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希夷
劉希夷 (約651-?) 唐詩人。 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漢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 上元進士,善彈琵琶。其詩以歌行見長,多寫閨情,辭意柔婉華麗,且多感傷情調。《代悲白頭吟》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句,相傳其舅宋之問欲據為已有,希夷不允,之問竟遣人用土囊將他壓死。延之少有文華,落魄不拘常格,後為人所害,死時年未三十。原有集,已失傳。► 37篇詩文
嚴維
嚴維(生卒年未詳),約唐肅宗至德元年前後(公元七五六年前後)在世。字正文,越州(今紹興)人。初隱居桐廬,與劉長卿友善。唐玄宗天寶(742—756)中,曾赴京應試,不第。肅宗至德二年,以“詞藻宏麗”進士及第。心戀家山,無意仕進,以家貧至老,不能遠離,授諸暨尉。時年已四十餘。後歷秘書郎。代宗大曆(766—779)間,嚴中丞節度河南(嚴郢為河南尹,維時為河南尉),辟佐幕府。遷餘姚令。終右補闕。官終秘書郎。► 73篇詩文
陳羽
[唐](約公元八O六年前後在世)字不詳,江東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憲宗元和初前後在世。工詩,與上人靈一交遊,唱答頗多。貞元八年,(公元七九二年)二人登進士第;而他與韓愈、王涯等共為龍虎榜。後仕歷東宮衛佐。《全唐詩》之三百四十八一卷傳世。► 75篇詩文
汪遵
(全唐詩云:一作王遵)(約公元八七七年前後在世),字不詳,宣州涇縣人(唐詩紀事作宣城人。此從唐才子傳)。生卒年均不詳,約唐僖宗乾符中前後在世。初為小吏。家貧,借人書,晝夜苦讀。工為絕詩。與許棠同鄉。鹹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擢進士第。後五年,棠始亦及第。遵詩有集《唐才子傳》傳世。他的詩絕大部分是懷古詩,有的是對歷史上卓越人物的歌頌;有的是借歷史人物的遭遇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情緒;有的是歌頌歷史上的興亡故事來警告當時的統治者;有的直接反映當時的現實生活,這些詩都有一定的思想意義。寄託了對現實生活的深沉感慨。► 67篇詩文
張謂
張謂(?--777年) 字正言,河內(今河南泌陽縣)人,唐代。天寶二年登進士第,乾元中為尚書郎,大曆年間潭州刺史,後官至禮部侍郎,三典貢舉。其詩辭精意深,講究格律,詩風清正,多飲宴送別之作。代表作有《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歸上都》等,其中以《早梅》為最著名,《唐詩三百首》各選本多有輯錄。“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疑白梅作雪,寫得很有新意,趣味盎然。詩一卷。► 44篇詩文
杜秋娘
杜秋(生卒年不詳),資治通鑑稱杜仲陽,活躍於8世紀-9世紀間,後世多稱為“杜秋娘”,是唐代金陵人。15歲時成了李錡的妾侍。元和二年(807年),李錡正式起兵造反。後來李錡造反失敗,杜秋被納入宮中。後受到唐憲宗寵幸。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即位,任命她為兒子李湊的傅姆。後來李湊被廢去漳王之位,杜秋賜歸故鄉。杜牧經過金陵時,看見她又窮又老的景況,作了《杜秋娘詩》,其序簡述了杜秋娘的身世。► 1篇詩文
令狐楚
令狐楚(766或768~837) ,唐代文學家。漢族,字殼士。宜州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先世居敦煌(今屬甘肅)。貞元七年 (791)登進士第。憲宗時,擢職方員外郎,知制誥。出為華州刺史,拜河陽懷節度使。入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憲宗去世,為山陵使,因親吏贓污事貶衡州刺史。逝世于山南西道節度使鎮上。謚曰文。► 66篇詩文
高蟾
(約公元八八一年前後在世)字不詳,河朔間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僖宗中和初前後在世。家貧,工詩,氣勢雄偉。性倜儻,然尚氣節,雖人與千金,非義勿取。十年場屋,未得一第,自傷運蹇,有“顏色如花命如葉”句。與郎中鄭谷為友,酬贈稱高先輩。乾符三年,(公元八七六年)以高侍郎之力薦,始登進士。乾寧中,(公元八九六年左右)官至御史中丞。蟾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 37篇詩文
於武陵
於武陵,會昌時人。其詩題材上以寫景送別的為主,同時寄寓濃濃的鄉思友情;詩風如羌管蘆笛,悠揚沉鬱。佳作很多,有《贈賣松人》、《早春山行》、《送酇縣董明府之任》、《洛陽道》、《客中》、《寄北客》、等。其中《贈賣松人》一詩寫一賣松人想“劚(音zhu逐,砍、掘之意)將寒澗樹,賣與翠樓人”,但結果事與願違,“長安重桃李”(長安人只喜歡桃李,對傲雪凌霜的松樹一點興趣也沒有),由此詩人感嘆他是“徒染六街塵”,空忙了一場。此詩借事諷世,確能起到遣人深思的效果,因此流傳頗廣。詩一卷(全唐詩中卷第五百九十五)。► 55篇詩文
聶夷中
聶夷中,字坦之,河東人,一說為河南人。鹹通十二年(871)登第,官華陰尉。到任時,除琴書外,身無餘物。其詩語言樸實,辭淺意哀。不少詩作對封建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剝削進行了深刻揭露,對廣大田家農戶的疾苦則寄予極為深切的同情。代表作有《詠田家》、《田家二首》、《短歌》、《早發鄴北經古城》、《雜怨》等,其中以《詠田家》和《田家二首》(其一)流傳最廣(《田家二首》(其二)後人多認定為李紳的作品,故不提)。► 54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