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列傳·卷一百七十九

◎忠義三

○潘宗顏(竇永澄等) 張銓 何廷魁(徐國全) 高邦佐(顧頤) 崔儒秀(陳輔堯 段展) 鄭國昌(張鳳奇 盧成功等) 黨還醇(安上達 任光裕等) 李獻明(何天球 徐澤 武起潛) 張春 閻生斗(李師聖等) 王肇坤(王一桂 上官藎等) 孫士美(白慧元 李禎寧等)喬若雯(李崇德等) 張秉文(宋學朱等)彥胤紹(趙珽等) 吉孔嘉(王端冕等) 刑國璽(馮守禮等)張振秀(劉源清等) 鄧藩錫(王維新等) 張焜芳

潘宗顏,字士瓚,保全衛人。善詩賦,曉天文、兵法。舉萬曆四十一年進士,歷戶部郎中。數上書當路言遼事,當路不能用。以宗顏知兵,命督餉遼東。鏇擢開原兵備僉事。四十六年,馬林將出師,宗顏上書經略楊鎬曰:“林庸懦,不堪當一面,乞易他將,以林為後繼,不然必敗。”鎬不從。宗顏監林軍,出三岔口,營稗子峪,夜聞杜松敗,林軍遂嘩。及旦,大清兵大至。林恐甚,一戰而敗,策馬先奔。守顏殿後,奮呼衝擊,膽氣彌厲。自辰至午,力不支,與游擊竇永澄、守備江萬春、贊理通判董爾礪等皆死焉。事聞,賜祭葬,贈光祿卿,再贈大理卿,蔭錦衣世百戶,謚節愍,立祠奉祀。永澄等亦賜恤如制。

張銓,字宇衡,沁水人。萬曆三十二年進士。授保定推官,擢御史,巡視陝西茶馬。以憂歸,起按江西。時遼東總兵官張承蔭敗歿,而經略楊鎬方議四道出師。銓馳奏言:“敵山川險易,我未能悉知,懸軍深入,保無抄絕?且突騎野戰,敵所長,我所短。以短擊長,以勞赴逸,以客當主,非計也。昔臚朐河之戰,五將不還,奈何輕出塞。為今計,不必徵兵四方,但當就近調募,屯集要害以固吾圉,厚撫北關以樹其敵,多行間諜以攜其黨,然後伺隙而動。若加賦選丁,騷擾天下,恐識者之憂不在遼東。”因請發帑金,補大僚,宥直言,開儲講,先為自治之本。又言:“李如柏、杜松、劉綎以宿將並起,宜責鎬約束,以一事權。唐九節度相州之潰,可為明鑑。”又言:“廷議將恤承蔭,夫承蔭不知敵誘,輕進取敗,是謂無謀。猝與敵遇,行列錯亂,是謂無法。率萬餘之眾,不能死戰,是謂無勇。臣以為不宜恤。”又論鎬非大帥才,而力薦熊廷弼。

四十八年夏復上疏言:“自軍興以來,所司創議加賦,畝增銀三厘,未幾至七厘,又未幾至九厘。辟之一身,遼東,肩背也,天下,腹心也。肩背有患,猶藉腹心之血脈滋灌。若腹心先潰,危亡可立待。竭天下以救遼,遼未必安,而天下已危。今宜聯人心以固根本,豈可朘削無已,驅之使亂。且陛下內廷積金如山,以有用之物,置無用之地,與瓦礫糞土何異。乃發帑之請,叫閽不應,加派之議,朝奏夕可。臣殊不得其解。”銓疏皆關軍國安危,而帝與當軸卒不省。綎、松敗,時謂銓有先見雲。

熹宗即位,出按遼東,經略袁應泰下納降令,銓力爭,不聽,曰:“禍始此矣。”天啟元年三月,瀋陽破,銓請令遼東巡撫薛國用帥河西兵駐海州,薊遼總督文球帥山海兵駐廣寧,以壯聲援。疏甫上,遼陽被圍,軍大潰。銓與應泰分城守,應泰令銓退保河西,以圖再舉,不從。守三日,城破,被執不屈,欲殺之,引頸待刃,乃送歸署。銓衣冠向闕拜,又遙拜父母,遂自經。事聞,贈大理卿,再贈兵部尚書,謚忠烈。官其子道浚錦衣指揮僉事。

銓父五典,歷官南京大理卿,時侍養家居。詔以銓所贈官加之,及卒,贈太子太保。初,五典度海內將亂,築所居竇莊為堡,堅甚。崇禎四年,流賊至,五典已歿,獨銓妻霍氏在,眾請避之。曰:“避賊而出,家不保。出而遇賊,身更不保。等死耳,盍死於家。”乃率僮僕堅守。賊環攻四晝夜,不克而去。副使王肇生名其堡曰“夫人城”。鄉人避賊者多賴以免。

道浚既官錦衣,以忠臣子見重,屢加都指揮僉事,僉書衛所。顧與閹黨楊維垣等相善,而受王永光指,攻錢龍錫、成基命等,為公論所不予。尋以納賄事敗,戍雁門。流賊起,山西巡撫宋統殷檄道浚軍前贊畫。道浚家多壯丁,能御賊。

崇禎五年四月,賊犯沁水,寧武守備猛忠戰死。道浚遣游擊張瓚馳援,賊乃退。八月,紫金樑、老回回、八金剛等以三萬眾圍竇莊,謀執道浚以脅巡撫。道浚屢敗賊,賊乃欲因道浚求撫。紫金樑請見,免胄前曰:“我王自用也,誤從王佳胤至此。”又一人跽致辭曰:“我宜川廩生韓廷憲,為佳胤所獲,請誓死奉約束。”道浚勞遣之,而陰使使啗廷憲圖賊。賊至舊縣,守約不動,廷憲日惎紫金樑就款,未決。官軍襲之,賊怒,尤廷憲,遂敗約,南突濟源,陷溫陽。

