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立齋先生雁山韻
宋代:車若水
洗山川穹石,削空蹲蒼城。
一清屹萬古,何物相與形。
步涉貪深游,往往神所兵。
立齋立千仞,天地鑒清聲。
平平溯龍準,不見猿鳥驚。
斯道今泬寥,斯人世重輕。
擎天只柱健,此囑誰堪膺。
謹所之贈王氏子
宋代:陳淳
我贈王氏子,作此謹所之。
之子何所喜,喜有近道資。
妙齡正弱冠,立志已不卑。
與之語則解,知弗流俗隨。
今聞欲有行,問之如何其。
曰取天下友,曰求天下師。
斯言美則美,乃大人之為。
在子則太早,恐非其所宜。
去聖嗟已遠,名家好相持。
師者每異戶,
我贈王氏子,作此謹所之。
之子何所喜,喜有近道資。
妙齡正弱冠,立志已不卑。
與之語則解,知弗流俗隨。
今聞欲有行,問之如何其。
曰取天下友,曰求天下師。
斯言美則美,乃大人之為。
在子則太早,恐非其所宜。
去聖嗟已遠,名家好相持。
師者每異戶,戶焉亦多岐。
志稚未堅定,焉保無轉移。
識嫩未的確,那知真是非。
同人遽於野,懍乎其亦危。
既慕聖賢學,須循聖賢規。
聖功有次序,躐進徒爾疲。
非益欲速成,孔深闕童譏。
登高必自下,子思端不欺。
道爾求諸遠,孟軻尤所嗤。
國小極織悉,無非固骸肌。
灑掃進退間,三千其威儀。
子曾與周鏇,有虧已無虧。
大學入德門,綱條備無遺。
開端在格物,大當致吾知。
子曾與講貫,有疑已無疑。
語孟兩部書,坦坦無嶢崎。
儘是平實語,中蘊至寶輝。
子曾得其趣,抑爾獵其皮。
入道貴有主,何須事支離。
進德貴著實,何容慕新奇。
後生所可畏,不在華藻摛。
亦非記覽博,亦匪談辨飛。
勇往識其正,路頭不參差。
終始一敬入,絕無傲岸私。
驅車萬晨道,最謹發軔時。
豪厘稍有差,千里謬莫追。
志學錯所學,從心竟相違。
知止失所止,能得之者希。
康莊大通衢,無用徑捷窺。
章韶大雅音,不必轉調吹。
美璞要成器,切戒浪琢鎚。
良苗善保養,粢盛方可期。
惜茲少壯力,正宜自鞭治。
一一務下學,俛焉日孜孜。
聖門縝密功,不容漏毫絲。
真積中欠缺,虛勞外賓士。
雜乎其胸臆,決墮狂與痴。
不為子行喜,抑為子行悲。
子既扣我門,吾何吝子醫。
不覺寫肝肺,有此諄諄詞。
此理無強聒,姑以誠吾思。
▲還徐叔子犀帶
宋代:陳傅良
徐子贈我舊寶犀,宣和國工所事治。
玄玉十截黃四垂,厚且半寸徑尺圍。
方廉整不刻毫釐,金飾諸末柔丹韋。
寘之止齋光陸離,天吳海若不敢窺。
奈何骨相堪蓑衣,自得此帶逢百罹。
我服黑角二紀余,歲月幾半蒙蛛絲。
識與不識皆噓欷,恨不披拂來隆墀。
湖湘老把乘邊麾,次第
徐子贈我舊寶犀,宣和國工所事治。
玄玉十截黃四垂,厚且半寸徑尺圍。
方廉整不刻毫釐,金飾諸末柔丹韋。
寘之止齋光陸離,天吳海若不敢窺。
奈何骨相堪蓑衣,自得此帶逢百罹。
我服黑角二紀余,歲月幾半蒙蛛絲。
識與不識皆噓欷,恨不披拂來隆墀。
湖湘老把乘邊麾,次第三節登王畿。
修門再入留郎闈,上皇一見玉色怡。
闊步蓬山上坳螭,向者所恨今交譏。
懼瀝肝膽得請歸,自意永與漁樵嬉。
急詔適際潛龍飛,誤恩狎至湛露斯。
古來逾分天不宜,百炊未滿萬事非。
還觀櫝中一解頤,吾腰安用爾帶為。
徐子盛年修乾支,才華不數紛紛兒。
請以帶去藏待時,拖金縣玉未可知。
招招車騎來何遲,苦勿留此令我悲。
君不見在昔十圍終失之,終朝三褫事尤危。
況我昏睡誰護持,亦恐夜半神運蛟龍移。
▲勸農二首奉呈同官諸丈
宋代:陳淳祖
勸農事雲畢,晴日足登山。
山高翠微上,坐見人境閒。
天目有修眉,洞庭無狂瀾。
田疇井畫見,布穀行相關。
村村自花柳,流水春風顏。
周行撫泉石,碧匣開潺湲。
尚想讀書聲,猶在松樹間。
此事已難會,沂水何時還。
郎吟蘇仙語,明月下前灣。