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周
黃道周(1585年3月9日—1646年4月20日),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號石齋,福建漳州府漳浦縣人,祖籍福建莆田,其曾祖從莆田遷徙至漳州。歷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1645年-1646年)時,任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首輔)。因抗清失敗被俘。隆武二年(1646年)壯烈殉國,隆武帝賜謚“忠烈”,追贈文明伯。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謚“忠端”。為明末學者、書畫家、文學家、民族英雄。與劉宗周並稱“二周”。► 0篇詩文
人物生平
早年苦學
黃道周祖籍莆田文賦里雙牌鋪(今莆田山牌村),為唐朝桂州刺史莆田黃岸三十世孫、北宋樞密黃中庸二十一世孫、南宋潭州知府黃豐的十八世孫,其曾祖才從莆田遷徙至漳州。 黃道周自撰的《黃漳浦文集·乞言自序狀》:“曾祖諱宗德,其先從莆田徙居銅海(今福建 東山)再世矣。”據《黃漳浦集》中的《莆中謝南夫、曾叔祁、鄭牧仲(鄭郊)、奚仲(鄭郟)、王自位見訪,詩以道之六章》寫有:“ 吾鄉才子勞相念”,“但言君是我親親”等詩句。
謝南夫、曾叔祁、鄭郊、鄭郟等幾位莆田人,是當時福建的抗清義士,又都是黃道周的學生,黃道周的詩中稱這幾位莆田人為“吾鄉才子勞相念”、“但言君是我親親”等詩句,說明黃道周在詩中承認其祖籍地在莆田。
黃道周(1585年3月9日—1646年4月20日),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號石齋,生於福建銅山所,年少家貧,自幼聰穎好學,5歲就學於銅山崇文書院;11歲即善文章;14歲遊學廣東博羅,獲譽“閩海才子”;18歲居銅山海中塔嶼耕讀攻《易》;20歲開始與靈通山結緣;23歲始致力講學著作;25歲攜母遷居漳浦縣城;28歲後隱於縣城東郊的東皋攻書。
仕宦隱退
天啟二年(1622年)三十八歲的黃道周中進士,與倪元璐、王鐸同科。先後任明天啟朝翰林編修、經筵展書官,崇禎朝翰林侍講學士、經筵展書官。黃道周感激考官袁可立的賞識,為先師作《節寰袁公傳》,記述其一生坎坷多艱的為官曆程,“以寫其胸中砰訇磊落之氣”。袁可立是明萬曆年間著名的言官,曾因直言進諫被萬曆皇帝先是鐫三級,再貶再諫,後被罷官回籍二十六年。也是明末著名的抗清主戰派將領,對黃道周一生影響很大,後來黃道周為錢龍錫辯冤和反對楊嗣昌議和直諫皇帝,成為一代抗清名臣,頗有先師袁可立剛直之風。
袁崇煥案追究責任,原大學士錢龍錫亦牽連論死。事發,舉朝無敢出一言者。唯黃道周激於義憤,“中夜草疏,排闥叩閽”,為錢龍錫辯冤。疏中直指崇禎的過失:“今殺累輔,徒有損於國”。崇禎帝大怒,“以詆毀曲庇”,著令回奏。黃道周再疏辯解,表明自己“區區寸心”,“為國體、邊計、士氣、人心留此一段實話”。他此次抗疏“幾坐重典”,降三級調用。由於他據理爭辯,錢龍錫方得不死。儘管他不懼死極力為錢龍錫辯護,但也絕不因此就為袁崇煥進行任何開脫,他指出:“袁崇煥以七閱月之精神,僅殺一毛文龍,而欲以五年不動之期,坐收全勝,身卒磔死,為天下笑。”(《崇禎長編》)崇禎五年(1632年)正月,黃道周因病請求歸休。將離京時,他又上疏指出:“小人柄用,懷乾命之心”,以致“士庶離心,寇攘四起,天下騷然,不復樂生”,建議崇禎帝“退小人,任賢士”,並舉薦一批有才有志之士。疏上,獲“濫舉逞臆”之罪,削籍為民。 黃道周罷官返鄉南歸,途經浙江,應浙中諸生之請,在餘杭大滌山建書院授業;後返鄉在漳州紫陽書院聚徒講學。
