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游日記一
丁丑(公元1637年)正月十一日 是日立春,天色開霽。亟飯,托靜聞隨行李從舟順流至衡州,期十七日會于衡之草橋塔下,命顧仆以輕裝從陸探茶陵、攸縣之山。及出門,雨霏霏下。渡溪南涯,隨流西行。已而溪折西北,逾一岡,共三里,復與溪遇,是為高隴。於是仍逾溪北,再越兩岡,共五里,至盤龍庵。有小溪北自龍頭山來,越溪西去,是為巫江,乃茶陵大道;隨山順流轉南去,是為小江口,乃雲嶁山道。二道分於盤龍庵前。〔小江口即蟠龍、巫江二溪北自龍頭至此,南入黃雩大溪者。〕雲嶁山者,在茶陵東五十里沙江之上,其山深峭。神廟初,孤舟大師開山建剎,遂成叢林。今孤舟物故,兩年前虎從寺側攫jué抓取一僧去,於是僧徒星散,豺虎晝行,山田盡蕪,佛宇空寂,人無入者。每從人問津,俱戒通“誡”莫入。〔且雨霧沉霾,莫為引導。〕余不為阻,從盤龍小路,〔南沿小溪二里,復與大溪遇。〕南渡小溪入山,雨沉沉益甚。從山夾小路西南二里,有大溪自北來,直逼山下,〔盤曲山峽,兩旁石崖,水齧成磯。〕沿之二里,是為沙江,即雲端溪入大溪處。途遇一人持傘將遠〔出〕,見余問道,輒曰:“此路非多人不可入,余當返家為君前驅。”余感其意,因隨至其家。其人為余覓三人,各持械齎jī攜帶火,冒雨入山。初隨溪口東入〔一里〕,望〔一小溪自〕西峽〔透隙出〕,石崖層亘,外束如門。導者曰:“此虎窟山。從來燒采之夫俱不敢入。”時雨勢漸盛,遂溯大溪入,宛轉二里,〔溪底石峙如平台,中剖一道,水由石間下,甚為麗觀。〕於是上山,轉山嘴而下,得平疇一壑,名為和尚園。〔四面重峰環合。平疇盡,〕約一里,復逾一小山,循前溪上流宛轉峽中,又一里而雲嶁寺在焉。山深霧黑,寂無一人,殿上金仙雲冷,廚中丹灶煙空。徘徊久之,雨愈催行,遂同導者出。出溪口,導者望見一舟,亟呼而附焉。順流飛槳,舟行甚疾即急。余衣履沾濕、氣寒砭肌,惟炙衣之不暇,無暇問兩旁崖石也。山谿紆曲,下午登舟,約四十里而暮,舟人夜行三十里,泊於東江口。
十二日 曉寒甚。舟人由江口挽舟入酃líng水,遂循茶陵城過東城,泊於南關。入關,抵州前,將出大西門,尋紫雲、雲陽之勝。聞靈岩在南關外十五里,乃飲於市,復出南門,渡酃水。時微雨飄揚,朔風寒甚。東南行,陂陀高下五里,得平疇,是曰歐江。有溪自東南來,遂溯之行,霧中望見其東山石突兀,心覺其異。又五里,抵山嘴溪上,是曰沙陂,以溪中有陂也。〔溪源在東四十里百丈潭。〕陂之上,其山最高者,曰會仙寨,其內穹崖裂洞,曰學堂岩。再東,山峽盤亘,中曰石樑岩,即在沙陂之上,余不知也。又東一里,乃北入峽中。一里,得碧泉岩、對獅岩,俱南向。又東逾嶺而下,轉而北,則靈岩在焉。以東向,曾守名才漢又名為月到岩雲。
自會仙岩而東,其山皆不甚高,俱石崖盤亘,堆環成壑,或三面迴環如玦者,或兩對疊如門者,或高峙成岩,或中空如洞者,每每而是。但石質粗而色赤,無透漏潤澤之觀,而石樑橫跨,而下穹然,此中八景,當為第一。
靈岩者,其洞東向,前有亘崖,南北迴環,其深數十丈,高數丈余,中有金仙,外列門戶而不至於頂,洞形固不為洞揜yǎn即掩也,為唐陳光問讀書處。陳居嚴塘,在洞北二十里。其後裔猶有讀書岩中者。
觀音現像,伏獅峰之東,回崖上萬石跡成像,赭黃其色。
對獅岩者,一名小靈岩,在靈岩南嶺之外。南對獅峰,上下兩層,上層大而高穹,下層小而雙峙。
碧泉岩者,在對獅之西,亦南向,洞深三丈,高一丈余。內有泉一縷,自洞壁半崖滴下,下有石盤承之,清冽異常,亦小洞間一名泉也。
伏虎岩,在清泉之後。
石樑岩,在沙陂會仙寨東谷。其谷亂崖分亘,攢列成塢,兩轉而東西橫亘,下開一竇,中穹若梁,由梁下北望,別有天地,透梁而入,樑上復開崖一層,由東陂而上,直造梁中而止,登之如踐層樓矣。
