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又東過武功縣北,渭水於縣,斜水自南來注之。水出縣西南衙嶺山,北歷斜谷,徑五丈原東。諸葛亮《與步騭書》曰:仆前軍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余。水出武功縣,故亦謂之武功水也。是以諸葛亮《表》云:臣遣虎步監孟琰,據武功水東。司馬懿因水長,攻琰營,臣作竹橋,越水射之。橋成馳去。其水北流注於渭。《地理志》曰:斜水出衙嶺北,至郿注渭。渭水又東,徑馬冢北。諸葛亮《與步騭書》曰:馬冢在武功東十餘里,有高勢,攻之不便,是以留耳。渭水又徑武功縣故城北,王莽之新光也。《地理志》曰:縣有太一山,古文以為終南。杜預以為中南也。亦曰:太白山在武功縣南,去長安二百里,不知其高几何。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下軍行,不得鼓角,鼓角則疾風雨至。杜彥達曰:太白山,南連武功山,於諸山最為秀傑,冬夏積雪,望之皓然。山上有谷春祠。春,櫟陽人,成帝時病死而屍不寒,後忽出櫟南門及光門上,而入太白山。民為立祠于山嶺,春秋來祠,中上宿焉。山下有太白祠,民所祀也。劉曜之世,是山崩,長安人劉終於崩所得白玉,方一尺,有文字,曰:皇亡皇亡敗趙昌,井水竭,構五梁,咢西小衰困囂喪。嗚呼!嗚呼!赤牛奮靷其盡乎!時群官畢賀。中書監劉均進曰:此國滅之象,其可賀乎?終如言矣。渭水又東,溫泉水注之。水出太一山,其水沸涌如湯。杜彥達曰:可治百病,世清則疾愈,世濁則無驗。其水下合溪流,北注十三里,入渭。渭水又東,徑漦縣故城南。舊邰城也。后稷之封邑矣,《詩》所謂即有邰家室也。城東北有姜漦祠,城西南百步有稷祠,郿之漦亭也。王少林之為漦縣也,路徑此亭。亭長曰:亭兇殺人。少林曰:仁勝凶邪,何鬼敢忤?遂宿。夜中,聞女子稱冤之聲。少林曰:可前來理。女子曰:無衣,不敢進。少林投衣與之。女子前訴曰:妾夫為涪令,之官過宿此亭,為亭長所殺。少林曰:當為理寢冤,勿復害良善也。因解衣於地,忽然不見。明告亭長,遂服其事,亭遂清安。渭水又東徑雍縣南,雍水注之。水出雍山,東南流,歷中牢溪,世謂之中牢水,亦曰冰井水,南流徑胡城東。俗名也。蓋秦惠公之故居,所謂祈年宮也。孝公又謂之為橐泉宮,按《地理志》曰在雍。崔駰曰:穆公冢在橐泉宮祈年觀下,《皇覽》疥言是矣。劉向曰:穆公葬無丘壟處也。《史記》曰:穆公之卒,從死者百七十七人,良臣子車氏奄息,仲行、鍼虎,亦在從死之中。秦人哀之,為賦《黃鳥》焉。余謂崔駰及《皇覽》謬志也。惠公、孝公並是穆公之後,繼世之君矣,子孫無由起宮於祖宗之墳陵矣。以是推之,知二證之非實也。雍水又東,左會左陽水,世名之西水。水北出左陽溪,南流徑岐州城西。魏置岐州刺史治。左陽水又南流,注於雍水,雍水又與東水合,俗名也。北出河桃谷,南流,右會南源,世謂之返眼泉。亂流南,徑岐州城東,而南合雍水,州居二水之中,南則兩川之交會也。世亦名之為淬空水。東流,鄧公泉注之,水出鄧艾祠北,故名曰鄧公泉。數源俱發於雍縣故城南。縣故秦德公所居也。《晉書地道記》以為西虢地也。《漢書。地理志》以為西虢縣。《太康地記》曰:虢叔之國矣,有虢宮,平王東遷,叔自此之上陽為南虢矣。雍有五峙祠,以上祠祀五帝。昔秦文公田於汧、渭之間,夢黃蛇自天下屬地,其口止於鄜衍,以為上帝之神,於是作鄜畤,祀白帝焉。秦宣公作密畤於渭南,祀青帝焉。靈公又於吳陽作上畤,祀黃帝,作下畤,祀炎帝焉。獻公作畦畤於櫟陽而祀白帝。