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禮儀部·卷三十二

作者:李昉

○葬送一

《易下·系》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衣之以薪而埋之於中野。)不封不樹,喪其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尚書》曰:周公在豐,(致政,老在豐也。)將沒,欲葬成周。周公薨,成王葬於畢。(成王不敢臣周公,故歸於武王,葬畢也。)

《禮記·曲禮上》曰:助葬必執紼。(紼,引申索。)

《禮記·檀弓上》曰:太公封營丘,比及五世,皆反葬於周。君子曰:"樂,樂其所自生。禮,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正丘首,正首丘也。仁,恩也。)

又曰:舜葬於蒼梧之野,蓋三妃未之從也。(古不合葬。)

又曰:葬於北方北首,三代之達禮也,之幽之故也。(北方北首,國北也。)

又曰:子柳之母死,子碩請具。(具,喪之器用也。子柳,魯叔仲皮之子,子碩兄。)子柳曰:"何以哉?"(言無其財。)子碩曰:"請粥庶弟之母。"(粥謂嫁之也。妾賤,取之曰買之也。)子柳曰:"如之何其粥人之母,以葬其母也?不可。"

又曰:公叔文子升於瑕丘,蘧伯玉從。(二子衛大夫也。文子,獻公之孫名拔也。)文子曰:"樂哉,斯丘也。死則我欲葬焉。"伯玉曰:"吾子樂之,則瑗請前。"(刺其欲害人良田。瑗,伯玉名也。)

又曰:成子高寢疾,(成子高,齊大夫。國成伯,高父也。)慶遺入請曰:"夫子病革矣。如至乎大病,則如之何?"(觀其意也。革,急也。慶遺,封之族。)子高曰:"吾聞之也,生有益於人,死不害於人。吾縱生無益於人,吾可以死害於人哉?我死則擇不食之地而葬我焉。"(不食謂不墾耕。)

又曰:國子高曰:"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見也。是故衣足以飾身,棺周於衣,槨周於棺,土周於槨,反壤樹之哉!"

又曰:孔子之喪,有自燕來觀者,舍於子夏氏。子夏曰:"聖人之葬人,與人之葬聖人也,子何觀焉?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見封之若堂者矣。見若防者矣,(防形旁殺平上而長。)見若覆夏屋者矣,(覆謂茨瓦也。夏屋,今之門廡也,其形傍廣而卑。)見若斧者矣,從若斧者焉。馬鬛封之謂也。"

《禮記·檀弓上》曰:季武子成寢。杜氏之葬在西階之下,請合葬焉。許之。入宮而不敢哭。武子曰:"合葬,非古也。自周公以來,未之有改也。吾許其大而不許其細,何居?"命之哭。

又曰:子游問具。夫子曰:"稱家之有亡。"子游曰:"有亡惡乎齊?"(惡乎齊,問豐省之比。)夫子曰:"有無過禮。苟亡矣,斂首足形,還葬,懸棺而封。(不設碑繂,不備禮也。)人豈有非之者哉?"

又曰:宋襄公葬其夫人,醯醢百瓮。

《禮記·檀弓下》曰:季子皋葬其妻,犯人之禾。申祥以告,曰:"請庚之。"(申祥,子張子。庚,償也。)子皋曰:"孟氏不以是罪予,朋友不以是棄予,以吾為邑長於斯也。買道而葬,後難繼也。"(恃寵虐民,非也。)

又曰:延陵季子適齊,於其反也,其長子死,葬於嬴博之間。(嬴博,齊地,泰山縣是也。)孔子曰:"延陵季子,吳之習於禮者也。"往而觀其葬焉。其坎深不至於泉,(以生恕死。)其斂以時服。既葬封,廣輪掩坎,其高可隱也。(輪,從也。隱,據也。)既封,左袒,右還其封,且號者三,曰:"骨肉歸復於土,命也。若魂氣則無不之也,無不之也。"(還,回。)而遂行。孔子曰:"延陵季子之於禮,其合矣乎!"