九月,廷憲知紫金樑疑己,思殺之以歸,約道浚伏兵沁河以待。道浚遣所部劉偉佐之。是夕,賊攻諸生蓋汝璋樓,掘地深丈余,樓不毀。賊怒,誓必拔。雞鳴不得間,廷憲知事且泄,偕偉倉卒奔。賊追之及河,伏起,殺追者滾山虎等六人,皆賊腹心也。賊臨沁河,索廷憲。竇莊東面河,道浚潛渡上流,繞賊後大噪,賊駭遁去。未幾,官軍扼賊陵川,師潰,道浚據九仙台以免。十二月,廷憲知紫金樑、亂世王有隙,縱諜遣書間之。亂世王果疑,遣其弟混世王就道浚乞降。時統殷以失賊罷,許鼎臣來代,主進討。道浚權詞難之曰:“斬紫金樑以來,乃得請。”混世王怏怏去,賊眾遂分部掠諸郡縣。

明年三月,官軍躡賊,自陽城而北。道浚設伏三纏凹,擒賊渠滿天星等,巡撫鼎臣奏道浚功第一。八月,賊陷沁水。沁水當賊沖,去來無時,道浚倡鄉人築堡五十四以守,賊五犯皆卻去,至是乃陷。道浚率家眾三百人馳赴擊賊,賊退徙十五里。道浚收散亡,捕賊眾,傾家囷以餉。副使王肇生列狀上道浚功。道浚故得罪清議,冀用軍功自湔祓,而言者劾其離伍冒功。巡按御史馮明玠覆劾,謂沁城既失,不可言功,乃更戍海寧衛。

何廷魁,字汝謙,山西威遠衛人。萬曆二十九年進士。授涇縣知縣,調寧晉,遷刑部主事,歷歸德、衛輝、河南知府,西寧副使。坐考功法,復為黎平知府。會遼事棘,遷副使,分巡遼陽。袁應泰納降,廷魁爭,不聽。及瀋陽破,同事者遣孥歸,廷魁曰:“吾不敢為民望。”大清兵渡濠,廷魁請乘半濟急擊之。俄薄城,圍未合,又請盡銳出御。應泰並不從。遼陽破,廷魁懷印率其妾高氏、金氏投井死,婢僕從死者六人。都司徐國全聞之,亦自經公署。事聞,贈光祿卿,再贈大理卿,賜祭葬,謚忠愍,世蔭錦衣百戶。國全贈恤如制。

高邦佐,字以道,襄陵人。萬曆二十三年進士。授壽光知縣,教民墾荒,招集流亡三千家。歷戶部主事、員外郎。遷永平知府,浚濼河,築長堤。裁抑稅使高淮,不敢大橫。遷天津兵備副使,平巨盜董時耀。轉神木參政,屢破套寇沙計。以嫡母憂歸,補薊州道,坐調兵忤主者意,被劾歸。天啟元年,遼陽破,起參政,分守廣寧。以母年八十餘,涕泣不忍去,母責以大義乃行。熊廷弼、王化貞構隙,邦佐知遼事必敗,累乞歸。方報允,而化貞棄廣寧逃。眾謂邦佐既請告,可入關。邦佐叱曰:“吾一日未去,則一日封疆臣也,將安之!”夜作書訣母,策騎趨右屯謁廷弼,言:“城中雖亂,敵尚未知。亟提兵入城,斬一二人,人心自定。公即不行,請授邦佐兵赴難。”廷弼不納,偕化貞並走。邦佐仰天長嘆,泣語從者曰:“經、撫俱逃,事去矣。松山吾守地,當死此。汝歸報太夫人。”遂西向拜闕,復拜母,解印緩自經官舍。仆高永曰:“主死,安可無從者。”亦自經於側。事聞,賜祭葬,贈光祿卿,再贈太僕卿,謚忠節,世蔭錦衣百戶。邦佐與張銓、何廷魁皆山西人,詔建祠宣武門外,顏曰三忠。

同時顧頤,以右參政分守遼海道。廣寧之變,力屈自經。贈太僕少卿,世蔭本衛副千戶。

崔儒秀,字儆初,陝州人。萬曆二十六年進士。歷戶部郎中,遷開原兵備僉事。時開原已失,儒秀募壯士,攜家辭墓行。經略袁應泰以兵馬甲仗不足恃為憂,儒秀曰:“恃人有必死之心耳。”應泰深然之。遼陽被圍,分守東城,矢集如雨,不少卻。會兵潰,儒秀痛哭,戎服北向拜,自經。事聞,賜恤視何廷魁,賜祠曰愍忠,以陳輔堯、段展配祀。

輔堯,揚州人。萬曆中舉於鄉。歷永平同知,轉餉出關,與自在知州段展駐瀋陽。天啟元年,日暈異常。展牒應泰言天象示警,宜豫防。逾月,瀋陽破,展死之。輔堯方奉命印烙,左右以無守土責,勸之去。輔堯曰:“孰非封疆臣,何去為。”望闕拜,拔刀自剄,與展並贈按察僉事。輔堯官膠州時,有饋山繭者,受而懸之公幣中。展,涇陽舉人。

鄭國昌,邠州人。萬曆三十五年進士。歷山西參政。崇禎元年以按察使治兵永平,遷山西右布政使,上官奏留之。三年正月,大清兵自京師東行,先使人伏文廟承塵上,主者不覺也。初四日黎明登城,有守將左右之,國昌覺其異,捶之至死。須臾,北樓火發,城遂破。國昌自縊城上,中軍守備程應琦從之。應琦妻奔告國昌妻,與之偕死。

知府張鳳奇,推官盧成功,盧龍教諭趙允殖,副總兵焦延慶,東勝衛指揮張國翰及里居中書舍人廖汝欽,武舉唐之俊,諸生韓洞原、周祚新、馮維京、胡起鳴、胡光奎、田種玉等十數人皆死。國昌、鳳奇一門盡死。事聞,贈國昌太常卿,鳳奇光祿卿,並賜祭葬,蔭一子。成功等贈恤有差。鳳奇,陽曲人,起家鄉舉。