崇禎九年(1636年),召復黃道周原官,遷左諭德,擢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讀學士,充經筵日講官。崇禎十一年(1638年),黃道周因指斥大臣楊嗣昌等私下妄自議和,七月初五崇禎帝在平台召開御前會議,黃道周“與嗣昌爭辯上前,犯顏諫爭,不少退,觀者莫不戰慄”。崇禎帝袒護楊嗣昌,斥黃道周:“一生學問只辦得一張佞口!”黃道周高聲爭辯:“忠佞二字,臣不敢不辯。臣在君父之前獨獨敢言為佞,豈在君父之前讒謅面諛者為忠乎?”他厲聲直逼皇上:“忠佞不分,則邪正混淆,何以治?”這場有名的辯論之後黃道周被連貶六級,調任江西按察司照磨。
崇禎十三年(1640年),江西巡撫解學龍以“忠孝”為由向朝廷舉薦黃道周。解學龍說:“我明道學宗主,可任輔導(相)。”崇禎一聽大怒,下令逮捕二人入獄,以“偽學欺世”之罪重治。由於幾位大臣力諫,改為廷杖八十,永遠充軍廣西。
崇禎十四年,楊嗣昌暴病而亡。崇禎回想起黃道周當初的預言,便下旨將黃道周復官,入京召見。此時,河南已被李自成農民軍攻占,關外大明領土也皆被清軍占領,黃道周見朝廷昏庸無道,國運已盡,遂告病辭官,回到老家福建漳浦,結廬先人墓側,專心著述。
抗清死節
明亡後,任南明弘光朝吏部侍郎、禮部尚書,“嚴冷方剛,不偕流俗”,楊廷麟曾力薦他充講官兼直經筵。弘光亡後,回福建,至福州。隆武帝封武英殿大學士兼吏、兵二部尚書。時清廷頒布剃髮令,江南人民求救於南明隆武朝廷,黃道周返鄉籌兵。
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十九日,道周募眾數千人,馬僅十餘匹,另有一月糧,出仙霞關,與清兵抗擊。夫人蔡氏嘆道:“道周死得其所了!”。十月初抵達廣信(今上饒),募得三個月兵糧,分兵三路,向清兵發起進攻,一路向西攻撫州(今臨川),另兩路北上分攻婺源、休寧,不久三路皆敗。十二月六日,黃道周率隊向婺源出發,至童家坊,得知樂平已陷,二十四日,抵明堂里時遇伏,道周被徽州守將張天祿俘獲,送至南京獄中,獄中吟詠如故,有詩云: 六十年來事已非,翻翻復復少生機。老臣擠盡一腔血,會看中原萬里歸。清廷派使洪承疇勸降,黃道周寫下這樣一副對聯:“史筆流芳,雖未成功終可法;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將史可法與洪承疇對比。洪承疇又羞又愧,上疏請求免道周死刑,清廷不準。後絕食十二日,期間其妻蔡氏來信:“忠臣有國無家,勿內顧”。
隆武二年三月五日(4月20日)就義,臨刑前,盥洗更衣,取得紙墨,畫一幅長松怪石贈人,並給家人留下了遺言:“蹈仁不死,履險若夷;有隕自天,捨命不渝”。就義之日,其老僕哭之甚哀,道周安慰他說:“吾為正義而死,是為考終,汝何哀?”乃從容就刑。黃道周因抗清死節,大義凜然!至東華門刑場上,向南方再拜,道周撕裂衣服,咬破手指,留血書遺家人:“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臨刑前大呼:“天下豈有畏死黃道周哉?”最後頭已斷而身“兀立不仆”,死後,人們從他的衣服里發現“大明孤臣黃道周”七個大字。其門人蔡春溶、賴繼謹、趙士超和毛玉潔同日被殺,人稱“黃門四君子”。
訃訊傳至福建,隆武帝“震悼罷朝”,特賜謚“忠烈”,贈文明伯,並令在福州為黃道周立“閔忠”廟,樹“中興大功”坊;另在漳浦立“報忠”廟,樹“中興藎輔”坊,春秋奠祭。百年後,清乾隆帝為褒揚黃道周忠節,追謚“忠端”。
後世紀念
紀念館