會仙寨,下臨沙溪,上亘圓頂,如疊磨然,獨出眾山,羅洪山羅名其綸,瓊司理。結淨藍於下,即六空上人所棲也。其師號涵虔。
學堂岩,在會仙之北,高崖間迸開一竇,雲仙人授學之處。
此靈岩八景也。余至靈岩,風雨不收。先過碧泉、對獅二岩,而後入靈岩,曉霞留飯,已下午矣。適有一僧至,詢為前山淨侶六空也。時曉霞方理諸俗務,結茅、餵豬。飯罷,即托六空為導。回途至獅峰而睹觀音現像,抵沙陂而入游石樑,入其庵,而乘暮登會仙,探學堂,八景惟伏虎未至。是日雨仍空濛,而竟不妨游,六空之力也。晚即宿其方丈。
十三日 晨餐後寒甚,陰翳如故。別六空,仍舊路西北行。三里至歐江,北入山,為茶陵向來道;南沿沙陂江西去,又一道也。過歐江,溪勝小舟,西北過二小嶺,仍渡茶陵南關外,沿城溯江,經大西門,〔尋紫雲、雲陽諸勝。〕西行三里,過橋開隴,始見大江自東北來。於是越黃土坳,又三里,過新橋,霧中始露雲陽半面。又三里,抵紫雲山麓,是為沙江鋪,大江至此直逼山下。由沙江鋪西行,為攸縣、安仁大道。南登山,是為紫雲仙。上一里,至山半為真武殿,上有觀音庵,俱東北瞰來水。觀音庵松岩,老僧也。予詢雲陽道,松岩曰:“雲陽山者,在紫雲西十里。其頂為老君岩;雲陽仙在其東峰之脅,去頂三里;赤松壇又在雲陽仙之麓,去雲陽仙三里。蓋紫云為雲陽盡處,而赤松為雲陽正東之麓。由紫雲之下,北順江岸西行三里,為洪山廟,乃登頂之北道;由紫雲之下,南循山麓西行四里,為赤松壇,乃登頂之東道;去頂各十里而近。二道之中有羅漢洞,在紫雲之西,即由觀音庵側小徑橫過一里,可達其庵。由庵登頂,亦有間道可達,不必下紫雲也。”余從之。遂由真武殿側,西北度兩小坳,一澗從西北來,則紫雲與肯蓮庵即羅漢仙。後山夾而成者。〔水北入大江,紫云為所界斷。〕渡澗即青蓮庵,東向而出,地幽而庵淨。僧號六澗,亦依依近人,堅留余飯,余亟於登嶺,遂從庵後西問登山。其時濃霧猶翳山半,余不顧,攀躋直上三里,逾峰脊二重,足之所上,霧亦鏇開。又上二里,則峰脊冰塊滿枝,寒氣所結,大者如拳,小者如蛋,依枝而成,遇風而墜,俱堆積滿地。其時本峰霧氣全消,山之南東二面,歷歷可睹,而北西二面,猶半為霾掩,〔酃江自東南,黃雩江自西北,盤曲甚遠。〕始知雲陽之峰,俱自西南走東北,排疊數重:紫雲,其北面第一重也;青蓮庵之後,余所由躋者,第二重也;雲陽仙,第三重也;老君岩在其上,是為絕頂,所謂七十一峰之主也。雲峰在南,余所登峰在北,兩峰橫列,脈從雲陽仙之下度坳而起,峙為余所登第二重之頂,東走而下,由青蓮庵而東,結為茶陵州治。余現登第二重絕頂,徑路迷絕,西南望雲峰絕頂,中隔一塢,而絕頂尚霾夙霧中。俯瞰過脊處,在峰下里許。其上隔山竹樹一壑,兩乳迴環掩映,若天開洞府,即雲陽仙無疑也。雖無路,亟直墜而下,度脊而上,共二里,逾一小坳,入雲陽仙。其庵北向,登頂之路,由左上五里而至老君岩;下山之路,由右三里而至赤松壇。庵後有大石飛累,駕空透隙,竹樹懸綴,極為倩疊,石間有止水一泓,澄碧迥異,名曰五雷池,雩祝甚靈;層岩上突,無可攀踄,其上則黑霧密翳矣。蓋第二重之頂,當風無樹,故冰止隨枝堆積。而庵中山環峰夾,竹樹蒙茸,縈霧成冰,玲瓏滿樹,如瓊花瑤谷,朔風搖之,如步搖玉珮。聲葉金石。偶振墜地,如玉山之頹,有積高二三尺者,途為之阻。聞其上登踄更難。時日過下午,聞赤松壇尚在下,而庵僧〔楚〕音,誤為“石洞”。余意欲登頂右後。遂從頂北下山,恐失石洞之奇,且謂稍遲可冀希望晴朗也。索飯於庵僧鏡然,遂東下山。路側澗流瀉石間,僧指為“子房煉丹池”、“搗藥槽”、“仙人指跡”諸勝,乃從赤松神話中之仙人,為道教所信奉而附會留侯也。直下三里抵赤松壇,始知赤松之非石洞也。遂宿庵中。殿頗古,中為赤松,左黃石,而右子房即張良。殿前有古樹松一株,無他勝也。僧葛民亦近人。
