武毅”。
史弼,字君佐,一名塔剌渾,蠡州博野人。曾祖史彬,太師、國王木華黎兵南下時,率鄉人數百家投降蒙古。故蒙軍破蠡州,殺戮百姓,唯彬與同降者倖免。
史弼精通蒙古語言,臂力過人,能拉強弓,能將重四百斤的石獅舉起放到數步以外地方。潼關守將王彥弼認為史弼是奇才,將其女嫁與他為妻,又把他舉薦給左丞相耶律鑄。弼隨鑄往北京,侍臣火里台見弼所挽之弓,報告世祖。世祖召他去,以遠垛考試弼的箭法,弼連發連中。令他在皇帝身邊服務,賜馬五匹。
中統末年,授弼金符、管軍總管,命隨劉整伐宋。在攻襄樊的戰爭中,弼出陣挑戰,射殺二人,橫刀大呼“:我史奉御也!”宋軍聞聲退卻。至元十年(1273),元軍分十二路圍樊城,弼攻東北角,戰鬥進行了十四晝夜,攻破樊城,殺守將牛都統。襄陽降,弼因功升懷遠大將軍、副萬戶。隨丞相伯顏南征,攻克沙洋堡。元軍至陽羅堡,伯顏對將士們宣布:“先登南岸者為上功。”弼率健卒勇往直前。宋兵迎戰,被弼擊退。伯顏登南岸,論弼為首功,進升為定遠大將軍。平定鄂州後,大軍繼續東進,至大孤山,忽起大風,伯顏命弼上孤山祈禱神靈,風真的停止了。
元軍駐瓜洲,阿塔海提出:“揚子橋是揚州出入必經之路,應建城堡,選派驍勇將守御。”於是伯顏授弼三千人馬去建立木堡,據地防守。弼突然領數十騎直奔揚州城。有人勸阻他說“:揚州宋守將姜才倔強,不易攻破。”弼說:“我們在揚子橋立柵建堡,占據他所必爭之地。姜才乘我們還未站穩,必來進攻,這對我們有利。”果然姜才率兵萬人乘夜來攻,每人都帶一捆柴用以填平壕溝。弼令軍中寂靜無聲,等到宋軍至,檑木滾石齊下,發炮轟擊,殺敵千餘人,姜才急忙退兵,弼下令出擊。這時相威、阿術的兵也趕到,大戰一場,姜才敗走,擒宋將張都統。
十三年六月,姜才又乘夜進攻,弼三戰三捷。天明,姜才見弼兵少,進行圍攻,弼奮力砍殺,百數十人死於他的刀下,衝出重圍。援軍及時趕到,大破宋軍,姜才逃奔泰州,揚州宋將朱煥降。授弼為昭勇大將軍、揚州路總管府達魯花赤,兼萬戶。是年冬,調黃州路宣慰使。
至元十五年,召回朝廷,升中奉大夫、江淮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行黃州路宣慰使之職,平定淮西司空山之盜賊。十七年又平定南康都昌之盜賊。江州宣課司向百姓徵收米稅,米商逃避,百姓閉門罷市。弼立即廢除米稅。十九年,改任浙西宣慰使。二十一年春,建寧陰雨連綿,米價騰貴,弼發放官米十萬石,以平價賣與百姓,然後再報告行省。省臣要增價,弼堅持不可,他說“:我們不可失信於民,寧願停我的薪俸來補足。”行省不僅依了他,而且再以平價發放十萬石,使百姓度過饑荒。改任淮東宣慰使。弼在揚州地區做了三處的官,百姓刻碑歌頌他的德政,稱為《三至碑》。後調任僉書沿江行樞密院事,鎮守建康。
二十六年,弼平定台州楊鎮龍的反叛,拜尚書左丞,行淮東宣慰使之職。冬,入朝。世祖準備征爪哇,對弼說“:諸臣為朕心腹者少,準備把征爪哇的事交給你。”弼說:“陛下命臣,臣怎敢自愛!”二十七年,遙授尚書省左丞相,行浙東宣慰使之職,平定處州盜賊。