黃道周紀念館面對旗鼓山,占地1.7畝,是典型的明代閩南古民居建築。館內以豐富的圖片和翔實的文字,展示黃道周一生的貢獻和生平事跡。館中存有他製作的天地盤,由兩層石板重疊構成,正方形,盤面刻有16 384個方格和八個直徑不等的同心圓,相互交錯,謂之“天圓地方,方圓相削,凡十八變而返於原”。天地盤石案是他釋天論地、研究和講授易學數理的儀器,是稀世罕見的科技史信物,其中的奧秘至今無人破解。黃道周紀念館和位於縣城北郊的黃道周墓均為省級重點文物。
黃道周館建於明代崇文書院原址之上(崇文書院,始建於明正德元年,為東山歷史上三大書院之一,黃道周童年曾就讀於此,清康熙初年實行“遷界”政策,書院遂廢。),與寶智寺、關帝廟相毗鄰。該館建築面積800平方米,占地面積約1千平方米,屬泥石結構仿古建築,紅牆綠瓦,頗為壯觀。
黃道周就義後,邑人在其出生地銅山深井村舊居設神牌祭祀,在其執教的明誠堂設館紀念。相傳在他就義後十年,有人在武夷山林里,看見一個黃衫朱履的老者策杖優遊於林泉間,酷似黃聖人。於是為之建廟崇祀,享受人閱香火。人們視黃道周為神,尊稱“助順將軍”,以避清廷忌視。
乾隆年間,有黃姓移民奉其香火人台,在艋舳竹巷尾建小廟供奉。台灣廟宇如位於西門町的台北晉德宮和淡水的晉德宮等皆祀奉黃道周,多為國姓爺鄭成功配祀神。
靈通之神
黃道周是靈通七賢之首,被後世尊為“靈通之神”。靈通山,前稱大峰山,直至黃道周為大峰岩題下“靈應感通”四個字後,人們始稱大峰岩為靈通岩,把大峰山稱之為靈通山。黃道周一生與靈通山有不解之緣,他青少年時代曾經在靈通山上讀書,靈通山下教書。“洞霞講舍荒初業,空屬流雲寄掃壇。”成名後又多次邀請徐霞客、林軒、陳天定、陳楊美等友人遊覽靈通山,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話和辭章。 1632年黃道周先生因上《小人勿用》疏,獲罪,削籍歸漳海,舟行至留都,便作五十日游,歷經黃山、白岳、九華、皖台、匡廬諸勝境,遂歸石養山。他獨愛二山蕭然屹立於人世之外,不求人知,猶如古代的君子,避楊離居而開所惆悵,有感而寫下《梁峰二山賦》,在序言中,詳細地介紹了天峰(即大峰)山,他說:
“臨漳之西九十餘里,有天峰之山,飛頡饞睨,亦可萬仞,洞壑綿亘,鉤梯懸絕猿鳥,四時騰空塞徑。其岩廊詭巔,或數千步,皆在山膂,如束腰帛;其垂瀑瓢注,或數百尺,皆自山鹵而下,如散鬢結。其峰有獅子、文殊、玉女、靈祠、鳶嘴、白塔、積石、天池、龍蹲、鸞舉,三十有六,一一與黃山相似,當無不及,或有過之。”接著遺憾地說:“然以僻在遐荒,舟車修阻,瓢鼓限於魚津,冠蓋回於雁翼,徒為樵夫牧豎指顧動色,雖在鄉邑之內,無復知音之者。”但是他從中悟及一條人生哲理,“故德無崇卑,通塗者貴;聲無奄達,習耳者隆。苟托處之離群,恐修名之不立;信清明之在躬,雖遁世基何悶?”三年後,黃道周邀請徐霞客同游靈通山,成一段旅遊佳話。
靈通寺南側有個洞穴,就是他藏書和讀書的地方。在靈通岩寺令一側的石穴中,至今乃供奉有黃道周先生的靈位,龕前楹聯題“大節不渝刀鑊下,典型常在閭里中”,這裡儼然已成為一座小神廟。寺外山崖邊有一處叫“七星排井”的水窪,清泉如注。據稱是當年黃道周與徐霞客等七位賢士游山時發現的,今也成了一處投錢祈福的靈異處。清宵亭邊,有一小碑,上刻“蕭然人外”四字,“蕭然人外”出自黃道周的《梁峰二山賦》。
大研停書,誰似爾,玄徽高寄。把銀河曳練,寶幢涌地。
青鳥銜箋來閬苑,朱魚結佩傳仙字。憶長乾、小巷駐霜蹄,曾搖轡。
早無意,搴赤幟。慵開眼,翻金匱。但謝安高臥,灌夫直視。
且喜榻穿身尚健,從知韋絕心逾細。更釣鰲、海上瞰滄洲,調香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