十四日 晨起寒甚,而濃霧複合。先是,晚至赤松,即嘿mò即默禱黃石、子房神位,求假半日晴霽,為登頂之勝。至是望頂濃霾,零雨四灑,遂無復登頂之望。飯後,遂別葛民下山。循山麓北行,逾小澗二重,共四里,過紫雲之麓,江從東北來,從此入峽,路亦隨之。繞出雲陽北麓,又二里,為洪山廟。風雨交至,遂停廟中,市薪炙衣,煨榾柮gǚ duò木塊者竟日。廟後有大道南登絕頂。時廟下江旁停舟數隻,俱以石尤石頭太多橫甚,不能順流下,屢招予為明日行,余猶不能恝jiá然淡忘不以為意於雲陽之頂也。
十五日 晨起,泊舟將放,招余速下舟;予見四山霧霽,遂飯而決策登山。路由廟後南向而登,三里,復有高峰北峙,〔道分兩岐:〕一岐從峰南,一岐從峰西南。余初由東南行,疑為前上羅漢峽中舊道,乃向雲陽仙,非逕造老君岩者,乃復轉從西南道。不一里,行高峰西峽,顧仆南望峽頂有石樑飛駕,余瞻眺不及。及西上嶺側,見大江已環其西,大路乃西北下,遂望嶺頭南躋而上。時嶺頭冰葉紛披,雖無徑路,余意即使路訛錯誤,可得石樑勝,亦不以為恨,及至嶺上遍覓,無有飛駕之石,第見是嶺之脊,東南橫屬高頂,其為登頂之路無疑。遂東南度脊,仰首直上,又一里,再逾一脊,則下瞰脊南,雲陽仙已在下方矣。蓋是嶺東西橫亘,西為絕頂北盡處,東即屬於前所登雲陽東第二層之嶺也。於是始得路,更南向登頂,其上冰雪層積,身若從玉樹中行。又一里,連過兩峰,始陟最高頂。是時雖旭日藏輝,而沉霾屏伏,遠近諸峰盡露真形,惟西北遠峰尚存霧痕一抹。乃從峰脊南下,又一里,復過兩峰,有微路“十”字界峰坳間:南上復登山頂,東由半山直上,西由山半橫下。然脊北之頂雖高,而純土無石;脊南之峰較下,而東面石崖高穹,峰筍離立。乃與顧仆置行李坳中,從南嶺之東,攀崖隙而踞石筍,下瞰塢中,有茅一龕,意即老君岩之靜室,所云老主庵者。竊計直墜將及一里,下而復上,其路既遙,況既踞石崖之頂,仰矚俯瞰,勝亦無殊,不若逾脊從西路下,便則為秦人洞之游,不便即北去江滸覓舟,順流亦易。乃遂從西路行。山陰冰雪擁塞,茅棘交縈,舉步漸艱。二里,路絕,四顧皆茅茨為冰凍所膠結,上不能舉首,下無從投足,兼茅中自時有堰宕延誤耽擱,疑為虎穴,而山中濃霧四起,瞰眺莫見,計難再下。乃復望山崩而上,冰滑草擁,隨躋隨墜。念嶺峻草被,可脫虎口,益鼓勇直上。二里,復得登頂,北望前西下之脊,又隔二峰矣。其處嶺東茅棘盡焚,嶺西茅棘蔽山,皆以嶺頭路痕為限,若有分界者。是時嶺西黑霧瀰漫,嶺東日影宣朗,霧欲騰衝而東,風輒驅逐而西,亦若以嶺為界者。又南一里,再下二峰,嶺忽亂石森列,片片若攢刃交戟,霧西攫其尖,風東搗其膊,人從其中溜足直下,強攀崖踞坐,益覺自豪。念前有路而忽無,既霧而復霧,欲下而轉上,皆山靈未獻此奇,故使浪遊之蹤,迂迴其轍耳。既下石峰,坳中又得“十”字路,於是復西向下嶺,俱從濃霧中行矣。始二里,冰霾而草中有路,又二里,路微而石樹蒙翳;又二里,則石懸樹密而路絕,蓋前路之逾嶺而西,皆茶陵人自東而來,燒山為炭,至此輒返。過此,崖窮樹益深,上者不能下,下者不復上。余念所下既遙,再下三四里當及山麓,豈能復從前還躋?遂與顧仆掛石投崖,懸藤倒柯樹幹、樹枝,墜空者數層,漸聞水聲遙遙,而終不知去人世遠近。已而霧影忽閃,露出眉峰峽谷,樹色深沉。再一閃影,又見谷口兩重外,有平塢可矚。乃益揆kuí度量叢歷級,若鄧艾之下陰平,墜壑滾崖,技無不殫,然皆赤手,無從裹氈也。既而忽下一懸崖,忽得枯澗,遂得踐石而行。蓋前之攀枝懸墜者藉樹,而兜衣掛履亦樹,得澗而樹梢為開。既而澗復生草,草復翳澗,靡草之下,不辨其孰為石,孰為水,既難著足。或草盡石出,又棘刺勾芒,兜衣掛履如故。如是三里,下一瀑崖,微見路影在草間,然時隱時現。又一里,澗從崖間破峽而出,兩崖轟峙,而北尤危峭,始見路從南崖逾嶺出。又一里,得北來大道,始有村居,詢其處,為窯里,蓋雲陽之西塢也。其地東北轉洪山廟五里而遙,南至東嶺十里而遙,東嶺而南更五里,即秦人洞矣。時霧影漸開,遂南循山峽行。逾一小嶺,五里,上棗核嶺,〔嶺俱雲陽西向度而北轉成峽者。