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經·第十四章
作者:李耳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看它看不見,把它叫做“夷”;聽它聽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這三者的形狀無從追究,它們原本就渾然而為一。它的上面既不顯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顯得陰暗晦澀,無頭無緒、延綿不絕卻又不可稱名,一切運動都又回復到無形無象的狀態。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這就是“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跟著它,也看不見它的後頭。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了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律。
注釋
①夷:無色。
②希:無聲。
③微:無形。以上夷、希、微三個名詞都是用來形容人的感官無法把握住"道"。這三個名詞都是幽而不顯的意思。
④致詰:詰,音ji(陽平),意為追問、究問、反問。致詰意為思議。
⑤一:本章的一指"道"。
⑥徼:音jiao(上聲)。清白、清晰、光明之意。
⑦昧:陰暗。
⑧繩繩:不清楚、紛芸不絕。
⑨無物:無形狀的物,即"道"。
⑩惚恍:若有若無,閃爍不定。
⑾有:指具體事物。
⑿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初始。
⒀道紀:"道"的綱紀,即"道"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