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李文田

李文田

李文田(1834-1895)字畲光、仲約,號芍農、若農,廣東順德均安上村人。勤於治學,是清代著名的蒙古史專家和碑學名家。1874年乞歸故里,主講廣州鳳山、應元書院,在廣州築泰華樓,藏書甚富,收藏有秦《泰山石刻》宋拓本及漢《華岳廟碑斷本》宋拓本。1885年回京復職。1894年甲午戰爭,任京師團防大臣。1895年病逝於京城,諡號文誠。著有《元秘史注》、《元史地名考》、《西遊錄注》、《塞北路程考》、《和林金石錄》、《雙溪醉隱集箋》等。工書善畫。慈禧太后作畫,常命探花李文田、狀元徐郙和陸潤庠、進士陸寶忠為之題志。► 0篇詩文

人物生平

李文田(1834-1895)字畲光,號芍農、若農,廣東順德均安上村人。鹹豐九年(1859)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放江蘇、浙江、四川鄉試主考,提督江西、順天學政。入直南書房,官至禮部右侍郎兼工部右侍郎。

工書善畫。慈禧太后作畫,常命探花李文田、狀元徐郙和陸潤庠、進士陸寶忠為之題志。

1874年乞歸故里,主講廣州鳳山、應元書院,在廣州築泰華樓,藏書甚富,收藏有秦《泰山石刻》宋拓本及漢《華岳廟碑斷本》宋拓本。

1885年回京復職。1894年甲午戰爭,任京師團防大臣。1895年病逝於京城,諡號文誠。翁同龢 日記云:“哭李若農,為之摧絕。若農身後蕭條,差囊盡買點書。其子淵碩年十五,號踴如成人,可憐可憐。” 並為題輓聯:“積感填膺,斯人竟以衡文老;遺書滿篋,餘事猶堪藝術傳。”

李文田學問淵博,生平嗜學不倦,工書善畫,經史、兵法、天文、地理,無一不曉。公務之餘,勤於治學,對元史及西北史地研究尤精。金石碑帖書籍版本之源流,皆得其要。

著有《元秘史注》、《元史地名考》、《西遊錄注》、《塞北路程考》、《和林金石錄》、《雙溪醉隱集箋》等。是清代著名的蒙古史研究專家和碑學名家。

書法造詣

其書法,運碑入帖,筆力酣暢飽滿,意態雍容厚重,功力頗深。李文田篆隸楷諸體皆能。其篆書,筆致溫厚蘊藉;隸書則以楷法及碑法書寫,挺拔有力,富於變化。而在篆隸楷諸體中,李文田最擅長的還是行楷。

陳永正《嶺南書法史》一書中對李文田的書法頗多讚譽,認為清中葉學者阮元雖然創有“北碑南帖”一說,但阮元所倡導的碑學在廣東並沒有多大的影響。而粵中帖學名家吳榮光晚年所書,也只有略參北碑筆法而已。直到李文田出,廣東的碑派才正式形成。李文田自創的這種碑派書法,對廣東書壇作出了很大貢獻。

李文田是嶺南一代書法名家,對碑帖源流有深入的砧研。他少年時專工歐陽詢,精熟於《九成宮》等碑帖,旁及其他唐碑,後來轉學隋碑《蘇孝慈墓誌》,中年以後,博採漢、魏碑刻。

麥華三在《嶺南書法叢談》一文中說:“芍農書法,實發源於北碑,而暢流於隋碑,所臨唐碑,亦以隋碑筆意為之。”“芍農乃以從容自在之筆調一寫高古拙樸之北碑,一時書家奉為正宗。清末寫碑,陶睿宣近於呆板,趙之謙過於輕佻,惟芍農老成持重,雍容大方,為北派正傳。”

李文田的詩文

萬安宮遺址 其一

清代李文田

回合山川勢不虛,格堅叉罕定都余。圖蘇河畔涼樓地,當日雙溪此著書。

和林金石詩 其三

清代李文田

惠民良局有官方,羲後黃神廟貌彰。不讀天台《輟耕錄》,元醫誰悟祖三皇。

和林金石詩 其二

清代李文田

安史邪氛鼎未移,晚唐回鶻費操持。嗢昆河外真珠水,此語還應醉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