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宇文融

宇文融

宇文融,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市長安縣)人。明辨有吏乾。開元初任監察御史。時土地兼併嚴重,人口流失,稅收受到影響。他建議檢括逃亡戶口和籍外占田,充使搜括戶口,並自任勸農使,率勸農判官20餘人出使各地,清出客戶80餘萬和大量土地。進御史中丞,出為魏州刺史。請復九河舊道,開稻田以利人,回易陸運。入為鴻臚卿,兼戶部侍郎,開元十七年(729),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他善於薦舉人才,在相期間,薦宋璟為右丞相、裴耀卿為戶部侍郎、許景先為工部侍郎,甚允朝廷之望。在相位僅百日即罷貶為汝州刺史,又流嚴州,卒於途中。► 2篇詩文

人物事跡

宇文融與盛唐時代

在中國歷史上,盛唐時代(即開元天寶時代)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他不僅是唐代歷史的轉折時期,也是整箇中國古代社會轉型時期的重要階段。在這個以“變革”為“核心命題”的時代,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舊的財政、經濟、軍事和行政體制已經不能有效地應對,許多社會矛盾不能及時地化解,整個社會潛伏著種種危機。

這時,宇文融(?~730)應運而出。從開元九年起,宇文融上奏並主持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括戶運動,隨後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對唐代的財政、經濟、政治和軍事方面等方面產生很大影響,為“開元盛世”做出了積極、有益的貢獻。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宇文融”這個名字都與“興利之臣”聯繫在一起,在官方史書中更是被視為“奸臣”和“小人”,因而受到了許多不公正的對待。我們應該實事求是,從動態的角度出發,對這位理財家進行一種整體性和全面性的研究。本文對宇文融的研究,主要側重於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探究宇文融的生平事跡,及其經歷的政治鬥爭。本文認為,宇文融的一生非常曲折,曾經二起二落,並對開元中葉的中樞政局產生重要影響,而他與政治對手張說的關係更是撲朔迷離。特別是,開元十七年宇文融出任宰相後,以天下為己任,雄心勃勃地繼續進行財政改革,卻不幸陷入黨爭的泥潭,橫死嶺南。

二是聚焦於宇文融主持的括戶運動,對其基本過程、內容、成效,以及組織體制進行深入研究。在括戶期間,唐廷先後推出三項改革政策——括戶、括田和整頓賦役,三者相互銜接、配套,具有一定的科學合理性。此外,宇文融逐步建立了一套內有“所司”、外有十五道“使司”的使職體制,既從組織上保證括戶運動的成功,也對唐代財政、行政體制產生較大影響。

三是以開元十四~十五年天災為研究背景,剖析唐廷為應對災害危機而採取發種種舉措,以突顯宇文融的歷史地位和傑出作用。面對這場嚴重的自然災害,唐廷從弭災、救災,以及接濟邊軍三個方面,採取多種措施,從而順利度過這場因天災造成的社會危機。為了擺脫因天災引發的財政困境,唐廷又於開元十六年開展一場“三位四元”的財政改革:一是漕運改革,一是回造,一是庸調折租,一是和糴,為“開元盛世”打下良好的財政基礎。總之,宇文融是開元時代一位著名的、富有改革精神的理財家,他具有獨特的經濟之才,曾經主持括戶運動,參與開元十四~十五年的救災,並在開元十六年財政改革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從而在唐朝歷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認真考察宇文融曲折的一生,深入探究其採取的種種理財措施,對我們更好地理解“盛唐”的時代內涵及其社會變革將大有裨益。

生平

宇文融出身於官僚家庭,其祖父在貞觀時期任過尚書右丞,其父後來任過萊州長史。開元初,他擔任富平縣(今陝西富平縣)主簿。京兆尹乾源曜賞識他“明辯有吏乾”,推薦他入京任監察御史。

農民流亡問題,到開元時期已成為重大的社會問題之一。廣大農民被沉重的賦役所逼,逃離原籍,有的淪為“浮人”(流民),有的成為地主的佃戶,全國的戶籍大大減少,嚴重影響了唐朝廷的財稅收入。宇文融在政治上比較精明,他看到了這一社會積弊,也悉知玄宗皇帝正為此所困憂,於是,他便在開元九年(721)正月二十八日上書唐玄宗,建議檢括逃戶,增加租賦收入。這個提議正中玄宗下懷,玄宗便命他制定檢括之法。12天之後,宇文融擬定的括戶方針及具體辦法被頒行天下。他任推勾使,依據簿籍檢括逃戶,短期內收到效果,得玄宗賞識,將他從正八品上的監察御史擢為從六品上的兵部員外郎。