〕下一里,渡澗,〔澗乃南自龍頭嶺下,出上清洞。〕傍西麓溯澗南上半里,為絡絲潭,深碧無底,兩崖多疊石。又半里,復度澗,傍東麓登山。是處東為雲陽之南峰,西為大嶺之東嶂。〔大嶺高並雲陽,龍頭嶺其過脊也,其東南盡西嶺,東北抵麻葉洞,西北峙五鳳樓,西南為古爽沖。〕一溪自大嶺之東北來者,乃洪碧山之水;一溪自龍頭嶺北下者,乃大嶺、雲陽過脊處之水。二水合而北出把七鋪名。龍頭嶺水分南北,其南下之水,由東嶺塢合秦人洞水出大羅埠。共二里,越嶺得平疇,是為東嶺塢。塢內水田平衍連綿鋪開,村居稠密,東為雲陽,西為大嶺,北即龍頭嶺過脊,南為東嶺迴環。余始至以為平地,即下東嶺,而後知猶眾山之上也。循塢東又一里,宿於新庵。
譯文
丁丑年正月十一日這一天是立春,天氣晴朗。趕緊吃了飯,委託靜聞隨同行李一起坐船順流到衡州,預約本月十七日在衡州草橋塔下相會,叫顧仆攜帶著輕裝跟隨我從陸路探游茶陵州和枚縣的山。等走出門,滿天細雨霏霏。渡過溪流到南岸,順流往西行。隨後溪折往西北,我們越過一座山岡,共走三里,又與溪流相遇,這地方是高隴。從高隴仍舊渡過溪流到了北面,再越過兩座山岡,共走五里,到盤龍庵。有條小溪從北面的龍頭山流來,渡過溪流往西去,這是巫江,是到茶陵州城的大路;依山順流轉往南去,為小江口,這是到雲峻山的路。兩條道路在盤龍庵前分岔。小江口就是蟠龍、巫江兩溪從北面的龍頭流到此處,然後往南匯入發源於黃零仙廟的那條大溪的地方。雲嶙山在茶陵州東面五十里沙江的上邊,那山深幽峻峭。神宗初年,孤舟大師開山建寺,於是這裡便成了眾僧聚居念佛修道的地方。現今孤舟已經離世,兩年前老虎從寺側叼銜了一個僧人去,於是眾僧徒四處奔散,豺狼虎豹白天出沒,山中的田地全部荒蕪,佛宇變得空寂,沒有人再去。每當向人間起到那寺的路,都告戒我不要去。而且雨霧迷潦,陰霆濃密,沒有誰肯給我們作嚮導。我不被這一切所阻,從盤龍庵的小路,往南沿小溪而行,兩里,又與大溪相遇。往南渡過小溪進入山中,雨下得更猛。從兩山間的小路往西南走兩里,有條大溪自北面流來,直逼山下,曲折地繞流在山峽中,溪兩旁的石崖,被水流侵蝕而形成一個個橫伸斜突的磯石。沿溪走兩里,為沙江,它就是雲峻山來的溪水匯入大溪的地方。路途中遇到一個人拿著傘將要遠出,見我間路,就說道:“這條路若不是幾個人一起就不可以進去,我應當返回家為先生您作先導。”我感謝他的情意,於是跟隨他到了他家。那人為我又找了三個人,每人拿著些刀棍、火把,冒雨進入山中。起先是從溪口往東進去,走一里,望見一條小溪從西南的山峽中穿流出來,石崖層層橫貫,對峙如門。嚮導說:“此地是虎穴,燒炭打柴的人都不敢進去。”這時雨勢漸大,於是溯大溪往裡走,曲折地走兩里,溪底石頭聳峙如同平台,石台中間破裂開一條通道,水從其間流瀉下去,景象很優美。從此處登上山,轉過山嘴往下走,見到一片平整的谷地,名叫和尚園。谷地四面一重重山峰環繞聚合。從那片平坦的田野盡頭約走一里,又翻過一座小山,順前面所沿的那條溪流曲折地行進在山峽中,又走一里雲嶙寺便到了。山巒幽深霧氣濃黑,寺中靜寂無一人,佛殿上如來的金身久無香火祭供而透出冷氣,廚灶中早已火滅煙空。徘徊了許久,雨勢更大,像是催我們快走,於是同嚮導出了寺。走出溪口,嚮導望見一隻船,於是趕忙呼叫住而搭乘上。船順流飛漿,航行得很快,我衣服鞋子全濕透了,水氣寒冷,浸入肌膚,連烘烤衣服都來不及,更無暇再探問溪兩旁崖石的情形。山溪迂迴曲折,下午登船,約行了四十里,天就黑下來,船夫又在夜色中撐船航行三十里,停泊在東江口。