二十九年,拜榮祿大夫、福建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統領大軍征爪哇,以亦黑迷失、高興為副都元帥。十二月,弼以五千人匯合諸軍自泉州出發。風急浪大,戰船顛簸,士卒皆數日不能食。航過七洲洋、萬里石塘,經交趾、占城,於第二年正月到達東董山、西董山、牛崎嶼,再入混沌大洋之橄欖嶼、假裡馬答山、勾闌山,在那裡暫時屯駐,伐木造小船,準備進軍爪哇。這時爪哇與鄰國葛郎不和,爪哇國王哈只葛達那加剌已為葛郎國王哈只葛當所殺。其駙馬土罕必..耶攻哈只葛當,未能取勝,退保麻喏八歇,聞史弼等至,遣使奉本國地圖及戶口向元軍迎降,求救。弼與諸將大敗葛郎國軍,哈只葛當逃回本國。高興提出:“爪哇雖降,但若中途變化,與葛郎聯合,而我軍孤立海外,其後果難以預料。”於是弼分兵三路,自己與高興、亦黑迷失各指揮一路,攻擊葛郎國。至答哈城,葛郎兵十餘萬來抵禦,戰鬥自清晨進行到中午,葛郎兵敗,入城固守。元軍圍城,哈只葛當被迫投降。弼等取其妻、子、官屬回國。
爪哇之土罕必..耶請求回本國更換降表,取所藏珍寶入朝進貢。弼與亦黑迷失同意,遣萬戶擔只不丁、甘州不花率兵二百人護送。土罕必..耶於半途殺元軍二將反叛,回軍攻史弼軍。元軍撤退,弼自斷後,邊戰邊撤,行三百里,又乘船行六十八日夜,到達泉州,士卒死三千餘人,而所獲金寶香布等,值五十餘萬。朝廷因這次征戰損失大,杖弼十七,沒收家財三分之一。
至大三年(1310),起任弼為同知樞密院事。月兒魯奏:“弼等以五千人,渡海二十五萬里,到達近代未曾到過的國家,俘其王並招降附近小國,對他應加憐恤。”於是詔令歸還所沒收的家產,拜弼為榮祿大夫、江西行中書省右丞。延..五年(1318),昇平章政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封鄂國公。卒於家,終年八十六歲。
高興,字功起,蔡州人。其祖先自薊州遷到汴京,曾祖高拱之,祖父高子洵都以農為業。金末,其父高青因戰亂又由汴遷到蔡州,生高興。
興年少時就慷慨大方,講求氣節,力大能挽強弓,曾在南陽山中打獵時遇虎,其他人都嚇跑了,而興神色自如,一箭射死老虎。至元十一年(1274)冬,帶著八騎到黃州投於宋制置陳奕麾下。奕見興相貌非凡,將甥女嫁他為妻。
至元十二年,丞相伯顏伐宋,至黃州,興隨奕出降,伯顏授興為千戶。興隨大軍攻破瑞昌之烏石堡、張家寨、南陵,有功,世祖命他專領一軍常為先鋒。宋將張濡殺元軍使者嚴忠范等於獨松關,伯顏令興去討伐。興率軍攻克溧陽,斬敵七千人,授金符,任管軍總管。又隨大軍敗宋軍於銀墅,攻克建平,俘知縣黃君濯,由小道奪取獨松關,進至武康,生擒張濡。
至元十三年,宋朝投降,伯顏北還京師,留高興攻取尚未占領的郡縣。興招降了建德守將方回、婺州守將劉怡。衢、婺二州降後又叛,章火育為婺州太守,興率五千人馬征討,在破溪被敵包圍,相持四十餘日。興力戰突圍,至建德境與援軍會合。再進攻蘭溪,奪取婺州,擒殺章火育。接著進軍衢州。追擊宋朝秀王趙與鉳入福建,殺宋觀察使李世達,擒與鉳父子及小王二人、裨將二人,獲印五顆、馬五百匹。又攻下興化,宋參知政事陳文龍、制置印德傅等一百四十人投降,得步兵三千、水手七千、海船七十餘艘。興因功升鎮國上將軍、管軍萬戶。
