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陳洵

陳洵,字述叔,別號海綃,是廣東江門市潮連芝山人(前屬新會縣潮連鄉),生於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 。少有才思,聰慧非凡,尤好填詞。光緒間曾補南海縣學生員。後客游江西十餘年,風塵僕僕,蹇滯殊甚。返回廣州之後為童子師,設館於廣州西關,以舌耕餬口,生活窮窘。辛亥(1911年)革命後,受到新潮流的影響,思想有所變化,是年在廣州加入南國詩社。晚歲教授廣州中山大學。► 2篇詩文

介紹

陳洵,字述叔,別號海綃,是廣東江門市潮連芝山人(前屬新會縣潮連鄉),生於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 。少有才思,聰慧非凡,尤好填詞。光緒間曾補南海縣學生員。後客游江西十餘年,風塵僕僕,蹇滯殊甚。返回廣州之後為童子師,設館於廣州西關,以舌耕餬口,生活窮窘。辛亥(1911年)革命後,受到新潮流的影響,思想有所變化,是年在廣州加入南國社。晚歲教授廣州中山大學。

歸安朱孝臧見其詞,甚加推許,嘗稱新會陳述叔、臨桂況夔笙為“並世兩雄,無與抗手”。又為校印所著《海綃詞》,並題句曰:“雕蟲手,千古亦才難。新拜海南為上將,試要臨桂角中原,來者孰登壇?”亦見其推許之至矣。其後復收入《滄海遺音集》,共二卷。

洵生性孤峭,少與順德黃節善。番禺梁鼎芬每為揚譽,並稱“陳詞黃詩”。以同治十年(一八七一)生,民國三十一年(一九四二)五月初六日卒於廣州,年七十二。(參考黃節《海綃詞序》及《同聲月刊》第二卷第六號予所撰《陳海綃先生之詞學》)尚有遺詞一卷,待刊。

生平

1918年間,廣州以女戲班盛極一時,其中有女伶李雪芳者,聲、色、藝冠群倫,陳洵旦夕流連,百聽不厭,流連歌壇,並精心作詞十餘闋以贈,其中不乏至情至性之作。如:《絳都春·已未立春,珠院聽歌,同東籬諸子》:烘壚潤鼓,漸春到鏡?,明珠先曙。漢苑洞簫,初試東風,流鶯語、吟壺曾結神仙侶。共歡夕,梅邊尊俎。歲華依約,紅裁翠剪,採花釵股。 休負。雙環為識,乍回首,最在驕塵紅霧。蘸語夜潮,回燭風廊,凌波步、×裳新按雲韶部。便有是,常年宮譜。會看聲動樞南,喚雷啟戶。

不久,適上海廣肇公所為華北水災募捐,邀請李雪芳北上助賑,雪娘攜陳洵詞作與俱。適逢南洋菸草公司簡照南兄弟宴請集上海文化名人於太古洋行買辦甘翰臣(字兆蕃)非園,李雪芳應邀出席,且以陳洵詞作示陳散原、朱孝臧等人。朱孝臧又名祖謀,字古微,號疆邨,浙江歸安人,清光緒九年(1883年)進士,官至侍講學士、禮部侍郎。甲辰年(1904年)出任廣東學政時,與當地文士過從甚密。朱孝臧見陳洵詞風步學吳夢窗,與自己同調,當即擊節稱讚。後來經過百方調查,終與陳洵結識,一見傾心。朱孝臧以陳洵詞風“神骨俱靜,此真能火傳夢窗者”。又云:“善用逆筆,故處處見騰踏之勢,清真法乳也。”並表示極其願意為陳洵所著的《海綃集》校印。

朱孝臧曾經稱許陳洵與況周頤為“並世雙雄,無與抗手”。在為陳洵刻印好《海綃集》發表時,題句曰:“雕蟲手,千古亦才難。新拜海南為大將,試邀臨桂角中原,來者孰登壇?”並付西冷印社用仿宋字粒印行,黃晦聞為該詞集作序,由是陳述叔詞名鵲噪於大江南北,時人交口讚譽。