十二日清晨非常寒冷。船夫將船從江口牽入鄙水中,於是順茶陵城駛過東城,停泊在南關。下船進了關,抵達州衙門前,打算出茶陵城大西門,去探尋紫雲山、雲陽山的美好風景。聽說靈岩在南關外十五里,便在城中集市上喝了些酒,又走出南門,渡過都水。當時細雨飄飛,北風寒冷異常。往東南方向行,在傾斜不平的山坡間忽上忽下走了五里,見到一片平坦的田野,這地方叫歐江。有條溪水從東南面流來,於是溯溪而行,從霧氣中望見溪東邊的山上石頭突兀,心裡覺得那山很奇異。又走五里,抵達山嘴處的溪邊,這裡叫沙酸,因為溪流中有個沙石堆。溪流的源頭在東面四十里的百丈潭。沙石堆邊上那最高的山叫會仙寨,山中彎隆的崖壁破裂開,形成岩洞,叫學堂岩。再往東,山峽盤曲綿亘,山峽的中部叫石樑岩,它就在沙破的上邊,但我不知道。又往東走一里,便往北進入山峽中。從山峽中走一里,見到碧泉岩、對獅岩,它們都朝南面。又往東翻過山嶺向下走,轉往北面,就到靈岩了。因為岩朝東面,曾知州〔名叫曾才漢。〕又稱為月到岩。
從會仙岩往東,山都不很高,由中都是石崖盤曲綿延,堆疊環繞形成溝谷,有的三面迴環如同塊玉,有的兩邊對峙如同大門,有的高高聳立形成險峻的山崖,有的中何空虛如同洞穴,如此等等到處都是。只是石質粗糙而顏色赤紅,沒有晶瑩明亮、滋潤光滑的景象。而山崖間石樑橫跨,石樑下崖壁彎隆,此地的八景,這應當是第一。
靈岩洞朝向東面,洞前面有座橫貫的山崖,呈南北向曲折環繞。它深有幾十丈,高几丈多,裡面有如來佛的像。洞外列置著門窗,但那門窗沒有抵到洞口頂部,所以洞形自然就不被遮掩。它是唐代時陳光間讀書的地方。陳光間居住在嚴塘,〔嚴塘在這岩洞北面二十里。〕他的後裔還有到這岩洞中讀書的。
觀音現像在伏獅峰的東面。回浪的崖壁上有個由石頭的痕印組合成的觀音像,顏色為赫黃色。
對獅岩又叫小靈岩,在靈岩南面的山嶺外。它南面對著獅峰,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大而高高隆起,下層小而兩個洞穴對峙。碧泉岩在對獅岩的西面,也是朝南面,洞深三丈,高一丈多。洞內有一縷泉水從洞壁的半中腰往下滴,下面有一個石盤承接著,那泉水清冽異常,也可算是小洞中的一條名泉。伏虎岩在清泉岩的後面。
石樑岩在沙阪會仙寨東面的山谷中。那山谷中,紛亂的山崖橫貫交錯,聚集排列形成山塢,山塢折了兩個彎後東西橫亘。山塢的崖壁下裂開個小洞,中間彎隆如同橋樑,從梁下向北望去,別有天地,穿過石樑進去,上面又裂開一層崖壁。我從東面的山坡向上爬,直攀到那石樑中何而停止,攀登起來如同登臨一座重疊高聳的樓閣一樣。二會仙寨下臨沙溪,上面橫貫著一個圓頂,如重疊的磨盤,一它獨自高出眾山,羅洪山〔名叫羅其綸,曾經任過瓊州府司理。〕在山下建設了寺宇,這就是如今六空上人棲身的地方。〔六空禪師的法號為涵虔。〕-
學堂岩在會仙寨的北面,高峻的崖壁間迸裂開一個小石洞,傳說是仙人傳授學間的地方。
這就是靈岩八景。我到靈岩後,風雨一直不停。先經過碧泉、對獅兩岩,而後進入靈岩少曉霞留我在岩中吃飯,這時已下午了。恰好有一個僧人來到岩中,詢何後知道他是前面山中的淨侶六空。當時曉霞正在幹著一些日常的世俗事務〔編繩索、餵豬等。〕於是吃罷飯)便拜託六空作嚮導。往回走的途中,到獅峰便親睹了觀音現像的景觀,抵沙破便進入石樑岩遊覽,進了六空所居的廟庵,便乘著暮色攀登會仙寨,探遊學堂岩,八景中只有伏虎岩未曾到。這一天仍然細雨迷檬,竟然沒有妨礙遊覽,這是因為得力於六空的幫助。夜晚我就牲宿在六空的方丈內。
十三日早餐後,夭氣很寒冷,天空雲霧遮蔽如故。告別了六空,沿原路往西北行,走三里到歐江。往北進入山中,是昨天從茶陵城來時所走的路;往南沿沙破江向西去,是到茶陵城的另一條道路。過了歐江,溪流才能夠航行船隻,我往西北翻過兩座小山嶺,仍然從茶陵城南關外渡過江流,沿城牆溯江而行,經過大西門,去探尋紫雲山、雲限山的各處優美風景。往西走三里,越過一座橋後岡隴漸開,這才看見大江從東北面流來,從岡隴間越過黃土坳,又走蘭里,跨過新橋,雲霧中隱隱露出半邊雲陽山。又走三里,抵達紫雲山麓,為沙江鋪,大江到了這裡直逼山下。