十四年春,高興回軍鎮守婺州,佩虎符,任衢婺招討使。東陽、玉山之張念九、強和尚等起兵抗元,殺宣慰使陳..於新昌。興平叛,捕殺二人。又隨都元帥忙古台平定福、建、漳三州,攻破敏陽寨和福成寨。十五年,朝廷令忙古台建立福建行省,令興立行都元帥府於建寧。政和人黃華,邵武人高日新、高從周,聚眾反元,興發兵討平,以招討使行右副都元帥之職。
十六年秋,召高興入朝。帝於大明殿設宴,興進獻在江南所獲珍寶。世祖說“:卿何不自己少留些?”興忙說“:臣素貧賤,今幸得富貴,都是陛下所賜,怎敢隱瞞俘獲之物!”帝滿意地說“:真是耿直之臣。”興奏所部將士戰功,請朝廷授與官爵。世祖命他自定等級由朝廷授與。調興為浙東道宣慰使。興奉行省命令討平處州、福建及溫州、台州的海盜。
十七年,漳州人民數萬反元,占據高安寨,官軍征討,歷時二年未平。朝廷詔以興為福建征蠻右副都之帥,與都元帥完者都等人率軍討伐。元軍進至寨下,興命人負薪進至半山,棄薪而退,像這樣一直進行了六天,寨上的箭石都用完了,興命軍士上山點燃薪柴,焚燒山寨,平定了反叛,斬為首者及其部屬二萬人。十八年,漳州又有陳吊眼聚眾十萬人反元,其寨五十餘座,扼險固守。興先攻破十五寨。吊眼至行千壁嶺,興進至半山,誘殺吊眼,到這時漳州之亂才完全平息。
十九年,改任浙西道宣慰使。原已降之建寧人黃華,又舉兵反元,有眾十萬,興與他戰於鉛山,俘獲八千。華急攻建寧,興與福建軍合擊,俘華將二人,追華至赤岩。華敗走,赴火自焚。二十一年,改任淮東道宣慰使。二十三年,拜江淮行中書省參知政事,平定婺州施再十的反元之亂。又改任浙東道宣慰使。
二十四年,朝廷設定尚書省,拜高興為浙江行尚書省參知政事。興捕斬柳分司於婺州。母親去世,歸家服喪,期滿,奉詔討處州詹老鷂、溫州林雄。興由青田偷襲,在葉山大戰,擒老鷂及雄等二百餘人。又奉行省之命,平定徽州之汪千十等。二十八年,朝廷廢福建行省,興以參知政事行福建宣慰使之職,招降漳州的歐狗。後召入朝、拜江西行省左丞。二十九年,又恢復福建行省,興拜為右丞。
爪哇國王對元使臣孟琪施以黥刑,世祖詔命興為平章政事,與史弼、亦黑迷失帥軍征討。三十年春,元軍浮海抵爪哇。亦黑迷失統領水軍,興統領步兵,會師於八節澗。爪哇國王女婿土罕必..耶降。元軍又進攻葛郎國,葛郎國王哈只葛當投降,詳見《史弼傳》。又招降附近小國。哈只葛當之子昔剌八的和昔剌丹不合逃入山谷。興獨率千人深入,俘昔剌丹不合。高興還至答哈城時,史弼、亦黑迷失已遣人護送土罕必..耶歸國去準備進貢的禮品。興認為這是失策。果然土罕必..耶殺護送使者反叛,並回軍攻擊元軍。興等力戰,打退爪哇軍,誅殺哈只葛當父子,撤回本國。詔治弼與亦黑迷失放回土罕必..耶之罪,而興因未參與其事,且功多,賜金五十兩。
成宗即位,拜興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大德三年(1299),汀州總管府同知阿里為報私仇,告興違法。經查證實為誣告,阿里伏誅。改興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命其子伯顏入宿衛軍。八年,授樞密副使。十年進升同知樞密院事,兼任平章。後改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
