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張昱

元明間廬陵人,字光弼,號一笑居士,又號可閒老人。歷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員外郎,行樞密院判官。晚居西湖壽安坊,屋破無力修理。明太祖征至京,厚賜遣還。卒年八十三。有《廬陵集》。► 1024篇詩文

許衡

許衡

(1209—1281)懷孟河內人,字仲平,號魯齋。性嗜學。從姚樞得宋二程及朱熹著作,居蘇門,與樞及竇默相講習,以行道為己任。憲宗四年,忽必烈召為京兆提學,及即位,授國子祭酒。至元二年,命議事中書省,乃上疏言事。謂“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漢法乃能長久”,並指出欲使“累朝勛舊改從亡國之俗”,阻力必大。多奏陳,然其言多秘,世罕得聞。又定朝儀、官制。拜中書左丞,劾阿合馬專權罔上,蠹政害民。改授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選蒙古子弟教之。又領太史院事,與郭守敬修《授時曆》成。以疾歸。卒諡文正。有《讀易私言》、《魯齋遺書》。► 58篇詩文

葉顒

(1296—?)元明間金華府金華人,字景南,一字伯愷,自號雲𩕢天民。元末隱居不出,至正中自刻其詩,名《樵雲獨唱》。入明,舉進士,官行人司副。後免官家居,授徒甚眾。► 569篇詩文

歐陽玄

歐陽玄

元代史學家、文學家。延祐年間(1314年—1320年),歐陽玄任蕪湖縣尹三年,不畏權貴,清理積案,嚴正執法,注重發展農業,深得百姓擁戴,有“教化大行,飛蝗不入境”之譽。在任內,對蕪湖名勝古蹟,多加保護修葺,據傳“蕪湖八景”,是其在任時所形成。對每景都題有七律一首(見康熙《太平府志》和《蕪湖縣誌》),常游“荊山寒壁”,因與家鄉荊州的荊山同名,所以其有“三年楚客江東寓,每見荊山憶故鄉”之句。離任時,對蕪湖依念綿綿。後人將荊山之水取名“歐陽湖”,簡稱“歐湖”,以志紀念。► 66篇詩文

王士熙

東平人,字繼學。王構子。善畫山水。英宗時為翰林待制。泰定帝時歷官治書侍御史,中書參知政事。泰定帝死,被燕鐵兒流遠州。後為文宗起用,任江東廉訪使,以南台御史中丞卒。► 117篇詩文

古詩文網APP客戶端立即打開

王逢

(1319—1388)元明間常州府江陰人,字原吉。元至正中,作《河清頌》,台臣薦之,稱疾辭。避亂於淞之青龍江,再遷上海烏泥涇,築草堂以居,自號最閒園丁。辭張士誠徵辟,而為之劃策,使降元以拒朱氏。明洪武十五年以文學錄用,有司敦迫上道,堅臥不起。自稱席帽山人。詩多懷古傷今,於張氏之亡,頗多感慨。有《梧溪詩集》七卷,記載元、明之際人才國事,多史家所未備。► 294篇詩文

高克恭

高克恭

高克恭(1248—1310)字彥敬,號房山,色目人,占籍大同(今屬山西),其父徙居燕京(今北京),祖籍西域(今新疆)。由京師貢補工部令史,選充行台掾,擢山東西道按察司經歷,歷河南道按察司判官,大中時,官至刑部尚書。畫山水初學二米,後學董源、李成筆法,專取寫意氣韻,亦擅長墨竹,與文湖州並馳,造詣精絕。► 25篇詩文

韓奕

(1269—1318)元紹興路蕭山人,徙錢塘,字仲山。武宗至大元年授杭州人匠副提舉。遷江浙財賦副總管。仁宗延祐四年進總管。► 69篇詩文

凌雲翰

浙江仁和人,字彥翀。博覽群籍,通經史,工詩。元至正間舉人。洪武初以薦,授成都府學教授。後坐事謫南荒。有《柘軒集》。► 802篇詩文

洪希文

元(公元一二八二年至一三六六年)字汝質,號去華山人,莆田人,洪岩虎之子。生於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卒於惠宗至正二十六年,年八十五歲。嘗官訓導。希文的詩風,清遒激壯,有續軒渠集十卷,《四庫總目》行於世。► 96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