黨還醇,字子貞,三原人。天啟五年進士。授休寧知縣,有善政,以父憂歸。崇禎二年服闋,起官良鄉。十二月,大清兵薄城,督吏民乘城拒守。或言縣小無兵,盍避去。還醇毅然曰:“吾守土吏也,去將安之!”救兵不至,力屈城破,與教諭安上達、訓導李廷表、典史史之棟、驛丞楊其禮並死焉。事定,父老覓還醇屍,得之草間,赤身面縛,體被數槍,群哭而殮之。上達,貴州安順人。萬曆末年舉於鄉,謁選得教諭,至日闔門死難。事聞,贈還醇光祿丞,予祭葬,有司建祠,官其一子。之棟等亦贈恤,給驛歸其喪。已而吏科上言:“還醇城亡與亡,之死靡貳,猶曰有守土責也。上達、之棟等,微員末秩,亦能致命遂志,有死無隕。宜破格褒崇,以為世勸。朝廷必不惜今日之虛名,作將來之忠義,乃僅贈國學教職、良鄉主簿,於聖主憂恤之典謂何!”帝感其言,下部更議,乃贈上達、廷表《五經》博士,與之棟等及千戶蕭如龍、何秉忠,百戶李蔭並配祀還醇祠。武舉陳蠡測、諸生梅友松等十五人,烈婦朱氏等十七人,並建坊旌表。順天府尹劉宗周以上達得死難之正,請贈翰苑宮坊,不報。

是時,列城以死事聞者,更有香河知縣任光裕、濼州知州楊燫。光裕贈恤如還醇,燫贈光祿少卿,並任一子。

李獻明,字思皇,壽光人。崇禎元年進士。授保定推官。明年十一月,大清兵臨遵化,巡撫王元雅與推官何天球、遵化知縣徐澤及先任知縣武起潛等憑城拒守。時獻明以察核官庫駐城中。或謂此邑非君所轄,去無罪。獻明正色曰:“莫非王土,安敢見危避難。”請守東門,城破死之。

元雅,太原人。為巡撫數月即遇變,自縊死。天球以永平推官理遵化軍餉。澤,字兌若,襄陽人,獻明同年進士。涖任七日,與天球、起潛並殉難。

起潛,字用潛,進賢人。天啟五年進士。初為武清知縣,有諸生為人所訐,納金酒瓮以獻。起潛召學官及諸生貧者數人,置瓮庭中,謂之曰:“美酒不可獨享,與諸生共之。”酒盡,金見,其人惶恐請罪,即以金分畀貧者。治縣一年,有聲,調繁遵化。坐事被劾,解官候代,遂及於難。

巡撫方大任論畿輔諸臣功罪,因言元雅有失城罪,而一死節概凜然,足以蓋愆。樞輔孫承宗請恤殉難諸臣,亦首元雅。帝贈獻明、天球光祿少卿,澤光祿丞,俱蔭一子。元雅以大吏失城,贈恤不及。

張春,字泰宇,同州人。萬曆二十八年舉於鄉。歷刑部主事,勵操行,善談兵。天啟二年,遼東西盡失,廷議急邊才,擢山東僉事,永平、燕建二路兵備道。時大軍屯山海關,永平為孔道,士馬絡繹,關外難民雲集。春運籌有方,事就理而民不病。累轉副吏、參政,仍故官。七年,哈刺慎部長汪燒餅者,擁眾窺桃林口,春督守將擒三人。燒餅叩關願受罰,春等責數之,誓不敢叛。

崇禎元年改關內道。兵部尚書王在晉惑浮言,劾春嗜殺,一日梟斬十二人。春具揭辯,關內民亦為訟冤。在晉復劾其通奄克餉,遂削籍,下法司治。督師袁崇煥言春廉惠,不聽。御史李炳言:“春疾惡過甚,為人中傷。夫殺之濫否,一勘即明,乞免提問。”不從。明年,法司言春被劾無實,乃釋之。

三年正月,永平失守,起春永平兵備參議。春言:“永平統五縣一州,今郡城及濼州、遷安並失,昌黎、樂亭、撫寧又關內道所轄。臣寄跡無所,當駐何城?臣以兵備名官,而實無一兵,操空拳入虎穴,安能濟事。乞於赴援大將中,敕一人與臣同事,臣亦招舊日義勇率之自效。臣身已許此城,不敢少規避。但必求實濟封疆,此臣區區之忠,所以報聖明而盡臣職也。”因言兵事不可預泄,乞賜陛見,面陳方略,帝許之。既入對,帝數稱善,進春參政。已而偕諸將收復永平諸城,論功加太僕少卿,仍涖兵備事,候巡撫缺推用。時乙榜起家者多授節鉞,而春獨需後命,以無援於朝也。永平當兵燹之餘,閭閻困敝,春盡心撫恤,人益懷之。

四年八月,大清兵圍大凌河新城,命春監總兵吳襄、宋偉軍馳救。九月二十四日渡小凌河。越三日次長山,距城十五里,大清兵以二萬騎來逆戰。兩軍交鋒,火器競發,聲震天地。春營被沖,諸軍遂敗,襄先敗,春復收潰眾立營。時風起,黑雲見,春命縱火,風順,火甚熾,天忽雨反風,士卒焚死甚眾。少頃雨霽,兩軍復鏖戰,偉力不支亦走。春及參將張洪謨、楊華征,游擊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執,部卒死者無算。諸人見我太宗文皇帝皆行臣禮,春獨植立不跪。至晚,遣使賜以珍饌。春曰:“忠臣不事二君,禮也。我若貪生,亦安用我。”遂不食。越三日,復以酒饌賜之,春仍不食,守者懇勸,感太宗文皇帝恩,始一食。令薙髮,不從。居右廟,服故衣冠,迄不失臣節而死。

初,襄等敗書聞,以春守志不屈,遙遷右副都御史,恤其家。春妻翟聞之,慟哭,六日不食,自縊死。當春未死時,我大清有議和意,春為言之於朝,朝中譁然詆春。誠意伯劉孔昭遂劾春降敵不忠,乞削其所授憲職。朝議雖不從,而有司系其二子死於獄。

