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宋應星

宋應星

宋應星(公元1587—約1666年),中國明末科學家,字長庚,漢族江右民系,奉新(今屬江西)人。萬曆四十三年(1615)舉於鄉。崇禎七年(1634)任江西分宜教諭,十一年為福建汀州推官,十四年為安徽亳州知州。明亡後棄官歸里,終老於鄉。在當時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生產技術達到新水平的條件下,他在江西分宜教諭任內著成《天工開物》一書。宋應星的著作還有《野議》、《論氣》、《談天》、《思憐詩》、《畫音歸正》、《卮言十種》等,但今已佚失。► 0篇詩文

生平

早年經歷

宋應星幼時與兄應升同在叔祖宋和慶開辦的家塾中就讀。宋和慶是隆慶三年(1569)進士,授浙江安吉州同知,進廣西柳州府通判,未幾辭官歸里,在本鄉興辦教育事業。宋應星在家塾中初投師於族叔宋國祚,繼而就學於新建舉人鄧良知(1558—1638)。 宋應星自幼聰明強記,“數歲能韻語”(作),有過目不忘之才,很得老師及長輩喜愛。稍長,考入本縣縣學為庠生,熟讀經史及諸子百家,他在程頤-程灝、周敦頤朱熹張載這宋代四大家中,獨推張載的關學,從中接受了唯物主義自然觀。他對天文學、聲學、農學及工藝製造之學有很大興趣,曾熟讀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96)等書。此外,還喜歡音樂、作詩。他常與同窗好友赴本縣風景名勝處郊遊,相互催詩,相互激勵,縱談天下事。萬曆四十三年(1615)宋應星與兄應升赴省城南昌參加乙卯科鄉試。在一萬多名考生中,29歲的宋應星考取全省第三名舉人,其兄名列第六。奉新諸生中只有他們兄弟中舉,故稱“奉新二宋”。

鄉試的成功使宋氏弟兄受到鼓舞,當年秋他們便前往京師(今北京)應次年丙辰科會試,但卻名落孫山。他們決定下次再試,為了作好應試準備,宋應升、宋應星等人前往江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書院進修,當時任洞主的是有名學者舒曰敬(1558—1636)。舒日敬字元直,號碣石,南昌人,萬曆二十年(1592)進士,是個有成就的教育家,“一時名公巨卿皆出其門下”。萬曆四十七年(1619)是神宗在位時最後一次會試之年,宋應星弟兄與江西其他考生齊會京師,但二兄弟仍未及第。此後,他們於天啟及崇禎初年再試,均告失敗,從此遂絕科舉之念。

縣學教諭

崇禎四年(1631)宋應升由吏部銓選任浙江桐鄉縣令,宋應星回鄉服待老母。崇禎八年(1635)宋應星任本省袁州府分宜縣學教諭。教授生員,是未入流的教職人員。該年其兄宋應升調任廣東肇慶府恩平縣令,因有政績,被誥封為文林郎。宋應星在分宜縣任教4年,這是他一生中的重要階段,因為所有主要著作都發表於此期間。

仕途生活

崇禎十一年(1638)宋應星在分宜任期滿,考列優等,鏇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正八品),為省觀察使下的屬官,掌管一府刑獄,俗稱刑廳,亦稱司理。他任期未滿,於崇禎十三年(1640)辭官歸里,十六年(1643)又出任南直隸鳳陽府亳州(今安徽亳州市)知州(正五品),然此時已值明亡前夕。宋應星赴任後,州內因戰亂破壞,連升堂處所都無,官員多出走。他幾經努力重建,使之初具規模,又捐資在城內建立書院。崇禎十七年甲申(1644)初,宋應星辭官返回奉新。當年三月,李自成大軍攻占京師,明亡。四月,清兵人關,建都北京,宋應星成為亡國之民。甲申年五月,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權,為弘光元年。南明時,宋應星被薦授滁和兵巡道及南瑞兵巡道(是介於省及府州之間的地區長官),但宋應星均辭而不就。明亡前,宋應升已升任廣州知府,明亡後亦無意戀官,遂掛冠歸里。

晚年生活

宋應星弟兄寄希望於南明,但此政權由閹奸阮大鋮、馬士英把持,排斥忠良,政權迅即滅亡。清兵南下取江西,宋應升於1646年服毒殉國。清朝建立後,宋應星一直過著隱居生活,在貧困中度過晚年,拒不出仕,大約卒於康熙五年(1666),享年80。

集述

部分作品

宋應星除著《天工開物》外,還有《卮言十種》、《畫音歸正》、《雜色文》、《原耗》、《美利箋》、《樂律》等著作,多已失傳。後在江西省發現了宋應星四篇佚著的明刻本:《野議》、《論氣》、《談天》和《思憐》。《野議》是一部議論時局的政論著作,對明末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揭露和批判,並且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張。《思憐詩》包括“思美”詩十首,“憐愚”詩四十二首,反映了作者憤世憂民的感情。《論氣》和《談天》是關於自然科學方面的著作,從這兩篇的標題來看,很可能是《卮言十種》中的部分篇章。

著作價值

他的著作都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如在“五金”卷中,宋應星是世界上第一個科學地論述鋅和銅鋅合金(黃銅)的科學家。他明確指出,鋅是一種新金屬,並且首次記載了它的冶煉方法。這是我國古代金屬冶煉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使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大規模煉鋅的國家。宋應星記載的用金屬鋅代替鋅化合物(爐甘石)煉製黃銅的方法,是人類歷史上用銅和鋅兩種金屬直接熔融而得黃銅的最早記錄。

特別是,宋應星注意從一般現象中發現本質,在自然科學理論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首先,在生物學方面,他在《天工開物》中記錄了農民培育水稻、大麥新品種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氣候、栽培方法對作物品種變化的影響,又注意到不同品種蠶蛾雜交引起變異的情況,說明通過人為的努力,可以改變動植物的品種特性,得出了“土脈歷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的科學見解,把我國古代科學家關於生態變異的認識推進了一步,為人工培育新品種提出了理論根據。

在物理學方面,新發現的佚著《論氣·氣聲》篇是論述聲學的傑出篇章。宋應星通過對各種聲音的具體分析,研究了聲音的發生和傳播規律,並提出了聲是氣波的概念。

後世紀念

宋應星公園

宋應星公園位於奉新縣城區鳳凰山和烏龜山處,坐落在明末著名科學家宋應星的故里宋埠鎮、縣馮田經濟開發區內。占地面積1000餘畝,現已投資1500餘萬元用於景區景點及基礎設施的建設。園內自然條件優越,環境優美。主要規劃景區有:中心廣場區、宋應星紀念館、農業示範區、苗圃農家樂區、古代民俗實物展示及娛樂區、別墅垂釣休閒度假區等景區。

宋應星紀念館

宋應星紀念館於1987年11月10日開館。是江西省重要的科普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新館為傳統園林建築,朱牆灰瓦,飛檐雕染,斗拱層疊,古樸典雅,具有民族特色。整個館由主館、天工館和開物館三部分組成。主館展廳以大量文獻史料、實物圖書和精緻模型,翔實介紹宋應星生平事跡和明代科技、社會歷史背景、宋應星的著述及思想、宋應星的重要科技成果及其國內外影響《天工開物》科技成就,形象再現400餘年前我國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狀況和先進技術。 天工館和開物館則利用高科技手段形象的展示了《天工開物》一書從農業到手工業的製作過程。原館現已拆除,2003年擇址新建宋應星紀念館,新紀念館選址於馮田工業園區的應星農業科技示範園“宋應星公園”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