從沙江鋪往西走,是通往枚縣和安仁縣的大道。從南邊登山,山腳下是紫雲仙。朝上走一里,到半山為真武殿,殿上有座觀音庵,它們都朝東北面,下臨東北面流來的水流。觀音庵中的松岩,是個年紀已大的僧人。我問他到雲陽山的道路,他回答說:“雲陽山在紫雲山西面十里。山頂為老君岩;雲陽仙在老君岩半山間,離山頂有三里;赤松壇又在雲陽仙的山麓,離雲陽仙有三里。大概地說紫雲山在雲陽山盡頭處,而赤松壇在雲陽山正東麓。從紫雲山下順江北岸往西行三里,為洪山廟,那裡是攀登山頂的北路;從紫雲山下,順山南麓往西行四里,為赤松壇,那裡是攀登山頂的東路。洪山廟和赤松琺離山頂各不足十里。兩條道路的中間有個羅漢洞,在紫雲山的西面,從觀音庵側面的小路橫穿一里,可以到達洞邊的庵。從庵攀登山頂也有小路可以到達,這樣就不必下紫雲山了。”我按他所說的而行。於是從真武殿側面,往西北越過兩個小山坳,見一條澗流從西北流來,它是從紫雲山與青蓮庵〔即羅漢仙。〕後面的山流出的。澗中水流往北匯人大江,紫雲山和它西面的山峰被水流分隔開。渡過澗流就是青蓮庵,它朝向東面而突出出來,地方清幽而庵中潔淨。庵中僧人法號叫六澗,也是溫和而易於接近,他堅決要留我吃飯。我急著登嶺,子是從庵後往西攀登。當時濃霧還籠罩著半山間,我全然不顧,直往上攀登三里,翻越了兩層峰脊,腳步踏上的地方,霧氣也鏇即散開。又往上兩里,峰脊上冰塊綴滿枝頭,那寒氣凝結成的冰塊,大的如拳頭,小的如雞蛋,依樹枝而結成,遇來風而墜落,滿地到處堆積。當時我所在的山峰霧氣已經全部消散,山的南東兩面,景物明晰可辨,然而北西兩面,仍有一半被霧氣遮掩,部江從山東南面流來,黃零江自西北面流來,環繞遷曲得很遠。這才知道雲陽山的山峰,都是自西南走向東北出卜列重疊為數重:紫雲山是它北面的第一重;青蓮庵的後面,即我從那裡登山的地方是第二重;雲陽仙所在的山峰是第三重;老君岩在雲陽仙上面,為山的最高頂端,它就是所說的七十一峰的主峰。雲峰在南面,我所登上的山峰在北面,兩峰橫列,山脈從雲陽仙的下面越山坳而聳起,聳為我所登山峰的第二重的最高頂端,然後向東延伸下下去,從青蓮庵再往東,盤結成茶陵州城所背靠的山峰。我登上第二重的最高頂端後,道路迷失甚至斷絕了,往西南眺望雲峰的最高頂端,中間隔著一個山塢,而雲峰的最高頂端還隱沒在晨霧中。俯瞰山脊越過去的地方,在峰下一里左右。山脊那邊有長滿翠竹綠樹的山谷,兩側的山峰如同兩乳,曲折環繞而相互掩映,整個山谷若天然洞府,無疑它就是雲陽仙的所在。雖無路,也趕忙直墜而下,然後越過山脊往上走,共兩里,翻過一小個山坳,進入雲陽仙。那庵朝北,登頂的路從庵的左邊走,往上五里便到老君岩,下山的路在庵右側,三里便到赤松壇‘庵後面有大石頭高高累起、飛架在空中而中間透出逢隙,竹子樹木懸綴在石頭上,景象極為美妙。石頭中間有一潭不流動的深水,異常清澈碧綠,名叫五雷池,天旱時祭祀求雨很靈驗。一層層岩石向上突起,沒辦法攀登,岩石上濃霧遮掩。大概因為第二重山的頂上,樹木當風起舞,所以冰塊只是依附著樹枝而堆積。而庵所在的山谷環繞夾峙,竹樹茂密婆婆,霧氣索繞在其間結成冰,便是滿樹玲瓏,如同瓊花瑤谷,北風一吹搖,便如婦女們佩帶的步搖玉佩,聲音和諧,如同清越的鐘磐奏鳴聲。冰塊冰條偶爾被震動而墜落地下,便如玉石山崩塌下來,有堆積到兩三尺高的,道路都被阻塞。聽說庵上面登攀起來更為艱難。這時已經過了下午,聽說赤松壇還在庵下邊。因庵中僧人講的是楚地音,我將“赤松”誤聽成了“石洞”。我本意想登上雲陽山山頂右側後,便從山頂北面下山,但又恐怕錯過石洞的奇景,並且有人說稍遲一會天氣可望晴朗。我向庵中僧人鏡然要了些食物,便往東面下山。路側澗流奔瀉在石縫間,僧人指點著說是“子房煉丹池”、“搗藥槽”、“仙人指跡”等一些名勝,這是將赤松子的傳說附會於留候張良。直往下走三里抵達赤松壇,這才知道是赤松而不是石洞。於是宿在庵中。庵中的殿很古老,中間供奉赤松子,左邊是黃石公,右邊是張子房。殿前有一棵古松,沒有其他好的景物。庵中僧人葛民也平易近人。