武宗即位,拜興為左丞相,商議河南省事。仁宗對有功老臣十分寵信,賞賜尤厚。興於皇慶二年(1313)九月卒,終年六十九歲。贈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梁國公,謚“武宣”。元統三年(1335),加封南陽王。
劉國傑,字國寶,本女真人,姓烏古倫,入中州後改姓劉氏。父德寧,為宗王斡臣之必..赤,授管領益都軍民公事。
國傑體貌魁偉,善騎射,膽力過人。至元六年(1269),元軍攻襄陽,國傑作為益都新軍千戶隨張弘范戍守萬山堡。宋兵出大軍來攻萬山堡,國傑以數百人擊敗敵軍,斬首四千餘人,由是聞名。後又隨大軍攻奪荊南,直至歸州、峽州,轉戰數千里,又回師破宋軍於襄陽城下。在進攻樊城的戰鬥中,國傑攻取外城,因功授武略將軍,佩金符。破宋張貴兵於櫃門關,再攻樊城,身傷數處,浴血奮戰,攻破樊城,襄陽隨即投降。世祖聞其勇,召見,升為武德將軍、管軍總管,賜銀百兩及錦衣、弓箭等物。
隨伯顏南征,十一年,進抵郢州。宋軍扼守漢水,元軍不能南下。伯顏決計奪取黃家灣堡,打通入漢江的道路。國傑奉命奪取了黃家灣堡,因功加武節將軍。在攻破沙洋、新城及在丁家洲打敗孫虎臣的戰鬥中,國傑都是奮力拚殺,因而進升萬戶。又從阿術攻取淮南,他分兵扼守揚子橋,截斷宋兵通道。宋軍隊萬人乘夜攻奪揚子橋的橋頭堡,被國傑擊敗,擒宋都統張林。宋將張世傑以大量兵力出焦山來抵禦元軍,戰船停泊江中,用鐵繩相連,截斷江面,決意死戰。阿術率諸軍進攻,萬戶劉琛由江南繞到宋軍後方,國傑與董文炳率軍分別從左右夾攻,焚敵戰船。世傑軍大敗,元軍追至..山,奪得黃鵠白鷂船數百艘。世祖大加讚賞,詔加國傑為懷遠大將軍,賜號拔都。國傑排行第二,因呼他為“劉二拔都”,而不叫其名。拔都為蒙語,意思是勇敢之士。
宋亡後,國傑加僉書四川行樞密院事,選淮南兵令他統領去征討四川。尚未起程,北邊有警,於是又加國傑為鎮國上將軍、漢軍都元帥,統領衛軍平定北部叛亂。冬,召回京師,世祖親手把自己的衣帶賜予他。十五年,又統帥左、右、中三衛軍戍守北部邊疆,詔令:“有不聽指揮者,先斬後奏。”十六年,親王脫脫木反叛,侵犯和林,國傑料定脫脫木會率大軍來進攻,其後方必然空虛,便選輕騎襲擊敵後方,獲其兵卒數以萬計。脫脫木屢戰不利,又殘暴,大失人心,其部眾將他殺死後投降官軍。十八年,加國傑為輔國上將軍。
十九年,東征日本無功而還,世祖大怒,將大小將校盡行罷職,召國傑為征東行省左丞。國傑回朝後,帝同他講了東征失敗的原因。國傑說:“罪在元帥,如果蒙聖上仁慈,復諸將之職,他們必人人發奮以雪前次失敗的恥辱。”世祖聽從,恢復被罷大小將校官職,委任國傑負責征日本的事。這時,建寧黃華起兵反元,朝廷命國傑將征東兵會同江淮參政伯顏一起討伐。國傑攻破赤岩寨,黃華自殺,餘眾皆散。福建行省左丞忽剌出領兵來到梧桐川,要搜尋黃華餘部而盡殺之。國傑勸阻說:“首亂是黃華,其餘皆是脅從。若招諭不來,再殺不晚。”不久,這些人都出來投降。二十一年,撤銷征東省,任國傑為僉書沿江行樞密院,後改為僉院。
