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莫友芝

莫友芝

(1811—1871)貴州獨山人,字子偲,號郘亭,晚號眲叟。莫與儔子。道光十一年舉人。家世傳業,通文字訓詁之學,與鄭珍俱為西南大師。工詩。尤工真行篆隸書。鹹豐間以知縣用,棄去,游江南,客曾國藩幕,與學者張文虎、張裕釗等校讎經史。有《郘亭知見傳本書目》、《郘亭詩鈔》、《遵義府志》、《聲韻考略》等。► 0篇詩文

人物生平

莫友芝出生在一個書香之家。其父莫與儔(字猶人),清代嘉慶四年(1799)進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四川鹽源知縣和貴州遵義府學教授,著有《二南近說》、《仁本事韻》、《貞定先生遺集》等書。

莫友芝三歲識字,七歲讀《毛》、《尚書》。道光八年(1828)考取秀才。道光十一年(1831)考取第十一名舉人,後屢試不第。道光二十一年(1841)與鄭珍撰成《遵義府志》48卷,33目,附目14,共80餘萬字。與同時代的其它志書相比,《遵義府志》體例完備,材料翔實,史學界認為可與酈道元的《水經注》齊名,梁啓超稱之為“天下笫一府志”,莫友芝與鄭珍也因此聲名大震,被人並稱為“西南巨儒”。張裕釗說:“子偲之學,於蒼雅、故訓、六經、名物、制度,靡所不探討。旁及金石目錄家言之說,尤究極其奧頤,疏導源流,辨析正偽,無銖寸差失。所為詩及雜文,皆出於人人,而天詩治之益淇深。又工真行隸篆書,求者肩相於門。”

道光二十七年(1847)客居曾國藩幕府。代曾氏收購江南遺書,後又為曾國藩督領江南官書局,擔任校勘經史之職。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他潛心於版本目錄學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莫友芝目錄學代表作有二:一是《宋元舊本書經眼錄》,這是他從同治乙丑(1865)至己巳(1869)數年間客游上海等地時所見宋、金、元、明槧本及舊抄本、稿本的記錄,後由其子莫繩孫彙編成冊;一是《郘亭知見傳本書目》,這是他在《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上所作的版本箋注,是版本目錄學史上的扛鼎之作。

同治四年(1865)莫友芝任金陵書局總編校,定居金陵,以“影山草堂”作為書屋的名字。影山草堂收藏的書籍以明清精刻、精抄、精校本為多,尤其以唐寫本《說文解字》殘本最為珍貴,是唐憲宗元和年間遺物,曾國藩見此書後,讚嘆不已,即命刻版傳世,並為之題詞:“插架森森多於筍,世上何曾見唐本!”同治九年(1870)莫友芝任揚州書局主校刊,李鴻章、張之洞邀其為武昌書院主講,他以衰老為由推辭不就。次年,至揚州、興化尋找文宗、文匯兩閣被焚後散失的圖書,突感風寒,高燒不退,病逝船中,歸葬於遵義新舟青田山。曾國藩親筆書寫了一幅輓聯:京華一見便傾心,當年虎市橋頭,書肆訂交,早欽宿學;江表十年常聚首,今日莫愁湖上,酒樽和淚,來吊詩魂。

文學成就

莫友芝著述甚多,他的《宋元舊本書經眼錄》及附錄、《知見傳本書目》、《恃靜齋藏紀要》,為目錄版本學者所重視;《韻學源流》、《唐寫本說文木部箋異》一卷等,為聲韻、訓詁研究作出了貢獻;他的文學作品格調高,產量多,反映了當時社會各方面的現實生活。他的《郘亭遺》八卷,收集詩作546首,《郘亭詩抄》六卷,收401首,《影山詞》二卷,外集一卷,收集詞作百餘闋,另有《素陰雜記》一卷,《樗繭譜注》一卷(按:《樗繭譜》一卷,鄭珍著。),《資治通鑑索隱》等。此外,他還收集了貴州266家詩人的詩2290餘首,編成《黔詩紀略》三十三卷。這些著作,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史料價值。

由於生前所刊著作極少,大量日記、書信、稿本、鈔本分散於全國各地,今人對莫友芝生平及學術成就缺乏基本準確的了解。中華書局《莫友芝年譜長編》(張劍編著)編入存世的所有《郘亭日記》及200餘封郘亭書信,吸收近百種莫友芝刊本、稿本和鈔本文獻,對莫友芝的事跡、著述作了詳細編年,對全面了解莫友芝應有幫助。 [1] 