十四日早晨起來,天氣很寒冷,而濃霧又密布山岡。這之前,昨天晚上到赤松壇後,我就默默祈禱過黃石和子房的神位,祈求給半天的晴朗天氣,為的是我能登上山頂飽覽那裡的優美景致。到現在望著山頂上濃霧瀰漫、零星的小雨四處飛灑的樣子,便不再抱有攀登山頂的希望。飯後,便告別葛民下山。順山麓往北行,越過兩條小澗,共走四里,經過紫雲山山麓,江流從東北面流來,從此處流入山峽中,路也順流而去。繞出雲陽山北麓,又走兩里,為洪山廟。因為風雨交加,便停留在廟中,買了些柴禾燒火烤衣服,一整天都圍著火盆烤火。廟後面有條大路,沿著它往南可以登到雲陽山最高頂。當時廟下面江邊停著兒只船,都是因為江流中石頭太多,堵塞得厲害,不能順流而下,船夫屢屢招呼我,叫我明天搭乘船走,我卻仍不能放棄遊覽雲陽山的念頭。
十五日早晨起來,停泊的船隻即將掛帆航行,招呼我趕快上船;我見四周山上的霧氣已散開,便吃了飯,打定主意登山。路從廟後向南往上走,登三里,又有座高峰聳立在北面,道路分成兩條:一條岔向那座高峰的南面,一條岔向它的西南面。我先是從東南面走,疑心它就是前日我上羅漢洞時所經過的山峽中的那條舊道,而實際上它是到雲陽仙的路,不是徑直通到老君岩的,這才又折回來從西南面那條路走。不到一里,走到那座高峰的西面山峽中,顧仆往南望見山峽頂上有一座石橋飛架在兩端,我急忙眺望但未能望見。等往西上到嶺側面,看見大江已經繞流到嶺西面,大路卻往西北下去,於是朝嶺頭往南向上攀登。當時嶺頭上葉片似的冰塊紛亂雜沓,雖然沒有路,但我想,即使路走錯了,只要可以尋到石樑美景,也就不感到遺憾。等到達嶺上四處尋覓,沒有飛架的石頭,只是見到所在之嶺的嶺脊,往東南橫連著一個高頂,我想,那高頂定是登雲陽山頂的路。於是往東南越過山脊,仰頭直往上爬,又走一里,再越過一山脊,往下俯瞰山脊南面,雲陽仙已經在下方了。大概這座山嶺東西橫亘,西面為雲陽山最高頂端的北面盡頭處,東面就是與前面所登雲陽山東邊第二層山相連線的山嶺。從此處開始才找到路,於是繼續向南朝山頂攀登,山嶺上泳雪層層堆積,身軀若像從玉樹林中穿行。又走一里,接連翻過兩座山峰,才登到最高頂。這時雖然旭日隱藏著它的光輝,但濃黑的陰霆消散了,遠近各山峰都顯露出真實形態,只有西北方遠處的一座山峰還被淡淡的霧痕遮掩。於是從峰脊往南下走,又走一里,再翻過兩座山峰,峰坳間有兩條隱隱約約的小路,呈“十”字狀交叉:往南上又是登山頂的路,東邊的從半山中直往上延伸,西邊的從半山腰斜伸下去。然而,峰脊北面的山頂雖然高,卻純是土,沒有石頭;峰脊南面的山峰較低一些,而它的東面卻是石崖高高隆起,石峰石筍相對聳立。於是和顧仆將行李放在峰坳中,從峰坳南邊山嶺的東面,攀著崖壁間的縫隙而上,坐在石筍間,向下俯瞰山塢中,有一間茅屋,心想它就是老君岩的靜室、所說的老主庵。我私下想,直下到茅屋處有將近一里的距離,下去後又上來,路程既遙遠,況且又已經坐在石崖的頂上仰視俯瞰過,四周的景物也沒有什麼特殊的,所以不如越過山脊從西邊的路下山,方便就去遊覽秦人洞,不方便就往北到江邊去找船順流而下,也很容易。於是便從西邊的路走。山北面冰雪奎塞,茅草荊棘交錯纏繞,舉步漸漸艱難。兩里後路斷絕了,四顧都是茅草羨黎,被冰凌粘結著,上不能伸頭,下無從投足,加之茅草叢中本來就不時有一些倒臥的石頭,我懷疑這地方是虎穴,而山中又濃霧四起,俯瞰眺望一無所見,心裡計議著難以再往下走。於是又朝著山頂往上爬,因為冰滑、叢草奎塞,所以一邊往上登一邊向下跌落。想著峰嶺峻峭深草遮覆,可以脫離虎口,就更加鼓足勇氣直往上爬。兩里,重新登上山頂,往北回望前面從西邊向下所走的那山脊,又隔著兩座山峰了。那地方山嶺的東面茅草荊棘全都被火燒光,山嶺的西面卻是茅草荊棘遮蔽著山野,並且都是以嶺頭上的路痕為界限,像是有條分界似的。