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卷一
作者:李昉
○敘兵上
《世本》曰:蚩尤作兵。(宋襄注曰:蚩尤,神農臣也。)
《春秋元命苞》曰:蚩尤,虎卷威文立兵。(宋均注曰:卷,手也,手文威字也。)
《書》曰:鴻範八政,八曰師。
《大戴禮》曰:魯哀公問孔子曰:"蚩尤作兵與?"孔子曰:"蚩尤,庶人之貪者也。反利無義,以喪厥身,何兵之能作與?民皆生也。"
《左傳》曰: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
又曰:舉不失德,賞不失勞,老有加惠,旅有施捨,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經也。
又曰: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
又曰:師直為壯,曲為老。
又曰:師克在和,不在眾。
《穀梁傳》曰:善為國者不師,善師者不陣,善陣者不戰,善戰者不死。
《國語》曰:穆王將征犬戎,祭公謀父諫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觀兵。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注曰:玩,黷。震,懼也。)
《家語》曰:哀公問曰:"寡人慾吾國小則能守,大則能攻,其道若何?"孔子曰:"使君朝廷有禮,上下和親,天下百姓皆君之民也。將誰攻焉?苟違此道,民叛如歸,皆君之仇,將誰守焉?"公曰:"善哉。"於是廢澤梁之禁,馳關市之稅,以惠百姓。
《史記》曰:范蠡云:"兵者,兇器;戰者,逆德。"
《漢書》曰:兵家者,蓋出古司馬之職,王官之武備矣。後世爍金為刃,割革為甲,器械甚備。下及湯武受命,次師克亂而濟百姓,動之以仁義,行之以禮讓,《司馬法》是其遺事也。自春秋出至於戰國,出奇設伏,變詐之兵並作。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一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六家。
又《刑法志》曰:自黃帝有涿鹿之戰以定火災,顓頊有共工之陣以定水災。唐虞之際,至治之極,猶流共工,放歡兜,竄三苗,殛鯀,然後天下服。夏有甘扈之誓,殷、周以兵定天下矣。天下既定,戢藏干戈,教以文德,而猶立司馬之官,設六軍之眾,因井田而制軍賦焉。天子畿方千里,提封百萬井,出軍賦六十四萬井,戎馬四萬匹,兵車萬乘,故稱萬乘之主。戎馬車徒干戈素具,春振旅以蒐,夏拔舍以苗,秋治兵以獮,冬大閱以狩,皆以農隙以講武事焉。連師比年簡車,卒正三年簡徒,群牧五載大簡車徒,此先王為國立武足兵之大略也。
又曰:以仁義綏民者,無敵於天下也。至於齊桓、晉文之兵,可謂入其域而節制矣。然猶未本仁義之大統也。故魏、秦之武,銳不可以當桓、文之節制;桓、文之節制不可以當湯、武之仁義。故曰:善師者不陣,善陣者不戰,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亡。
又曰:夫文德者,帝王之利器;威武者,文德之輔助也。夫文之所加者深,則武之所服者大;德之所施者博,則威之所制者廣。三代之盛,至於刑措兵寢者,以其本末有序,帝王之所極功也。
又曰:魏相曰:"救亂誅暴謂之義兵;敵加於己,不得已而起,謂之應兵;爭忿小故不勝憤怒者謂之忿兵;利人土地貨寶者謂之貪兵;恃國家之大、矜人民之眾,謂之驕兵。
又曰:晁錯上書云:"丈五之溝,塹車之水,(塹音子廉反。)陵阜崎嶇,積石相接,此步兵之地,車騎五不當一。平原廣澤,漫衍相屬,此車騎之地,步兵十不當一。候視相及,川谷分限,此弓弩之地,刀楯三不當一。草木蒙蘢,枝葉蔚茂,此矛鋋之地,長戟三不當一。穹崇險隘,阻厄相視,此刀楯之地,弓弩二不當一。
《老子》曰: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又曰: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又曰:是以君子居則貴左,故吉事尚左,喪事居右。是以偏將軍處左,上將軍處右。戰勝,以喪禮處之也。
又曰: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
又曰: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又曰:以政治國,以奇用兵。
《六韜》曰:用兵之道,使如疾雷,令民不及掩耳,卒電不暇瞑目。
