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炳文
胡炳文(1250-1333),字仲虎,號雲峰,元代教育家、文學家。婺源考川人。一生致力於研究、弘揚朱子理學,在易學研究上也頗有造詣。在家鄉創建明經書院。代表著作有《雲峰集》、《四書通》、《周易本義通釋》和為兒童編寫的《純正蒙求》等。► 3篇詩文
易學世家
胡炳文的祖父胡師夔,曾求學於朱熹門下,精通五經,尤其對《易經》頗有造詣,撰有《易傳史纂》等專著。父親胡斗元,14歲拜朱熹從孫朱洪範為師,學習《易》學。他日玩一爻,七日通玩一卦,周而復始,反覆練習,持之以恆。他曾外出週遊,傳播易學,四方學子紛紛向他求教。後回到家鄉,又有不少仰慕他的求學者,遠道前來登門拜師。他孜孜不倦,任教鄉里達50年,72歲逝世時,州、縣學士大夫聞訊無不悲痛,他的弟子俞洪等百餘人追憶先生的德行,以“古隱君子”私謚,尊稱為“孝善先生”。胡炳文秉承家傳,精研《易》學,並傾注數年的努力對周易進行了全面考訂,完成專著《周易本義通釋》,以糾偏辨錯,闡發先聖本義。
胡師夔、胡斗元、胡炳文,一家三代都相繼成為易學名家,名列“明經胡七賢”,在東南學者中很有名氣。祖孫之中,胡炳文的名聲更響。
興教於鄉
胡炳文自幼好學,12歲的時候,就經常讀書至深夜。父母擔心他讀壞了身體,多次催他休息,他便用衣服遮住窗戶的光,躲在房內終夜默讀。他專心研究朱子理學,對於諸子百家、陰陽醫卜、星曆術算也無不精通。由於學問精深,他曾受聘在婺源縣學講學,還先後出任江寧(今南京)教諭、信州路(治今江西上饒)學錄和“道一書院”山長,在學界被尊為一代名儒。
胡炳文看到當時一些學者只知臨模晉帖、吟誦晚唐詩,卻不懂經學,深為憂慮。他認為朱子家鄉、明經公故里,更要秉承先聖衣缽,弘揚理學,大力興辦教育。於是在至大三年(1310年),他出資在家考川建造房屋200間,其族侄、曾任龍泉縣主薄的胡淀捐田300畝,族侄胡澄捐田50畝,共同創建了明經書院。明經書院規模較大,主要建築有大成殿、會講堂、書齋、塾堂等,不僅供胡氏子弟讀書,也可以滿足附近學子求學的願望。書院田產全部用於興辦義學,“輸其歲入,以養師弟子”。明經書院規定,家族子弟不論貧富,士人不論遠近,都可以到明經書院讀書求學。書院還提供膳食、宿舍。書院落成之後,四方慕名前來求學的學子絡繹不絕。元代經學家、國子監司業吳澄撰文稱讚明經書院,說:“真儒明經之學,復見於朱子之鄉,不其偉歟!”當時的婺源知州黃維中考察了新建成的書院,上奏朝廷,請賜匾額“明經銓注”於書院。已屆花甲之年的胡炳文辭去信州路“道一書院”山長,回到家鄉的“明經書院”執掌教事。
明經書院是以遠祖、明經進士胡昌翼的名義冠名的。為使明經書院真正能“循明經之名,責明經之實”,培養更多有用的人才,胡炳文出謀劃策,胡淀奔走效力,二人不分寒暑,日夜操勞。胡炳文說:“學者來自四面八方,如果不嚴格管理,精心授教,就可能辜負先聖先師的囑咐和學者的期望”。他還四處聘請“道高而器弘,經明而文古”的先生來書院任教。
胡炳文親自編寫教材,親自上課講學,《純正蒙求》就是他專為剛入學的兒童編寫的啟蒙教材。該書以儒家經典注釋和歷史人物如何讀書、處世、做人的事跡,編成四字一句的韻語,便於孩子們記憶背誦。比如“君實枕圓,純仁帳墨”這兩句,下面則注釋:宋朝的宰相司馬光,字君實,刻苦好學,他為了減少睡眠增加讀書的時間,就用一段圓木當枕頭,睡著後一翻身,圓枕滾動,人就醒了,馬上起身再讀書;純仁,是宋朝著名文學家范仲淹的兒子,晚上還要把蠟燭移到蚊帳中讀書,久而久之,帳頂被煙燻得像墨一樣黑。後來,他當了宰相,他的夫人就把蚊帳拿出來教育孩子。書中還有“孔融取梨”、“溫公擊缸”等典故,這些內容至今還是教育兒童的好素材。《純正蒙求》每卷120句,總為360句,篇幅不大,但內容豐富,對兒童的教育意義較大。《四庫全書》說:“此書循諷吟喔,以資感發,與朱子《國小外篇》足相表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書院建成後,胡淀因勞累過度不幸去世,胡炳文肩上的擔子更加沉重。但他矢志教育,壯心不已。他辦學的宗旨很明確,一是要傳承朱子之理學。他說:“我輩居文公鄉,熟文公書,自是本分之事。”二是崇尚修身養心,“始教人明經學,然後為士。”堅持治學“以聖賢之言,身體而力行之,不為口耳文字之習,必始終如一。”他自己率先垂範,言傳身教,終日不言利祿。當時有人用高額的薪金來聘請他,要他離開明經書院,他不為所動;朝廷提拔他去浙江蘭溪州做官,擔任學正,他也推辭不走。一生勤勤懇懇,直到古稀之年,仍堅持講學,而且親自批改試卷。一次考試揭曉,有人見年近70歲的胡炳文所擬的試卷,從頭至尾全是規規整整的蠅頭細字,竟無一字差錯,無一處舛誤,由衷地讚嘆說:“鄉試會試有這樣好的考官,還愁沒有人才出?”每次鄉試,前四名幾乎都是明經書院的學子。十多年間,書院培養了千餘名學者,聞名遐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