漢高帝問曰:天有五帝,今四何也?博士莫知其故。帝曰:我知之矣,待我而五。遂立北畤,祀黑帝焉。應劭曰:四面積高曰雍。闞駰曰:宜為神明之隩,故立群祠焉。又有鳳台、鳳女祠。秦穆公時,有簫史者,善吹簫,能致白鵠、孔雀。穆公玄弄玉好之,公為作鳳台以居之。積數十年,一旦隨鳳去,雲雍宮世有簫管之聲焉。今台傾祠毀,不復然矣。鄧泉東流注於雍,自下雖會他津,猶得通稱。故《禹貢》有雍、沮會同之文矣。雍水又東徑召亭南,世謂之樹亭川,蓋召、樹聲相近,誤耳。亭故召公之采邑也。京相璠曰:亭在周城南五十里。《後漢。郡國志》曰:郿縣有召亭。謂此也。雍水又東南流,與橫水合。水出杜陽山。其水南流,謂之杜陽川。東南流。左會漆水,水出杜陽縣之漆溪,謂之漆渠。故徐廣曰:漆水出杜陽之岐山者,是也。漆渠水南流,大巒水注之。水出西北大道川,東南流入漆,即故岐水也。《淮南子》曰,岐水出石橋山,東南流。相如《封禪書》曰:收龜於岐。《漢書音義》曰:岐,水名也,謂斯水矣。二川並逝,俱為一水,南與橫水合,自下通得岐水之目,俗謂之小橫水,亦或名之米流川。徑岐山西,又屈徑周城南。城在岐山之陽而近西,所謂居岐之陽也,非直因山致名,亦指水取稱矣。又歷周原下,北則中水鄉成周聚,故曰有周也。水北即岐山矣。昔秦盜食穆公馬處也。岐水又東,徑姜氏城南為姜水。按《世本》,炎帝姜姓。《帝王世紀》曰:炎帝,神農氏,姜姓。母女登,游華陽,感神而生炎帝,長於姜水,是其地也。東注雍水。雍水又南,徑美陽縣之中亭川,合武水。水發杜陽縣大嶺側,東西三百步,南北二百步,世謂之赤泥峴,沿波歷澗,俗名大橫水也。疑即杜水矣。其水東南流,東徑杜陽縣故城,世謂之故縣川。又故虢縣有杜陽山,山北有杜陽穀,有地穴,北入,亦不知所極,在天柱山南。故縣取名焉;亦指是水而攝目矣,即王莽之通杜也。故《地理志》曰:縣有杜水。杜水又東,二坑水注之;水有二源,一水出西北,與瀆水合,而東歷五將山,又合鄉谷水。水出鄉溪,東南流入杜水,謂之鄉谷川。又南,莫水注之。水出好畤縣梁山大嶺東,南徑梁山宮西,故《地理志》曰:好畤有梁山宮,秦始皇起。水東有好畤縣故城,王莽之好邑也。世租建武二年,封建成大將軍耿弇為侯國。又南徑美陽縣之中亭川,注雍水,謂之中亭水。雍水又南徑美陽縣西。章和二年,更封彰侯耿秉為侯國。其水又南流注於渭。渭水又東,洛谷之水,出其南山洛谷,北流徑長城西。魏甘露二年,蜀遣姜維出洛谷,圍長城,即斯地也。
又東,芒水從南來流注之。
芒水出南山芒谷,北流徑玉女房。水側山際有石室,世謂之玉女房。芒水又北徑盩厔縣之竹圃中,分為二水。漢沖帝詔曰:翟義作亂於東,霍鴻負倚盩厔芒竹,即此也。其水分為二流,一水東北為枝流,一水北流注於渭也。
譯文
又往東流過武功縣北邊,
渭水到了武功縣,斜水從南方流來注入。斜水發源於武功縣西南的衙嶺山,往北流經斜谷,流過五丈原東邊。諸葛亮《 與步鷺書》 說:我的先頭部隊在五丈原,那地方在武功西十里余。斜水發源於武功縣,因此也叫武功水。所以諸葛亮《 表》 說:我派虎步監孟淡占據武功水東岸,司馬鰓趁著水漲,進攻孟淡的營地。我建造竹橋,隔水放箭射他們,橋建成後,敵兵也就逃走了。斜水北流,注入渭水。《 地理志》 說:斜水發源於衙嶺北,流到郡,注入渭水。渭水又往東流經馬家北邊。諸葛亮《 與步鷺書》 說:馬家在武功東十餘里,地勢較高,不易攻取,所以把它留著。渭水又流經武功縣老城北邊,就是王莽的新光。《 地理志》 說:縣裡有太一山,《 古文》 里稱為終南,杜預稱為中南,又名太白山,在武功縣南邊,離長安二百里,不知道到底有多少高。俗語說:武功太白,離天三百。