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翥
陳翥(982年~1061年),北宋著名科學家。字風翔,號虛齋、鹹聱子、桐竹君,江東路池州銅陵縣(今安徽省銅陵縣)貴上耆土橋(今鐘鳴鎮)人。5歲讀書,14歲入縣學,曾有懸樑苦讀躋身科舉的願望。至40歲時,方“志願相畔,甘為布衣,樂道安貧”,一面閉門苦讀,一面參與耕作,堅持不輟。北宋皇佑年間(1049年~1053年)撰成《桐譜》書稿約1.6萬字,此書系世界上最早記述桐樹栽培的科學技術著作。平生著有天文、地理、儒、釋、農、醫、卜算之書,共 26 部 182 卷,又有 10 圖。陳翥是中國林學史上亦是世界林學史上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 13篇詩文
生平
陳翥 自稱子翔,諱子四,號桐竹君、鹹聱子。江東路池州銅陵(今安徽銅陵)人。約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生;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卒。 園藝學。
陳翥出身於一個富有的鄉紳家庭。父親陳附是一位性格純樸、知書達禮的人。陳翥共有兄弟4人,他排行第三,自幼享有較好的學習條件。 青年時期的陳翥和封建時代的許多讀書人一樣一心想通過科舉考試躋身仕途,得到榮華富貴。早年雖屢試不中, 但絲毫沒有動搖他發憤讀書,爭取金榜題名的決心。後來,他乾脆在附近的山上建了一座房子,閉門苦讀,即使妻子兒女也“非時不見”,指望一舉成名。然而,他卻一次次名落孫山。到40歲的時候,他感到自己被病魔折磨了10多年的身體已像蟲蛀空的樹木—樣,力不能支;加之兄弟不和,更使他心疲神傷。在這種情況下,他覺得仕途無望,不如“退為治生”。於慶曆八年(1048)在村後西山南面整了2—3畝地植桐種竹,聊以自娛。他的傳世作品《桐譜》就是在親自躬耕以後寫的。
5歲讀書,14歲入縣學,曾有懸樑苦讀躋身科舉的願望。後因父親早逝、兄弟不和兼自身患病十餘年之故,至
40歲時,方“志願相畔,甘為布衣,樂道安貧”,一面閉門苦讀,一面參與耕作,堅持不輟。
60歲時,他在家中數畝山地植桐樹(泡桐)數百株專事研究,除悉心鑽研前人有關著作外,還“召山叟,訪場師”,尤注重實踐經驗的總結,北宋皇祐年間(1049~1053年)撰成《桐譜》書稿約1.6萬字。全書除序文外,正文共一卷,依次分“敘源”、“類屬”、“種植”、“所宜”、“所出”、“采斫”、“器用”、“雜說”、“記志”、“詩賦”,凡十篇,《桐譜》系世界上最早記述桐樹的科學技術著作,其中6篇專論植桐技術,為全書的精萃。
貢獻
陳翥隱居家鄉,始終勤奮好學,據說他生前曾撰有天文、地理、儒、釋、農醫、卜算方面的書達26部180多卷。但傳留至今的只有《桐譜》一書。
《桐譜》是陳翥蒐集以往的文獻資料,結合自己的野外調查和種植實踐寫成的。約成書於皇祐末年(1054)前後。書稿約1.6萬字,全書約8000字,除序文外,正文共一卷,依次分為“敘源”、“類屬”、“種植”、“所宜”、“所出”、“采斫”、“雜說”、“記志”、“詩賦”,凡十篇。書中比較全面地敘述了前人有關桐樹的認識史,詳盡地闡述了泡桐的生物學特徵,總結了它的速生豐產栽培技術。其中包括不少精闢的見解和論述,稱得上是宋代眾多動植物專譜中的上乘之作,有較高的科學價值。《桐譜》系世界上最早記述桐樹的科學技術著作,其中6篇專論植桐技術,為全書的精粹。
社會評價
《桐譜》是我國最早一本比較詳細地論述泡桐的專著。歷來受到有關學者的重視。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王象晉的《群芳譜》,清代吳其濬的《植物名實圖考長編》都曾引據或輯錄過其中的資料。現代某些外國學者在研究泡桐的起源和傳播史時,也引用過本書,可見《桐譜》還是一本在學術界有影響的著作。
陳翥能寫出這樣一本有一定科學價值的植物專譜,並因此而被人認為是古代一位科學家,與他本人有較高的學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分不開的,而後者尤為重要。陳翥並非純粹為生產目的去種植桐樹的,主要還是在於平撫心中的憂傷,得到精神安慰。他曾自號“桐竹君”,乃因為桐是傳說中鳳凰棲止的樹木,歷史上曾有人因種桐而結識貴人。此外,在陳翥看來,桐樹到冬天落葉能“順時之變”,是一種用途廣泛的良材。他把這種植物用來象徵自己,頗有孤芳自賞的意味。還指望有一天“大匠如顧憐,委軀願雕刻”。他作《桐譜》是為了讓人們更好地認識和利用泡桐這種植物。正因為有這樣的內衷,陳翥是懷著特殊的心情記述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