《古司馬兵法》曰:古者,以義理之謂之正,(治民、用兵、止亂、討暴,必以義也。)正不獲意則權,權出於戰,不出於仁也。(分不均、求不勝謂之不獲意。權,錘也,平輕重而為之功。以死易生,以危為寧,反覆往來而以詐成,故曰不出於仁也。)是故殺人安人,殺之可也。(以殺止殺,可以生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除民亂以去君害。)以戰去戰,雖戰可恃也。故仁見親,義見悅,智見恃,勇見方,信見信。(將有五材,民親悅恃方而信之。)故內得愛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戰也。(利加於人則守固,威加於敵人則戰勝也。)
又曰:戰道不違時,不歷民病,所以愛吾民也。(春夏興師為違時。春興師虜五穀,夏興師傷人民。故役不逾時,寒暑不易服,飢疫不行,所以愛民也。)不加喪,不因凶,所以愛夫其人也。(敵有喪、飢、疫不加兵,愛彼民如己民。)冬夏不興師,所以兼愛彼民也。(大寒甚暑,吏士懈倦。)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
又曰:天下既平,天子大凱。春蒐秋獮,諸侯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戰也。
又曰:古者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是以明其禮也。不窮不能,而哀憐傷痛,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爭義不爭利,是以明其義也。又能舍服,是以明其勇也。知始知終,是以明其智也。六德以時合教,以為民紀者,古之道也,自古之政也。(仁、義、勇、智、信,民之本,隨時而施,為民綱紀,古之所傳政道也。)
又曰:先王之治,順天之道,設地之宜,官民之德,而正名治物。(正者,正官名也。名正則可治之。)立國辨職,(立國治民,分守境界,各任其職也。)以爵分祿。(以爵位尊卑,職其祿秩也。)諸侯悅懷,海外來服,(服從已也。)獄弭而兵寢,聖德之治也。
又曰:有虞氏不賞不罰,而民可用,至德也。夏後賞而不罰,至教也;殷罰而不賞,至威也;周以賞罰,德衰也。賞不逾時,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罰不遷列,欲民睹不善之害也。(賞功不移晷,罰惡不列,所以勸善懲惡欲疾速者也。)
又曰:夏後正其德也,未用兵之刃,故其兵不雜。(設軍不陣,敵服,故不用五兵。)殷,義也,始用兵之刃矣。(陣而不戰。)周,力也。盡用兵之刃矣。(周不及虞夏之教,討暴征亂戰後勝。)夏賞於朝,貴善也(以德化也。)。殷戮於市,威不善也。(以刑禁也。)周賞於朝,戮於市,勸君子,懼小人也。(以賞進,以罰禁。)三王章其德,一也。(三王皆道德,文武隨而施之,其致一也。)
又曰:凡戰,寬而觀其慮,(寬者,先以單弱示不能,以示敵變化,慮其利害得失所在也。)進退以觀其固,(遣輕兵至敵所在,視察進退固備虛危處所也。)危而觀其懼,(詐沒危事,以知敵恐怖得失之勢也。)靜而觀其怠,(敵靜而不動,相視吏士知懈怠。)動而觀其疑,(輕兵挑戰,相視敵人,知其疑否也。)襲而觀其治。(欲襲敵,先視其守備外內,什伍、器械,虛實治亂所在也。)
又曰:凡戰,以輕行,輕危;(輕兵高林疾足,能追奔逐,比翼助進退,當須步曲什伍為卒,節度行止。輕兵,無輕重,故危之。)以重行,重無功。(重兵持堅固守,什伍不得進退,不得能利,故無功也。)故戰相為輕重。(重兵主持堅固守,輕兵主追兵取利,相為用也。)
又曰:民有勇心,惟敵之視;(士卒勇銳,進退前後,離合左右,見勝利之形,惟敵所在,輒得其便也。)民有畏心,惟北之視。(士卒恐懼,各有嫌疑不求便利,懷其北心,當安穩教導,開示勝形,以服習之。)兩心交支,兩利若一;(兩軍相當,兵相支持,各求便利共事,一勝之勢在兩軍間有道者得之也。)兩為之職,惟權之視。(謂知已知彼,稱輕重,量多少,度進退,知彼已虛實之所在也。)
又曰:軍旅以舒為主,舒則人力足,雖交兵致刃,徒人不趨,車不馳也。逐奔不逾列,是以不亂。軍旅之固,不失行列之政,不絕人馬之力,遲速無過誡命。(軍族政為堅固也,進退疾徐,從金鼓之聲也。)
又曰:軍庸不入國,國庸不入軍。軍庸入國則民德廢,國庸入軍則民德弱。(軍國異庸,強弱殊任,故不相入,入則亂也。)故在國言文而語溫,在朝恭以遜,修己以待人,不召不至,不問不言,難進易退。(此申敘國庸之宜。)在軍抗而立,在行遂而果,介者不拜,兵車不軾,城上不趨,危事不齒。(此申致軍庸之宜抗者,不待問也。意者有慮於事而為,不須令遂必也。果勝也,介者不拜,車不軾,騎不下,所以遠屈而亂行也,上趨為驚眾也。)故禮與法,表里也;文與武,左右也。古者賢王明民之德,盡民之善,故無廢德,無簡民,賞無可生,罰無可殺也。(民有一善處一事,故能盡民之善,無損德,民能堪其事,故賞罰無所施。)
又曰:凡從奔勿息,敵或止於路,則慮之。(追敵奔北無休懈,則敵於路旁設伏,當觀察反覆慮之,自警戒也。)凡近敵都,必有進路,退必有反慮。(深入敵地,必知進退便利道徑,通塞利害所在,避實從虛也。)