又曰:子路曰:"傷哉貧也!生無以為養,死無以為禮也。"孔子曰:"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斂手足形,還葬而無槨,稱其材,斯之謂禮。"(還猶疾也。)

《禮記·王制》曰: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殯,三月而葬。(尊者舒,卑者速。《春秋傳》曰:"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三年之喪,自天子達庶人。縣封葬不為雨止。不封不樹。喪不貳事。

《禮記·曾子問》曰:"葬引至於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堩,道也。變謂異禮。)孔子曰:"昔吾從老聃助葬於巷黨。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聽變。'既明,反而後行。曰'禮也'。(巷黨,黨名也。)反葬,丘問之曰:'夫柩不可以反也。日有食之,不知其已之遲也,則豈如行哉?'(已,止也。數讀為速。)老聃曰:'夫柩不早出,不墓宿。(侵晨夜則近奸寇也。)見星而行者,惟罪人與奔父母之喪者乎!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見星也?(為無日而慝,祚豫止。)且君子行禮,不以人之親痁患。'"(痁患,病也。以人之父母行禮而恐,懼其有患害不為也。)

《禮記·曾子問》曰:"並有喪,如之何?何先何後?"(並謂父母。若親同者,同月死。)孔子曰:"葬,先輕而後重;其奠也,先重而後輕,禮也。自啟及葬不奠。(不奠,務於當葬者。)行葬不哀次。(不哀次,輕於在殯者。)反葬,奠而後辭於殯,遂修葬事。(殯當為賓,聲之誤也。辭於賓謂告將葬啟期也。)其虞也,先重而後輕,禮也。"

《禮記·喪大記》曰:君葬用輴,四綍,二碑,御棺用羽葆;大夫葬用輴,二綍,二碑,御棺用茅;士葬用國車,二綍,無碑,比出宮,御棺用功布。(大夫廢輴,此言輴,非也。)

《禮記·中庸》曰: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

《左傳·隱公》曰:公將如棠觀魚者,臧僖伯諫,不從。冬,臧僖伯卒。公曰:"叔父有憾於寡人,(叔父有憾,觀魚不聽也。)寡人弗敢忘。"葬之加一等。

又曰:元年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弗臨,(賈逵曰:改葬,改備禮也。葬嗣君之事,公不臨,言無恩。禮曰改葬細也。)故不書。惠公之薨也,有宋師,太子少,葬故有闕。是以改葬。(言是以,明禮缺故也。)

又曰: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

《左傳·僖上》曰:許穆公卒於師,葬之以侯,禮也。(男而侯禮,加一等。)凡諸侯薨於朝會,加一等;(諸侯命有三等:公為上等,侯伯為中等,子男為下等。)死王事,加二等。於是有以袞斂。(死王事謂朝天子,以命用師。袞斂者,上公九命服袞也。)

《左傳·宣上》曰:葬敬羸,旱無麻,始用葛茀。(記禮變之所由。茀所以引柩,殯則有之以備火,葬則以下柩。)雨,不克葬,禮也。禮:卜葬先遠日,辟不懷也。(懷,思也。)

《左傳·成上》曰: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益車馬,始用殉,重器備。槨有四阿,棺有翰檜。君子謂華元、樂莒"於是乎不臣。臣,治煩去惑者也。今二子者,君生則縱其惑,死又益其侈,是棄君於惡,何臣之為?"

《左傳·昭二》曰:叔孫卒,杜泄將以路葬,且盡卿禮。(路,王所賜叔孫車。)南遺謂季孫曰:"叔孫未乘路,葬焉用之?且冢卿無路,介卿以葬,不亦左乎?"

《左傳·昭十二》曰:鄭簡公卒,將為葬除。(除葬道。)及游氏之廟,(游氏,子太叔族。)將毀焉。子太叔使其除徒執用以立,而無庸毀。(用毀廟具。)曰:"子產過女,而問'何故不毀',乃曰'不忍廟也。諾,將毀矣'"。(教毀廟者之辭。)既如是,子產乃使辟之。毀之,則朝堋;弗毀,則日中而堋。

《春秋說題辭》曰:葬,屍下藏也。人生於陰,含陽充;死入地,歸所與也。(宋均註:人生陰謂在胞胎中。)

《論語·先進》曰:顏淵死,門人慾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言顏路在,聽門人厚葬之。)