山下行軍,不可用鼓角;如用鼓角,就會有急風暴雨。杜彥達說:太白山南連武功山,非常高峻秀麗,在群山中最為突出;山上冬夏都積雪不化,望去一片稿白。山上有谷春祠。谷春,棟陽人,成帝時病死,但屍體仍保持溫暖,後來忽然走出棟陽南門,又出現在光門上,到太白山里去了。人們在山嶺上為他立祠。每年春秋二季,都到祠中來住宿。山下有太白祠,也是民眾常來祭祀的地方。劉耀統治時期,太白山崩,長安人劉終在山崩的地方撿到一塊白玉,大小約一尺見方,玉上刻著幾行字:皇亡皇亡敗趙昌,井水竭,構五梁,粵酉小衰困囂喪。嗚呼! 嗚呼!赤牛奮鞘其盡乎!當時群官都來慶賀,但中書監劉均卻說:這是國家將亡的預兆,有什麼可以慶賀呢?結果他真的說中了。渭水又東流,有溫泉水注入。溫泉水發源於太一山,一亂清泉像開水似的沸騰翻湧,杜彥達說:那泉水可治百病。時世清明,病就可以治好;時世惡濁,治病就無效。水在下流與溪流匯合,往北奔流十三里注入渭水。渭水又往東流經篇縣老城南,老城就是古時的部城― 後櫻的封邑。《 詩經》 說的:到部去成家,就指此城。城內東北邊有姜姬祠,西南邊百步有櫻祠,就是郡縣的藻亭。王少林去郡縣做縣令,路上曾經過此亭。亭長說:這亭里有妖孽,會害死人。王少林說:仁德會戰勝凶邪,什麼鬼魅膽敢侵犯我!就在裡面住宿。夜裡聽到女人喊冤的聲音,王少林說:上來申訴吧!女人說:我沒穿衣服,不敢上來。王少林丟了一件衣服給她,那女人於是上前訴說道:我丈夫當涪縣縣令,上任時途經這裡,晚上宿在亭內,被亭長謀殺了。王少林說:我會替你伸雪這件沉冤的,以後不要再傷害好人了。那女人於是脫下衣裳,放在地上,忽然不見了。明日審問亭長,亭長只得服罪,亭也不再鬧鬼了。渭水又往東流經雍縣南邊,有雍水注入。雍水發源於雍山,往東南流經中牢溪,人們稱為中牢水,又叫冰井水;又往南流經胡城東邊。胡城是俗名,原為秦惠公的故居,即所謂祈年宮,孝公又稱為聚泉宮。《 地理志》 說此宮在雍,崔胭說:穆公墓在案泉宮祈年觀下。《 皇覽》 也這樣說。劉向說:穆公葬處沒有墳壟。《 史記》 說:穆公死後,殉葬者多達一百七十七人,賢臣車氏的兒子奄息、仲行、械虎等都在殉葬之列,秦人哀悼他們,作了《 黃鳥》 一詩。我以為崔馳和《 皇覽》 的記載是荒唐的。惠公、孝公都是穆公的後代,是世代繼承下來的國君,子孫是不會在祖宗的墳墓上建造宮殿的,從這一點來推理,就可以知道這兩條引證是不確實的。雍水又東流,在左邊匯合了左陽水,世人稱為西水。左陽水發源於北方的左陽溪,往南流經岐州城西邊,魏在此城設定岐州刺史治所。左陽水又南流,注入雍水。雍水又與東水匯合。東水也是俗名,發源於北方的河桃谷,往南流,在右邊匯合了南源,人們稱為返眼泉,往南亂流,經過岐州城東邊,又南流與雍水匯合。岐州城在二水之間,城南就是兩川的匯流處,人們也把這條水叫淬空水。雍水東流,鄧公泉注入。鄧公泉發源於鄧艾祠北,所以叫鄧公泉,幾個源頭都從雍縣老城南邊流出。雍縣是從前秦德公居住的地方。《 晉書• 地道記》 認為是西貌的地方。《 漢書• 地理志》 認為是西狀縣。《 太康地記》 則說是攏叔之國。那裡有貌宮,周平王東遷後,藐叔就從這裡去上陽,就是南貌。雍縣有五峙祠,以奉祀五帝。從前秦文公在沂水、渭水之間打獵,夢見黃蛇從天上直拖到地下,蛇口擱在娜衍,認為這是上帝的神靈,於是修建娜峙來奉祀白帝。秦宣公在循南修建密峙,奉祀青帝。靈公又在吳陽建上峙,奉祀黃帝;建下峙,奉祀炎帝。獻公在棟陽建畦峙,奉祀白帝。漢高帝問道:天上有五帝,但現在只有四帝,這是什麼道理呢?博士也不知道是什麼緣故。高帝說:我知道了,等到我來時,就有五帝了。