又曰:凡戰,先則弊,後則懾。(兵先舉則勞,後起則士心不定而恐懼。)選良次兵,是謂益民之強;(選良者,擇取勁勇有材者為前,當什伍相以接之死地及見勝則心專強之。)棄任節食,是謂開民之意,自古之政也。(任者,畜積器物焚儲畜服御之具。節餘糧戰之曰不餘食,示必死戰也。開塞生意以專民心,此五帝三王用兵之道也。)
《曹公孫子兵法序》曰:操聞上古弧矢之利,《論語》"足食足兵",《尚書》八政曰"師",《易》曰:"師貞",《傳》云:"王赫斯怒",黃帝、湯武鹹用干戈為民也。用武者滅,用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聖賢之於兵也,戢而時動,不得已而用之。吾觀兵書戰策,孫武深矣。孫子者,齊人也,名武。為吳王闔閭作《兵法》一十三篇,試之婦人,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滅齊、晉。後百餘歲,有孫臏,是武之後也。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謂下五事,彼我之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人與上同意,(謂導以教令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人不畏危。(危,疑也。言上有仁化於下,則能致命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言以九也,形勢不同,因時制度也。)將者,智信仁勇嚴。(將宜五德備也。)法者,曲幟制官道主用。(部曲幡幟、金鼓之制。官者道者糧路主用,軍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又曰:兵者,詭道,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言已實能用師,外示無法。)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欲進而治去道,若韓信之襲安邑,陳舟監晉而度於夏陽是也。)故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敵持實,須備之。)強而避之,(避其所長。)怒而撓之,(待其衰解。)卑而驕之,引而勞之(以利勞之。)親而離之,佚而勞之,(以利勞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擊其懈怠空虛也。)此兵之勝,不可豫傳。(傳,泄也。)
又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夫興兵深入長驅,敵舉國來服為上;次,兵擊破得之為次。)全軍為上,破軍次之。(軍四千人。)全卒為上,破卒次之。(上一千人,下五百人。)全伍為上,破伍次之。(百人至五人也。)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不戰而屈人之兵者,善之善者也。(夫不戰而敵自屈服,上;兵代謀,敵始有謀,代之易也。)
又曰: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以十敵一則圍之,是為智,等而兵利釣而客勁操,所以倍兵圍下邳而生擒呂布也。)倍則分之,(以二敵一,二則為當一,術為奇。)敵則能戰,(已為士眾等差者,猶設奇伏以勝之也。)少則能逃,(高壁壘勿與敵戰也。)不若則能避之,(引兵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小不能當大也。)
又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部曲為分,什伍為數也。)斗眾如斗少,形名是也。(旌旗曰形,金鼓曰名。)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先出合戰為當,後出為奇也。)兵之所加,如以瑕投卵者,虛實是也。(以實擊虛也。)
又曰: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見羸形也。)與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以利害動敵也。)故善戰者,求之於勢,(專在權也。)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以勢者權變明也。)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員則行。(任勢自然。)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萬仞之山者,勢也。