陳洵是由晚清進入民國的著名詞人。他的作品不是憑籍朱孝臧督學之吹噓,而確有真的深厚功力。大抵陳洵前期詞學夢窗,把音律和用字放在作詞的首要位置,奇麗緻密,用事晦澀,而寄託不厚。其在《渡江雲·鉤簾喧冥燕》寫道: 鉤簾喧冥燕。絮風正急,忍問抱愁歸。繡塵搖夢短,幾處垂楊,水曲暗鵑啼。閒心漫理,怕尚有、一點芳菲。剛憑得、絕塵書幌,繞樹綠成圍。 淒迷。單杯婪尾,國小蠻箋,更安排何計?空怨他、高樓銀燭,催送斜暉。今宵淚到雲屏隙,只斷鍾疏鼓休提。人靜後,和春泥語低低。 此詞作於民國八年(1919年),時陳洵正努力學吳文英詞法。因時局動盪,人到中年,而無所成就,審其詞意,當系有感於時局身世而發,不是單純的留連跟前光景之作。詞的上闋以重筆寫“冥燕”、“絮風”、“繡塵”、“垂楊”、“鵑啼”,渲染了濃重的“春盡、春歸”的氣氛。“閒心”二句,由實轉虛,為全詞由景生情的紐帶,以逆筆道出此時內心的無限落寞:芳菲將盡,十丈愁城。下闋則以“淒迷”二字落筆,極寫時光流逝,事業無成的百無聊賴的失意,抒發惜春、傷春的惆悵。整篇詞運用典雅,脈絡分明,音律和諧,頗見功力。可惜用事深晦,沉厚不足。顯然是受了吳文英的“蓋音律欲其協,不協則成長短之;下字欲其雅,不雅則近乎纏令之體;用字不可太露,露則直突而無深長之味;發意不可太高,高則狂怪而失柔婉之意”詞學理論的影響。

諸如其幾篇代表詞作可見一斑。例如《燭影搖紅·滬上留別疆邨先生》: 鱸膾秋懷 ,樹聲一夜生離怨。趁潮津月向人明,還似當時見。芳草天涯又晚,送長風、蕭蕭去雁。淒涼客枕,宛轉江流,朅來孤館。 頭白相看,後期心數逡巡遍。此情江海自年年,分付將歸燕。襟淚香蘭暗泫,兩無言,青天望眼。老懷翻怕,對酒聽歌,吳姬休勸。

這闋詞是當朱孝臧任廣東學政時,與總督不合,遂辭官歸休上海。陳洵曾得朱孝臧知遇之恩,對其遭遇不公固然是深抱不平,而對腐朽的封建統治者亦心懷憤恨,情見於詞,明顯地蘊含著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情緒。 詞的後半闋云:“頭白相看,後期心數逡巡遍。此情江海自年年,分付將歸燕。襟淚香蘭暗泫、“趁潮津月向人明”句,就是表示對故人的同情和慰藉,形象鮮明。

又如:《海綃詞》集中有一闋《木蘭花慢》,是悼念疆邨的詞作。詞曰:水樓閒事了,忍回睇,問斜陽。但煙柳危欄,山蕪故徑,閱盡繁霜。荒江,悄然臥晚,聽中興琵笛換伊涼。——瞑隨塵萬古,白雲今是何鄉? 相望。天海共蒼蒼,弦斂賞音亡。剩歲寒心素,方憐同抱,泣孤芳。難忘、語秋雁旅,泊哀箏危柱暫成行。淚盡江湖斷眼,馬塍花為誰香?

原來,廣州中山大學延聘詞學教授,因為朱孝臧也曾任廣東督學,得人稱頌,故此懇求他再來任教,雨化莘莘學子。豈料朱孝臧辭聘並推薦陳洵,曰:“何舍近而圖遠耶?舉陳述叔足以任之。”陳洵於1929年經朱孝臧薦為廣州中山大學詞學教授。陳洵對朱孝臧可謂感恩知己,時以未能圖報為憾。乃於1930年的夏天,赴上海謁候朱孝臧。有名畫家吳湖帆當時為繪《思悲閣談詞圖》贈之,以紀其事。陳洵題《應天長》詞一闋,朱孝臧亦依韻和之。詎料不數月,而朱孝臧竟溘然逝世。陳洵悲痛欲絕,乃賦此《木蘭花慢》挽之,此詞傳誦一時。

又如陳洵在《水龍吟·丁卯除夕》一詞寫道:春來準擬開懷,是誰不放殘年去?寒更燈火,斷魂依在,嚴城戍鼓。地北天南,一聲歸雁,有人愁苦。算尋常經過,今年事了,都休向,明朝語。 光景花前冉冉,倚東風、從頭還數。因循卻怕,登臨無地,夕陽如故。爛醉生涯,頹然自臥,懶歌慵舞,待鳴雞喚起,白頭簮勝盡平生度,此詞寫於1927年,時為國家多難之秋,陳洵懷著悵惘、悲痛的心情,在除夕之夜,本應“春來準擬開懷”的,然而籠罩在目前的景象成了“嚴城戍鼓”,有人“爛醉生涯”、“有人愁苦”,只好仰天長嘆,問道:“是誰不放殘年去?”顯然不是無病呻吟,而是悲從中來,有的放矢。