閻生斗,字文瀾,汾西人。由歲貢生,歷保全知州。大清兵入保全,生斗集吏民固守。城破,被執死之。判官李師聖、吏目王本立、訓導張文魁亦同死,時崇禎七年七月也。八月入靈丘,知縣蔣秉采募兵堅守,力屈眾潰,投繯死,合門殉之。守備於世奇,把總陳彥武、馬如豸,典史張標,教諭路登甫並斗死。事聞,贈生斗太僕少卿,余贈恤如制。秉采,字衷白,全州舉人。

王肇坤,字亦資,蘭溪人。崇禎四年進士。除刑部主事,改御史。初,流賊破鳳陽,疏言兵驕將悍之弊,請假督撫重權,大將犯軍令者,便宜行戳。得旨申飭而已。出巡山海、居庸二關。九年七月,大清兵入喜峰口,肇坤激眾往御,不敵,退保昌平。被圍,與守陵太監王希忠,總兵官巢丕昌,戶部主事王一桂、趙悅,攝知州事保定通判王禹佐分門守。有降丁二千為內應,城遂破,肇坤被四矢兩刃而死。丕昌出降。一桂、悅、禹佐、希忠及判官胡惟忠、吏目郭永、學正解懷亮、訓導常時光、守備鹹貞吉皆死之。禹佐子亦從父死。

一桂,黃岡舉人,督餉昌平,以南城最沖,身往扼之。俄西城失守,被執死。妻妾子女暨家眾二十七人悉赴井死。悅以公事赴昌平,遂遇難。未幾,大清兵攻順義。知縣上官藎,字忠赤,曲沃人。起家鄉舉,廉執有聲,在官三年,薦章十餘上。與游擊治國器、都指揮蘇時雨等拒守。城破,藎自經。國器、時雨及訓導陳所蘊皆死。尋破寶坻,知縣趙國鼎、主簿樊樞、典史張六師、訓導趙士秀皆死。國鼎,山西樂平人。鄉試第一,崇禎七年進士。破定興,教諭濼州熊嘉志殉節死。破安肅,知縣臨清鄭延任與妻同殉。教諭靈壽耿三麟亦死之。事聞,贈肇坤大理卿,予祭葬,官一子。一桂、悅並贈太僕少卿,蔭子祭葬,余贈恤如制。

孫士美,青浦人。由鄉舉授舒城教諭。崇禎八年春,賊來犯,縣令以公事出,士美代守七十餘日,城以全。明年擢知深州。十一年冬,大清兵至,力守三日,城破,自剄於角樓。父訥亦自縊,一家死者十三人。贈太僕少卿,訥亦被旌。

是時,畿輔諸郡悉被兵,長吏多望風遁,失城四十有八。任丘白慧元、慶都黃承宗、靈壽馮登鰲、文安王鑰、蠡縣王采、新河崔賢、鹽山陳志、故城王九鼎,皆以殉難聞。他若青縣張文煥、興濟錢珍、慶雲陳緘,城破被殺。教官死難者則有劉廷訓、張純儒、唐一中。鄉官則喬若雯、李禎寧最著。而棄城者,吳橋知縣李綦隆等十人,皆坐死。

白慧元,青澗人。崇禎七年進士。居官善祛蠹,吏民畏之。九年以守城功,命減俸行取。會與大閹有隙,摭其罪於帝,逮治之,未行,大兵已抵城下,乃與代者李廉仲共守。無何,廉仲縋城遁,慧元躬擐甲冑,防禦甚力。及城破,一門俱死,贈僉事。

鄉官李禎寧,萬曆三十八年進士。歷山西按察使,罷歸,佐慧元拒守。城破,率家眾格鬥,身中數槊而死,一門從死者數人。承宗,未詳何許人。馮登鰲,膚施舉人,其從父大緯為蠡縣訓導,亦死。王鑰,武功舉人。王采,澤州人,進士。崔賢,弋州舉人。志、九鼎,亦未詳何許人,志自經死,九鼎戰死城上,各贈恤有差。

劉廷訓,順天通州人。歲貢生,為吳橋訓導。崇禎十一年,大清兵入畿內,知縣李綦隆欲遁,廷訓止之,與共守。外圍將合,綦隆縋城走。廷訓急趨城上,語守者曰:“守死,逃亦死,盍死於守,為忠義鬼乎!”眾泣諾,乃堅拒三晝夜。廷訓中流矢,束胸力戰,又中六矢乃死。逾月,其子啟棺更殮,面如生。

張純儒,新安人,為臨城訓導,率諸生共城守,城破死之。唐一中,全州人,為鉅鹿教諭,抗節死。

喬若雯,臨城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授中書舍人,遷禮部主事。崇禎元年春,廷臣爭擊魏忠賢黨,若雯亦兩疏劾兵部侍郎秦士文,御史張訥、智鋌,備列其傾邪狀。尋言:“故輔魏廣微,罪惡滔天,致先帝冒桓、靈之名,罪不下忠賢。其徒陳九疇、張訥、智鋌為之鷹犬,專噬善類,罪不下彪、虎。乞死者削其官階,生者投之荒裔。”帝責其詆毀先帝,而九疇等下所司行遣。若雯尋改吏部,遷員外郎。出為袞州知府,剔除積弊,豪猾斂手,以疾歸,士民遮道泣送。及城陷,若雯端坐按劍以待,遂被殺。

時鄉官李崇德、董祚、魏克家並以城亡殉難。崇德,青縣人。祚,隆平人。克家,高陽人。皆舉人。崇德歷戶部員外郎。祚未仕。克家為鄒平知縣,有善政。若雯贈太常少卿,余贈恤有差。

