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陳衡恪

陳衡恪

陳衡恪(1876.3.12—1923.9.17),又名陳師曾,號朽道人、槐堂,江西義寧人(今江西省修水縣),著名美術家、藝術教育家。陳師曾出身書生門第,祖父是湖南巡撫陳寶箴,父親是著名詩人陳三立。1902年東渡日本留學,1909年回國,任江西教育司長。從1911年2月至1913年4月,他受南通張謇之邀,至通州師範學校任教,專授博物課程。1913年又赴長沙第一師範任課,後至北京任編審員之職。先後兼任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北京美術專門學校教授。1923年9月為奔母喪回南京,不幸染病逝世,終年僅47歲。► 0篇詩文

人物生平

1876年(清光緒二年 丙子)1歲,3月12日生於湖南省鳳凰縣。乳名師曾,名衡恪,後以字行,號朽道人,又號槐堂。祖父陳寶箴,清末維新派著名人物,官至兵部侍郎,湖南巡撫。父陳三立,字伯嚴,號散原。清進士,官至吏部主事,著名人。

1880年(清光緒六年 庚辰)5歲

祖父陳寶箴遷官,全家由湖南長沙遷至河南河北道。生母羅氏病逝。

1883年(清光緒九年 癸未)8歲

全家隨陳寶箴遷官至杭州。

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 丙戌)11歲

陳寶箴罷官,全家復居長沙。隨尹和伯(金陽)入門學畫。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 甲午)19歲

陳寶箴任湖北布政使,遷居武昌。從周大烈、范仲霖習詩文、法書。冬,與范肯堂之女成親。

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 乙未)20歲

長子封可生。

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 戊戌)23歲

戊戌變法失敗,陳寶箴、陳三立被革職。陳三立攜家定居南京。陳師曾考取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

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 辛丑)26歲

轉至上海法國教會學校學習外語。

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 壬寅)27歲

與二弟寅恪同赴日本留學,先在東京弘文學院,後入高等師範學校學習博物學。

1910年(清宣統二年 庚戌)35歲

歸國。先就職於江西教育廳,不久轉赴江蘇南通師範學校任教。從吳昌碩學畫。

1912年(民國元年 壬子)37歲

翻譯《歐西畫界最近之狀況》。

1913年(民國二年 癸丑)38歲

應聘於湖南長沙第一師範學校。同年秋赴北京任教育部編審,兼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及北京女子師範學校博物教員。

1916年(民國五年 丙辰)41歲

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手工圖畫專修科國畫教員。

1917年(民國六年 丁巳)42歲

結識齊白石。

1918年(民國七年 戊午)43歲

應聘為北大畫法研究會中國畫導師。

1919年(民國八年 己未)44歲

在北京的多所美術專門學校任國畫教授。

1920年(民國九年 庚申)45歲

與周肇祥等發起“中國畫學研究會”。在《繪畫雜誌》發表《清代山水畫之派別》、《清代花卉畫之派別》、《中國人物畫之變遷》等文。《陳朽畫冊》出版。

1921年(民國十年 辛酉)46歲

發表《文人畫之價值》。《中國文人畫之研究》出版。

1922年(民國十一年 壬戌)47歲

應日本畫家之邀赴日參加中日繪畫聯合展覽會。

1923年(民國十二年 癸亥)48歲

9月17日,病逝於南京。

主要成就

繪畫藝術

陳師曾畢生致力於中國傳統繪畫的創作,留學日本的經歷則使其對西洋繪畫有相當的接觸和研究,他曾畫過少量的西畫作品,因此在對事物的觀察以及繪畫技法的運用上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由此形成了個人的藝術風格。他的繪畫題材廣泛,山水、花鳥、人物、風俗等皆有涉及。

篆刻藝術

清末民國初年時,金石文字學盛興,篆刻也隨之發展,至吳昌碩、齊白石而達到頂峰。篆刻將中華文字的結構之美、書寫之美、布局之美融為一體。篆刻家多是文學書畫等多方面修養並蓄的文藝家。陳師曾的篆刻早期受蔣仁、黃易、奚岡等浙派影響,後得益於趙之謙、吳昌碩等近代篆刻名家,又從漢銅、鼎彝、磚瓦、陶文等古文字中廣泛汲取營養,從而形成自己的風格。吳昌碩又名吳倉碩,陳師曾的齋號之一就是“染倉室”,表明了他與吳昌碩在藝術上的淵源,其印譜即稱《染倉室印存》。與繪畫一樣,陳師曾的篆刻亦學吳,但又不全然類吳,他的篆刻筆姿剛健婀娜,拙中見巧,出奇造意,於古樸中富靈秀之氣。