其次子莫繩孫編有《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可說是補邵懿辰《四庫簡明目錄標註》之不足。

滿門風華

莫友芝家族多出文化名人,其父莫與儔,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舉人,次年進士。嘉慶六年(1801),由庶吉士出任四川鹽源縣知縣,多有政績。莫與儔在遵義教授19年,以許慎、鄭玄為宗、兼及南宋理學,莫友芝、鄭珍等“西南巨儒”都是他的弟子。他擅長考據學,對貴州歷史地理很有研究,著有《都勻南齊以上地理考》、《二南近說》、《仁本事韻》、《文雜稿》等。他去世後,曾國藩親自為他作《莫與儔墓表》,“曾門四弟子”之一的著名外交家、散文家貴州人黎庶昌也為他作墓志銘,稱他“以樸學倡導士林,洗南中之陋”。

莫庭芝,莫友芝之弟。從小受父兄和鄭珍之教,擅長詩詞古文,以教育文學名世。道光廿九年(公元1849年)拔貢生,次年參加京城應禮部試落第。便絕意仕途,專心研究學問。他和黎汝謙編輯了《黔詩紀略後編》33卷,為貴州清代詩歌總集,與莫友芝所輯的《黔詩紀略》有雙璧之譽。著有《青田山廬詩鈔》、《青田山廬詞鈔》,黎蓴齋在日本為他刻印,風致真朴。工小篆及八分書,自得天趣。

莫祥芝,莫友芝之弟。在江浙為官20年,有政績,曾任上海知縣。沈寶楨以“風骨遒勁”向朝廷舉薦他。後主修《上元縣誌》和《江寧縣誌》。

莫繩孫,莫友芝次子。知府銜。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隨劉瑞芬出使俄國與法國,任參贊。因剛直不阿受責去職,長期獨居揚州,整理和刻印祖父與父親遺著,集成《獨山莫氏遺書》66卷。自編有《影山草堂書目》。

莫棠,莫祥芝之子。早年遊宦兩廣十餘年,與我國最早介紹“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人黎汝謙情誼深篤。莫棠晚年家住蘇州,嫻於目錄版本之學,喜好收錄刊刻家鄉人的著述,收集鄭子尹《巢經巢遺詩》,編輯《巢經巢遺集》24卷,勘定遵義趙嵩《含光石室詩草》等,自編有《文淵樓藏書目》,著有《銅井文房書跋》一書。

軼事典故

一、祖居兔場

莫氏祖居獨山兔場(現更名為影山鎮),自六世莫佳能始,為莫友芝曾祖父。友芝父莫與儔(字猶人),於嘉慶十年(1805年)離四川鹽源知縣任返家復喪,後以奉養高齡老母為由不復職,在家鄉以授徒講學為業,並主講獨山紫泉書院。

二、友芝出世

莫友芝,字子偲,號郘亭,晚號眲叟,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五月初三時降生貴州獨山州(今獨山縣)城北三十里的兔場(現更名為影山鎮)上街家中。

三、耕讀傳家

友芝降生時,家中有祖母及三個兄長,三個姐姐,加上長嫂,全家總計十二口人,耕讀傳家,頗為興旺。

四、草堂春暖

友芝自幼聰慧,三歲能識字。其課讀的草堂在住宅後院,環境優美。有時父親赴獨山書院講學時,家中便由三哥方芝代為教讀。

莫友芝的詩文

辰州立春

清代莫友芝

彩勝雲翹映碧汀,春聲殘歲訝先聽。風縈臘雪披仍怯,山抹晴霞睡漸醒。

獨老客顏渾自厭,前途化鳥基相形。伏波營畔揚舲晚,愁對生盤細菜青。

葛鏡橋

清代莫友芝

夾立兩崖如削成,俯窺江水黯無情。浮梁喜踏黿鼉出,絕岸仍穿虎豹行。

雲貴即今添小驛,偏沅自昔苦南征。獨憐仗節題橋客,翻讓區區葛鏡名。

送子尹權古州廳訓導

清代莫友芝

早算開鐙虛舊約,逢春送客果愁顏。老虔才譽應初館,小尹師承得好還。

毋斂鶯花下剛水,鐔成煙月待王山。瓜期盼汝青田舍,酈注《桑經》細檢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