張秉文,字含之,桐城人。祖淳,官參政,事具《循吏傳》。秉文舉萬曆三十八年進士,歷福建右參政,與平海寇李魁奇。崇禎中,歷廣東按察使,右布政使,調山東為左。十一年冬,大清兵自畿輔南下。本兵楊嗣昌檄山東巡撫顏繼祖移師德州,於是濟南空虛,止鄉兵五百,萊州援兵七百,勢弱不足守。巡按御史宋學朱方行部章丘,聞警馳還,與秉文及副使周之訓、翁鴻業,參議鄧謙,鹽運使唐世熊等議守城,連章告急於朝。嗣昌無以應,督師中官高起潛擁重兵臨清不救,大將祖寬、倪寵等亦觀望。大清兵徇下州縣十有六,遂臨濟南。秉文等分門死守,晝夜不解甲,援兵竟無至者。明年正月二日,城潰,秉文擐甲巷戰,已被箭,力不能支,死之。妻方、妾陳,並投大明湖死。學朱、之訓、謙、世熊及濟南知府苟好善、同知陳虞胤、通判熊烈獻、歷城知縣韓承宣皆死焉,德王由樞被執。秉文贈太常寺卿,之訓、謙光祿卿,承宣光祿少卿,皆建特祠,余贈恤如制。學朱死,不得屍,疑未實,獨格不予,福王時,贈大理卿。鴻業及推官陸粲不知所終,贈恤亦不及。

學朱,字用晦,長洲人。崇禎四年進士。為御史,嘗抗疏劾楊嗣昌、田維嘉,時論壯之。之訓,黃岡人,進士。累官浙江按察使,坐事貶官,被薦未擢而遘難。望闕再拜,與妻劉偕死,闔門殉之。謙,孝感人,進士。戰於城上,與季父有正偕死,母莫氏匿民間不食死,族戚傔從,死者四十餘人。世熊,灌陽舉人,分守西門,被殺。好善,醴泉人,進士。虞胤,未詳。烈獻,黃陂貢生,城破,與二子俱死。承宜,大學士爌孫,進士,與妻妾同死。有劉大年者,江西廣昌人。官兵部主事,奉使南京,還朝,道歷城,城破抗節死。贈光祿少卿。

時大清兵所破州縣,守令失城者,皆論死。而臨邑宋希堯、博平張列宿、茌平黃建極、武城李承芳、丘縣高重光,皆以死節蒙贈恤。重光,字秀恆,保定人。由貢生為柏鄉訓導,率蒼頭擊盜以全城,遂擢為令。及大軍至,吏民欲負之逃,重光不可,抱印赴井死。

其縉紳殉難者,恩縣李應薦,天啟時,官御史。以附魏忠賢,麗名逆案。至是,捐貲募士,佐有司力守城,城破,身被數刃而死。歷城劉化光與子漢儀先後舉於鄉,父子俱守城力戰死,贈恤有差。

顏胤紹,字賡明,曲阜人,復聖六十五代孫也。崇禎四年進士。歷知鳳陽、江都、邯鄲,遷真定同知,守城剿寇有功。十五年擢河間知府,比歲大飢,死亡載道,寇盜充斥,拊循甚至。閏十一月,大清兵至,與參議趙珽、同知姚汝明、知縣陳三接等堅守。援兵雲集,率逗遛。胤紹知城必破,豫集一家老稚於室中,積薪繞之,而身往城上策戰守。城破,趨歸官舍,舉火焚室,衣冠北向再拜,躍入火中同死。

珽,字秉珪,慈谿人。崇禎元年進士。知南安、侯官二縣,屢遷河間兵備僉事,一門十四人悉被難。

汝明,夏縣人。天啟初,舉於鄉。性孝友。崇禎間歲大寢,傾廩振濟,立義冢,瘞暴骨。授蠡縣知縣,聞鄉邑又飢,貽書其子,令振救如初。後官河間,與妾任同死。

三接,文水人。舉崇禎六年鄉試,知河間縣。歲旱飢,人相食。三接至,雨即降。有疑獄,數年不決,至即決之。妻武氏賢,三接見封疆多故,遣之歸,答曰:“夫死忠,妻死節,分也。”三接巷戰死,武從之。

珽贈太僕卿,胤紹光祿卿,汝明、三接並僉事。

有周而淳者,掖縣人。由進士拜兵科給事中,與同官六人分督畿輔諸郡城守事。而淳甫至河間,城即被圍,遂與諸臣同死,贈太常少卿。

先是,大兵入霸州,兵備副使趙輝偕知州丁師羲、里居參政李時茪等督士民固拒。援軍不至,城遂破。輝整冠帶自盡,子琬同死。師羲、時茪皆死之。輝,字黃如,河津人,崇禎七年進士,贈光祿卿。師羲,字象先,楚雄人。選貢生,贈參議。時茪,進士,累官參政,贈太常卿。

吉孔嘉,洋縣人。幼時訴父冤於巡按御史,獲釋,以孝稱。舉崇禎三年鄉試。授寧津知縣,蠲繁苛,除寇賊,闔邑頌德。累遷順德知府。十五年冬,大清兵臨城,與鄉官知府傅梅,中書舍人孟魯缽、張鳳鳴募兵,悉力拒守,力屈城破,孔嘉與妻張、長子惠迪、次子婦王俱死。贈太僕少卿,妻子皆獲旌。梅,刑台人。萬曆十九年舉於鄉。除知登封,有善政。遷刑部主事,治張差梃擊案,事別見。死,贈太常少卿。魯缽,工部主事。

時以守城殉難者,有王端冕,字服先,江陵舉人。知趙州,以廉惠得民。城破,被執死之。教諭陳廣心,元城人,起家乙榜。城將破,衣冠危坐,諸子環泣請避,厲聲曰:“吾平生所學何事,豈為兒女戀戀耶!”遂被殺。訓導王一統,成安人。居家多義行,死節明倫堂。唐鉉,位元組玉,睢州人。崇禎七年進士。歷定州知州,死之。高維岱,昌邑人。舉於鄉,知永清縣,視事甫旬余即遇變,一門死之。典史李時正、教諭邸養性、鄉官劉維蕙同死。清豐破,教諭曹一貞、訓導董調元皆死。鄉官吏部郎中李其紀、黃州推官侶鶴舉、富陽知縣杜斗愚亦死之。而南樂監生鄭獻書、河間襄陽知縣賈太初、永年山東副使申為憲皆抗節死。鉉贈右參議。維岱僉事,余贈恤有差。