這時嶺西面黑霧瀰漫,嶺東面日影明朗,霧氣想要翻騰衝滾到東面,風立刻將其驅逐向西面,也好像是以嶺頭為分界似的。又往南一里,再走下兩座山峰,忽然見到峰嶺上亂石林立,一片片如像刀刃合聚、戈戟交集,西面石叢的尖尖上霧氣拂掠,東面石叢中烈風勁吹,人從石叢中溜足直下,又堅決攀上石崖坐在上面,更加覺得自豪。回想起前時下山先有路而忽然路斷絕,霧散後又陰霆滿天,想下山卻又被迫轉回山上的情景,都是因為山中神靈還沒有呈獻出這一奇景,所以故意使我放慢腳步,遷回曲折地繞圈子。下了石片林立的峰嶺,到山坳中又見到呈“十”字狀交叉的路,從“十”字路口往西下嶺,便都是在濃霧中穿行了。開頭的兩里,到處是冰凌陰霆,但草叢中有路;又走兩里,路變得隱微而且石頭樹草遮掩了路徑和視線;再走兩里,卻是石頭懸立樹木茂密,道路斷絕。大概前面所經過的西路,都是茶陵人從東面過來,到山中砍柴禾燒炭走出來的,到了此處就往回走。過了此處,崖石彎隆樹木更深,從上面不能下,從下面同樣不能上。我想,往下走的路程已經有好遠,再往下走三四里就應當到達山麓了,豈能又像前面那次一樣往回登?於是與顧仆或吊在石頭上或縱身躍向崖壁間,或懸在藤條上或倒鉤著樹枝,從虛空的崖石間墜落了幾層,漸漸聽到水聲從遙遠處傳來,然而終究不知道離人世是遠還是近!鏇即霧影忽然閃開,露出層層山峰和峽谷,樹色濃暗。霧影再一閃,又見峽谷口上的兩重山崖外,有一個平坦的山塢可以看得見。於是更是揣度著草叢的深淺踩踏著石瞪往下走,若像當年鄧艾的軍隊下陰平間道一樣,遇著溝谷往下墜,遇著崖壁朝下滾,什麼技法都用盡了,然而我們都是赤裸著手,無從讓手上裹上套子而身上披上氈子。不久,忽然下了一座懸崖,見到一條幹涸的山澗,於是得以踏著石頭向前走。前面攀著枝條懸空下墜藉助於樹,而刺穿衣服鉤掛住鞋子的也是樹,到了山澗中樹木才稍微稀疏些,隨即山澗中又生長了些草,草又遮蔽了澗底,倒伏的草叢下邊,不能分辨哪是石頭哪是水,很難下足。即或草沒有了石頭露出來,而棘刺勾芒,又像前面下山時一樣戳衣掛鞋。如此這般走了三里,下了一座有瀑布懸掛的山崖,隱約見到路影在草叢間,然而時隱時現。又走一里,澗流從兩邊山崖間破峽而出,兩邊的山崖高高地對峙著,北邊的尤其高峻陡峭,這才見到路從南邊山崖間越過嶺而出去。又走一里,見到從北面來的大路,這才開始有村莊,一打聽,這地方為窯里,大略是雲陽山西面的一個山塢。從窯里折往東北到洪山廟有五里多,往南到東嶺有十里多,東嶺往南再走五里,就是秦人洞了。當時迷霧漸漸散開,於是往南順著山峽行、越過一座小山嶺,走五里,登上棗核嶺,這兩嶺都是雲陽山向西延伸而後轉往北形成山峽的山嶺。朝下走一里,渡過一條澗流,那澗流從南面的龍頭嶺下流來,流出上清洞。依傍著嶺西麓溯澗往南上行半里,為絡絲潭,此潭深碧無底,兩旁的山崖間堆疊著許多石頭。又走半里,仍渡過澗流,依傍著嶺東麓往山上登。此處東面為雲陽山的南面山峰,西面是大嶺東面的一座高峻的山峰。大嶺與雲陽山一樣高,龍頭嶺在大嶺的山脊上,它東南面到西嶺結束,東北面抵麻葉洞,西北面聳立著五鳳樓峰,西南面為古爽沖。從大嶺的東北面流來的一條溪水,發源於洪碧山;從龍頭嶺往北朝下流的一條溪水,發源於大嶺、雲陽山山脊,兩條溪水匯合而往北流出把七。〔鋪的名稱。〕龍頭嶺的水分流往南北兩面,從嶺南面流下去的水,經東嶺塢匯合秦人洞來的水流出大羅埠。共走兩里,越過山嶺到一片平坦的田野,這是東嶺塢。山塢內水田平展,村落稠密,山塢的東面為雲陽山,西面為大嶺,北面就是龍頭嶺的山脊,南面是東嶺曲折環繞。我剛到時以為這個山塢已經是低平的地方,待走下東嶺,而後知道這山塢仍處在眾山之上。順山塢東面又走一里,投宿在新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