從開元十一年八月起,括戶、括田及賦役改革結合進行。宇文融被任命為“勾當租庸地稅使”,或稱“括地使”。玄宗召宇文融到延英殿,和他討論了實施的具體措施。次年六月,頒發《置勸農使詔》,申明對編戶後的流民免徵正稅,授權宇文融巡行州縣可以便宜從事。他順應廣大流民的呼聲,提出六年起科(即對新附籍客戶免徵六年賦調,輕稅入官,一年少收一千文雜徭錢),奏玄宗批准執行。當他宣布這項政策時,“老幼欣躍,惟令是從”,受到廣大農民的擁護。

宇文融自己精明能幹,且善於知人善任。他前後任用29名勸農判官,多是幹練人才,使括戶括田、客戶附籍和賦役改革在短時期內取得顯著成效,使編戶增加80萬戶到百萬戶,為全國戶數1/10,使稅收增加了1/10,農業生產得到發展,取得了“流戶大來”和“王田載理”的雙重效果。玄宗把宇文融擢為正四品下的戶部侍郎(註:新、舊唐書均為御史中丞),賦予他獨立行事的權力,可以直接向州縣發號施令。史籍記載,當時“事無巨細,先上勸農使,而後上台省,台省須其意,乃行下”。(註:《新唐書·宇文融傳》)當時規定,農忙季節各州縣要免去一切勞役,讓農民專力收穫農作物;對於逃亡又重新回歸原籍的流民,地方官府要派員去安撫,給他們提供從事生產的條件等等。這對推動農業生產起到積極的作用。

宇文融得玄宗寵信,但中書令張說素惡他的為人,又恐其權重,因有意壓抑他。宇文融的奏議,多被張說反駁。於是宇文融聯合御史大夫崔隱甫在開元十四年(726)劾奏張說“引術士王慶則夜祠禱解,其親吏市權招賄”等罪狀,玄宗罷張說知政事,命有司審訊。審無結果,張說獲釋。次年二月,三人彼此攻擊,朝廷不安。玄宗知宇文融並非真正履行職責,而是鬧朋黨之爭,便令張說致仕,崔隱甫離任歸家,宇文融出任魏州(治所在今河北大名縣北)刺史。這年八月,黃河在魏州決口(黃河故道),造成洪災,玄宗詔授宇文融為河北道宣撫使,充河南北溝渠堤堰決九河使,負責賑災及漕運事務。他上表請用《禹貢》九河舊道,開稻田以利人,並回易陸運本錢,官收其利。

開元十六年(728),調入朝擔任鴻臚卿,兼戶部侍郎。次年六月,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當了宰相。他很有抱負,又善於選拔人才,推薦宋璟任右丞相,裴耀卿任戶部侍郎,許景先為工部侍郎,均被認為是知人善任。但他仍常引故舊賓客晨夕歡飲,結納朋黨;又性急多言,處事不慎,排斥不同意見,樹立的對立面較多。在相位99天,就被牽涉到殿中侍御史李宙劾信安王李禕的案件中去,遭罷相,貶為汝州刺史。

宇文融被貶之後,朝廷財政困難,玄宗又思宇文融之功,責怪宰相裴光庭說:“卿等皆言融之惡,朕既貶之矣,今國用不足,將若之何?卿等何以佐朕?”(註:《資治通鑑》213卷開元十七年十月條)裴光庭恐玄宗再召回宇文融,便指使御史劾宇文融的兒子貪贓受賄,致玄宗將宇文融再貶平樂縣(今廣西平樂縣)尉。開元十八年(730),司農少卿蔣岑舉劾奏宇文融在汴州時貪污官錢巨萬,再被流配崖州(在今海南省三亞)。他連遭打擊,身患重病,死於去崖州途中。追贈台州刺史。

宇文融的詩文

奉和聖制左丞相說右丞相璟太子少傅乾曜同日

唐代宇文融

申甫生周日,宣慈舉舜年。何如偶昌運,比德邁前賢。
寵獲元良密,榮瞻端揆遷。職優三事老,位在百僚先。
北極回宸渥,南宮飾御筵。飛文瑤札降,賜酒玉杯傳。
謬列台衡重,俱承雨露偏。誓將同竭力,相與郊塵涓。

奉和聖制左丞相說右丞相璟太子少傅乾曜同…宴都堂賜詩

唐代宇文融

申甫生周日,宣慈舉舜年。何如偶昌運,比德邁前賢。
寵獲元良密,榮瞻端揆遷。職優三事老,位在百僚先。
北極回宸渥,南宮飾御筵。飛文瑤札降,賜酒玉杯傳。
謬列台衡重,俱承雨露偏。誓將同竭力,相與郊塵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