邢國璽,長葛人。崇禎七年進士。授濰縣知縣,改建石城,盡心民事。時帝以修城郭、練民兵、儲糗糧、備戎器四事課天下,有司率視為具文,惟國璽奉行如詔。上官交薦,遷戶部主事。運道梗於盜,有議開膠萊河者,國璽力陳其便。擢登萊兵備劍事,經度河道。十五年,畿輔戒嚴,部檄征山東兵入衛。國璽監督至龍岡,猝遇大清兵。部卒驚懼欲沖,國璽叱止之,身先搏戰,矢刃交加,墮馬死。撫按不奏,帝降旨嚴責,乃具聞,贈恤如制。

時大兵下山東,直抵海州、贛榆、汱陽、豐、沛,列城將吏,或遁或降。其身死封疆者,有馮守禮、張百新、張予卿、朱迥添、任萬民等。

守禮,猗氏人,舉於鄉。縣令有疑獄,語訴者得馮孝廉一剌,獄即解。其人懷金以告,拒不聽。選平定州學正,諸生兄弟爭彥相訐,饋以金,守禮嚴卻之,勸以友悌,感悟去。歷遷知萊蕪縣。城破,與二子攄奇、拱奇並自殺。

日新,浙江建德人。由歲貢為訓導,造齊東教諭。見海內寇起,與諸生講藝習射,招土寇安守夏降之。及齊東被圍,與守夏登陴守,力屈及子光裔死之,妻方氏自刎,守夏亦從死。予卿知陽信,城陷殉難。迥添者,瀋陽宗室也,居潞安。由宗學貢生為鄒平知縣,城失,全節以死。萬民,陽曲諸生。見鄉郡被寇,草救時八議、守城十二策,獻之當事,果得其用。以保舉授武城知縣,在職三年,有能聲,竟殉城死。

又文昌時,全州舉人。知臨淄縣,以廉慎得民。及大清兵東下,城受圍,與訓導申周輔共守。城破,舉家自焚,周輔亦殉難。同時,壽光知縣李耿,大興人。崇禎中進士,自縊城上。吳良能,遼東蓋州人。舉於鄉,知滕縣,城將破,盡殺家屬,拜母出,力戰死。吳汝宗,寧洋人。知東阿,城失守,死之。周啟元,黃岡舉人,知高苑縣,城破,朱衣坐堂上,死之。

劉光先,未詳里居,知豐縣。大兵二千騎營西城外,不攻。夜一人自營逸出,語城上人曰:“得梯即攻。”不信。又有逸者曰:“梯成,立攻矣。”婦人亦自營出曰:“盡甲矣。”昧爽突攻西南陬,方力御,已登西北陬,光先殉焉。劉士璟,亦不知何許人,知沐陽,有強幹聲。竭力捍城,城破死之。贈山東僉事。

張振秀,臨清人。萬曆三十八年進士。知肥鄉、永平,遷兵部主事。泰昌元年改吏部,更歷四司,至文選員外郎,乞假歸。崇禎改元,起驗封郎中,歷考功、文選,擢太常少卿,坐事落職歸。崇禎十五年,大清兵圍河間,遠近震恐。臨清總兵官劉源清偕榷關主事陳興言、同知路如瀛、判官徐應芳、吏目陳翔龍、在籍兵部侍郎張宗衡員外郎刑泰吉、臨汾如縣尹任及振秀等合力備御。未幾,城被圍,力拒數日,援不至,城破,並死之。興言,南靖人。如瀛,陵川人。應芳,臨川人。翔龍,蕭山人。泰吉、任皆進士。宗衡自有傳。源清,澤清弟,贈太子少保。

其時,城破殉難者,壽張王大年、曹州楚煙、滕縣劉弘緒數人。大年舉進士,歷御史,加太僕少卿,以附魏忠賢名持逆案,至是盡節死。煙舉進士,歷戶部主事,解職歸。及城失守,力抗,子鳳苞以身翼之,皆被殺。妻趙觸柱死。弘緒歷車駕郎中,遇變死。

鄧藩錫,字晉伯,金壇人。崇禎七年進士。歷南京兵部主事。十五年遷袞州知府,甫抵任,已聞大清兵入塞,亟繕守具。未幾,四萬騎薄城下,藩錫走告魯王曰:“郡有吏,國有王,猶同舟也。列城失守,皆由貴家惜金錢,而令窶人、餓夫列陴捍禦。夫城郭者,我之命也。財賄者,人之命也。我不能畀彼以命,而望彼畀我以命乎?王誠散積儲以鼓士氣,城猶可存。不然,大事一去,悔無及矣。”王不能從。藩錫與監軍參議王維新,同知譚絲、曾文蔚,通判閻鼎,推官李昌期,滋陽知縣郝芳聲,副將丁文明,長史俞起蛟及里居給事中范淑泰等分門死守。至十二月八日,力不支,城破,維新猶力戰,被二十一創乃死。藩錫受縛不降,被殺,其妾攜稚子投井死。魯王以派亦被殺。

昌期,永年人。芳聲,忻州人。並起家進士。昌期嘗監軍破土寇萬,眾推其才。芳聲治縣有聲。至是皆死。

起蛟,錢塘人。由貢生歷官魯府左長史,相憲王。及惠王立,欲易世子,起蛟力諫乃已。世子嗣位,值歲凶,勸王振貸,自出粟二千石佐之。大盜李青山率眾來犯,偕淑泰出擊,大破其眾。及王被難,起蛟率親屬二十三人殉之。文明亦戰死。