又曰:凡先據戰地而待敵者佚,(有餘力地。)後據戰地而趍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誘之以利。)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出兵所必趣,攻兵所必救。)故敵佚能勞之,(以利煩之。)飽能飢之,(絕其糧道。)安能動之,出其所必趨也。(使敵必。)
又曰: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就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故水因地而制形,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與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勢盛必衰,形露必敗,能因敵變化勝之,若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長短,月有死生。(兵無常勢,盈縮隨敵也。)
又曰: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敵情謀者不能結交也。)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高而崇者為山,樹木所聚者為林,坑堆者為險,一高一下為阻,水草漸洳為沮,泉水所歸不流者為澤也。)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兵一分一合,此敵為變。)故兵疾如風,(擊虛空也。)徐如林,(不見利也。)侵掠如火,(疾如火也。)不動如山,(守山。)難知如陰,(似天陰不見外宿也。)動如雷霆。
又曰: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左氏言: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謁也。)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正正高齊,堂堂者大。)
又曰:用兵之法,高陵勿向,倍丘勿迎,丘阪勿迎,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懷歸故能死戰,不可擊也。)圍師勿斗,(司馬法曰:兵三面,開其一面,示生路也。若敵專陸地必空一面以示其虛,欲使戰守不周也。)此用兵之法也。
又曰:故善用兵,譬如帥然;帥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又曰:踐墨循敵,以決戰事。(行踐規矩無常者也。)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矩。(處女示弱,兔,往也。)
《吳子》曰:鼓鞞金鐸所以威耳,旄麾旗章所以威目,禁令刑罰所以威心。三者不立,雖有國,必敗於敵。故曰心威於形,不可不戰。
《管子》曰:夫為兵之數,存乎聚財、論工、(造軍器)制器、(兵器)選士、政教、(軍中號令。)服習、(謂使習武藝。)偏知天下、(謂徧知其地形隘易,主將二拙,士卒勇怯。)明於機數。此八者皆須,故兵未出境而無敵;八者悉備,然後能正天下。
又曰:凡民之所以守戰而死而不德其上者,(或守或戰,雖復至死,不敢持之,以德於上則有數存於其間,以至此地。)曰古者親戚墳墓之所在也,(一變。)田宅富厚足也,(二變。)不然則州黨與宗族足懷樂也,(三變。)不然則上之教訓、習俗、慈愛之於民也厚無所往得之也,(君之恩厚皆在於人無所他往,故得人致死。四變。)不然則山林、澤谷之利足生也,(五變。)不然則地形險阻易守而難攻也,(六變。)不然則訁罰嚴而可畏也,賞明而足勸也,(七變。)不然則有深怨於敵人也,(八變。)不然則有深於上也。(功厚則祿多,故亦自為戰而不得於君。九變。)今恃不信之人而求以利,用不守之民而欲以固,將不戰之卒而幸以勝,此兵之三闇也。
《尉僚子》曰:凡兵者,羊腸亦勝,鋸齒亦勝。兵重者如山林,輕者如燔如炮,如漏如潰,如堵垣壓人也,雲霓覆人也。
又曰:故兵止如堵牆,動如風雨,車不結轍,士不鏇踵。此本戰之道也,所以養民也。
又曰:城所以守戰,戰所以守城也。故務耕者其民不飢,務守者其民不危,務戰者其地不圍。三者,先王之本務也,而兵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