1929年,暮春三月,陳洵自郡城歸省故里江門潮連,與族中名士區菶吾話舊於西園,作《南歌子》詞一闋曰:不用問田園,十載歸來故舊歡。一笑從知春有意,籬邊,三兩餘花向我妍。 哀樂信無端,但覺吾心此處安。誰分去來鄉國事?悽然,曾是承平兩少年。在這首詞中,可以了解陳洵是非常留戀田園之樂的。陳洵此時雖然五十八歲,名利之心已淡薄了,但他仍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誰分去來鄉國事,悽然!”是他傾訴的心聲。瞻前思後,他並且留意、回味自己與區菶吾“曾是承平兩少年”。

1931年九月初九重陽節,陳洵與風余諸子登高值風雨,感興而作《宴山亭》,詞曰:閒夢東籬,淒絕素心,瞑色相攜高處。殘照翠微,舊月黃昏,佳約有時風雨。漫惜多陰,知道是、秋光誰主?凝佇,曾舊識江山,看人無語。 還喜身健登臨,且隨分清尊,慰秋良苦。漉巾愛酒,岩幘簪花,商略較誰風度?盡日停雲,休更憶、昔年親故。遲暮,須料理、幽居詞賦。 天高雲淡,—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陳洵偕友登高,正要借古人的酒杯,來澆胸中的塊壘。可是極目遠眺,只見“殘照翠微,舊月黃昏,”相攜在瞑色之中,更能消“佳約有時風雨”;陳洵觸景傷情了,嘆息自己年紀已老,蹉跎歲門,而今只能幽居度日,料理詞賦,此外則無所作為了。

陳洵的詞早年學吳夢窗,中年以後則參以周清真詞的渾厚和雅,晚年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主講詞學,詞作也趨成熟。1938年秋,日本帝國主義入侵中國,廣州淪陷,陳洵全家避難於澳門。至1939年冬,陳洵重返故里。1940年秋,再受聘任教於廣東大學,這時,人稱陳洵的詞洗淨鉛華,變為素樸。

陳洵晚年閱世既深,經歷既富,感慨萬端,生性孤峭,但所作詞寄託深厚,漸臻高深雅潔,能將萬象之心,吐納於微吟之間,以景寄情,洗鍊於形象思維之內,運密入疏,濃厚於淡,功力深厚,不見躁筆。可見諸他的代表詞作如《長亭怨慢·譚子端家燕巢復毀再賦》:正飛絮 ,人間無主,更聽淒淒,碧紗煙語。夢跡空梁,淚痕殘照有今古。託身重省,都莫怨、狂風雨。自別漢宮來,眄故國、平居何處? 且住,甚尋常客恨,也到舊家閒宇?天涯又晚,恐猶有、野亭孤露。漫目斷、黯黠雲檣,付村落,黃昏衰鼓。問暗裡銷凝,誰念無多桑土? 又如《風人松·重九》:人生重九且為歡,除酒欲何言?佳辰慣是閒居覺,悠然想、今古無端。幾處登臨多事,吾廬俯仰常寬。 菊花全不厭衰顏,一歲一回看,白頭親友垂垂盡,尊前問、心素應難。敗壁哀蛩休訴,雁聲無限江山。 這兩首詞寫於30年代前後,反映出陳洵晚年詞風的變化,前詞以燕巢復毀,寫覆巢之燕的危機感,顯然關涉到時局的動盪及個人身世悲苦。用詞貼切而情感深摯。後一首,葉恭綽《廣篋中詞》評云:“沉厚轉為高渾此境最不易到”,此詞在陳洵作品中可算為異體,詞在上闋寫自己早已是慣於重陽節而閉門不出了,獨處居室之內,自斟自酌,聊且為歡,由是得以夢身世、雲富貴,幕天席地,陶陶然、昏昏然回想古往今來之事。何必登高臨遠呢?表面看來,作者態度是漠不經心時世的,實則都是故作自寬語,寓含著內心的無限隱痛。下闋就點明了這種隱痛之所指,一是自己生性孤傲,不肯隨波逐流而致落落寡合;二是老來親友凋零,重九把盞暢敘,各抒情愫已是難得,登高只能徒增追憶之苦。結尾兩句,一筆宕開,把情感從眼前—己的“敗壁哀蛩”,引向那正迴蕩著秋雁悲啼之聲的萬里江山,以雄健的筆力,塑造出一種更為深邃遼遠、更為沉鬱蒼涼的意境,發人深思。