於是修建北峙來奉祀黑帝。應韻說:把四面堆高,叫做雍。闡胭說:這裡適宜作神明的居處,所以建造了一批祠廟。還有鳳台和鳳女祠。秦穆公時,有個叫簫史的人,善於吹簫,他的簫聲能招致白天鵝和孔雀。穆公的女兒弄玉愛上了他,穆公就造了一座鳳台,讓他們居住。他們在那裡住了數十年,一天隨著鳳凰飛去了。據說雍宮常有簫管的聲音。現在鳳台已塌,鳳女祠也毀了,再也聽不到簫聲了。鄧泉東流,注入雍水,自此以下雖然也匯合了別的支流,但還是保存了這個通稱,所以《 禹貢》 里有雍水、沮水匯合在一起的文句。雍水又往東流經召亭南邊,世人稱為樹亭川,大概是由於召、樹二字音近致誤的。召亭是古時召公的采邑。京相潘說:亭在周城南五十里。《 後漢書• 郡國志》 說:郡縣有召亭,說的就是這地方。雍水又往東南流,與橫水匯合。橫水發源於杜陽山,水往南流,稱為杜陽川。往東南流,在左邊匯合了漆水。漆水發源於杜陽縣的漆溪,稱為漆渠。所以徐廣說:漆水發源於杜陽的岐山。漆渠水南流,,有大巒水注入。大巒水發源於西北方的大道川,往東南流,注入漆水,就是舊時的岐水。《 淮南子》 說:岐水發源於石橋山,往東南流。司馬相如《 封禪書》 說:在岐水捕龜。《 漢書音義》 說:岐是水名,說的就是這條水。兩水同流,合為一水,南流與橫水匯合,從此以下也有了岐水這個通稱了,民間則稱為小橫水,也有人叫米流川。此水流經岐山西邊,又折向周城以南。周城在岐山以南而偏西,所謂居岐之陽,就指周城。這地名不但是因山而來,同時也是因水而來的。又流經周原境,北岸是中水鄉的成周聚,所以叫有周。水北就是岐山,從前秦國的村夫,就在這裡偷吃掉穆公的馬。岐水又往東流經姜氏城南邊,稱為姜水。按《 世本》 ,炎帝姓姜。《 帝王世紀》 說:炎帝就是神農氏,姓姜。他的母親女登游華陽,與神發生感應,於是生了炎帝;炎帝在姜水長大,就是這地方。姜水往東注入雍水,雍水又往南流經美陽縣的中亭川,與武水匯合。武水發源於杜陽縣的大嶺旁。大嶺東西長三百步,南北寬二百步,人們稱為赤泥現;清波流經山澗,俗名大橫水,可能就是杜水。水往東南流,向東經杜陽縣老城,人們稱為故縣川。此外,舊藐縣有杜陽山,山北有杜陽穀,谷中有個地洞,向北通進去,也不知盡頭在哪裡,地點在天柱山以南。所以杜陽縣的取名,既是來自山名,同時也是因水而得名的。杜陽,就是王莽的通杜。所以《 地理志》 說:縣裡有杜水。水又往東流,有二坑水注入。二坑水有兩個源頭,一個發源於西北,與讀雌水匯合,往東流經五將山,又匯合了鄉谷水。鄉谷水發源於鄉溪,往東南流,注入杜水,稱為鄉谷川。又往南流,有莫水注入。莫水發源於好峙縣梁山大嶺東麓,往南流經梁山宮西,所以《 地理志》 說:好峙有梁山宮,是秦始皇所建。水東有好峙縣老城,就是王莽的好邑。世祖建武二年(26 ) ,把這地方封給建威大將軍耿棄,立為侯國。莫水又往南流經美陽縣中亭川,注入雍水,稱為中亭水。雍水又往南流經美陽縣西邊。章和二年(88 ) ,把這地方改封給彰侯耿秉,立為侯國。雍水又南流,注入渭水。渭水又東流,洛谷之水發源於南山洛谷,往北流經長城以西。魏甘露三年(258 ) ,蜀漢派姜維出兵洛谷,圍長城,就是這地方。
又往東流,芒水從南方流來注人。芒水發源於南山芒谷,往北流經玉女房。水邊山麓有個石室,人們叫玉女房。芒水又往北流經盆屋縣的竹圃中,分成兩條水。漢沖帝詔令說:翟義在東方作亂,霍鴻依恃盆屋的芒竹據守,就是指這地方。芒水分成兩條:一條往東北流去,是支流;一條北流注入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