事聞,贈維新光祿卿,藩錫太僕少卿,昌期僉事,余贈恤有差。

有樊吉人者,元城人。由進士知滋陽,累擢山東兵備僉事。未行遇變,自刎死。淑泰自有傳。

張焜芳,會稽人。崇禎元年進士。歷南京戶科給事中。十一年春,疏薦黃道周、惠世揚、陳子壯、金光辰,而為舊撫文震孟請恤。帝以沽名市恩,切責之。又糾太僕少卿史涘,為涘所訐,遂罷職,事具《薛國觀傳》。十六年正月,焜芳北上,抵臨清,遇大清兵,與諸生馬之騆,之駉俱被執死之。其妻妾聞之,赴井死。

時又有天津參將賀秉鉞者,泰寧左衛人。崇禎四年第武科一甲第三,亦以扶父柩至臨清,巷戰終日,矢盡,被執死。

部分譯文

張道浚,張銓之子。銓死後,朝廷授道浚錦衣衛指揮僉事。因是忠臣之子,受到重視,加都指揮僉事,負責衛所。他與閹黨楊維垣等人相好,受王永光的指使,攻擊錢龍錫、成基命等人,故為公論所不容。不久,因受賄而被貶戍雁門關。農民大起義爆發,山西巡撫宋統殷令道浚參與軍事策劃。道浚家丁多,能抵抗義軍。

崇禎五年(1632)四月,農民起義軍進攻沁水,寧武守備猛忠戰死。道浚派游擊張瓚趕去援救,義軍撤退。八月,義軍紫金梁、老回回、八金剛等部,以三萬大軍圍攻竇莊,計畫生擒道浚以威脅巡撫,但多次進攻不利。義軍又打算通過道浚向朝廷請求招安。紫金梁求見道浚,聲稱他名叫王自用,是誤隨王佳胤至此。同去的另一人也向道浚表白,他是宜川廩生韓廷憲,為佳胤所俘,今後願誓死受道浚的管束。道浚慰勞他們,叫他們回去,暗中使人去利誘韓廷憲為謀取義軍的內應。農民起義軍至舊縣,遵守與明朝官軍所訂的規約,按兵不動。廷憲每天催促紫金梁接受招安,紫金梁等還猶豫不決。官軍發動進攻,義軍大怒,責怪廷憲,毀約南攻濟源,攻陷溫陽。

九月,廷憲知紫金梁已對他有懷疑,想殺他投降官軍,約道浚在沁河伏兵接應。道浚遣所部劉偉去。當晚,義軍攻打生員蓋汝璋莊院時,廷憲知道他投降官軍的事敗露,與劉偉逃跑了。義軍追到沁河邊,遭到官軍的伏擊,滾山虎等六人戰死。義軍屯駐於沁河邊,道浚從上游偷渡,繞義軍後方,喊聲大起,義軍撤退。不久,官軍在陵川為義軍大敗,道浚逃到九仙台。十二月,韓廷憲探知紫金梁與亂世王不和,便進一步施離間計。亂世王果然中計,懷疑紫金梁,派其弟混世王向道浚求降。這時,宋統殷因討義軍不利而被罷職,由許鼎臣接替山西巡撫,他主張進討。道浚有意為難混世王,要他先斬紫金梁再來歸順。混世王怏怏地回去了。義軍分兵進攻山西各郡縣。

崇禎六年(1633)三月,官軍自陽城向北尾追義軍。道浚設伏兵於三纏凹,俘獲義軍首領滿天星等。巡撫許鼎臣奏報導浚一等功。八月,義軍攻陷沁水,道浚率家兵三百人反擊,義軍退十五里,副使王肇生上報導浚功勞。道浚從前得罪了朝廷諫官,企圖用軍功來洗掉他身上的污點,而諫官仍彈劾他擅離軍伍,冒領軍功。巡按御史馮明..彈劾他失守沁水城,無功可言。朝廷令他去戍守海寧衛。

高邦佐,字以道,襄陵人。萬曆二十三年(1595)進士,授壽光知縣。他在壽光教民墾荒,招集流亡百姓三千餘家。後歷任戶部主事、員外郎。在任永平知府時,疏浚灤河,修築長堤,裁製稅使高淮,使他不敢肆意橫行。後調任天津兵備副使,平息大盜董時耀。又轉任神木參政,多次擊破“套寇”沙計。母親去世,他歸家服喪,孝期滿,補任薊州道參政,因在調兵中違背主帥意圖,被罷官歸家。

天啟元年(1621),清軍攻破遼陽,起任邦佐為參政,分守廣寧。熊廷弼與王化貞不合,邦佐因而預料遼東用兵必敗,多次請求準假歸養八十老母。剛被批准,化貞棄廣寧逃跑。守軍將士看到邦佐又已請假,軍無統帥,便打算撤回關內。邦佐厲聲阻止:“我一日不走,便是一日封疆之臣,你們要向哪裡走!”連夜寫信給母親,表示誓死保衛疆土。他趕到右屯去拜見熊廷弼,對他說:“廣寧城中雖亂,好在敵人還不知道,應儘快提兵入城,斬一二逃跑者,人心自定。如果公不去,請給我邦佐一支人馬去抵禦清軍。”廷弼沒有接受他的要求,而是同化貞一樣離開防地。邦佐仰天長嘆,對隨行人員說:“經略、巡撫都走了,大勢已去。松山是我的防守之地,與防地共存亡。你回去稟告太夫人。”解印自盡。僕人高永說:“主人死,怎能沒有僕從。”也自盡了。朝廷賜祭葬,贈光祿卿,再贈太僕卿,謚忠節。蔭後代為錦衣衛百戶,建祠宣武門外,與張銓、何廷魁一同祭祀。

張春,字泰宇,同州人。萬曆二十八年(1600)鄉試中舉,曾任刑部主事。他很注意德行修養,善談兵法。天啟二年(1622),遼東遼西盡為清軍占領,朝廷急需守邊將才,升張春為山東僉事,兼永平、燕建二路兵備道。這時大軍屯駐山海關,永平為來往要道,兵馬絡繹不絕,關外難民也雲集於此。春運籌有方,事情辦得合理,又不擾害百姓。歷任副使、參政,最後又回到原來官職。天啟七年,哈剌慎部酋長汪燒餅,率兵窺探桃林口,春督率守將生擒三人。燒餅到關前道歉,願受懲罰,還表示誓死不敢反叛朝廷。