二十三年,朝廷認為湖廣是重地,且多盜,而任命國傑為該行省左丞。國傑到任,首先平定湖南李萬二。第二年又平定廣東的鄧太獠、劉太獠,因功加資德大夫。二十五年,湖南的詹一仔聯合衡陽、永州、寶慶、武岡四路人民舉兵反元,占據四望山,官軍長期不能討平。國傑討平之。將校提出:“這些人長期叛亂,到危急時就降,降後又鬧事,反覆無常,不如全把他們活埋。”國傑開導他們說:“多殺就不允許,何況要殺已降的人!我自有辦法處治。”選擇了三處要地進行屯田:一在衡陽之清化,一在永州之烏符,一在武岡之白倉。把一部分兵卒分別駐於上述三地,每屯五百人,在那裡一邊守御,一邊開墾荒田,清除荊棘,使作亂者不能以此為巢穴。降民原來的田地房屋都還給他們,原來一無所有的人,分別參入於屯田之中耕種,這些人後來都成為良民。
同年,國傑奉詔討江西諸盜,十一月,破蕭太獠於陳古水,斬首數百人,又平懷集諸寨。二十六年春,東入肇慶路,攻閻太獠於清遠,擒蕭太獠於懷集,趕走了嚴太獠。四月把曾太獠趕出金林。國傑深入山寨,傳染疾病,移駐道州。廣東的陳太獠攻道州,為國傑生擒。二十七年平定江西龍泉地方諸盜後,仍回鎮道州。同年八月平定永州的李千七。朝廷因前後功,加國傑為湖廣行省右丞。二十八年,設立湖廣行樞密院,以國傑為副使,還鎮武昌。是年,廣東盜起,國傑仍鎮守道州。上思州的黃勝許,與交趾勾結擾亂邊境。二十九年,朝廷詔令國傑發兵征討。勝許逃入交趾,國傑三次去信向交趾索還勝許,交趾不肯交出。是年夏回軍本國,在慶遠募壯族人民屯田。三十年入朝,世祖對朝臣說:“湖廣重地,只有劉二拔都能夠鎮守,他人不能。”下令不要調動國傑,並加湖廣安南行平章事。奉命興兵向交趾問罪,尚未出軍,世祖駕崩,征交趾的事也就罷休。
成宗即位,又置行樞密院于衡州,仍以國傑為副使。九月,國傑趕到辰州,率軍自上流而下,進攻明溪之魯萬醜,千戶崔忠、百戶馬孫兒戰死。十月,進兵桑木溪,萬醜以千人來抵抗,被擊退。第二天,萬醜以兩千軍進攻,百戶李旺率敢死隊陷陣,眾軍齊進,擊敗萬醜並破其巢穴。接著進攻施溶州。部將田榮祖提出“:施溶是泊崖洞田萬頃的腹地,而石農次、三羊峰是萬頃的左右臂,宜先斷其臂,而後才可以攻其心腹。”國傑採納這意見,終於攻克施溶,生擒田萬頃,斬首示眾。
元貞元年(1295),加國傑榮祿大夫、湖廣行省平章政事。在平定湖廣叛亂之後,國傑恢復宋代在這些地區的屯田制度,在茶陵、衡陽、郴州、道州、桂陽諸地屯田,凡廣東、江西所謂盜賊出沒之地,均設立屯田,南北三千里之內,置屯戍三十八處,分將士屯守。總之,東至交廣,西到黔中,環湖廣周圍四境,皆有屯戍,制度周密,諸蠻不能入寇,盜賊平息。
大德五年(1301),羅鬼女子蛇節反元,烏撒、烏蒙、東川、芒部諸少數民族也反叛,攻陷貴州。國傑奉詔領諸翼軍,會合四川、雲南、思播兵征討。七年,擒斬蛇節、宋隆濟、阿女等,平定了西南少數民族的反叛。國傑因功進光祿大夫。國傑因久鎮西南邊疆,身染重病,於大德九年二月卒,年七十二歲。贈推忠效力定遠功臣、光祿大夫、司徒、柱國,封齊國公,謚“武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