陳洵的詞作,藝術性高于思想性,而且多抒發個人身世之感,而反映現實生活則甚少,表現現實生活中的重大題材者幾乎絕無僅有,這不能不說是美中不足。晚年,這種情況略有改變。例如其《玉樓春·酒邊偶賦寄榆生》—詞作於日寇侵華期間,當時廣州淪陷,陳洵所居柳波涌畔之海綃樓不幸焚毀。詞曰: 新愁又逐流年轉,今歲愁深前歲淺。良辰樂事苦相尋,每到會時腸暗斷。 山河雁去空懷遠,花樹鶯飛仍念亂。黃昏晴雨總關人,惱恨東風無計遣。 詞意表述的是年復一年愁牽不斷,有增無減,試圖苦中尋樂,臨到樂時轉添憂愁。詞意自然而絲亳無斧鑿痕跡,對日寇侵我中華,大片河山淪入敵手,詞人婉約地表達了壓抑於內心的憂患意識,流露出哀時傷事之情,可以說是陳洵詞中內容與形式、思想性與藝術性兼勝的佳作。

陳洵生前曾長期居於廣州城西荔枝灣,顏其室曰“思蛤蜊室”,廳堂題名曰“仍度堂”,授徒自給,讀書吟詠以自娛。1942年端午後一日病逝於家中,享年73歲。東莞名士熊潤桐工於詩,與陳洵交情深厚,賦詩悼述叔曰:“—棺真繼汨羅沉,愧我伶俜後死心。絕筆玉樓春竟去,遺音滄海夢中尋。東風已譴公何恨,宿草重論涕不禁;忍話覆巢前日事,幾家梁燕尚棲林。”詩語句句皆實在也。

陳洵說自己年屆三十然後學習作詞,特別崇拜清真、稼軒、夢窗的作品,每一篇作品他都要求嚴格,不肯輕下一字,寫成詞稿之後,稍不如意,每每丟棄不以為惜。所著《海綃詞》集共四卷。卷一、卷二合收入詞作174闋,均由歸安朱孝臧出資為之刊行,卷—初為仿宋鉛印本,後並卷二木刻,輯入《滄海遺音集》中,卷三有詞作31闋,乃陳洵手訂自書之影印本也。

陳洵死後,1945年抗戰勝利時,曾受業於陳洵的弟子余銘傳從贛南返廣州,拜掃陳洵墓,並訪師母馮氏夫人。馮氏老病纏綿,已將不起。見余銘傳至,把保存31闋的詞稿交給余銘傳曰:“不圖今日復得見你,你師的存稿只得這些,我把它交給你吧。阿烏年幼,望你好好照顧他……”說到這,涕泣哽咽。“阿烏”,乃陳洵的兒子陳士轂的小名。 此後,馮氏不治去世,余銘傳因生活賓士各地,將至澳洲,以詞稿交妻並叮囑曰:“寧失珠玉,勿失這些詞稿。”至1959年,余銘傳的老妻亦不幸病故,乃將詞稿轉託好友羅子英。羅子英與余銘傳同學詞於陳洵,誠實可靠,肝膽照人,把此事請求梁寒操援助,第三卷遂得刊印。至於卷四僅僅收入陳洵的詞作13闋,實際是《海綃詞》補遺之篇。緣出於1949年張北海訪黎六禾於香港九龍,黎六樂以新印《玉蘂樓詞鈔》及《秫音集》各—冊以贈。《秫音集》者,即陳洵(述叔)與黎六禾二人唱酬之作也。張北海檢得其中有關陳洵之詞作而《海綃詞》三卷所未列入者十有三首,乃集而補遺一卷為第四卷,藉免散亡遺憾。 此外,還有陳洵所著的《海綃說詞》—卷,內載選擇評論宋吳文英夢窗詞66篇,十分精闢,頗得論詞旨要,讀後可以理會填詞之法,蹊徑甚多,雖寥寥—百幾十字,實可抵得洋洋數千言。中有“溶人事入風景,則實處皆空;溶風景入人事,則空處皆實”句,又云:“置身空際,大起大落,獨往獨來,濃摯中有雄傑意態。”可謂濃纖合度,精深獨見。

陳洵遺著現存《海綃詞》集四卷共詞作218闋。《海綃說詞》收入唐圭璋所編《詞話叢編》中。

陳洵的詩文

南鄉子·己巳三月自郡城歸鄉過區菶吾西園話舊

清代陳洵

不用問田園,十載歸來故舊歡。一笑從知春有意,籬邊,三兩餘花向我妍。
哀樂信無端,但覺吾心此處安。誰分去來鄉國事,悽然,曾是承平兩少年。

南鄉子·不用問田園

近代陳洵

不用問田園,十載歸來故舊歡。一笑從知春有意,籬邊,三兩餘花向我妍。 
哀樂信無端,但覺吾心此處安。誰分去來鄉國事,悽然,曾是承平兩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