崇禎元年(1628),改任關內道兵備。兵部尚書王在晉聽信流言,說春好殺人,一天斬首十二人。春上書申辯,關內百姓為他訴冤。在晉又彈劾他與太監有勾結,剋扣軍餉,將他革職,交司法衙門懲辦。督師袁崇煥認為張春廉潔,不同意懲辦。御史李炳認為,春平時疾惡如仇,故為人所中傷。是不是有濫殺行為,一調查便會明白,用不著提審。皇帝不同意。第二年司法衙門報告說,彈劾張春的罪狀,均查無實據,於是將他釋放。

崇禎三年(1630)正月,永平失守,起任春為永平兵備。春奏稱“:永平統轄五縣一州,今郡城及灤州、遷安都失守,昌黎、樂亭、撫寧又為關內道所管轄,臣沒有立足之地,應當駐於何城?臣有兵備之名,而實際上無一兵一卒,赤手空拳,深入虎穴,怎能有濟於事。求在赴援大將中,令一人與臣同事,臣招舊日義勇,率領他們為朝廷效力。臣已決心與永平共存亡,不敢有絲毫迴避。但必須求得實際上於保衛邊疆有利,這就是臣以拳拳忠心以報聖上,以盡臣職。”還說兵機不可泄露,請準予朝見皇上,面陳戰略。皇帝準許,他當面向皇上陳述了自己的意見,皇帝認為很好,升他為參政。隨後,春同諸將收復了永平諸城,論功加太僕少卿,仍負責兵備事,候巡撫開缺時再補任。這時,凡以科舉考試中乙榜起家的人,多半授有官職,而唯獨張春還要待命,是因為他在朝中無援,永平大戰之後,百姓貧困,春盡心撫恤,所以人民更加懷念他。

崇禎四年(1631)八月,清兵圍攻大凌河畔之新城,命春督率總兵吳襄、宋偉去援救。九月二十四日渡過小凌河,經三日到達長山,距城十五里。清軍以二萬騎兵來迎戰。兩軍交鋒,槍炮齊發,聲震天地。春營受到衝擊,諸軍皆敗。春收集被擊潰的軍士再立營。忽然風起雲湧,春命縱火,火勢甚大。又突然大雨,風向逆轉,明官軍士卒被燒死很多。過了一會兒雨停,兩軍再戰,宋偉不能支持,退走。春及參將張洪謨、楊華征,游擊恭大湖等三十三人被俘,部卒死者無數。他們見了清太宗皇太極,都行君臣跪拜禮,只有張春直立不跪,絕食三日。只是由於看守者懇切勸解,又為清太宗的誠意所感動,才食一餐。令他剃髮,不肯,住在古廟內,穿著明朝衣冠,以表示他不失對朝廷的忠心,最後自殺而死。

當春未死之時,清有議和之意,春將此轉告朝廷。朝中廷臣們七嘴八舌地攻擊張春,誠意伯劉孔昭彈劾他降敵不忠,要求削奪他的官職。朝廷雖未同意,而有關衙門把春的兩個兒子逮捕入獄,死於獄中。

張秉文,字含之,桐城人。萬曆三十八年(1610)進士,曾任福建右參政,參與平息海寇李魁奇。崇禎年間,歷任廣東按察使、廣東右布政使、山東左布政使。

崇禎十一年(1638)冬,清兵自畿輔南下,楊嗣昌令山東巡撫顏繼祖調防德州,於是濟南空虛,只有鄉兵五百人及萊州援兵七百人,勢單力薄,不足以守城。巡按御史宋學朱正巡視章丘,聞清軍至,忙回到省城濟南,與秉文及副使周之訓、翁鴻業、參議鄧謙、鹽運使唐世熊等商議守城,連續上書朝廷告急。楊嗣昌屯兵不動,督師宦官高起潛在臨清擁有重兵,但不救援濟南,大將祖寬、倪寵等也都一旁觀望。清軍攻下十六州縣,兵臨濟南城下,秉文等分門死守,晝夜不解鎧甲,而援兵始終未來。

崇禎十二年(1639)正月二日,濟南被清軍攻陷,秉文率兵巷戰,不幸中箭陣亡。其妻妾均投大明湖自盡。宋學朱、周之訓、鄧謙、唐世熊及濟南知府苟好善、同知陳虞胤、通判熊烈獻、歷城知縣韓承宣等人,皆殉國難,德王朱由樞被俘。秉文贈太常寺卿,之訓、謙贈光祿寺卿,承宣贈光祿寺少卿,為他們建祠祭祀。學朱死,但未見屍,翁鴻業及推官陸燦不知下落。

鄧藩錫,字晉伯,金壇人。崇禎七年(1634)進士,曾任南京兵部主事,十五年,調任兗州知府。剛到任就聞清軍入關,忙準備防守。不久,清軍四萬騎進抵城下,藩錫去對魯王說:“郡有吏,國有王,同舟共濟。諸城失守,都是由於貴族之家吝惜金錢,讓貧民餓夫上城捍禦。城郭是我們的生命,錢財是百姓的生命。如果我們不給他們生命,又怎能期望他們給我們生命?王真能以所積蓄的金錢糧食來激勵士氣,城就可保,不然大勢一去,悔之不及了。”魯王不聽從他的意見。

藩錫與監軍參議王維新,同知譚絲、曾文蔚,通判閻鼎,推官李昌期,滋陽知縣郝芳聲,副將丁文明,長史俞起蛟及還鄉閒住的給事中范淑泰等,分門死守。至十二月八日,城被攻破,維新力戰,受傷二十一處陣亡。藩錫不降,被殺。朝廷贈維新光祿卿,藩錫太僕少卿。

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