美術史研究

陳師曾不僅是一位畫家,更是一位美術史家和美術教育家,他在繪畫創作的同時還在美術史研究和美術教育領域取得了不斐的成就。

《中國繪畫史》

陳師曾在藝校講授中國繪畫史,他的授課講義在他去世後刊印出版,成為近代出版的中國繪畫史的開山之作。全書共分三編:第一編上古史,分六章,敘述三代至隋的繪畫;第二編中古史,分四章,敘述唐至元的繪畫;第三編近世史,分兩章,敘述明清兩代繪畫。全書約4萬字,梳理歷代畫史脈絡、技法沿革、題材變遷以及重要的畫派、畫家等,內容提綱挈領,文字簡明扼要,是一本極好的美術史普及讀物。他還撰寫了大量有關畫史的專題論文,如:《中國人物畫之變遷》、《清代山水畫之派別》、《清代花卉畫之派別》等。
《中國繪畫史》 濟南翰墨緣出版 1925年
《中國繪畫史》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年
《中國人物畫之變遷》 《東方雜誌》 第18卷第17號 1920年9月
《清代山水畫之派別》 《繪學雜誌》 1920年6月
《清代花卉畫之派別》 《繪學雜誌》 1920年6月

《中國畫是進步的》

在繪畫理論方面,陳師曾針對當時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藝術、全盤否定中國傳統繪畫的論調寫了《中國畫是進步的》一文,引證大量歷史事實,有論有據地擺明了自己的觀點——中國畫是進步的。該文體現出陳師曾實事求是和勇于堅持自我的學術態度。陳師曾又根據自己對繪畫起源的研究和習畫並教畫的經驗寫成《繪畫源於實用說》和《對於普通教授繪畫科的意見》兩文,對藝術教育具有一定的實用意義。
《中國畫是進步的》 《繪學雜誌》第三期 1921年6月
《繪畫源於實用說》 《繪學雜誌》 1920年6月
《對於普通教授繪畫科的意見》 《繪學雜誌》 1920年6月

《文人畫之價值》

陳師曾最有影響的文章應屬《文人畫之價值》。對於何為“文人畫”,陳師曾在文中寫道:“即畫中帶有文人之性質,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畫中考究藝術上之工夫,必須於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謂文人畫。”對文人畫的特點,他如此分析:“文人畫首貴精神,不貴形式,故形式有所欠缺而精神優美者,仍不失為文人畫。文人畫中固亦有醜怪荒率者,所謂寧朴毋華,寧拙毋巧,寧醜怪毋妖好,寧荒率毋工整;純任天真,不假修飾,正足以發揮個性,振起獨立之精神,力矯軟美取姿,塗脂抹粉之態,以保其可遠觀不可近玩之品格。”陳師曾最後歸結文人畫的四要素,一為人品,二為學問,三為才情,四為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蓋藝術之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應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後能感人而能自感也。”這篇文章不僅表達了陳師曾對文人畫的理解和評價,同時也體現了陳師曾自身所追求的藝術理想。
《文人畫之價值》 《繪學雜誌》第二期 1921年1月
《文人畫之價值》 《中國文人畫之研究》 上海中華書局 1922年
《文人畫之價值》 《美術論集》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6年

陳衡恪的詩文

醉落魄

近代陳衡恪

一簾冷月。照山照水光澄澈。對花對酒情親切。千里嬋娟,今古共圓缺。

沈沈鐘鼓今何夕。長空過雁飛無跡。樓陰掩亂梧桐葉。

樓上佳人,獨坐不吹笛。

暗香 憶梅,次夢秋韻

近代陳衡恪

半窗雨歇。料幾枝綴粉,臨風堪折。暗憶芳盟,笛語悤悤換時節。

休道江南信早,空贏得、經年拋別。想見那、一捻幽香,千里冷雲疊。

誰說。路悽絕。正夢繞夜寒,秀靨凝怯。玉塵自潔。寥落孤山寫明月。

但願枝枝倚遍,聊慰我

祝英台近

近代陳衡恪

見時難,別時易。十九不如意。心在天涯,人在綠陰里。

晚來暗雨檐前,瀟瀟滴滴,又滴盡、更殘漏墜。

未成寐。近日多少相思,問儂還問你。霧重寒輕,兩地甚滋味。

幾時雙宿雙飛,蓴邊弄笛,同領略、五湖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