《白虎通》曰:周公以王禮葬何?以為周公踐祚理政,與天同志。原天之意,子愛周公,與文武不異。故以王禮。

《爾雅》曰:葬,藏,謂之壙宅。兆塋,域地也。

《說文》曰:窆,葬下棺也。

《史記》曰: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王死節,乃持項王頭示魯。魯父兄乃降。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後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籍彭城。

《史記》曰:臨江閔王榮,以孝景前四年為太子,四歲,廢為臨江王。四年,坐侵廟壖為宮,上征榮詣中尉府。中尉郅都責訊王,王恐,自殺,葬藍田。燕數萬銜土置冢上。百姓憐之。

又曰:郭解姊子負解之勢,與人飲,強灌之。人怒,拔刀刺殺解姊子,去亡。解姊怒曰:"以翁伯之義,人殺吾子,賊不得。"棄其屍於道,不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賊處。賊窘,自歸,具以實告解。解曰:"殺之固當,吾兒不直。"遂去其賊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諸公聞之,皆多解之義。

《戰國策》曰:秦宣太后愛魏餘,病且死,令曰:"我死,必以魏子為殉。"庸芮為之說後曰:"以死者為有知乎?"曰:"無知。"芮曰:"何乃空以生之所愛,葬無知之死人哉?若死者有知,先王之積怒久矣。太后救過不暇,何得私魏子乎?"太后乃止。

《漢書》曰:韓信,淮陰人。家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為商賈。常從人寄食,其母死,無以葬,乃行營高燥地旁可置萬家者為冢。

又曰:張良始所見下邳圮上老父與書者,後十三歲,從高帝過濟北,果得穀城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及良死,並葬黃石。每上冢,伏臈祠黃石。

又曰:衛青貴,而平陽侯曹壽有惡疾,就國。長公主問列侯賢者,左右皆言大將軍。主嘆曰:"此出吾家,常從我奈何?"左右曰:"於今尊貴無比。"於是,主諷皇后,言之上,乃詔青尚平陽主,合葬起冢。

又曰:三長史害張湯,自殺,昆弟欲厚葬。湯母曰:"湯為天子大臣,被惡言而死,何厚葬為?"載以牛車,有棺而無槨。上聞之,曰:"非此母不生此子。"迺盡誅三長史。

又曰:主父偃方貴幸時,客以千數。及死,無一人視,獨孔車收葬焉。上聞之,以車為長者。

又曰:霍光薨,上及皇后太后親臨光喪。太中大夫任宣與侍御史五人持節護喪事。賜金錢繒絮,繡被百領,衣五十篋,璧珠璣玉衣,(師古曰:《漢儀注》以玉為襦,如鎧狀,連綴之,以黃金為縷,腰以下玉為札,長尺廣二寸,半為甲。下至足,亦綴以金縷也。)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蘇材曰: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曰黃腸。木頭皆內向,故曰題湊。如淳曰:便房,冢壙中室也。《漢儀注》:天子陵中明中高丈二尺,周二丈,內梓宮,次楩槨、柏黃腸題湊也。)東園溫明,(服虔曰:東園處此器形如方漆桶開一面,漆畫之,以鏡置其中,以懸屍上,大斂並蓋之矣。)皆如乘輿制度。載光屍柩以轀輬車,黃屋左纛,發材官輕車、北軍五校士軍陳,至茂陵,以送其葬。謚曰宣城侯。發三河卒穿復土起冢,祠堂置園邑三百家。

又曰:金日殫薨,賜葬具冢地,送以輕車,介士軍至茂陵,謚曰敬侯。

又曰:楊王孫者,孝武時人也。學黃老之術,家業千金。厚自奉養,生亡所不至。及病且終,先令其子曰:"吾欲倮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則為囊盛屍,屍入地七尺。即下,從足引脫其囊,以身親土。"其子欲默而不從,重廢父命;欲從之,心又不忍。乃往見王孫友人祁侯。祁侯與王孫書。王孫報曰:"蓋聞古之聖王,緣人不忍其親,故為制禮。今則越之。吾是以裸葬,將以矯世。吾聞之:神精者,天之有;形骸者,地之有。精神離形,各歸其真,故謂之鬼。鬼之為言歸也。屍塊然獨處,豈有知哉?裹以幣帛,隔以棺槨,支體結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為枯臘。千載之後,棺槨朽腐,乃得歸土,就其真宅。"祁侯曰:"善。"遂祼葬。

又曰:朱雲年七十餘,終於家。病不呼醫藥,遺言:以身服斂,棺周於身,土為槨,(韋昭曰:燒土為槨也。)為丈五墳,葬平陵東郭外。

又曰:韋玄成為相,病且死。因使者自白曰:"不勝父子私,願乞體骨,歸葬父墓。"上許焉。

又曰:朱邑病且死,囑其子曰:"我故為桐鄉吏,其民愛我,必葬桐鄉。後世子孫奉我,不如桐鄉民。"及死,其子葬之桐鄉西郭外,民果共為邑起冢立祠,歲祠祭,至今不絕。

又曰:孔光薨,王莽白太后,使九卿策贈以太師、博山侯印綬,賜乘輿秘器金錢雜帛。少府供帳,公卿百官會弔。送葬,載以乘輿及副各一乘,羽林孤兒、諸生合四百人挽送,車萬餘兩。將作穿復土,河東卒五百人起墳,如大將軍王鳳制度。

又曰:董賢死,見廢,裸診其屍,因埋獄中。賢所厚吏沛人朱詡自劾。去大司馬府,備棺衣,收賢屍葬之。王莽聞之,大怒,以他罪系殺詡。

又曰:楚王戊女解憂妻烏孫。公主上書言年老思鄉,願得歸骸骨葬漢地。天子憫而迎之。公主與孫男女三人俱來。後二歲卒,三孫因留守墳墓。

又曰:樓護字君卿,結交士大夫,無所不傾其。交士長者,尤見親敬。母死,送葬者致車二三千兩。

《後漢書》曰:永平十二年,詔曰:"昔曾閔奉親,竭歡致養;仲尼葬子,有棺無槨。喪貴致哀,禮存寧儉。今百姓送終之制,競為奢靡,生者無擔石,而財力盡於墳土;伏臘無糟糠,而牲牢兼於一奠。靡破積代之業,以供朝夕之費,豈孝之意哉?有司其申明科禁,宣下郡國。"

范曄《後漢書》曰:孔僖拜臨晉令,卒官,遺令即葬。二子長彥並十餘歲,蒲坂令許君然勸令反魯。對曰:"今載柩而歸,則違父令;舍墓而去,心所不忍。"遂留華陰。

《續漢書》曰:張奐,光和四年卒,遺令曰:"吾前後仕進,十腰銀艾,不能和光同塵,為讒邪所忌。但地底冥冥,長無曉期,而復纏以纊綿,牢以釘密,為不喜耳。今幸有前穿,朝隕夕下,措屍靈床,幅巾而已。奢非桓文,儉非王孫,推情從意,庶免咎吝。"諸子從之。

又曰:周暢字伯持,性仁慈,為河南尹。永初二年夏,旱,久禱無應。暢因收葬洛城旁客死骸骨凡萬餘人,應時澍雨,歲乃豐稔。位至光祿勛。

《東觀漢記》曰:光武發薊還,士眾喜樂,鼓聲歌詠,八荒震動。過范陽,命諸將收葬吏士。又東平王蒼葬,章帝訪,詔有司加賜鑾路、乘馬、龍旗、九旒、虎賁百人。

又曰:東海王強薨。追念強雅性恭儉,不欲令厚葬以違其意,詔中常侍杜岑、東海相傳曰:"王恭謙好禮,以德自終。敕官屬遣送,務行約省。茅車瓦器,以成王志。"

又曰:王丹,閭里有喪憂,輒度其資用,教之儉約,因為其制日定葬。其親喪,不過留殯一月,其下以輕重為差。

又曰:梁鴻病因,與高伯通及會稽士大夫語曰:"昔延陵季子葬於嬴博之間,不歸其鄉,慎勿聽妻子持屍柩去。"終後,伯通等為求葬處。有要離冢高燥,眾人曰:"要離,古烈士。今伯鸞亦清高,令相近。"遂葬要離冢旁。子孫歸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